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 0561 一将功成万骨枯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0561 一将功成万骨枯

作者:最爱睡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6: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心坚倒是举一反三,“那千户的意思是,不要用军户那些奸猾之辈,而是找些没打过仗的人,从头开始练?”

“这,是不是有些太缓了。”

军户虽然不好用,但优点是能快速成军,能尽快的把一支兵马的架子拉起来。

真要是找些对打仗没什么概念的百姓来,虽然有希望从零练起,搞成一支强军,但是花费的时间就太多了。

裴元倒也有过考虑,“自然不能寻那些老实巴交的百姓了。我也不妨实话告诉你,三五年间,北方可能就要和胡虏展开一场大战。”

“当今天子虽然有时候跳脱,但是认真做起事来,却比我更加坚毅不拔。他以天子之尊,身先士卒,轻而易举就能振奋边军士气,将军心凝结起来。”

“有他亲自坐镇,以我大明的国力,想要打出一场大胜仗,并不是什么难事。”

“我把你弄去宣府,就是为了抢功的……”

陈心坚听的心头一跳。

他已经无数次见证过千户的神奇预判,对此自然深信不疑。千户说北疆会有大战,那么自然会有大战了。

抢功?抢功好啊。

裴元继续道,“我真正觊觎的,不是你这小小千户所练出来的那点人,而是当今天子亲自严明了赏罚、振奋了士气、恢复了信心的大明边军!”

“朱厚照毕竟是天子,不可能当一辈子威武大将军的。他打出战功、打出威势后,肯定要趁机回头解决朝廷内部的问题。”

“这支经过锤炼的边军,就可能就会论功行赏,分给他信任的将领代管。”

“与其把这些边军留给别人喝兵血、吃空额,慢慢涣散成一盘散沙,还不如咱们自己拿过来。”

陈心坚有些懂了。

“也就是说,卑职这支兵马要的是足够凶悍,能够全力以赴的打出战果,至于其他的,都不必在意。”

陈心坚一个守御千户所,最多能够招千把人。

想要在一场大战中建功,只能专注于攻击力和破坏力。相当于要将一把刀,磨得无比锋利,只在乎砍出去的效果,对这刀自身会不会崩裂,根本就不在乎。

按照这个思路,就完全是把这支兵马当成消耗品,成为陈心坚的晋身的阶梯。

等陈心坚博取功劳晋身之后,自有朱厚照练好的兵马,交到他手里。

陈心坚心中,莫名的跳出了一句,以往听说书时经常听到的话,“凭君休说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陈心坚努力的收束着想法,等裴元的明确示意。

却听裴元满意的感叹道,“若再有三五个,如你和程雷响这样的下属,我有何忧?”

陈心坚却不敢自矜,继续询问道,“那属下该去何地,组织这样一支兵马?”

裴元心中已经有了成算,直接答道,“东昌府。”

“东昌府?”陈心坚有些意外,又想起一事,提醒道,“千户,之前王巡抚提到过,似乎德王一直在觊觎东昌府啊,卑职去那里募兵,只怕容易惹到德藩。”

裴元很平淡的说道,“已经不必担心德藩了。”

陈心坚没再吭声。

裴千户说不必担心德藩,那自然不必担心了。

裴元说道,“东昌府汉蒙混杂,民风粗蛮,多强盗响马。这里的百姓虽然野性未泯,不好驯服,但是只要好好操练,必能成为你手中的一支锋锐。”

东昌府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大明建立的时候,因为是在元朝的基础上打底子,所以有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等百姓归附。

朱元璋为了减轻统一过程中的伤亡,就接受了大量蒙古部族的投降。

许多蒙古部族就被安置在了东昌府以及周边的兖州府、济南府开始实行马政,繁殖畜养战马。

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在后续的战争中,大明朝廷也把抢夺来的异族百姓进行集中安置。

除了东昌府一带,最密集的安置区,就是北京附近。

根据《明史·食货志》中的记载,“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

徐达平定大漠后,从燕山以北的迁徙来了三万五千多户百姓,如果按三口一户算,那也有十多万人。

《明史太祖本纪》中,也有关于抢夺沙漠遗民,囤聚北京的记载。

“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两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

可以说,前期的时候,大明朝廷还是有着很朴素的“用夏变夷”的想法。

明太祖朱元璋还说,“人之本性,皆可为善。以夏为夷,乃古法也。”将所有的官员和臣民,都送到了中国,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教义,让他们慢慢地接受礼节,以革除他们的习俗。

而且,在这过程中,老祖宗还是体现出了很大程度上的统治智慧。

按照大明律,“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九十。男女入官为奴。”

也就是说,蒙元帝国遗留下来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如果要结婚的话,只要两厢情愿,可以和汉人结婚,也可以互相通婚,但是不允许蒙古人和色目人在本族内通婚。

只要违反,就杖责九十,男方女方都要充入官府为奴。

朝廷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上模糊民族的界限,尽快让大明的百姓形成统一的整体。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例外呢?

有。

那就是回回钦察!

大明律规定。

“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就是说,大明律规定,回回钦察人可以在族内本类自相嫁娶,如果中国人愿意与之嫁娶,那么不受限制;不愿意与之嫁娶,也无所谓。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回回钦察牵扯到宗教的问题。

大明朝廷在加速民族融合的同时,十分警惕宗教的扩散。

虽然回回钦察也被视为大明子民,也可以在两厢情愿的情况下,自由的和大明百姓嫁娶,但是并不强迫回回钦察与其他民族进行融合,而是允许他们在本族自己繁衍。

仔细想一想,老祖宗的思路是不是还比较清晰。

比起后世一些做法,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

只不过,大明虽然有着良好的期待和愿景,但是好的想法,未必就能得到好的回报。

土木堡之变后,因为瓦剌兵马进逼京师,那些被从沙漠迁徙来的百姓,以及投降的蒙古部民,忽然不知道怎么就应激了。

大量的沙漠遗民和蒙古部族轰然造反,到处烧杀抢掠。

也先在北京城外,对那些死活就是不把英宗接进去的家伙骂的正痛快,忽然发现,咦,我还没动手,怎么这里就乱起来了?

这特么不会讹我吧?

溜了溜了。

这段史料一对照,也就回答了另外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所谓的“北京保卫战”到底打没打?为什么也先骂完人跑路后,守城的那些文臣武将,还是刷出来了大笔的战功。

历史自己有答案。

因为他们攻击的目标,就是在京畿造反的那些各类异族。

虽说这等战果属实没什么成色,但我说一句鞠躬尽瘁,危难之际扶保了大明,这很合理叭?

这次的事件,倒是让大明朝廷警醒了。

景泰五年的时候,正好湖广和贵州等地的苗人开始作乱,朝廷就在河间、东昌等地征召了一些蒙古人去平乱。

然后在平乱结束后,直接把家眷打包送了去,彻底的让他们分散各地,安家落户了。

后来山东巡抚年富,见剩余的蒙古人仍旧很多,忧心这些人成为祸患,就奏请朝廷又迁移了一部分人到南直隶。

在一遍遍的迁徙后,这些分散各地的蒙古人、色目人就彻底的融入了汉人之中。

虽说朝廷在努力的同化融合,但作为最开始安置蒙古人和色目人的老窝,东昌之地仍旧有很多各族百姓的混血。

而且蒙古人不谙耕织,也不会经商,朝廷在对待这里时,也是将这里视作养马地。

单凭养马显然又不足以支撑慢慢增多的人口,许多土地又陆续被拿来种植棉花和麦豆。

可这种脆弱的温驯,在霸州贼攻入东昌府后,立刻又开始骚动不止。

大量的强人窜入山野,沦为贼寇。

不少大盗、响马都依靠着东昌府这个运河边上的地利,开始劫掠商旅牟利。

裴元在得到齐彦名之后,最先做出的安排,就是让他去东昌府,看看能否拉起一拨人来。

齐彦名这种贼帅,确实比较适合草莽环境,很快就开始崭露头角。

后来的时候,裴元要围杀张永和那些京军精锐,手中没什么过硬的牌,就只能又把“我儿奉先”送去陈头铁跟前听用。

在干掉了张永后,罗教那些见了血的青壮需要重新编练,齐彦名和他手下的小股流贼,也就一直留在了罗教的老巢泰安州。

齐彦名这货身为霸州军的六大贼帅之一,肯定是不能和宣府的人打照面的。

之前平定霸州军的时候,除了主力的京军和山东的都司,就是宣、大的人出兵最多。

齐彦名这样的风云人物,要是去陈心坚麾下做事,还是挺容易被识破的。

只不过,尽管用不得齐彦名,也完全可以让齐彦名这个带路党,帮着在东昌府好好张罗张罗。

东昌府的民风粗野,百姓十分彪悍,而且还有一桩好处,这里作为朝廷养马地以及不少人身上都有蒙古血统,骑术上还是很有两下子的。

陈心坚去了东昌府,可以先招募一些流贼盗匪,再加上少量的青壮百姓进行操练。以流贼盗匪,养成队伍的野性。然后慢慢的清除那些流寇,一点点的换成有父母亲人的本土百姓,以加强对整支队伍的控制。

裴元将自己的这些构想,慢慢对陈心坚说了。

陈心坚认真听着,对未来的规划也越发有谱了。

裴元又道,“你可以先慢慢募兵操练,不用着急。若是有看着还不错的人,就可以收为家丁,免得以后真要练成一支雄兵,被人摘了桃子。”

“这些人……,若是能跟着你混出来,我也不吝赏赐。你大可以给他们许诺些前程。”

陈心坚的这个守御千户所千户是朝廷的官职,宣府那边万一翻脸,随时是能夺了去的。

但若是把精兵都收为家丁,只编练点军户应付,那就算朝廷夺了陈心坚的官职,也只是拿去一个空壳子。

如此一来,朝廷不但失去一支精锐部队,还得自己浪费粮饷养那些没用的废物。

所以大明朝廷拿那些军头没办法,属实也是有原因的。

待到最后,裴元又吩咐道,“你是锦衣卫出身,在用兵打仗上,必然有些不足。等你南下的时候,可以先去天津卫见见程雷响,再去临清见见在那里造船的丁鸿,或许能得到点传授。”

“另外,也可以给他们讨点人,把兴和守御千户所的架子搭起来。”

“今晚的宴席,你也留下来。”

“那些山东的举子也倒罢了,那些辽东的举子,很多都是将门出身。你看看有没有投脾气的,好好结交结交,以后我会设法让他去助你一臂之力。”

陈心坚听了大喜。

他虽然精明干练,但是家里的底蕴在这里。

之前作为一个以用刑传承的七品小旗家庭,对如何带兵,如何处理军中的事务,以及如何与各个衙门打交道,都极为陌生。

若是真能得到一个有力臂助,无疑能省很多事情。

他有些不确定的问道,“他们要是考中,以后自有大好前途,未必就愿意来帮助卑职吧。再说,卑职这边只是一个小小的千户所,也拿不出合适的职位给他们。”

裴元道,“无妨的。”

“别的不好说,如果是御史的话,本就有巡边的职责。朝廷虽然在宣府设置了巡抚,但是各个礅堡,要害险地,也会有专项负责的监察御史前去巡视。到时候可以让李士实帮着安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