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一百六十六章 旅游业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一百六十六章 旅游业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阿尔图佐夫年轻,同时对敌经验也丰富,常年活动于欧洲各国,专心于对外工作,这样的人选,两个人都很放心。

敲定了了人选后,约瑟夫强调道:“这次奥匈帝国的行动,要全力以赴,在行动之前,应该有详细可行的计划,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红旗插在维也纳的土地上。”

奥匈帝国这种多民族的邦联式国家,随便一场动乱,都有解体的风险,因此,约瑟夫并不认为奥匈帝国各国的工党能毫无芥蒂的团结在一起,否则也就不会有什么奥地利工党,还有匈牙利工党之分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的政治模式和奥匈帝国也有相似之处,也是由众多加盟国组成,但是,这其中俄罗斯太强大,俄罗斯族占比也高,所以苏联比奥匈帝国更加稳定。

缅任斯基说道:“当前,奥匈帝国将成为我们搅动整个欧洲局势的重要棋子,也是扩大世界工党影响力的绝佳区域,我相信在我们的支持下,奥地利工党的表现,不会让我们失望。”

有无苏联支持,对于其他国家的工党完全是两个概念,毕竟苏联掌握着庞大的资源,如果此前,苏联在匈牙利问题上,能给予匈牙利工党支持,那匈牙利工党政权的命运可能完全不同。

可惜,当时苏联无法抛开成见,和匈牙利工党不能精诚合作,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使得苏联不敢全力支持匈牙利工党。

当时,正是二十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战后高度繁荣的时代,美国经济有“咆哮的二十年代”,德国也有经济上“黄金的二十年代”,其他国家,东非,奥匈帝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各个表现不俗,世界帝国主义空前强大。

但是现在攻守之势异也,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除了东非以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帝国,大多社会问题突出,国内动荡不堪。

这也是如今苏联敢把手伸向奥匈帝国的重要原因。

即便被其他国家发现,他们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也无法对苏联进行反制,甚至一个不好,国内的工人就先因为生存危机暴动了。

战争或许是转移危机的有效途径,可一战的阴云还笼罩在各国民众心头,所以,至少在当前环境下,没有人会掀起战争。

至于,苏联如今对奥匈帝国政府的颠覆行动,那顶多是干预其内政,更多的是挑拨奥匈帝国内部矛盾,只要苏联不派军队亲自下场,其他国家顶多也就谴责一下。

……

东非,普鲁士省。

阿鲁沙市。

20世纪以来,阿鲁沙在东非几乎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但是曾经的阿鲁沙也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那就是早期东非殖民地乞力马扎罗省的省会。

后来,乞力马扎罗省被撤销,阿鲁沙的省会城市地位也自然消散,而没有了省会地位的加持,阿鲁沙在其他领域也日渐衰落。

在1896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乞力马扎罗省被拆分,并入滨海省,东方省,普鲁士省和高原省。

作为前省会的阿鲁沙则划归普鲁士省管辖,普鲁士省省会则是内罗毕市,但是内罗毕市很尴尬。

经济上,省内排名第一的是基苏木,而内罗毕只能排在第二,阿鲁沙排在第三,但是因为阿鲁沙曾经也做过省会,因此阿鲁沙市民一直不服内罗毕。

许多阿鲁沙人认为如果阿鲁沙是省会,经济只会比内罗毕更高,内罗毕完全是吃了政策上的优势。

阿鲁沙的一家餐厅里,几个市民就在讨论这个话题,领头的是勒韦尔,他正在一边喝着啤酒,一边侃侃而谈。

“以前我们阿鲁沙市,在帝国里排名不说靠前,也能排进前二十,现在全省也就基苏木在经济上还能排进中上游,内罗毕和阿鲁沙可能也就排在前五十名里。”

“就内罗毕的经济,当年还不如把省会交给我们阿鲁沙市,也不至于让整个普鲁士省的经济衰落至此。”

“交通方面,内罗毕也就吃了早期北方铁路的红利,当初帝国的铁路都比较少,先通铁路的城市有先发优势。”

“但是,现在是我们阿鲁沙的铁路和公路交通,反超了内罗毕市,而阿鲁沙交通上的这种优势,却因为内罗毕的打压,完全发挥不出来。”

阿鲁沙的陆地交通,放在东部确实比较突出,因为它本身就处于四省交汇地带,不管去蒙巴萨,还是达累斯萨拉姆,亦或者多多马,内罗毕都很方便。

而这些城市之间的相互交往,通过阿鲁沙中转也非常方便。

因此,阿鲁沙成为了东非一个比较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勒韦尔接着说道:“而有了交通上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上具备了一定的优势,物流成本和人员往来的成本大大降低。”

“自然条件上,两地差别也不大,因此,内罗毕现在经济超过阿鲁沙,完全就是省会地位所造就的。”

阿鲁沙和内罗毕同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位于东部高原之上,唯一的区别是内罗毕的降水比阿鲁沙稍微多一些,但是阿鲁沙的年均降水量也能达到至少八百毫米以上,所以降水并不缺乏。

内罗毕年降水量可能也就比阿鲁沙多一百到两百毫米水平,在九百毫米到一千五百毫米之间。

不过,从气候角度而言,两座城市放在全世界都是相当宜居的地方,一方面降水适中,另一方面受高原地形的影响,气候相对凉爽。

勒韦尔的酒友卡西说:“内罗毕还是有不少优势的,交通方面,北方铁路是帝国交通的大动脉,虽然阿鲁沙的线路更多,但是辐射的区域,反而不及内罗毕。”

“内罗毕通过北方铁路承接沿海蒙巴萨为首的东方省,还有大湖区两个全国经济都比较重要区域,同时,还能通过北方铁路,虹吸沿线的资源和人口,集聚产业。”

“也就是基苏木,靠着港口贸易,才能压内罗毕一头,说到底这也是交通区位带来的优势。”

“在帝国,也只有莱茵市和新法兰克福市那样的大型全国性陆地交通枢纽,才有可能和有水运优势的城市竞争。”

至于中小型陆地枢纽城市,因为东非已经建成的发达铁路和公路网络,这种枢纽城镇在东非能找到一堆出来。

这个时候就看经过交通线路,资源等方面的天赋了,而途经阿鲁沙的交通线路虽然很多,但都是一些支线铁路,而不是干线铁路。

同时,东非经济主轴是东西走向,也就是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区域的贸易,产业更容易聚集,而阿鲁沙的交通更偏向于南北走向,在东非赤道以北这个劣势就更明显。

赤道以南的区域,因为东非煤炭等资源,集中在最南端的南非高原等地区,所以南北之间的货运反而比较可观,就像巴登省的煤矿输送到波西米亚工业区。

而阿鲁沙附近基本没有多少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辐射范围内的工农业在东非全国也只能排在中游。

卡西接着说道:“基苏木也不是省会,但是它能成为普鲁士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并且超越内罗毕,这就说明了政治不完全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全部因素。”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阿鲁沙在各项条件上和内罗毕之间的差距,而不绝对是省会头衔这个问题所决定的。”

“至于全国其他城市,他们能超过内罗毕,阿鲁沙这种帝国老牌城市,把我们城市的经济排名拉下马,这也是正常现象。”

“别的不说,那些沿海的城市,光是海运这一点,就绝对不是我们可以相比的,而我们阿鲁沙作为普鲁士省第三大城市,实际上连一些沿海的中小城市经济都很难超越。”

“不过,好在东非的沿海城市数量不多,否则阿鲁沙等内陆中小城市,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东非本土虽然挨着印度洋和大西洋两大洋,但是海岸线平直,缺乏优良港口这个问题,始终伴随着东非。

这使得东非只能把精力集中于现有港口改造和扩张上,换句话说,数量不够,就通过提升港口的质量,从而规避东非海岸线的劣势。

效果也十分显著,像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市,卡宾达,罗安达,贝拉,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沿海大城市,东非就高达五座。

而美国只有三座,分别是纽约,费城和洛杉矶,美国的海岸线状况可比东非好上一大截,优良港口众多。

不过,在中小型港口城市数量上,东非就比美国逊色的多了。

这种情况也给东非内陆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不过放在国际竞争中,其他国家优良港口越多,显然经济竞争力就越强,反而给东非带来了劣势。

这也是东非政府为什么下大力气也要开通赞比西河航运的原因之一。

一片肥沃的土地,哪怕当下没有利用开发,未来也能开发成良田,而一个优良的港口,现在发展不起来,未来说不定就能成为经济发达的区域,因为它们的天然禀赋放在那里。

这一点就像如今的远东帝国一样,远东帝国那种条件,就注定了他一旦解决内部问题,在经济上就很容易腾飞。

东非政府的许多工程都是为了解决东非自然条件上的先天不足,而这也是东非经济在20世纪初腾飞的根源。

卡西也说道:“阿鲁沙市经济,要看政府的眼光和能力,还有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扬长避短,这样阿鲁沙市不说成为东非经济的中流砥柱,也不至于拖全国后腿。”

勒韦尔问道:“那你认为我们阿鲁沙应该怎么发展?”

卡西说道:“工农业就不多说了,阿鲁沙的上限放在这里,我比较看好第三产业,因为阿鲁沙的旅游业资源十分丰富,其他不说,眼前的乞力马扎罗山,如果能利用好,就能带动不少产业的发展。”

阿鲁沙就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而乞力马扎罗山作为非洲第一高峰,本身知名度很高,同时它的自然景观,在东非也是稀罕物。

尤其是乞力马扎罗山顶的雪盖,东非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常年都见不到雪,所以雪景对东非人的吸引力不弱,以至于每年有不少人跑到东非最南边的奥兰治省观雪。

卡西接着说道:“除了乞力马扎罗山这个天然景观财富以外,我们阿鲁沙周边还有宝石湖,塞伦盖蒂草原,各种火山,东非裂谷等等。”

所谓的宝石湖,就是前世坦桑尼亚的曼雅拉湖,这片湖泊在东非大裂谷的底部,但实际上,东非大裂谷十分庞大,身临其境的人很难察觉到这条地球疤痕。

卡西说道:“阿鲁沙的自然景观壮丽多样,生态优越,气候优异,这都是旅游业发展的绝佳条件,如果能把这里打造成世界知名的避暑胜地和观光地,还是很有前途的。”

到非洲避暑,这并非玩笑,至少东非内陆许多地区的气候就广受国际好评。

这些年来,因为东非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外国政客,外交官,商人,游客,冒险家来到东非,并且打破了他们对东非的刻板印象。

就比如东非首都莱茵市,许多欧美外交人员都对其环境和气候赞不绝口,尤其是苏联外交人员。

也就是这个时代,苏联不流行出国旅游,否则的话,东非肯定能吸引大批苏联游客。

勒韦尔对卡西的这种想法,不以为然:“旅游业怎么可能比的过工业,所以,我认为阿鲁沙还是多发展工业,才更有前途。”

无怪乎勒韦尔这么说,毕竟这不是21世纪,而是二十世纪前期,世界上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就算欧洲,也有大量底层民众为生计问题忙碌奔波,所以,勒韦尔认为旅游业并不是一个有前途的产业。

当然,这也是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人的想法。

不过,东非政府对于这个产业,倒是比较重视,近些年来,东非政府一直在海外大力宣传东非的自然风光还有各种天然奇景。

现代旅游业的雏形在东非已经出现,只不过,效果还不明显。

相对于东非的自然风光,实际上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东非,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东非的城市和工业建设。

尤其是对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东非城市和工业的吸引力格外强烈,这也使得东非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上学习的目标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