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一百六十四章 粮食交易和饥荒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一百六十四章 粮食交易和饥荒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段时间后,名为“罗曼诺夫”的公司在东非注册成立,阿列克谢夫妇直接用沙皇家族的名作为这家公司的名称,重点经营服饰,香水和珠宝三大领域。

珠宝产业,在东非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产业,比如金刚石,坦桑石,翡翠,欧泊,绿玉髓,绿松石,玉石等等,本身非洲在珠宝领域就有比较优异的自然禀赋。

在世界各个大洲中,公认亚洲和非洲在宝石资源上最优异,而非洲的许多宝石产区又刚好集中在东非境内。

前世赞比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南非都是重要的宝石产地。

同时东非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国度,这使得东非在珠宝产业上更具有包容性,就比如玉器这种典型的东方文化器物,在东非也颇有市场。

有着俄国皇室这块招牌,“罗曼诺夫”的品牌的发展自然也顺风顺水,这使得其成为了东非日后奢侈品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对于这家新成立的企业,东非政府自然也是大力支持的,因为东非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本身缺乏历史和文化上的底蕴。

这使得东非在高端文化商品领域的竞争力十分薄弱,虽然罗曼诺夫来源于前俄国,但也为东非开辟了新的赛道,为东非社会创造就业和税收。

……

1931年10月7日。

莱茵市,苏联驻莱茵贸易代表处。贸易代表处是苏联的对外贸易委员会在世界各国设立的特殊机构。

负责苏联和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一般设置在各国的首都,或者发达城市,亦或者是一些和原俄国有深刻影响的地区。

就比如伦敦贸易代表处,柏林贸易代表处,莱茵贸易代表处,巴黎贸易代表处,都是在其他国家的首都地方。而纽约贸易代表处,申城贸易代表处(远东帝国),伊斯坦布尔贸易代表处,这都是所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最后一种情况比较少见,代表是远东帝国的哈尔滨贸易代表处,原俄国的势力曾蔓延到此地。

实际上,苏联在东非设置的贸易代表处不仅只有莱茵市一处,还有达累斯萨拉姆市也有一处。这也反映了现在东非和苏联之间的贸易,还是比较活跃的。

而这段时间里,莱茵市的苏联官员比较忙碌,因为根据往年习惯,这段时间正是苏联农业丰收,粮食出口的重要时候。

不同于往日,今天早上莱茵市贸易代表处的特派员坎托罗维奇,先召开了一次内部秘密会议。

“诸位同志,我要向大家告知一封今天凌晨由莫斯科发来的重要电报消息,这件事十分重要,因此,在座的所有人,接下来都要签署保密协议。”

坎托罗维奇如此严肃的通报,让贸易代表处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坐立不安起来。

联系到此时苏联国内的情况,加上贸易代表处这个敏感的单位,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贸易代表处出了问题。至于什么问题不重要,可能一件小事,就有可能上升到政治层面。

毕竟这里可是东非,一个封建和资本主义混合的国度,按照苏联的定义,东非简直就是世界上最邪恶的国家之一。

但是贸易代表处因为工作原因,又不得不和东非进行接触,而这个过程中,哪怕是一句无心之言,或许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接下来命运的节点。

坎托罗维奇把他们的反应看在眼里,他拍了拍手,把所有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这里。

“你们不用胡思乱想,这次会议的目的并非和政治有关,而是关系到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接下来,莱茵市贸易代表处将是执行这项任务的重要一环。”

“这份命令由约瑟夫同志亲自下达,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在近期和东非的粮食贸易结算中,一方面要加大对东非的粮食等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为了国家发展需要,从东非进口大量廉价粮食。”

东非一直都是苏联农业的重要买家之一,就比如小麦,燕麦,黑麦等,虽然东非也产小麦,但是东非本国小麦的质量是不如苏联的,加上近些年来,因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东非小麦减产,因此对小麦的市场需求,一部分就分摊到国际粮食市场。

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就比如东非还从阿根廷,巴拉圭,远东帝国等地区进口小麦,来平衡贸易或者补充国内市场需求。至于燕麦,黑麦这种农作物,东非更是因为气候原因,几乎没有规模种植了。

贸易代表处的粮食贸易负责人阿布拉姆有些疑惑的问道:“特派员同志,你的意思是我们一边扩大对东非的粮食出口工作,一边又要从东非购入大量粮食,这岂不是有些矛盾?”

任谁听了刚才坎托罗维奇的话,都会这样想,毕竟这样一来一回,有几分瞎折腾的意思,苏联把粮食卖到东非,然后再把东非的粮食买回国内,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运输成本问题。

而且苏联本来就是粮食出口大国,采购大量的东非粮食,就更不符合常理了。

阿布拉姆的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在1931年以前,包括俄国,苏俄再到苏联,这段时间里,苏联(俄国)确实都是粮食出口大国,除了部分特殊时期以外,比如一战还有内战期间。

因此,在阿布拉姆等人的思维里,苏联并不缺粮食,现在大量进口东非粮食就显得格外不合理。

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今苏联的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发生的,那就是苏联农业集体化。

到了1931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全国各地都建设了集体农庄,土地重新收回,并且一切生产资料共享,同时苏联对地主和富农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这导致1931年,苏联农业产量下滑,但是,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的政治宣传上,却完全不是如此,各种报纸新闻上,都是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建成后,全国农业产量大丰收。

各地给出的理由也有理有据,什么集体化后农庄农户生产热情大幅度提升,水利建设大幅度增加,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

这些显然都是利好农业发展的消息,因此,对于那些非基层人员而言,1931年的苏联农业不仅不应该减产,而是大幅度提升才符合常理。

真相恰恰相反,因为粮食产量提高,确实和以上因素有重要联系,典型的就是东非农业,但是苏联政府却忽视了农业中“农民”的重要性。

也可以称之为“人”的重要性,东非也有合作社和国营农场,但是,为什么东非农业取得辉煌的成绩,其中很关键一点,就是东非政府重视“农民”利益的保证。

说再简单点,东非政府承认农民的合法收益,并且制订了相对公平的奖惩制度,这才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真正原因。

粮食作物事实上是一种极其娇贵的农作物,涝一点,旱一点,都有可能对粮食产量产生影响,还有种植期间,种子如何选择,苗系如何照顾,后续病虫害如何防治等等,都需要农民和企业精心打理。

在农业领域精耕细作的远东帝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假设某一天,深更半夜,突然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此时农田里不需要这么多雨水,那远东帝国的农户也会半夜顶着狂风暴雨,到农田查看情况,扛着铁掀,挖通田埂,把多余的水排出去。

而这件事发生在如今的苏联,情况可能就截然不同,集体农庄的农户,半夜听到大雨,他可能继续选择呼呼大睡,任由农田被雨水淹没。

毕竟,这农田是集体的,而不是他个人的,亦或者这不在他的责任范围之内,完全可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可能就是这一个原因,就导致今年的粮食减产,更别说农业种植中,还有许多实际情况,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不是简单且僵化的计划性农业就能解决的。

总结来说,苏联领导人对农业领域的发展,有些想当然,擅长一刀切,并且本身也不太重视。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奇怪,因为苏联政府本身就说了,他们代表工人阶层的利益,政府人员很多出身于工人,而不是农民,对农业本来就不太了解。

最后是苏联过于相信只要工业化,就能解决农业问题,因此,苏联的机械化程度,农业技术,农药化肥产量确实都提升了,农业发展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现在,阿布拉姆等人,一方面对农业本身就不了解,另一方面,受到苏联政府舆论上的影响,他们当然想不到国内的农业出现了巨大问题。

而贸易代表处的最高负责人,也就是坎托罗维奇,也是收到莫斯科电报和指示后,才了解到如今苏联国内的可能存在的“粮荒”问题。

他对阿布拉姆等人解释说:“莫斯科电报上说,因为气候的原因,今年国内的粮食可能减产,还有就是为了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饲养业对谷物的需求大幅度提升。”

“这导致国家目前粮食出现了暂时性的短缺,不过问题并不严重,只要等到明年调整过来就好了,但是我们必须要解决今年的粮食缺口。”

“因此,从东非等粮食出口国,进口更加低廉的谷物,就成了很好的选择,毕竟东非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粮食价格本来就偏低,因为经济危机,产量过剩。”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占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便宜,同时促进工人祖国的发展,按照约瑟夫同志的话,这是薅帝国主义羊毛,所以大家不用有心理负担。”

“当然,想要薅帝国主义羊毛,就不能让那些邪恶的资本家还有贵族大地主提前知道我们的计划,这也是这次任务需要高度保密的原因。”

随着他的解释,贸易代表处的成员们,也基本相信了他的说法,尤其是第二点,饲养业对谷物的需求。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毕竟苏联政府的一个长期任务,就是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水平,那就要餐桌上有更多的肉蛋奶,而想要让苏联人民吃的更好,就必须大力发展养殖业,这又需要大量谷物。

而苏联虽然粮食产量不低,可苏联的农业生产效率比其他国家低,这个事实,他们还是知道的。

就以东非来说,东非在粮食作物种植领域实现了完全机械化,而同时期苏联的拖拉机厂都还没有完全完工投产,其他化肥,农药,育种,种植技术更是差的很远。

所以,在贸易代表处的官员们想来,苏联的粮食肯定“够吃”,但想有更多投入到饲养业,应该,可能,大概是不够。

……

莫斯科。

约瑟夫正在对着乌克兰的官员大发雷霆:“在沙俄时代,乌克兰号称欧洲粮仓,过去十年里,乌克兰的粮食产量也没有出现太大问题,现在,农业机械更先进,化肥,农药产量更高了,乌克兰的粮食居然大幅度下滑:”

“这显然是你们当地干部的不作为导致的,如果因为乌克兰问题,导致出现大规模饥荒,你们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乌克兰地区的农业干部要首先为这件事负责,查一查是不是有其他国家还有西乌克兰的间谍,投机分子,反国家分子,破坏我们伟大工人祖国的农业建设事业。”

随后,他对对外贸易委员会人员说道:“贸易部,想办法补上今年的粮食缺口,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到欧洲,北美,东非把这些粮食缺口补齐,总而言之,乌克兰绝对不能出问题。”

之所以约瑟夫对乌克兰农业问题如此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乌克兰这个苏联政府认证的“伪国家”依旧存在的影响。

前世苏联占据整个乌克兰,因此,乌克兰的农民为社会建设多出份力,也就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补偿回来,但如今西乌克兰的存在,就让约瑟夫心有疑虑。

一旦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地区出现饥荒,那西乌克兰伪政权,就有可能借题发挥,挑拨乌克兰人和苏联政府对抗。

所以,约瑟夫对现在乌克兰地区的要求是不能饿死人,即便牺牲掉今年苏联出口的收益,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买入大量粮食,也值得这么做。

某种意义上来说,西乌克兰的存在,反而改变了许多苏联治下乌克兰人的命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