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一百二十六章 销毁农产品

非洲创业实录 第一百二十六章 销毁农产品

作者:恶的呃呃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40: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谁都可以对东非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唯独苏联这个“异类”没有资格,毕竟东非做的这些事和苏联比起来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伴随着苏联领导人约瑟夫地位和权力的稳固,如今苏联内部的政治肃清可比东非要厉害的多。

1929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正式开启,伴随着的则是新经济政策时代的彻底结束。

新经济政策的结束,也意味着苏联经济领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基本上是冲着彻底取缔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的目标去的,推动彻底的国有化和集体化。这个过程里,苏联内部可以说杀气腾腾,监狱里人比东非监狱都要多,更有大量经济罪犯,地痞流氓,投机分子,政治团伙……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改造。

和苏联一对比,东非如今国内的震荡完全不值一提,小家子气。

当然,苏联内部政治斗争激烈,但1929年的苏联,整体上也算的上全世界最朝气蓬勃的国家,从东欧到远东,从莫斯科到边疆小城,全国掀起了一股建设浪潮。

同时苏联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领域,和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就是苏联的许多干部,也会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线,所以1929年的苏联民众,他们对国家的未来是充满热忱与希望的。

反正东非的官员们做不到这一点,倒是几十年前,东非官员也能算全世界最年轻,务实和朝气蓬勃的群体,现在……

莱茵宫。

恩斯特别有兴致的点评苏联《真理报》上的社评说。

“苏联政府倒是挺幽默,不过牵扯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个时间段发表这种言论,果然苏联的外交水平和沙俄时代没有太大区别。”

弗里德里希皇储颇为认同这一点:“我们刚刚和苏联释放善意,并且对他们这一次工业建设提供一些帮助,他们的官方喉舌却反而跟着别的国家对我们内部事务指手画脚,确实难以让人理解。”

现阶段,东非和苏联的关系实际上是上升期的,至少在诸多帝国主义国家中,东非是第一个尝试“破冰”的国家,不可否认,东非和苏联交好的动机不纯,但在对应苏联如今的处境,那也算的上雪中送炭了。

就像苏联苏联进行工业建设,东非提供了不少支持,尤其是技术层面,比如苏联正在建设的汽车工厂,拖拉机厂,钢铁厂,发电厂等等,背后都有东非的身影,同时,东非加大了对苏联的原材料出口力度,像棉花,橡胶,粮食,有色金属等等。

这些都对苏联目前工业建设是极其有益的补充,除了技术上的支持以外,东非农矿类产品出口对苏联同样十分重要。

就比如棉花,苏联作为高寒地带的国家,本身缺乏棉花产区,至于中亚,在没有大规模改造之前,显然无法承担苏联纺织业原材料自给自足的重任。

因此,苏联不得不从海外进口棉花,苏联的棉花进口主要有四个国家,分别是东非,埃及,印度和美国,其中埃及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对苏联棉花出口最重要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东非,英国和美国。

东非是出口苏联,棉花最多的国家,这也和东非和苏联的历史渊源有关,早在沙俄时期,东非就已经成为中东欧地区的主要棉花供应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沙皇俄国。

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沙俄的棉花基本依赖进口,甚至进口棉花占比超过百分之九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南方棉花产区。

而七十年代后,随着沙俄对中亚地区的一系列征服活动,这让沙俄棉花种业有了可能性,开始在中亚地区积极推广棉花种植。

到19世纪末,沙俄的棉花自给率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但依旧有百分之六十依赖进口,而同时期,随着印度和东非棉花产业的兴起,沙俄也扩大了进口渠道。

截止到到沙俄覆灭前,沙俄进口棉花占比已经跌落到不足百分之五十的市场份额,但就算剩下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缺口也是十分巨大的。

现如今,苏联棉花的进口占比大约在三到四成左右,但是苏联和沙俄不同,它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即便有获取棉花的渠道,其成本也远比沙俄高的多。

因此,东非的棉花就成为了苏联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每年沿着红海抵达黑海的东非船只,有不少装着大量的棉花等原料,供应苏联纺织业的发展。

除此外,橡胶也是工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东非和英国又成了苏联最重要的供应商,全球绝大部分橡胶产区,基本操控在这两个国家手里,然后才是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家。

东非对苏联橡胶的供应,基本上是量大管饱,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是为了限制苏联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类似的案例还有金刚石出口。

前世,苏联的合成橡胶工业是比较发达的,而造成苏联合成橡胶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所以,东非在这方面,颇有心机的尽可能满足苏联橡胶进口需求。

总而言之,东非和苏联的贸易,看起来人畜无害,实际上暗藏玄机,并且尽可能的让苏联工业对东非形成依赖。

恩斯特对弗里德里希说道:“苏联这个国家很特殊,我们不用和他们一般见识,只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就好,他们骂一两句,反而对我们不是坏事,毕竟,苏联可是整个国际社会的禁忌,他们这样做,反而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事务。”

苏联如果不骂东非,而是夸奖东非,那才是致命的,许多国家或者可以依据这一点把东非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叛徒”,说东非通“工”。

弗里德里希点点头说:“和苏联如果牵扯到一起,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我们本身就是帝国主义一员,理论上是不能和苏联有所瓜葛的。”

理论上不能有所瓜葛,甚至要表现出对苏联的极端反感和厌恶,但事实上这个世界看起来最反苏的国家,东非,英国和美国,却事实上也是和苏联最眉来眼去的三个国家。

反倒是德国,奥匈帝国还有日本,不怎么和苏联打嘴仗,但却是最坚定的反苏分子。

……

北方牧场。

从上个世纪开始,处于索马里和东非高原之间的干旱草原地带,就已经成为了东非全国最主要的大牧场之一,塔纳河沿岸,一直到下游的三角洲地带,水草丰茂,驯养着大批牛羊和马匹。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东非版图的扩张,其他大牧场的崛起,对当地的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同时,随着东非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进口乳畜产品,在东非国内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加大。

比如阿根廷,巴拉圭等南美国家的牛肉,皮革和奶制品,随着和东非贸易的扩大,进入东非市场,这些优质畜牧业产区,本身产量就大,畜牧业产品质量更是东非本国大部分牧区难以比拟的,因此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北方牧场的风光已然不再。

同时,因为环境问题,北方牧场的气候也在大幅度恶化,北方的沙漠,因为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而不断南下,侵蚀,这让本就不景气的北方牧场,更是雪上加霜。

而1929年末,东非政府正式决定以保护环境,治理沙漠,恢复生态等理由,整顿和治理这处为东非早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大牧场,东非政府环境调查组正式入驻加里萨市。

加里萨市,位于塔纳河上游的河畔,是区域内最大的城市,也是重要的农牧产品集散地。

和下游不同,塔纳河上游基本处在沙漠之中,塔纳河就像一条绿色长城,点缀在黄沙之中,而加里萨市除了挨着塔纳河的一侧,三面皆被黄沙包围,该市的支柱产业,就是畜牧业,基本围绕塔纳河两岸展开。

在加里萨市政府办公室里。

调查组组长杨帆对市政府的主要官员们说道。

“科尔市长,如今加里萨市的环境问题,显然已经对区域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几天,我们沿着塔纳河,看到了诸多让人触目惊心的情况。”

“大量的植被和草场被破坏,河岸边裸露着大量沙地,那些细碎的砂石,被河水侵蚀吞没,整条河道因此变成黄色,带着大量泥沙顺河而下,二十年前,塔纳河两岸的生态远远没有今天这样糟糕。”

“如果继续过度放牧,并且毫无节制的开拓牧场和农田,那塔纳河很有可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因为泥沙问题,也给下游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所以,加里萨市必须立刻付出行动,停止对塔纳河两岸的破坏性开发,恢复当地生态,减少牲畜数量,缩减牧场数量和面积,同时大量造林植草,恢复河流两岸的生态……”

科尔市长面带苦色的对杨帆说道:“杨帆组长,你说的容易,但是我们加里萨市的支柱产业就是畜牧业,关系着我们市成千上万居民的生计问题,如果把这些牧场裁撤掉,那我们的财政和百姓的生活如何保障?”

杨帆对他的说辞并不多加理会,而是继续直言道:“科尔市长,你既然说到了居民的生计问题,那我问你,假设你们对如今的产业结构,丝毫不做出改变,那塔纳河还能坚持多少年?”

“塔纳河本身就不是一条大河,它的水量偏少,而当地的气候也十分干旱,生态十分脆弱,按照你们如今的开发速度,那过不了十几年,整个塔纳河上游的生态,将彻底崩溃。”

“那时,整个塔纳河都不需要考虑生计问题了,就是一块像样的,能够长期生存的土地,恐怕都不多了。”

“因此,你也别说什么困难,现在加里萨市的开发,本身就是断送这里的未来,到时候,你们这一届官员拍拍屁股走人了,加里萨市的百姓谁来管?所以,你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当地的生态,这样才能谈未来的问题。”

“至于眼下,可能造成的一些困扰,与之相比都是小问题,而且,这次政府既然派调查组到来,那就说明了未来中央政府对塔纳河流域治理的态度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加里萨市不能只盯着经济账,环境账也要算的更清楚,而未来加里萨市能否转型成功,也关系到你们的前程。”

随着杨帆的一番话,加里萨市政府也知道了这次他们没有拒绝的权利,中央政府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了,就是要加里萨市自斩一刀,而加里萨市的支柱产业,也就是畜牧业接下来必然会受到重创。

于是科尔市长话锋一转,问道:“那我们市,应该怎么转型?想必杨帆组长你也清楚,除了放牧以外,我们市基本没有太多选择,即便市里的一些产业,也基本围绕乳畜产品加工展开,加里萨市人口本来就不多,交通也不太便利,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资源。”

对此,杨帆说道:“如我之前所说,加里萨市目前的唯一选择就是恢复当地生态,避免沙漠的进一步蔓延,但是,针对这一点,并不是完全要取缔如今加里萨市的农业。”

“而是围绕环境保护为核心,发展可持续性农业,这一点,你们可以参考朱巴省和北方省的经验,他们在农业领域走的就是可持续开发的路子。”

“除此外,你们也可以积极拓宽思路,重点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毕竟加里萨市在整个帝国也算比较有特色的城市,而且距离经济发达地区也不算太远。”

杨帆口中所谓的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北方铁路一线,包括现在东非第一大城市蒙巴萨,重要工业城市内罗毕,基苏木等等。

当然,杨帆看似说的头头是道,但实际上加里萨市就算按照这个思路调整产业机构,恐怕也做不出什么成绩,不过这一点也不重要,毕竟加里萨市本来在东非就比较平平无奇,此前基本也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所以再调整产业机构,基本也不会太差。

而这次东非政府关注这里,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对所谓“环境问题”感兴趣,而是打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销毁本国过剩的农业产量,从而为接下来应对经济危机冲击做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