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82章:皇帝的天敌,是太子啊(求月票)

书信上的内容,让李世民原本难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李承乾则如一开始那般波澜不惊。

这些信件他当然早就查看过了。

当初赐死纥干承基后,李承乾就想过一个问题。

历史上,李承乾谋反的事情败露,自然是纥干承基。

可齐王李佑的谋反,怎么就牵扯到纥干承基了呢,而且在那种情况下,连太子李承乾都保不住。

纥干承基是太子心腹卫士,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包括李世民也知道。

如果不是参与得太深,被定义为从犯,纥干承基也不可能为了自保去出卖李承乾。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纥干承基是真正的参与到了齐王李佑的谋反里面。

否则他又不是傻,干嘛要去出卖太子。

在赐死纥干承基后,抱着这样的想法,李承乾就让人搜查了纥干承基的房间,果然在隐秘的角落里,找到了这些信件。

保留信件这样的行为,简直是跟贺兰楚石如出一辙。

纥干承基是真该死啊。

从信件里的内容上就可以看出,他主要的联络对象,其实不是齐王李佑,十多封信件里,齐王李佑的信件也就只有一封。

里面的内容,无非是给他画饼,承诺如果事成之后,将如何如何。

更多的往来,是跟齐王李佑的舅舅,阴弘智之间的沟通。

通过信件内容,最早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两年前。

也就是说,两年前纥干承基就已经背叛了太子,暗中投靠到齐王李佑那边去了。

“阿难,传朕手敕,立即带人去将御史中丞阴弘智,给朕抓来。”

“勾结叛乱,蛊惑亲王,狼子野心,罪不容赦。”

“枉费朕这般多年对他的信任。”

李世民牙齿咬得嘣嘣作响,这次可不是嫌疑什么的,证据就在他的手上,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谋反大案。

而且从信件里的内容能判断出,谋反之事并非今日才准备,而是阴弘智已经为此准备多年。

招兵买马,勾结军中将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朝廷之中,已然不知多少人跟其暗中合谋。

李世民是很容易相信他人,心肠软,很少行杀戮之事。

但这次,是真的对阴弘智彻底失望了。

“父皇,或可先容他几日。”

“算算时日,应该便是这两日,齐王李佑就要抵达长安了。”

“倘若在这个时候抓捕阴弘智,难免会有消息泄露,到时候五弟听闻消息,肯定不敢再进长安,逃之夭夭。”

“还是等五弟到了长安,再一网打尽也不迟,没有了五弟,阴弘智等人也无法兴风作浪。”

李承乾劝说道,这可是他的功劳,自然要做得完美一些。

高士廉也道:“太子言之有理,还是暂且不要打草惊蛇为好。”

李世民点点头,方才他也是被气昏了头。

“好,且让他再苟活几日。”

说罢,李世民看向跪在地上的纥干诺。

“承乾,先前青雀也说过,此厮算是你东宫之人,如何处置,便交由你来安排吧。”

李承乾想了想,而后叹息道:“说起来,纥干承基也跟随了我多年,没想到最后背叛于我,暗中行谋反之事,可谓是死有余辜。”

“他虽犯了大罪,但不应该牵扯到纥干诺身上。”

李承乾看向纥干诺道:“你以为我杀了你的父亲,所以心中对我产生怨恨,这恰恰说明你没有参与到你父亲跟齐王谋反的事情中去。”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可还怨恨孤吗?”

纥干诺不断磕首:“我父该死,是我错怪了殿下,他辜负了殿下的信任,此为不义。”

“这些年来,殿下一直把我父视为心腹,赏赐了大量的财物,可我父不思报恩,反而暗中联合他人,此为不忠。”

“我父不忠不义,殿下赐死他,当是应有之事。”

“殿下问我心中是否还存有怨恨,如今我心中只有对殿下的愧疚。”

李承乾道:“孤为太子,你且不过是小小白衣,却能为了父亲的性命,去投奔魏王,为父报仇。”

“从另一方面而言,你也算是忠义之士了。”

“父债子偿,你父亲欠孤的,便由你来还吧,往后在东宫好生操练,保持如今的赤子之心,不要跟你父亲那样,再辜负孤的期望了。”

听到这话,纥干诺顿时泪流满脸。

其实到现在,纥干诺已经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了。

却没想到太子不仅没有放弃他,还让他继续在东宫效力。

纥干诺把头磕得嘣嘣作响,哽咽道:“纥干诺今日立誓,今生必为太子效死,以偿父亲之罪,若违此誓,当五雷轰顶,不得好死。”

其实李承乾并不是很在乎纥干诺的死活。

只是说来好笑,囚父弑兄杀弟的李世民,偏偏对于亲情尤其看重。

历史上李泰为什么不能当太子,除了杀子传弟这个因素外,最大的原因还是李世民担心李泰上位后,把李承乾给杀了。

所以才会让李泰外放,册封李治为太子。

是以李承乾也有同样的情况,不管是从李世民拿到兵权,还是通过太子位继承大宝,首先也需要打消李世民的猜忌。

那就是让李世民感觉到,如果他登临大宝,是不会搞出兄弟相残的事情来,这一点尤为关键。

否则并不排除,李世民为了保全李泰的性命,废太子而立李治。

旁边李世民看到这一幕,五味杂陈。

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比如魏征,曾经就是太子属官。

投降来的尉迟敬德,假装成囚徒去找隋炀帝告密李渊造反的李靖。

门口的宿卫统领李安俨。

如今,李世民看到太子饶恕纥干诺,不因为其父罪责反而让其继续效力,这一幕跟自己,是多么相像啊。

李泰在一旁沉默不语,感觉自己又要吐血了。

此番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平白抬高了太子在父皇心中的形象。

要知道他跟太子不同,完全靠父皇吃饭的。

若是父皇去喜欢太子,不喜欢自己了,这可就要彻底凉凉了。

这也是李泰看不懂局势。

李世民喜欢他是一方面,拿他跟太子打擂台又是一方面。

若只是单纯的喜欢,哪里会有这么多僭越的举动。

不过身在局中的李泰,显然是不会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他满脑子里都是想着,如何把父皇的宠爱夺回来。

纥干诺离开后,李世民就要考虑如何处置齐王李佑了。

这也是李承乾横插一脚,否则就能让李世民集齐囚父,弑兄,杀弟后,杀子的第四个成就。

虽然不是嫡子,但也是亲生的儿子不是。

现在还没有具体发动谋反的事情,会不会赐死李佑,这个还是要看后面的调查情况。

不过李承乾是打算保住李佑的,这跟谋划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在李世民面前,表现出看重亲情的一面。

“承乾,齐王的事情,先前是你在联系的,如今便交由你来负责吧。”

“待那逆子到了长安,你作为大兄,且先替朕好生将他教训一番。”

“朕给他写了那么多信,令他思过悔改,没成想他竟是变本加厉,做出这等祸事,虽说主要是因为阴弘智的挑拨,可他自身就没过错?”

“去年这逆子附表谢罪,权万纪入朝,跟朕说齐王已经迷途知返,便是这般迷途知返的?”

“朕倒是要问问权万纪,他在齐州,是怎么担任齐王府长史的。”

权万纪原本是吴王李恪的长史,为人正直,李世民对他很看好。

李祐喜好游猎,结交奸邪之人。太宗认为长史薛大鼎对其管教无方,而将其免职,让权万纪顶上。

作为齐王府长史,齐王都密谋造反这么久,难道就一点都不知情?

李世民不信,自然要将其调回长安问罪。

“父皇放心,我定会好好教导五弟。”

长兄如父,李承乾自然是有替父教子的资格。

虽说他只是派了张思政去叫齐王李佑回长安,但李佑自然是不敢不回。

不是每个李世民的儿子都能跟魏王李泰这样,不之官,留在长安跟太子作对。

况且大唐说到底是门阀时代,嫡子跟庶子之间的差别远比后世王朝还要来得更大。

“行了,今日先这般吧。”

“齐王回来后,关于他谋反的案子,承乾你也一并负责,届时再把详细情况汇报于朕。”

一波三折,几次大怒,还有儿子谋反这样的事,让李世民感觉到有些心力憔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太子不仅没有谋反的心思,反而是平定了一桩谋反案,这让李世民倍感欣慰。

忌惮跟猜忌,毕竟是两码事。

李承乾跟李泰作揖告退。

并肩走出殿外。

看着两个儿子一同离开的身影,李世民暗中点头,看来两兄弟间还是有些情谊的。

只是他不知道,到了殿外后。

李承乾拍了拍李泰有些肥硕的身体,带着训斥的口吻。

“青雀,你看你现在,都胖成什么样子呢,简直是有辱我大唐皇家威严。”

“我大唐以武立国,父皇更是勇猛无敌,为兄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现在这般摸样,简直跟头肥猪一般,哪还有半点我大唐皇室的威严。”

“听为兄一句劝,回去后多多练习武艺,届时别在冬狩之际,丢了我大唐皇家颜面,可是明白。”

其实李泰虽然算胖,但也不是胖得很夸张,李承乾就是逮着机会,抖一抖长兄的威风,将其训斥一番。

李泰牙齿都要咬碎了,却还是只能低头道:“大兄教训得是,青雀回去后,一定反省,好生习练武艺。”

“定然不会辜负大兄的期望。”

后面这句,李泰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完,个中寓意尤为明显。

李承乾哈哈大笑,丝毫不在意。

“好啊,那为兄就等着。”

“你可不要让为兄失望,否则可就太没意思了。”

两仪殿内。

李世民听到太子爽朗的笑声,很是高兴。

他觉得这是太子跟青雀之间的友好沟通。

“太子今天这样的表现,难道还不能让陛下放心吗。”

高士廉今天上朝,是为了给太子撑腰的。

只是先前耽误太多,且前边李世民也因为一直想着谋反的事,心情很差。

到了现在,高士廉自然就要接着说了。

“朕从来不觉得太子会有什么问题。”

“先前是朕不知有这般多事,才对太子有些误会,现在看来,太子果然没有令朕失望。”

李世民平和的回道。

今天太子的表现,确实是大大的减少了他心中的猜疑。

最为主要的是,他看到了太子对亲情在乎的一面。

至于高士廉的劝谏,那就纯当耳边风了。

“陛下知晓就好,大唐初立,实在是再不能有太多折腾了。”

“当年青雀之事,陛下心中有愧,这么多年,青雀宠爱远超其他皇子,也是足够了。”

“或许陛下应该考虑让青雀跟其他皇子那样,外放封地,这也能减少太子的误会,不至于往后闹出更大的矛盾来。”

李世民听完,略微沉默后才道:“朕会考虑此事,不过青雀身子不太好,前些日子还吐了血,太医那边也是说目前不易奔波劳累。”

“且先让他休养好身子,再谈去藩地的事情吧。”

这些托词,高士廉哪里听不出来,但他知道,在这块陛下也不会让步。

因为李世民一旦让魏王外放,太子没有了对手,那就父子刚正面了。

太子本身,就是皇帝最大的敌人。

即便是李世民这样的开国之君,在这块上也不得不防。

这是天敌,哪怕是父子关系再好,也同样不可避免。

站在皇帝的角度,为了皇位能够顺利继承,传承有序,在自己驾崩后,太子在上位后能够执掌权力,压制朝堂上其他的大臣跟贵族。

是有在位时,就不得不帮助太子培养心腹,建立威信,扶持太子党成员。

东宫的詹士府,十率府,就是缩小版的朝堂。

然而与此同时,当太子的势力成长太快时,就会形成国家的第二个权力中心,从而影响到皇帝的权利。

即便是忠诚的手下大臣,也要考虑在皇帝驾崩后,继续稳固地位的事情,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后代的荣华富贵。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的班底,就会成为太子的班底。

毕竟太子是未来。

面对这样两难问题的常规解决办法,历史上大多数的皇帝都是通过扶持一个甚至是几个儿子,与之亲近。

让其抱有夺嫡的想法,暗中授意他们去跟太子斗争,甚至给予某些地方超过太子的赏赐。

让他们彼此制衡,相互争斗,这样就不能对皇帝自身造成影响了。

正常情况下,这些皇子充当磨刀石的角色,太子也是在这样的磨炼下,一步步成为合格的皇帝。

与此同时,皇帝还能借助磨刀石的手,把朝堂上一些可能会影响皇权,自己又不好下手的大臣除掉,维持皇权的稳定。

当然,这是最为理想的情况,实际上其中的分寸,并非是每个皇帝都能把握好,用力过度,磨刀石也有可能把刀磨断。

历史上原本的李承乾,就是典型被磨断的例子。

古往今来多少年的王朝,也就只在大明初,出现过朱元璋跟朱标这么一对父子,堪称最稳皇太子,可惜未能继承皇位就病逝而去。

就如今的大唐而言,除了魏王外,其他所有亲王,都已经全部都外放藩地了。

若魏王也走了,谁还能给跟太子去竞争。

为什么后来的李治当了太子,就没这回事了呢。

其实是因为太子党跟魏王党都散了,李治是半路成为的太子,他的太子党都没能建立起来,完全对李世民没有半点危险。

况且李治成为太子后不久,李世民就中风瘫痪,自然就没有这些狗屁倒灶的事了。

高士廉也是明白这些道理的,心中叹息,作揖道:“老夫年事已高,有些困乏了,先行告退。”

“朕送送高公。”

另一边,详细的情况李泰立即让房遗爱去传给房玄龄。

房玄龄得知消息后,微微皱眉,他没想到太子会有这么深的算计。

然而对于齐王谋反跟太子无关这件事,房玄龄并不这样看。

抽丝剥茧的分析后,房玄龄认为,太子谋反之事,必然为真。

齐王谋反,不过是太子的掩护,否则何必等到今日才揭露。

只是房玄龄还没考虑好,是否真就要此事调查下去,站在魏王阵营,把太子给拉下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