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319章:第一个响应太子起兵之人

贞观十八年,农历十一月初。

安州城被凛冽的寒风肆意席卷。州府庭院中的树木,枝叶早已凋零,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风中瑟瑟发抖。

吴王李恪的书房内,炭盆中的炭火虽烧得正旺。

身着厚重的锦袍,却仍觉得浑身发冷,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案几上,一封密信静静躺在那里。

“来人!”

李恪高喊。

不一会儿,心腹幕僚张松匆匆步入书房。

“吴王,唤属下来,可是为了长安传来的消息?”

张松是吴王心腹,亦是跟前朝有所关联。

李恪指着密信:“张松,当下局势已然危如累卵。朝廷与太子对峙,大战随时都会爆发。你跟随本王多年,心思缜密,且说说,本王该如何抉择?”

张松微微皱起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吴王,此事干系重大,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当初吴王暗中投靠太子殿下,本是看重殿下革新图强的志向,盼着能助力殿下为大唐开创一番新局面。”

“可如今,太子起兵,已然成了谋逆之举,局势变得错综复杂。”

吴王停下脚步,望向窗外那阴霾的天空,长叹一声道:“本王当初支持太子,从未想过要跟着他造反。”

“如今这般局面,本王实在是进退维谷。况且,若太子失败,依目前情形,大概率是魏王成为新太子。”

张松接话道:“吴王所言极是。”

“以吴王出身,因前朝杨氏血脉的缘故,在立储一事上本就处于劣势,几乎不可能被立为太子。”

“而过往与魏王素有嫌隙,若是魏王登基,吴王往后的处境恐怕不容乐观。”

李恪神色愈发凝重,来回踱步的频率更快了,“没错!魏王心胸狭隘,此前就多次与本王作对。”

“本王若在此时不表明立场,一旦他登上帝位,定不会轻易放过本王。可若此刻支持太子,又实在难以割舍对父皇的忠诚。”

张松面露难色,斟酌着每一个字眼。

原本来说,没人认为太子能赢。

可这火炮一出,局势顿时就发生了逆转。

那密信上,便是关于对火炮的介绍。

先前霹雳火,就已经助力太子一统辽东,横扫无敌。

这又出了个火炮。

李恪知道,太子不是冲动之人,深藏不露,且谋定而动。

既已起兵造反,必然是有了胜利的信心。

密信上的内容亦是如此。

面对太子的火炮,便是大唐军神李靖去了,到现在也没有讨到什么好处。

关于战事的一些情况,密信上说得比较相信。

毕竟他的母亲杨妃,还是有点实力的,打探到这些消息不难。

太子麾下心腹苏定方那边,也不是说策略有多么高明,可有着火炮在手,李靖讨不到半点好处。

不过现在朝廷又造出了先前太子的霹雳火,局势又变得有些扑朔迷离。

张松自然是晓得吴王所想,缓缓道:“吴王,朝堂之上的事,向来都讲究明确的立场。”

“如今这局势紧迫,已然容不得吴王再这般犹豫不决了。若吴王决意继续支持太子,当务之急,是立刻修书一封,向太子殿下表明坚定不移的支持之意,同时暗中调配安州的兵力,做好随时响应的准备。”

其实对于李恪来说,几乎没有中立的可能。

他已经被打上了太子的标签,如果一直没有动静的话,就等于是放弃站在太子这边。

当然,即便是如此的话,最后也不会有什么。

然而若太子赢了呢。

李恪长叹一声,再次在书房中来回走动起来。

“若支持太子,父皇那边,本王实在不知该如何交代。父皇对我恩重如山,养育之恩,我又怎能轻易背离?”

顿了顿,又道:“可若与太子为敌,曾经的那份情谊,就此付诸东流不说,本王又于心何忍。”

李恪能想到,如果太子赢了,自己这边,必然不会怎么好过。

曾经的付出都没了不说,还要被太子所冷落。

这时,门外传来侍卫恭敬的通报声:“吴王,安州刺史求见。”

李恪的眼神瞬间警惕起来,心中暗自思忖,这刺史名为协助治理安州,实则是父皇派来监视自己的,今日前来,怕是察觉到了什么。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沉声道:“请他进来。”

安州刺史王弘脸上挂着看似和煦却暗藏深意的笑容,快步走进书房,抱拳行礼,语气关切中隐隐透着一丝冷峻:“吴王,近日长安那边,因太子之事闹得沸反盈天,局势莫测。安州承蒙吴王治理,向来安稳,可在这敏感时候,哪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微顿了顿,王弘目光紧紧盯着吴王,意味深长地说:“吴王向来英明,行事向来谨慎,在这等关键时刻,一举一动,怕是都得慎之又慎呐,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累及安州这一方百姓。”

王弘实际上来说,算是五姓七望的人,算是太原王氏的分支。

也是因为五姓七望的缘故,才担任这安州刺史。

五姓七望的人,虽说在长安逊色,但在地方上,势力盘根错节。

这也是为什么臣权一直对皇权有所压制的情况。

因为他们垄断了教育,知识,乃至于用投行卷几乎半垄断了科举。

这样的情况下,当官的**成都是世家人。

而世家人,又怎么能绕得开五姓七望呢。

李恪微微点头,神色冷峻,“王刺史,本王正为此事烦忧。太子起兵,无疑是谋逆之举,这一点本王心中有数。”

王弘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缓缓开口道:“吴王一眼看穿本质。只是这太子以往素有威望,难免有人受其蛊惑。如今这局势下,安州的安危便显得尤为重要。”

“听闻吴王麾下兵力齐整,只是这战时调度,稍有不慎便可能误事。下官想着,若能将部分兵力交由可靠之人统一调配,或许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变故,保我安州太平。”

他语气平和,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边说边观察吴王的神色。

分走一部分吴王的兵权,并非是王弘自作主张的想法,而是有人给他传达了这个意思。

现在的太子佣兵洛阳,在大唐境内,几乎没有其他人响应。

但这不代表着不会没人响应。

只是因为先前,没人觉得太子能赢,可是现在。

太子火炮一出。

就有很多人动了心思。

这从龙之功,谁不想要要啊。

有人想要,自然就有人要阻止。

吴王曾经就是太子的人,自然会受到监督。

李恪心中一凛,瞬间明白了王弘的意图,不动声色地回道:“王刺史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本王既为安州都督,麾下将士也是保境安民的中坚力量。平日里训练调度皆有章法,如今虽局势紧张,本王自会把控全局,确保安州万无一失。兵力调配之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王弘微微皱眉,仍不死心,继续说道:“吴王,这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下官也是为安州百姓着想,多一份保障总是好的。吴王事务繁多,若有得力人手分担军事要务,也能让吴王更专注于大局谋划,您说是吧?”

李恪神色坚定,语气不容置疑:“王刺史,本王明白你的好意。但保家卫国、守护安州,是本王的职责所在。”

“将士们跟随本王多年,彼此信任。在这关键时刻,更需上下一心,由本王统一指挥,方能发挥最大战力。此事无需再议。”

王弘见状,知道难以说服吴王,便不再坚持,微微欠身道:“既如此,一切听凭吴王决断。下官也会全力协助吴王,守好安州。”

李恪微微点头,说道:“王刺史,你先着手安抚安州百姓,加强城防建设,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

王弘领命后,退了出去。

张松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此时忍不住轻声说道:“吴王,这王弘明显是想借机夺您兵权,用心叵测啊。”

李恪长叹一声,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本王又怎会不知。只是如今局势复杂,既要应对长安的风云变幻,又要提防身边之人。张松,你务必密切关注长安那边的局势,一有新消息,即刻来报与本王。”张松应下后,也退了出去。

李恪重新拿起案几上的密信,眼神中满是凝重,将密信反复研读,试图从字里行间寻出破局之法。就在他满心纠结、难以抉择之时,门外再次传来侍卫的通报声:“吴王,宫中送来一封您母亲杨妃的亲笔信。”

李恪心中一紧,忙道:“快呈上来!”

接过信,迅速展开,只见母亲在信中写道:吾儿,朝堂风云变幻,如今太子举事,此乃天赐之机。你身负杨氏血脉,在这大唐朝堂本就处境微妙。

若太子成事,咱们杨氏一族方能有稳固靠山,你也可摆脱当下因出身带来的困境,在朝堂站稳脚跟,成就一番大业。切不可错失良机,需速速响应太子,为咱们一族谋得光明未来。

李恪看完信,满脸皆是吃惊之色。他从未想过,母亲竟会如此坚决地支持太子造反。在他心中,母亲向来深明大义,处事极为谨慎,此番却做出这般决断,着实令他意外。

李恪在书房中再度踱步,脑海中不断权衡着母亲的劝言。

一方面,这是母亲的殷切期望,且母亲见识不凡,对局势的判断往往精。

另一方面,响应太子意味着公然与父皇为敌,这违背了他一直以来坚守的忠诚之道,也可能让安州陷入战火。

当然,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如果站出来支持太子,这里头的风险,是恐怖且巨大的。

一旦失败,万劫不复。

不仅是他自己,包括母亲,也会被处死。

思索良久,李恪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母亲比自己更有眼光,在这朝堂局势的洞察上,母亲的见识常令他钦佩。

再者,从家族利益考量,母亲所言也不无道理。

想到此,李恪咬了咬牙,决心遵从母亲的吩咐。

唤来张松,李恪沉声道:“张松,即刻修书给太子,表明本王愿响应他的行动。再暗中集结安州精锐,随时准备出征。此事机密,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张松面露惊讶之色,但见吴王神色坚决,忙抱拳领命:“吴王英明!属下定当办妥此事。”

李恪缓缓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庭院中被寒风吹得沙沙作响的枯树枝,思绪如乱麻般纷杂。

尽管已决定响应太子,但他心中仍隐隐担忧,这安州刺史王弘绝非善茬,若知晓自己的行动,必然会想尽办法阻拦,甚至可能向朝廷告密,到那时,不仅自己的计划会全盘落空,还可能连累众多追随自己的将士。

于是再次说道:“王弘已察觉到我们的动向,此人留不得。本王命你今夜安排刺客潜入刺史府,将其解决,务必做得干净利落,不可留下任何痕迹。”

张松拱手:“是,吴王。”

是夜。

刺史府内,王弘正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

他手中握着一封密信,上面写着长安杨妃来信的消息。

王弘喃喃自语道:“这吴王,莫非真要响应太子?此事干系重大,必须尽快上报朝廷。”

正想着,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

当即警惕地站起身,刚要呼喊,一道黑影破窗而入,寒光一闪,利刃已抵在他的咽喉处。

王弘惊恐地瞪大双眼,想要出声求救,却发现喉咙被死死抵住,发不出半点声音。

在吴王的书房里,李恪焦急地等待着消息。

过了许久,张松再次出现在书房中,禀报道:“吴王,王弘已死。”

李恪长舒一口气,道:“做得好。此事暂且瞒下,你先下去吧。”

李恪望着空荡荡的书房,深吸一口气。

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接下来就是坚定的站在太子这一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