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97章:昭告天下, 罢黜太子

长安,太极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实质化,几乎能攥出水来。

殿内雕梁画栋,却被压抑的气息笼罩,往日的庄严肃穆此刻更添几分沉重。

李世民高坐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如墨,双眸中燃烧着难以遏制的怒火,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威严,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下首,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李靖、褚遂良等一众重臣,皆垂首肃立,大气都不敢出,大殿内安静得只能听见偶尔传来的沉重呼吸声。

李世民紧紧攥着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怒火,一字一句仿佛从牙缝中挤出:“朕已给了太子足足一月时间,可他倒好,非但不回长安,还变本加厉拥兵自重!”

“这是公然谋反,朕若再姑息,大唐社稷何在?”

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撞击着众人的耳膜,震得人心惶惶。

长孙无忌心中一紧,他深知太子此次行事莽撞,可就此废黜,实在可惜。

于是上前一步,躬身说道,语气中满是恳切:“陛下,太子殿下许是一时糊涂,被奸人蒙蔽,还望陛下再给太子一次机会。”

“太子殿下发明曲辕犁,让百姓耕地轻松许多,又打败高丽、一统辽东,对大唐功劳巨大,民心所向啊。如今因一时之错而废黜,实在可惜,也恐寒了天下人的心。”

其实长孙无忌也明白,这个时候大概是劝不动了。

只是这是他的职责,他本就是太子党,还是皇亲国戚,太子舅舅,这个时候自然要最后劝谏一下,算是全了这情分。

李世民怒目圆睁,狠狠瞪着长孙无忌,心中恼火不已,觉得无忌竟还为太子开脱,难道看不出太子此举对皇权的威胁?

猛地一拍扶手,“啪”的一声脆响在殿内炸开:“你还想为他开脱?朕给的机会还不够多吗?”

“之前他行事荒唐,朕哪次不是宽容以待?”

“豢养刺客,朕只当他年少贪玩。”

“与朝臣结党营私,朕念他初涉朝堂,不懂规矩,耐心教导。”

“可如今呢?拥兵自重,抗拒朕的旨意,这分明是要将朕逼入绝境,将大唐江山置于何地?”

“这是铁了心要与朕作对!功劳朕自然记得,但他犯下的错,朕也绝不能容忍!”

很多事情,李世民并非是不知道,只是顾念父子情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魏征向前跨出一步,神色凝重,他深知太子之位事关重大,此时废立,后果不堪设想。

微微躬身,语调沉稳却又带着几分急切:“陛下,废立太子乃国之大事,不可仓促。”

“太子殿下不仅有治国之能,更有惠民之举,曲辕犁的推行,让我大唐农耕大兴,百姓安居乐业。”

“如今贸然废之,恐引发朝堂动荡,天下民心大乱。太子或许只是一时被权势迷了心智,若陛下能再派人晓以大义,说不定太子能迷途知返。”

“陛下以仁治国,威名远扬,这一次,或许也能用陛下的仁德感化太子。”

魏征是真心的,曾经对太子感官不怎么好,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他有了新的想法。

只是走到今天这一步,是魏征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

李世民冷哼一声,心中烦躁不已,在他看来,若太子真在乎民心,就不会抗旨不遵!

站起身来,在龙椅前踱步,袍袖随着他的动作剧烈摆动:“动荡?太子如今拥兵自重,难道就不会让朝堂动荡?”

“朕若不采取行动,日后如何驾驭群臣,如何治理天下?”

“他若心中有大唐,有百姓,就不会做出这等忤逆之事!”

“一次次的机会,都视而不见,如今还妄图以武力对抗朕,朕岂能再纵容!”

另一边,房玄龄站了出来,拱手道:“魏公所言不无道理。”

“太子殿下在朝中根基深厚,又深得民心,骤然废立,怕是会引发不小的混乱,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一旦废太子,那些因曲辕犁受益的百姓,还有辽东归降的民众,会作何感想?”

“他们会不会认为陛下薄情,这对陛下的圣名,对大唐的民心所向,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臣建议陛下不妨再观望一段时间,看太子是否有回心转意的可能,如此既能彰显陛下的宽容,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动荡。”

这是火上浇油,看似劝谏陛下,实则是再添一把柴。

倒是李靖比较实在,顺着房玄龄的话就道:“陛下,若此时废太子,将士们恐人心惶惶。太子殿下在辽东立下赫赫战功,军中不少将士对他颇为拥戴,还请陛下慎重考虑此事对军心的影响。”

“况且太子殿下革新农器,实乃功在千秋,这等功绩不应被忽视。一旦废太子,军中士气受挫,若此时外敌来犯,大唐何以御敌?”

“臣愿亲赴军中,向将士们阐明陛下的圣意,稳定军心,但废立太子之事,还望陛下谨慎定夺。”

李世民微微皱眉,神色稍缓,但语气依旧强硬:“朕并非不知这些,可他犯下如此大错,若不惩处,何以服众?朕身为帝王,一言一行皆为天下表率,若对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视而不见,如何让天下人信服?”

到了这份上,对于李世民来说,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直接传位给太子,自己去当太上皇。

要么就是废太子。

没有第三个选择了。

话到了这里,群臣也没什么好说的。

终归大家都是说了劝谏的话,既然陛下坚持,那就只能是废了。

见到这等情况,褚遂良开口了。

先是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说道:“陛下,太子之位关乎国本,若要废立,必须名正言顺。”

“臣建议先列举太子罪行,昭告天下,让百姓和群臣都明白陛下此举乃不得已而为之。”

“但臣也担忧,此举会让百姓对陛下的决策产生误解,毕竟太子殿下的功绩深入人心。”

“百姓或许只看到太子的功劳,而难以理解陛下的苦衷,这中间的权衡,还需陛下思量。”

“臣建议在昭告天下时,着重强调陛下对太子的期望与过往的宽容,以及此次废立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如此或能减少百姓的误解。”

褚遂良顺着陛下的话,等于直接就一锤定音了。

其他大臣也都默然不语。

就如今的形式来看,废太子已成定局。

李世民微微点头:“褚公所言有理。可即便如此,废太子之后,谁来担此重任?”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言。

毕竟立储之事,稍有不慎便会卷入无尽的政治漩涡。

良久,长孙无忌斟酌着说道:“陛下,臣以为晋王李治仁孝恭俭,宽和善良。他性情温和,待人诚恳,平日里对陛下和诸位大臣恭敬有加,从未有过僭越之举。”

“由晋王来继承大统,定能以仁治国,保我大唐社稷安稳,百姓安居乐业。”

“晋王常伴陛下左右,深受陛下教诲,必能将陛下的治国理念发扬光大。且晋王行事稳重,在朝中也无过多的党羽纷争,不会引发朝堂势力的剧烈变动。”

其实李治找长孙冲的事情,长孙冲这边还没来得及跟父亲说,长孙无忌就已经来参与君臣议事了。

但就跟武曌猜测的那样,长孙无忌对于新太子的人选,根本没有选择,不管从哪个方面综合考虑,都不可能去支持魏王,只能是支持晋王。

况且晋王李治性格宽厚,易于掌控,背后的势力也相对单纯,立他为太子,自己作为皇亲国戚,在朝中的地位也能得以稳固。

听到长孙无忌这么说,原本作为魏王阵营的房玄龄,却在这个时候,突然就沉默了。

跟随了陛下这么多年,房玄龄很清楚,陛下可不是真的想在这个时候立即选出新的太子来。

表态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立储之事关乎国家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今朝堂局势波谲云诡,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贸然表态支持魏王,不仅可能引发其他势力的强烈反弹,还可能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且此刻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日后的把柄,稍有不慎,便会让自己和家族陷入危险的境地。

只是褚遂良急了,赶忙上前道:“陛下,臣以为魏王李泰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治国之道都有深刻的见解。”

“魏王平日里广交贤才,礼贤下士,身边汇聚了不少有识之士。若立魏王为太子,凭借其的才学和抱负,定能将我大唐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魏王对朝政的见解独到,常能提出新颖的治国之策,实乃太子的不二人选。”

“魏王在文学、政务上都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主持编撰的《括地志》,对大唐的疆域治理和文化传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由魏王继承大统,定能开创大唐的新局面。”

李世民听后,并未立刻表态,而是陷入了沉思。

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探寻更多的深意。

而后缓缓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众人的心上。

魏征适时站了出来。

虽说陛下要废太子,可他觉得太子那边,还是有希望的。

如果直接立了新太子,可就一点余地都没了。

于是再次进言道:“陛下,立储乃国之大事,关乎社稷兴衰,民心向背。无论是晋王还是魏王,都应从长计议,不可仅凭一时之言仓促决定。”

“当务之急,是先稳定朝堂局势,安抚民心,再徐徐图之。如今朝堂人心惶惶,百姓也因太子之事议论纷纷,此时若急于立储,恐会引发更大的混乱。”

李世民微微颔首,面色稍缓:“朕心意已决,太子抗旨不遵,拥兵自重,意图谋反,罪无可恕,明日昭告天下,废黜其太子之位,贬为庶人。”

“并且,朕决定着手准备攻打洛阳,彻底平息这场叛乱!”

“至于新太子的人选,朕暂不考虑。待朝堂局势稳定,朕自会做出决断。”

众人闻言,皆面露惊色。

长孙无忌急忙出列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洛阳城高墙厚,更何况太子手有霹雳火,攻打洛阳必定伤亡惨重。一旦开战,恐百姓遭殃,还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脸色阴沉,不为所动:“无忌,你不必多言。他既敢公然抗旨,拥兵自重,朕就绝不能姑息!若不将其彻底制服,我大唐的江山还如何稳固?”

魏征也上前一步,恳切地说:“陛下,臣理解陛下的怒火,但此时出兵洛阳,天下人会如何看待陛下?太子虽有错,但他曾有大功,如今贸然兴兵,恐寒了天下人的心。”

李世民眉头紧皱,目光如炬:“魏卿,朕也不愿轻易动兵。可太子如此行径,已无回头之意。若不武力镇压,何以震慑天下?”

房玄龄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时攻打洛阳,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洛阳地处中原,四通八达,若战事拖延,粮草转运困难,恐影响军心。”

李世民沉思片刻,说道:“此事朕已有考虑。朕会命户部尽快筹备粮草,兵部调度军马,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李靖抱拳道:“陛下,臣愿领兵出征,但臣也恳请陛下,在出兵前再发诏书,晓谕太子,若他能迷途知返,放下兵权,可从轻发落,如此也能避免生灵涂炭。”

李世民微微点头:“李卿所言有理。可先拟诏书送往洛阳,若他依旧执迷不悟,朕绝不留情!”

尚书左丞狄孝绪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陛下,臣建议在筹备军事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朝堂与民间的舆情。此时人心惶惶,若不加以安抚,恐生变故。”

李世民点头道:“此事就交由你和长孙无忌一同负责,务必稳定朝堂与民间的局势。”

鸿胪寺卿韦挺接着进言:“陛下,如今局势复杂,周边藩国或许会趁机窥探我大唐虚实。臣建议加强边境防御,以防外敌入侵。”

李世民目光坚定:“下诏。即刻传令边境守军,加强戒备,若有异动,立刻回报。”

刑部尚书张亮向前踏出一步,抱拳道:“陛下,臣定会全力配合清查太子党羽之事,确保后方安稳,不给太子可乘之机。”

尚书左丞狄孝绪面色有些难看,因为他有个儿子就在东宫。

太常卿萧瑀微微躬身,缓缓说道:“陛下,无论战事如何,皇室的体面与威严不可损。臣建议在出兵期间,举行一些祭祀与庆典活动,以安民心,彰显皇室的威严。”

李世民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道:“萧卿所言不无道理。此事容朕再仔细思量,待出兵事宜安排妥当后,便着手筹备。”

此时,殿外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透过殿门洒在大殿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到明日早朝之际,废黜太子的诏书就会传告天下。

大唐即将面临一场残酷的内战,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将深刻影响着大唐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