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65章:金刀之谶,太子跟世家抢人

太极宫,太极殿。

大朝会。

听政环节。

今天出了一件大事。

右卫将军、代州都督刘兰被认定谋反。

鄠县县尉游文芝因犯罪被关进监狱,判处死刑,为了立功活命,游文芝告发了刘兰的谋反阴谋。

缘由是有一个叫许绚的人会解读谶言,他对刘兰说“天下有长年者,咸言刘将军当为天下主”。刘兰的儿子刘昭也对父亲说“谶言海北出天子,吾家北海也”。

李世民很是惊怒。

因为这涉及到了金刀之谶。

自东汉后,其他出现造反的情况,当朝皇帝都不会有多少想法,然而听到刘姓之人造反,都会变得很是紧张。

所谓金刀,便是卯金刀,为劉。

当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现在长安宫城旧址,就在皇宫西北方向,禁苑之内。

后王莽废刘婴,建立新朝。

然而仅仅只是过了十六年,汉光武帝刘秀便建立东汉,传十三世,一直到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虽说蜀汉昭烈帝刘备三造大汉失败了,可金刀之谶的影响力,依旧没有削弱。

此后,西晋末年,汉赵光文帝刘渊自认是汉朝公主的后裔,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号起兵。于左国城称汉王,再建汉国。

还有南朝宋武帝刘裕,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

出身贫寒,曾靠砍柴、种地、打渔和卖草鞋为生。

然后就是作为刘姓皇族后裔,登高一呼,便逐渐掌握了东晋大权,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为宋。

似乎每到王朝末年,总会冒出个姓刘的出来,登高一呼,秀翻全场。

唐朝才建立多少年,现在又冒出个刘兰。

要李世民怎么不紧张,但凡东汉之后的皇帝,谁不忌惮刘姓造反。

“按律如何。”

李世民沉声问道。

“按律腰斩。”

刑部尚书张亮作揖回道。

“准!”

李世民直接盖棺定论,连先查探一番的意思都没有。

金刀之谶都出来了,不管真的假的,先把刘兰杀了再说。

宁杀错,勿放过。

至于个中详细,那就等事后再进行调查。

要是有人故意栽赃嫁祸,那就再给刘兰去赔命吧。

就这样,代州都督刘兰被判腰斩。

原本以为今天早朝就算结束了。

户部郎中柴孝成,上前一步道:“启禀陛下,臣有上奏。”

赶着李世民心情不好,皱眉道:“准奏。”

柴孝成看了一眼坐在四轮车上的太子,这才开口道:“启奏陛下,太子殿下在晋州开设商号,实乃与民争利之举。”

“以极高的价格,雇佣百姓进行开采,如今正值春耕,大量佃户为求厚利,纷纷弃田而去,致使良田荒芜,春耕停滞。”

“此乃关乎国之根本的农耕之事,不可轻视。”

“太子虽贵为储君,然此举却有失考量,不仅影响百姓生计,更动摇国家根基。”

“恳请陛下明察,责令太子停止石炭之经营,以安民心,保农耕。”

李承乾闻言,面色淡定。

此前他就已经收到了李元昌给他的信件,把晋州的情况都说清楚了。

李世民闻言,看向太子道:“太子,对于此事,你可有什么想说的。”

李承乾对柴孝成问道:“你弹劾孤与民争利,破坏春耕,可是有证据。”

“若无证据,便是诬告,当判反座之罪。”

晋州有两大世家。

一是曲阳魏氏,最出名的代表就是魏征了。

二是晋州柴氏,名副其实的将门世家,代表人就是柴绍。

魏王李泰身边的柴令武,就是柴绍之子。

这户部郎中柴孝成,便也出自晋州柴氏。

李承乾说完后,看了眼魏征。

魏征低眉顺眼,显然曲阳魏氏也把消息告诉了他。

可如今魏征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党人,又是推广天工开物,又要被太子任命为农学院上官,自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来弹劾太子。

哪怕是说那些佃户里,也涉及到魏征在晋州的田产。

柴孝成见太子如此质问,心中略有慌乱,但很快镇定下来,他拱手道:“太子殿下,证据确凿。如今晋州之地,大量佃户弃田而去,奔赴石炭矿场,田间荒芜之景随处可见。”

“且百姓皆言,太子商号所出工钱极高,挖石炭十五斤,便可得一文,难以抵挡此等诱惑。此事在晋州已人尽皆知,陛下若派人前往查探,必能证实臣所言非虚。”

此话一出,朝廷哗然。

哗然之因非是太子与民争利,破坏春耕。

而是挖石炭十五斤斤,可得一文。

如今米价才多少,斗米不过四五钱。

十五斤石炭才多少,也就几锄头的事情吧。

随便一个成年男子,一天挖个五六百斤的,不算什么难事。

这就意味着,一天就能赚几十文。

各朝斗的容量不同,唐朝一斗约十六斤。

所以挖石炭,平均每天六百斤,就能赚四十文,买十斗米,折合一百六十斤米。

一个普通五口家庭,一个月所需的大米,也就是这个数了。

换算过来,一个成年男子,去挖一天石炭,就能赚到全家五口人,一个月的口粮。

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懂得术算的,在心中换算一下,就能明白。

这对于百姓的诱惑力,简直大出天际。

种田的精耕细作,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真实写照。

从二月春耕播种开始,每天翻地,施肥,撒种等一系列工作。

清晨日出便开始劳作,一直到傍晚天色昏暗才结束,可能每天劳作的时间,需要五个时辰,也就是十个小时左右。

整个春耕时节可能持续一到两个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夏季,要进行田间管理,如除草、灌溉等。

天气炎热,农民依然需要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尤其是灌溉,可能需要日夜看守水源,确保庄稼得到充足的水分。这个阶段也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可能每周能有半天到一天的短暂调整时间。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从八月开始,农民要抢收庄稼,以免遭受恶劣天气的破坏。

收割、晾晒、搬运等工作强度极大,每天劳作时间可能和春耕时相当。

收获季通常也持续一到两个月,同样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冬季相对来说是农民较为清闲的时间,但也并非完全休息。

需要修缮农具、房屋等。

还要为牲畜准备过冬的饲料,如收集干草、储存粮食等。

这还是在丰收的情况下,要是遇上什么旱涝天灾,那就不能保证了。

但是现在,去给太子挖石炭,旱涝保收,一个月就能赚到几乎大半年种田所得。

两个月呢,三个月呢。

只要舍得下力气,发家致富就在眼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会愿意去种田。

可没人种田,难道要把田地荒芜吗。

“太子,也许你应该给个解释。”

“如果不能给朕满意的答复,这开设商号,开采石炭之事,便就停了吧。”

李世民也意识到这里头的情况了,当即沉声对太子责问道。

毕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已经是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民生。

李承乾淡淡道:“危言耸听之言罢了。”

随即看向柴孝成:“孤且问你,可知孤在晋州招工之要求。”

柴孝成微微迟疑道:“不知。”

李承乾扫视一眼百官,开口道:“孤在晋州设立石炭商号,招工有三不招。”

“无大唐户籍者不招,家有田产者不招,未成家立业生子者不招。”

“那便问问柴郎中,孤的石炭商号中,哪来的这么多种田百姓呢,又哪来的田地荒芜呢。”

“要不要好好派人核查下,你口中所言的那些农户,是哪里是农户,你口中所言的荒芜的田地,又是谁的田地。”

“与民争利?笑话,这争的是谁的利。”

“破坏春耕?更是天大的笑话,孤所设立之商号,总共招工不过是数千人。”

“难道这数千人,就能破坏整个大唐的春耕吗。”

这话一出,朝廷顿时变得安静了下来。

百官一下子就明白了。

太子商号的那些工人,柴孝成口里说的那些农户,根本不算是大唐人口,而是世家隐匿的人口。

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成为石炭工人,大量的世家佃户出逃,选择去官署上户籍。

作为黑户,自然就没有得到曾经均田制分配的田产,也就符合招工要求。

所谓荒芜的田地,那可不是官家的田地,而是世家隐匿的私产。

隐匿人口跟田产,在如今的大唐可谓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世家隐匿人口,可不是靠着强硬的手段对百姓进行控制,而是以利益诱惑,百姓自愿成为黑户。

虽然朝廷下放田地,每个成年人都能得百亩,但站在百姓的角度,交了各式各样的杂税赋税后,自己能剩下的也就那么多。

而且那田地也不是朝廷送给百姓的,是租给百姓的,相当于百姓在给朝廷打工,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权。

相反,给世家种田,就不存在赋税杂税了,这部分的钱,就等于落到了自己口袋里。

交了租子后,能剩下更多,作为黑户,还能逃避徭役。

所以百姓自然更愿意成为黑户,不愿到官府去上户籍。

李世民听到太子这话,也反应过来。

原来太子在跟世家抢人,这可是利于大唐的好事。

当即冷哼一声。

柴孝成顿时有些慌了,当即作揖道:“请太子殿下恕罪,是臣失察,未能清楚个中缘由。”

李承乾呵呵一笑,道:“既是如此,那就是柴郎中污蔑孤了。”

“张尚书,这等情况,你刑部向来是如何裁决。”

刑部尚书张亮作揖道:“回太子殿下,按律革职处置。”

李承乾点点头:“那就革职吧。”

柴孝成满脸苦涩,看了看无动于衷的陛下,躬身作揖:“谢太子殿下。”

太子教令在不遭到皇帝反对的情况下,等同于皇帝诏敕。

李承乾有权革职,选任任何三品之下的官员。

当然,这样的方式到后边还有个称呼,叫墨敕斜封官。

这跟太子没关系,哪怕是皇帝直接任命的,也是这么叫。

唐朝的科举有一点与任何朝代都不同,就是考中举人和进士后,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当官,还要经过培训、锻炼和考试,合格者才能分配任职,这些制度,有效的杜绝了高分低能或考试舞弊的问题。

门下省主要是维持政治秩序和纠弹包括皇帝在内官员违规行为的监察机构,官不大但职责范围很广很大,即是皇帝的诏书和成命,门下省的小小五品给事中认为有违祖制和规定,照样可以宣布无效,给予驳回。

所以唐朝的政治制度,不是君主独裁,而是君臣共治。

这也是吸取了前面魏晋的历史教训,毕竟皇帝荒唐起来,是真的能把整个国家都霍霍没了。

一直到宋代元丰改制后,才真正变成了皇帝独裁。

再经过明朝朱元璋改革制度,皇权再一次大幅度加强,到了清朝,就是皇权巅峰,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即国家,伟力归于一身。

早朝结束,太子的强势再一次得到提现。

户部郎中说革职就革职了。

从皇权的角度看,户部郎中似乎不算啥,然而对比后世,这可是正厅级的干部,还是中央的正厅级。

不过柴孝成也不算寒窗苦读的那一批。

唐初虽说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但在官员选拔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传统的入仕途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大部分的官员,基本还是走门荫入仕的途径。

早朝后,李承乾回了东宫,魏征就来了。

“魏公是想要跟孤聊聊晋州的事?”

魏征摇头道;“不,老臣是想问问关于农学院之事。”

“不知殿下对农学院可有什么指示。”

虽说晋州的田产有些损失,但对于魏征来说,也没有那么在乎。

毕竟如果在这方面去跟太子计较,容易影响到自己的名声。

相比之下,更在乎的是农学院。

李承乾笑着说道:“还真有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育种之事,二是关于肥料之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