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19章 李世民:鱼和熊掌,我全都要

正月初三,瑞雪兆丰年。

这个时期,唐朝处于相对相对暖湿的气候,冬季下雪的情况并不多见。

数年不下雪,也是正常的事情。

历史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中还曾大量种植柑橘且获得丰收。

要知道柑橘是一种热带水果,对温度有一定要求,一般适合在较为温暖湿润的气候下生长。

长安位于北方地区,正常情况下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并不适宜柑橘生长。

当柑橘在长安城中丰收,说明当时的气候较为温暖,温度条件适宜柑橘生长结果。

在温暖的气候下,不仅柑橘等亚热带作物能够生长,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也受到积极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此刻高丽占据的辽东地区,显然也是这个气候。

一直到唐朝中后期,以开元二十九年的一场初雪为标志,此后唐朝才逐渐进入冷干气候。

太子四轮车在积雪上碾过,像太极宫过去。

今天他要去给李世民拜年,也就只需要给李世民拜年了。

昨日初二,按照惯例,是皇子见生母的日子。

但长孙皇后已经驾崩,所以李承乾也不用去拜见谁。

当太子四轮车来到两仪殿的时候。

其他皇子们已经等候多时了。

但作为大兄的太子没到,他们也只能是在风雪中等候着。

宫女或宦官,则在皇子们旁边撑伞。

“拜见大兄,新岁已至,愿大兄身康体健,万事胜意。”

“愿大兄福泽深厚,平安喜乐,荣耀加身。”

“愿大兄在新的一年里,运势如虹,所行皆顺。”

“新岁之际,祝大兄福泽绵长,万事顺遂。”

“愿大兄平安康泰,吉祥如意,永享尊荣。”

看到太子前来,魏王开头,余后一一上前拜见。

李承乾微微颔首,面带微笑,朗声道:“诸位皇弟,新年新象,吾心甚慰。”

“汝等心意,吾已尽知。”

“愿吾等兄弟在新岁中,同心同德,为大唐社稷奋发图强。”

“望汝等秉持仁德,勤勉向学,将来皆可为大唐之栋梁。”

“愿汝等身体康健,事事顺遂,福泽深厚,与吾共护这锦绣山河,同享盛世荣光。”

很官方的发言,主要是旁边还有史官进行记录,大概是要写到李世民的起居注里去的。

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有对太子及众皇子的言行记录。

随后太子引领众皇子入殿拜见。

两仪殿内,李世民身着庄重朝服,端坐在御座之上,不怒自威。

众皇子恭敬地垂首而立,李承乾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臣李承乾携众皇弟拜见父皇,恭祝父皇龙体安康,新岁吉祥。愿父皇之德辉如日中天,照耀大唐万里江山。”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皇子,露出欣慰之色,道:“吾儿免礼。新岁伊始,朕望汝等能勤勉奋进,修身立德,为大唐之昌盛贡献力量。”

李承乾再次行礼道:“父皇之教诲,臣铭记于心。臣与众皇弟定当不负父皇期望,努力进取,为大唐社稷鞠躬尽瘁。”

唐朝没有儿臣的称呼,在公共场合,太子也是自称为臣。

看到太子拜见,魏王也不甘示弱,上前一步:“父皇,臣等在新岁中定当以大兄为榜样,尊崇仁德,好学不倦,为父皇分忧,为大唐效力。”

从规矩上说,魏王此举,已经有些僭越了。

旁边记录的史官,已经皱眉。

李世民看着魏王李泰,眼中满是慈爱,说道:“青雀,朕知你才学出众,心思细腻。新岁里,当继续勤勉,莫要辜负朕之期望。”

期望?什么期望。

这话听到李泰耳朵里,自动就转化成了:太子腿疾,汝当勉励之。

当即面露喜色,连忙拱手道:“臣定当不负父皇厚爱,努力进学,为大唐社稷贡献绵薄之力。”

一旁的李承乾微微垂下眼眸,心中冷笑。

许是察觉到了太子的异常,李世民也怕在这个时候,太子闹出什么笑话来,便开口对众皇子道:“尔等皆当以太子为尊,兄弟齐心,共同为大唐之繁荣而努力。”

众皇子齐声应道:“谨遵父皇教诲。”

此时,殿外的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两仪殿内却弥漫着一股微妙的氛围。

流程走完后,李世民就让太子,魏王,晋王留下。

其他的皇子就可以走了。

“同安大长公主身体不便,今日拜年,你们三兄弟就一起过去吧。”

“朕也准备了一些礼品,你们一同带过去便是。”

同安大长公主,是现在李世民唯一现存的直系长辈。

不过李世民是皇帝,自然没有亲自去拜见的道理,就让太子三兄弟去。

从血脉上说,亦是亲姑奶奶。

三人可都是同胞兄弟。

“是,父皇。”

两仪殿外。

三人并肩而行。

“青雀,大兄腿疾,你都不知道搀扶一下吗。”

李承乾笑着说道。

李泰不服:“稚奴不也没扶吗。”

听到这话,李治赶忙靠近太子一步,双手搀扶。

见此,李泰无奈,也只能走过去。

李承乾直接双手搭在李泰跟李治的肩膀上,语气有些感叹:“说起来,咱们三兄弟,也有很久没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了吧。”

“当年稚奴,最是喜欢跟在我和青雀后边跑了,有次没跟上,还大哭了起来,跑到母亲那边去告状,说我这个大兄不带你玩。”

“稚奴可还记得此事。”

李治闻言,心情激荡,道:“当然记得,稚奴当年虽小,可跟大兄与四哥的日子,却是从来不曾忘记过。”

李泰的脸上也不由露出几分复杂之色。

太子监国早,那时候父皇虽对他有所偏爱,但也没想过夺嫡这等事情。

因此三兄弟的关系,一直都非常要好,可谓是兄友弟恭。

这时,李承乾重重的拍了拍李泰的肩膀。

虽有衣服的阻隔,但拍得李泰身上肥肉颤动。

“青雀啊,你真是要减肥了。”

“你看你,走这几步路,就有些踹气了,还谈什么上阵杀敌呢。”

李泰心有不甘,正欲狡辩。

却又听到太子说:“当年,母亲在病床上的时候,紧握住我的手,跟我说。”

“你父亲日理万机,政务繁忙,娘若是不在了,两个弟弟,你这个当兄长,可是要照顾好啊。”

“稚奴虽才八岁,但性子沉稳,娘能放心,最放心不下的,便是青雀。”

“青雀看似温和,实则性情急躁,最是容易招惹事端,你这个作大兄的,一定要多多照看着点。”

听到太子突然说起母亲的事情,尤其是这临终遗言。

李泰的眼睛,突然一下子就红了起来。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三兄弟的脚步不自觉地放缓。李承乾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三人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思念。

长孙皇后的慈爱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平等地洒落在每一个儿子的身上。

她对待李承乾,寄予厚望,以睿智的教导引领他肩负起太子的重任,在国家大事中磨砺成长。

对李泰,她洞察其性情急躁之处,却从不曾有半分嫌弃,而是以温柔的劝诫和无尽的关怀,期望他能收敛锋芒,成为大唐的栋梁之材。

面对年幼的李治,她看到了他的沉稳内敛,给予他鼓励与呵护,让他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对于三兄弟来说,母亲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母亲的一视同仁,让他们感受到了真正的母爱,没有偏袒,没有偏爱。

谈及母亲,李泰的神情,也变得伤感驳杂。

如果他不行夺嫡之事,遵循母亲的教诲,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吗。

或许他跟大兄,稚奴,还是会跟从前那样亲密无间吧。

说起来,生出夺嫡之心,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母亲的在天之灵,会保佑我们的。”

李治声音哽咽的说道。

这番话听在太子跟魏王的耳朵里,却又是不同的意味。

她到底会保佑谁呢。

不知不觉,三人已经从两仪殿,走到了承天门。

而承天门下,正停放着三辆马车。

李承乾哈哈一笑,没再说什么,直接走向了前边代表着太子,更为豪华的那辆马车。

李泰深吸口气,看向太子瘸腿的背影,眼神复杂。

他其实听明白了太子这番话的意思。

太子提起从前的事情,是给他下最后的通牒。

借母亲的口告诉他。

如果愿意收手,不再兴夺嫡之事,那么他们还是兄弟,跟从前那样,亲密无间的三兄弟。

可如果一意孤行,势要夺嫡,那兄弟间的情分,到今天也算是彻底断了。

想起母亲曾经的谆谆教诲,十多年的兄弟感情。

要说内心没有丝毫动摇,那肯定是假的。

可是,都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有得选择吗。

父亲的期望,房玄龄的助力,还有他的魏王党派。

他早已经没有了选择啊。

想到这里,也就不再迟疑,准备走上第二辆马车。

刚踏出一步,李泰就感觉到自己的衣袖被拉住了。

“四哥。”

李治轻声唤了一声,眼神中带着几分恳求。

大兄的话,对李治的触动最深。

毕竟今年的他,才十五岁。

对于曾经的兄弟感情,最是怀念不过了。

他不傻,很聪明,自然也能听出大兄的话外之音,要让四哥放弃夺嫡的心思。

只要四哥放弃夺嫡之心,那么他们三兄弟,还是曾经的三兄弟。

面带苦笑,李泰微微摇头,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治。

“稚奴,四哥早就没有了选择。”

“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说完,李泰用力,甩开了李治的手,登上了第二辆马车。

李治留在原地,愣愣的看了半晌。

最后才垂头丧气的上了第三辆马车。

前边,宦官对太子汇报:“太子殿下,魏王跟晋王,已经上车了。”

对于魏王的选择,李承乾面色寻常,早有预料。

到了今天这步,谁还能有选择呢。

“传告魏王,晋王,孤身体不适,就不去同安大长公主府了,由他们代为拜见。”

宦官不敢多言,只能转头传话。

李承乾吩咐车夫:“回东宫。”

“是,殿下。”

听到宦官传话,还有马车的动静,李泰道:“传告晋王,本王身体也不适,便由他去拜见同安大长公主吧。”

“回延康坊。”

宦官无奈,只得去到第三辆马车禀告:“晋王,太子跟魏王身体不适,由晋王代为前去大长公主府拜见。”

听到这话,李治唯有一脸失落。

太极宫,两仪殿前。

李世民静静的站着,看到宦官赶了回来,便有些期待的问道:“太子,魏王,晋王如何?”

他当然知道同安大长公主只跟李治的关系好,说是让三兄弟去拜见,就是想让三兄弟和好如初。

三兄弟刚走出两仪殿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到了门口偷看。

看到太子跟两兄弟勾肩搭背,李世民心中深感安慰。

然而宦官的回答,却让李世民的希望破碎。

“回禀陛下,太子回了东宫,魏王回了延康坊。”

“去同安大长公主府的,只有晋王。”

听到这话,李世民面露悲痛,喃喃道:“承乾跟青雀,连这点体面都不留了吗。”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旁边,张阿难垂首低眉,沉默不语。

他能说什么呢,难道说太子跟魏王的矛盾,闹到今天这局面,不都是陛下您一手造成的吗。

又要让魏王去压制太子,还要让太子大度的原谅魏王。

鱼跟熊掌,又如何兼得。

另一边。

魏王一路面色阴沉的返回了延康坊。

柴令武已经早早等候在此了。

柴令武的父亲柴绍,贞观十二年就去世了。

母亲平安公主,更是在武德六年就病逝。

他是家中次子,人情往来的事情,自然是大兄柴哲威负责,也继承了父亲跟母亲的政治资源。

柴令武取了巴陵公主,成了大唐驸马,然而巴陵公主的生母,也不过是宫中婕妤,死后才被追封为九嫔。

所以对柴令武来说,最大的政治资源,就是魏王李泰了。

“魏王怎的这般?”

听到魏王回来,柴令武便赶了过来,看到李泰的脸色,不由开口问道。

李泰摆摆手:“一些小事,不足挂齿,你怎来得这般早。”

他不想提起先前在宫里发生的事,也没多大意义。

柴令武心中猜测,可能是魏王是在太子那边吃瘪了,落了脸面,这也不好追问。

转而说道:“是跟房公有关的事情,我大致猜到了房公的谋划。”

听到这话,李泰顿时来了兴趣,道;“进屋说。”

内厅,屏退左右,柴令武侃侃而谈。

“房公在正旦大朝那天,特意去了大理寺,必是去见阴弘智。”

“为了防止被太子知晓,所以才在正旦大朝偷偷过去。”

“唯有房公亲至,阴弘智才会愿意翻供,借之以说出太子谋反的事情。”

“阴弘智本就跟纥干承基合谋,再牵扯出太子,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太子突然召齐王回长安,说不定就是因为担心谋反暴露,这才断尾求生。”

“房公的想法,是要把谋反的事情,安在太子身上。”

“齐王远在齐州,阴弘智不过是御史中丞,又哪里来的谋反之心,分明是为太子驱使,否则为何太子要保齐王?”

李泰听完,不由得拍手叫好:“秒啊,房公的谋划,真是精妙。”

“齐王跟阴弘智算得了什么,他们又哪里来的谋反实力。”

“真正的幕后黑手,就是太子,因为纥干诺,所以太子丢车保帅,早早就让心腹卫士去跟齐王联络,准备了说辞。”

“不然齐王干嘛要听太子的命令,在没有父皇的诏敕下返回长安。”

“如此一来,便也全可说通了。”

柴令武适时说道:“现在对于房公来说,最难的就是说服齐王了,而且在不被太子知晓的情况下见面也是个问题。”

“或许房公会在元宵佳节行事。”

李泰笑道:“房公如此助我,怎可让房公过于劳累。”

“齐王那边,本王亲自过去。”

“你先别跟房公说,等本王说服了齐王,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房公,给房公一个惊喜。”

长孙皇后对于自己的儿子,是最清楚的,说李泰性子急躁,自然是没说错。

柴令武听完,心中感觉有些不对,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可仔细一想,又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你可不要跟房公偷偷说。”李泰看柴令武思索,便嘱咐道。

柴令武回过神来,道:“魏王放心,我肯定不会偷偷跟房公说的,我是担心房遗爱口无遮拦。”

李泰觉得也是,便道:“那这件事也不要告诉房遗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