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86章 无题(五千字求月票)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第86章 无题(五千字求月票)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前面我们说过,人是一切的根本,公权和民权是同步的。”

“万民聚在一起形成公权,公权反过来庇护万民保障民权。”

“民对公的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和吃穿用度。”

“站在君主的角度,有两件事情是必做的。”

“其一维护公权力的威严,其二想办法满足百姓的合理需求。”

“我们先说第一点,维护公权力。”

朱元璋眼神愈加专注,终于讲到维护君权了,他自然喜欢听。

马钰并没有说靠军队什么的,而是回顾起了之前所讲的内容:

“根据公权力扩张的轨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维护公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减少中间层,实现公与民的直接对接。”

“但这是不现实的,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公权力不可能直接与万民对接。”

“小国寡民还勉强可以做到,将人治发挥到极致。”

“对于大明这样疆域庞大的国家来说,就必须要靠制度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制度中,体现对民权的重视。”

“就如宋朝,愿意为了一个地位低下的奴仆,而罢免丞相。”

“赵宋皇室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维护民权。”

“而维护民权,就是在削弱官僚的力量。”

“官僚的力量弱了,公权力自然就变强了。”

“……”

“所以对疆域辽阔的国家来说,礼法制度尤为的重要。”

“一旦礼法被破坏,国家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朱标不禁连连点头,通过这一番讲解,他对公权和民权有了更深的了解。

朱元璋表情虽然波澜不惊,但内心却也深受触动。

朱棡也同样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原来这就是强调礼法的意义所在啊。

众人心下更加期待,马钰会顺着这个话题深入的讲下去。

哪知他却只是提了一嘴,就话锋一转聊起了别的:

“礼法建设这个很多人都研究过,著作也数不胜数,我就不多谈了。”

“接下来我就谈一个前人明明很重视,但又一直被忽略方向。”

朱元璋神色一动,恨不得跳起来给马钰一顿老拳伺候。

咱现在就想听你讲这个。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礼法建设确实有无数人讲过,但像马钰这么直白明了的太少了。

他真的很想继续听下去。

但马钰根本就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紧接着就说道:

“如果说,礼法制度是精神文明建设,那么我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物质文明建设。”

“也就是方才陛下的那个问题,为何要拓展衙门的职能。”

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

听到这两个词,众人的注意力瞬间就被转移了。

“什么叫物质文明建设呢?举个例子,让百姓吃饱穿暖,就是最基本的物质文明建设。”

“物质是承载一切的基础,没有物质上的满足,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朱标插话说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只有让百姓吃饱穿暖了,才有能力去追求精神文明,是不是这样?”

马钰赞道:“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其实早就讲明白了。”

“只是很多人讲礼法讲魔怔了,竟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属实是本末倒置。”

“如果君主真的相信了这句话,那才是灾难性的。”

朱元璋眉头微皱,他是认可程颐的这一观点的。

只是听了马钰那么多节课,他的认知已经有所动摇,所以没有当场反驳。

但心里肯定不舒服就是了。

朱标就没有那么古板的认知了,对马钰的话非常认同:

“程颐此言确实罔顾现实了,理学之缺陷可见一斑。”

“若用其治国,恐怕会出现让百姓拿礼法挡肚饿的荒唐之事。”

朱棣挠了挠头,小声说道:“我要是饿极了,啥事情都能干的出来。”

朱元璋心情正烦闷,听到这话登时就怒了:

“怎么?你还想将咱和你娘的肉吃了充饥不成?”

朱棣被吓了一大跳,连忙道:“没有没有……孩儿不敢……“

一直没说话的马皇后不乐意了,护犊子道:

“你心里不舒服拿孩子撒气做什么,真要是没饭吃了,我就将肉割下来给他们吃。”

接着她又怼道:“让百姓易子而食,这皇帝是怎么当的?活该被推翻。”

“重视礼法本没有错,可也得看实际情况。”

“那程颐家族世代显贵,从小锦衣玉食。”

“他自己吃饱了不知道挨饿的苦,才能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话。”

“真让他全家老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一段时间,我就不信他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他要真能眼睁睁的看着父母妻小饿死,我第一个吐他一脸唾沫。”

最后这句话是朱元璋之前用来说马钰的,现在被她拿来活学活用评价程颐。

朱元璋被怼的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冷哼一声转过头:

“咱不和你妇道人家一般见识。”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对马钰说道:“钰儿继续说,不要理他这个老古板。”

马钰忍住笑,干咳一声道:“拓展衙门的职责范围,其实就是为了建设物质文明。”

“历朝历代其实都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

“有朝廷组织的成体系的建设,也有地方衙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搞的建设。”

“地方建设最普遍的就是灌溉水渠,每一条渠道都能改造出几千上万亩良田。”

“可谓是造福一方。”

“成体系的建设,最典型的就是驰道和漕运。”

“秦朝的很多驰道,现在还在使用。”

“唐朝的驿道里程达到了五万余里,最鼎盛时期,有两万多官吏围绕驿道工作。”

“如果没有国家成体系的建设,是无法达到这种盛况的。”

“对朝廷来说,驰道和漕运将全国各地区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而且赋税的运输、军队的调转等等,都变得更加省时省力。”

“对于民间来说,驰道和漕运也方便了他们的往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起来后,工匠和百姓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百姓手里有了钱,就能购买一些商品,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朝廷也能从商业活动中,征收到赋税。”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朱元璋出声反驳道:“财富自有定数,这边多那边就少,落到商人手里多了,朝廷和百姓手里就少了。”

“商人重利而忘义,岂能让他们掌握太多财富。”

马钰听的直摇头:“谁说财富是有定数的?”

“我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说这种话,把百姓钉死在土地上不允许做别的,所有的产出全从土地中来。”

“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财富也是有限的。”

“这个逻辑我只能说,蠢且自以为是。”

朱元璋脸色一黑:“好好说话,再无端蛐蛐人,小心咱揍你。”

马钰悻悻的道:“你自己要对号入座……”

说到一半发现朱元璋有暴走的迹象,连忙干咳一声道:

“咳,说正事。”

“财富是哪来的?人创造出来的。”

“一棵树长在那里,它就是一棵树,就算卖钱也值不了几个。”

“但经过工匠的加工变成各种精美的家具,价值就能翻许多倍。”

“木头的总量增加了吗?没有,还是那些木头,可财富却增加了。”

朱元璋反驳道:“可你自己也说了,木头的总量没有增加,其实还是那么些东西。”

“你将粮食加工成饼子,它的总量还是那么多。”

马钰顿了一下,解释道:“木头是哪来的?可以通过人去种树。”

朱元璋马上说道:“种树不也得土地吗,地是有数的。”

马钰只感觉一股热血冲头,太阳穴突突直跳,这臭要饭的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此时他深刻的体会到了网上那句话的含义:

你和一个人争论火箭是不是烧煤的,你就已经输了。

可现在的问题是,自己还必须得想办法说服他。

真踏娘的扯淡。

深吸口气按捺住想骂人的冲动,正想着该怎么给他解释的时候,却发现朱元璋的嘴角连续抽动了好几下。

心下顿时恍然大悟,被这臭要饭的给耍了。

当即恼怒的道:“你还听不听了?不听我走了。”

朱元璋也不装了,得意的大笑道:

“哈哈……词穷了吧,你小子也就会照本宣科,碰到个善辩的你就傻眼了。”

马钰翻了个白眼,我那是无话可说了吗?

我特么那是被你搞的无语了好吧。

马皇后还以为他有些下不来台,连忙打圆场道:

“你个老不羞,戏弄孩子做什么。”

“钰儿不要听他胡说八道,财富是人创造出来的,你说的简单易懂,我也很认同。”

“你接着往下说,不要理他。”

朱元璋这次也没生气,只是得意的嘿嘿一笑。

朱标、朱棡、朱棣也很少见到自家父亲这样,心下别提多惊讶了。

马钰深吸口气,不停的提醒自己,不要和他一番见识。

他就是个臭要饭的,不能和他一般见识。

好一会儿,他才压下怒气,狠狠的瞪了朱元璋一眼,说道:

“姑姑您放心,我没事儿,才不会和某个老不羞的一般见识。”

朱元璋:……

马皇后大笑道:“好好好,咱们做个大度的人不和他一般见识,来咱们继续往下说。”

马钰点点头,接着说道:“人可以把很多无价值的东西,变成社会需要的财富。”

“但之前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朝廷往往会把人固定在土地上。”

“人的主观能动性被锁死,看起来确实减少了管理成本。”

“但相应的,大量的劳动力被无效的浪费,也让经济模式变得单一和脆弱。”

“百姓穷困潦倒,经不起任何风浪,一场天灾就能让无数人易子而食。”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草原经济模式非常单一,只有游牧一条路。”

“一场暴风雪,牛羊被冻死的多了,人就活不下去了。”

马钰说道:“是的,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农耕族群的经济模式相对草原要多元化,抗风险能力就更强。”

“既然我们知道这一点,那为何不主动追求经济模式多元发展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经济多元化,百姓家里置办了很多家具。”

“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将来遇到过不去的坎了,就算变卖家产,也能多卖几文钱不是。”

“说不定这几文钱就能救他们一命。”

“如果千家万户都如此,那整个国家的财富总量将会增加多少?”

“国家面对灾难的时候,抵抗力也会成倍数的提升。”

“说的难听点,家底厚了,子孙就算败家,也能多败几年不是。”

众人心下莞尔,都点头表示认同。

说到这里马钰顿了一下,转而说道:

“当然,前人也有前人的困难。”

“生产力太低,强行追求多元化发展,也是不切实际的。”

“但前面我们说过,从宋朝开始情况就变了。”

“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人口也出现了大量富裕,有这个条件去发展百业。”

“宋朝已经在往这条路上探索,他们将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把多余的劳动力引导向百业,南宋靠着很少的土地,就养活了八千多万人口。”

“如果仔细研究宋朝的财税就可以发现,地税和人头税所占比例很小。”

“他们财税的主要来源,其实就是百业。”

“这就说明,多元化发展这条路是可行的。”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蒙古人入侵,宋朝的国祚是否可以再延续一两百年?”

听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大动。

宋朝地少人多,面对着寒冷期,还面临北方强敌的侵扰。

即便如此,也养活了八千多万人口。

关键是,他们还能让这些人都吃得上饭。

如果没有外敌,靠着宋朝自己发展,说不定真的还能再延续一两百年。

这么一算,宋朝国祚就能超过五百年。

五百年啊。

大明也即将面临寒冷期,人口也同样会出现大量富余。

但大明没有那么强大的外敌啊。

照这样算,那大明的国祚有多长简直不敢想啊。

算着算着,他眼珠子都绿了,催促道:

“快说快说,接下来呢。”

朱标等人也同样都竖起了耳朵,增加几百年国祚,谁不兴奋啊。

马钰心下也非常高兴,你感兴趣就好啊,兴趣就是最好的动力源泉。

“但是宋朝也只是探索阶段,他们并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

“或者说,他们的做法是很粗放的,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如果宋朝对此能有个清晰的认识,再由朝廷出面制定宏观发展计划,我相信他们的情况会更好。”

“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基层官吏来实施。”

“我们不能指望一群不识数的人去搞经济……”

“这就是为何我一直说,大明要拓展官吏的职能范围,为何要提倡普及算学的原因。”

“一切都是为了让大明的经济多元化,给后世子孙多积攒一些家底。”

“力争让大明能熬过寒冷期,创造一个更加辉煌,国祚更长的王朝。”

“让后世寻找治国经验的时候,不再提什么三代之治,只会拿大明做榜样。”

一席话说的,就连朱元璋都感到热血沸腾。

就更别提朱标、朱棡、朱棣哥仨了,如果不是环境不适合,他们恨不得站起来高呼开创辉煌了。

等大家都冷静下来,朱元璋说道:

“咱就知道,你小子对治国有一整套的想法,今天没有让咱失望。”

虽然没有说具体的政策,可这一节课比任何具体政策都管用。

让他对过去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明确的想法。

再回想之前自己设计的国策,他觉得还是别拿出来了,重新设计吧。

当然,他肯定不会这么草率,后续依然会做大量的调查。

但最起码,现在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查了。

比之前无头苍蝇一样,要强太多了。

之后众人又围绕这个问题发起了提问,马钰一一做了解答,让他们对经济多元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马钰也顺便讲了一下商业税的问题,并强调了商业税在未来的重要性。

事实上这次不用他提醒,在讲经济多元化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对商业税的重视不够。

税制方面,必须把这一块给补上。

不过具体要如何征收商业税,马钰也表示不懂:

“但我相信肯定有人懂,陛下多探查一番,定然能找到的。”

朱元璋点点头,并没有认为他在藏拙。

马钰要是啥都懂,那才有问题。

之后又聊了一会儿,就到了午饭时间。

用过饭之后,马钰就提出告辞。

话题已经谈的七七八八,朱元璋倒也没有再留他。

只是等到朱标三兄弟也想离开的时候,朱元璋却将他们三个留了下来,然后说道:

“你们是不是很奇怪,为何我会将老三老四也留下来听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