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44章 言出祸随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44章 言出祸随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恍若极北的寒风,卷着凛然冰霜,掠过人迹罕至的浩瀚冰原,在阴山之顶盘旋张望,而后穿过燕山山脉,拂过金紫的宫门,落在了华盖殿上!

如堕冰窖。

针落可闻。

在场的几乎都是人精。

华盖殿中气氛凝滞的仿佛空气都变成了一粒一粒,每一道轻微的呼吸,都仿佛刀具喇过,刺入血肉。

“陛下?”

唯有李显穆竟然再次呼唤起了皇帝。

殿中其余众臣心中油然而生,一股佩服之意,在这等情况下,李显穆竟然还敢说话。

指鹿为马!

纪纲之所为,和指鹿为马又有什么区别?

皇帝脸色难看到,即便是一个普通的老农也能看出愤然到了极点。

“洪保?”

朱棣没有回答李显穆,而是望向了身侧的太监,对于朱棣而言,他最信任的依旧是从靖难以来身侧的五大掌印太监。

洪保神色一凛,他当然知道皇帝叫他的名字是为何。

他心念电转,立刻跪伏在地上,而后对纪刚发动了致命一击,“回陛下,纪指挥使的确御下有方,上次纪指挥使还曾对奴婢笑言说,可以帮奴婢训练一下宫中的小太监,以便好能够更好地伺候皇上。”

文官和锦衣卫之间是监视者,与被监视者的关系自然是生死仇敌。

可太监和锦衣卫,关系就更差,同样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他们是天然的竞争关系,一方权势高,一方就必然会权势低。

锦衣卫在外和文官争权,在内和太监政权,可治理国家不如文官,得皇帝信任不如太监,其衰落几乎是必然的。

李显穆只不过顺水推舟,几句言语就能让纪纲被众人所围攻,也被皇帝所忌惮。

今日的李显穆相当没有眼色。

眼见皇帝已然要发作,他再次开口道,“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汉朝周亚夫,军细柳营中,纵汉景帝临之,而军不让,于是铸就了日后足以平定七国之乱的强军,纪纲指挥使,便是这等成大事之人,陛下信之用之,足以见陛下,亦是当代圣君也。”

李显穆竟在此时侃侃而谈,还将纪纲与汉朝名将周亚夫作比,而且看他的架势,还要将纪纲比作其他人,竟好似真的觉得纪纲御下有方!

“够了!”

眼见李显穆还要再举例子,朱棣再也无法忍受心中怒气,大声呵斥着打断了李显穆,而后言语中带着明显的讥讽之色,“纪纲不过走狗之辈,何以与古之名将相提并论?

显穆啊,你还是太年轻了,不明白什么叫做御下!

这是悖逆之举!”

李显穆面上带着惊恐,扑通一声跪在皇帝面前,惶然道:“臣之罪也,臣……

臣实不知……”

朱棣明显已然是怒极,胡子高翘,胸口重重的起伏着,甚至直接从皇位上站起身,在殿中急着踱步,而后厉声骂道:“他是个什么狗东西,能比得上周亚夫对汉朝的重要吗?

不过是朕的家犬罢了,竟然将堂堂天子亲军的锦衣卫,当做他的一言堂了吗?

真是不知所谓、不知死活。

看来是过去朕实在太宠幸他了,看来是朕太过于放纵他了,才让他产生了这等悖逆的心思!”

李显穆跪在地上,垂着头一言不发。

皇帝的反应让他心中暗笑,彻底松了一口气。

这自然是他故意为之!

方才他指鹿为马的一句话,将纪纲几乎送入死局,可那是他以身入局所换来的,在事后以朱棣的精明,必然能够想到,他李显穆怎么可能不知道指鹿为马的典故呢?

那李显穆故意说这句话,岂非利用皇帝,而其心可诛吗?

所以,纵然李显穆的确是用了指鹿为马的典故,来搞死纪纲。

可能做不能说!

李显穆必须要否认这件事,他要让皇帝认为,他只觉得这是御下之道。

唯有如此,李显穆才能打消皇帝对他的怀疑,真正让他自己从纪刚这件事之中脱身。

这是心理上的博弈,这是在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李显穆与皇帝的第二次交锋!

有心算无心,他大获全胜!

经过此事,纪纲彻底完了!

因为指鹿为马之事并非李显穆构陷,而是确有其事,只要皇帝派人去查,便可得出其论,且纪纲还有其他悖逆违法之事,诸如将皇帝的秀女收到自己府中,甚至藏匿盔甲,完全够他死十次百次的

之前他之所以能逍遥,不过是因为皇帝在庇护他罢了,可皇帝会庇护一个肮脏的、为他做事的臣子,却绝不会庇护一个有谋逆心思的臣子。

李祺在九天之上,一直关注着自己这个儿子,从救太子开始,一直到今天诛灭纪纲,他全程目睹,既是欣慰李显穆已然能撑得起大局,但又颇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好像有哪里不对劲,我使用的明明是侧重于学术的半圣之资,数据显示,学术天赋在95以上,没有问题!

他是应该成为当世大儒甚至圣人的人,可现在学术水平如何倒不曾彰显。

可在朝堂之上,顺手挑拨、激怒皇帝,一言灭大臣,而后全身而退,倒是轻轻松松,看起来怎么越来越有像权术大师发展的倾向了,这个圣人明明学术通天,却权变超神?”

若是李显穆知道父亲心中所想,定然会大声笑道:“自古以来能成事的圣人有几个呢?

儒家的圣人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却不能施展。

法家的圣人韩非死于秦国的牢狱之中。

墨家的圣人早已化为黄土,兼爱非攻的理想也早就被人所摒弃。

道家的圣人更是不曾做出过什么伟业。

再大的圣人也拗不过权力二字,只有用权力为背书,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

父亲一直想让儿子做圣人,世人所崇尚的品德高尚的圣人,父亲已然是了。

那儿子就要做这真正的经世圣人,纵然背上大盗之名!”

“真是该死!”

朱棣一想到李显穆所说的那副指鹿为马的场面,心中怒气勃然完全克制不住,又痛骂了纪纲后,厉声道:“洪保!”

“臣在!”

洪保高声应道,语气中有压抑不住的兴奋。

“你立刻从内庭调人,去将纪纲拿下,告诉他不必再辩解,立刻凌迟处死,而后再派人将其府邸拿下,抄了他的家,让朕看看他府中是否还有悖逆之物,他的家人,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务必不能让一人走脱,以儆效尤,速速去办!”

朱棣是何等雷厉风行之人,素有决断,在确定要放弃纪纲之后,立刻便吩咐身边的掌印太监将纪纲拿下。

当看到洪保兴冲冲地往殿外而去,殿中众人方才如梦初醒,而后有些不可思议的对视。

往日里张扬跋扈,威压朝堂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竟然就这样死了?

死得如此儿戏!

死得如此让人猝不及防!

要知道,今日进宫所商议之事和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全无关系!

谁能想到第一个在妖术之事上死去的朝廷大员,竟然会是他呢?

这就像是,本来商议鱼和熊掌之事,结果突然冒出一只山鸡,于是今日的午餐就变成了烤鸡一样荒谬。

下一瞬,他们便将目光投到了依旧跪在地上,垂着头的李显穆身上。

今天纪纲之所以遭遇大难,就是因为李显穆前后两番赞扬他的话,结果捧到了皇帝的敏感线上。

李显穆到底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呢?

还是故意不小心的呢?

太可怕了!

李显穆迎着众人探究的目光面不改色,依旧是先前无措的表情。

让人摸不着头脑,猜不到其中内情。

可无论事实如何,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个看起来颇为无害的年轻人,竟然三言两语就将让朝野痛恨、让人闻之色变的纪纲送入了黄泉路。

在众人还愣神之时,李显穆的声音再次响起,“陛下,若纪纲有悖逆之心,那想必锦衣卫之事,便不是巧合,太子殿下岂非被人所构陷?

臣实在惶恐!

不知这大明之中,竟然有人敢对陛下所钦点的储君,太子殿下出手!

纪纲当真该死!”

敢对太子出手的当然不是纪纲,而是汉王。

但李显穆深知点到为止的道理,如今皇帝刚才拿下纪纲,已经不容易再将汉王牵连进去。

而且汉王的破绽也极大,只等稍后他与皇帝共处之时,再想办法,使皇帝厌恶汉王即可。

如今所最重要之事还是眼前的妖术后续处理,皇帝怕是也没有其他心思。

李显穆一言使众人惊醒,才想起今日进宫并非为纪纲之事,而是要商议妖术之事。

皇帝也回过神来,他实在不想在纪纲之事上多做牵扯,况且和区区的一个纪纲相比,各省府官员联合起来蒙蔽他这个皇帝,才是他心头最愤恨之事。

若非其中夹杂着太子,他早已要大开杀戒。

让这天下的官员知道,谁才是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

“纪纲虽是悖逆,太子也被人所陷害,然而诸省府官员知情不报,亦是大错,莫要以为朕杀了纪纲,诸省府官员便能无事!”

殿中立刻陷入了比方才更加凝滞的气氛之中。

虽然这些官员都知道这件事的本质,就是因为官僚体系一向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皇帝是不会愿意听见这些话的。

“地方官员一向如此,自古而今,地方对抗朝廷,便有这等传统,非圣明之主而不能统驭。”

李显穆慨然道:“陛下,如今地方官员能够堵塞通往朝廷的耳目,必然是因为当今朝廷、地方制度有所失衡。

如今各省府官员,蒙蔽朝廷,当派人前往,巡视纠察其中罪人!

若不严惩此事,朝廷威信岂非一扫而无!

妖术之事发于江南,而江南不能禀告,甚至险些累及太子,祸及社稷,臣深恨之!

臣请往江南巡视,考察其中害群之马,揪出押解京城,以震慑天下诸官!”

自诸臣入殿以来,朱棣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意,随着李显穆话音落下,他立刻朗声笑道,“满朝大臣之中,还是显穆你最勇于任事,至此之时,只有你慨然而敢出言,朕的这些大臣,明明知道却不敢多说。

只有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朕往日对你的疼爱,看来你是记在心上。”

皇帝这等诛心之言让众人顿时色变,立刻哗啦啦跪了一地,齐声惶恐道,“臣有罪。”

李显穆顺杆往上爬,笑道,“臣毕竟是陛下的外甥,有些话说出来,也没人敢拿臣怎么样。

陛下,臣方才所言,甚是重要,江南乃是大明龙兴之地,又是当今财税重地,京城赋税粮草皆需要江南提供,乃是重中之重,绝不容有失,臣请前往江南,为陛下清查!”

朱棣沉吟道,“你所说颇有道理,不仅仅是江南,天下诸省,朕以为皆要派人前往巡视,此番诸省府官员中,有首犯之人皆要受罚,以正朝纲!”

巡视诸省?

汉朝刺史?

在皇帝话音落下之时,这四个字便出现在所有人脑海中,李显穆心中微笑,这正是他的目的。

“陛下圣明!”

皇帝会派出朝廷官员出使地方监察,这自然在李显穆的预料之中,因为自古以来,朝廷控制地方总是如此。

汉朝时是刺史,到了唐朝之时便是巡察使,甚至到了现代也有中央巡视组。

区别只在于古代交通不便,于是这些监察机构最后总会在当地设置衙门,最后变成上级机构,而现代交通便利,巡视完便真的返回京城。

李显穆自请前往江南,就是为了引导皇帝设置类似汉朝刺史这样的官职。

他的皇外祖父在中央废除了宰相,而权归六部,在地方上则将省级权力一分为三,固然是维护了皇家的权威,可对于天下而言,却大有其害。

中央与地方制度问题,在他父亲生前他们父子就已经讨论过。

朝廷废除宰相制度的害处,便不再多做赘述。

地方上过于分权,害处也极大,朝廷与地方沟通便颇为不够通畅。

在省级三司之上,还是应该有一个主管之人,才更符合整体政治架构。

如果是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让地方出现封疆大吏,但朱棣能实行内阁制度,那在地方上再加一个巡抚也不无可能。

纵然在永乐朝,巡抚不常置,但只要有了开头,等朱棣一死,到了朱高炽的时候,李显穆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朱高炽身体不好,肯定活不过他,等到他日后辈分超级加倍,权力威望到达巅峰,便能将这些已然有了先例的制度一一落实。

甚至推翻祖训,恢复宰相制度!

年轻,就是他最大的资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