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42章 雨尽天明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42章 雨尽天明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现在你可以为太子辩言了!”

外间是风狂雨骤,电光驰掣,武英殿中寒意森然。

李显穆向着被纱幔所拦的殿外瞧了一眼,但见雨势连绵,接天连地,毫无停止之机。

天光不明,大日未见,唯有层层黑云居于天上。

“臣李显穆叩见陛下。”

“数日前所传奏章,其条条为虚,列列为假,不足以采信,皆荒谬之言也,皆奸邪之言也,皆徒为天下人笑之言也。”

气氛凝滞的殿中,李显穆堂皇而道。

他一上来便将奏章中所呈全部打倒,这便是要大胜而胜,一点儿攻讦太子的机会都不给敌人留下。

伏在地上的朱高炽仿佛腰间渐渐产生了力量,有人扶着他的腰胆,于是他缓缓抬起了头,只见李显穆面容肃然,如山之重,如铁之坚,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势。

皇帝在上靠着皇位,微微眯着眼,没有说话。

“表弟说笑了,妖术之事遍及大明,你说是假便是假吗?睁着眼睛说瞎话,表弟可真是装糊涂的高手,但若要以为,能以此便为太子殿下脱罪,那可真是荒谬绝伦了。”

汉王自然不会让李显穆如此轻易为太子辩言,妖术之事,乃是事实,他不相信李显穆能堂而皇之的将这件事压下去。

那岂不是有颠倒黑白之能?

李显穆并没有回应汉王的问话,而是自顾自说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皆不缺乏巫蛊妖术之事,陛下难道忘记了让汉朝陷入衰落的巫蛊之祸吗?”

在中国古代,秦皇汉武都是名声非常差的皇帝,李显穆说出此事,顿时让殿中众人色变。

外间一传来几声轰隆雷鸣,雨势愈急,雨声欲大,仿佛是对他此言的应和。

汉王更是仿佛抓住了李显目的痛脚,厉声呵斥的道,“李显目你狂悖犯上,岂可将我朝圣上与汉武那等暴君相提并论,你是何居心!”

朱棣依旧循迹于皇位之上,面不改色,既不曾被汉王的挑拨离间而激怒,也不曾对巫蛊之事有何动容,他又如何不知巫蛊之祸呢?

在发动此事前他自然是想过的。

皇帝不曾有反应,李显穆依旧无视汉王所言,“汉武帝时,卫太子剧深陷巫蛊之事,最终导致被冤杀,此史书所载,汉武帝被妖邪之人所蛊惑,即江充、苏文等人,至晚年时,汉武帝幡然悔悟,方知太子乃是被人所构陷,悔之晚矣,立思子宫。

汉武帝那等暴君晚年亦曾幡然悔悟,知晓巫蛊之事,不过子虚乌有,我朝圣上神明天纵,实乃世上第一等圣君,自然是会胜过汉武帝百倍,是以当在巫蛊之事,先发之时,便将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扼杀于摇篮之中!

纵然无臣,陛下亦必将识破妖术之事的可笑与荒谬。”

汉武帝都能认识到巫蛊之错的荒谬,陛下你比汉武帝强了一百倍,总不能连汉武帝也不如吧。

汉王和赵王闻言愕然,万万没想到李显穆竟能从这种角度为太子开脱,实在是巧辩之才,令人震撼。

这下就连皇帝都笑了起来,但他的笑声中却没有几丝喜色,只是凉凉的问道:“若是朕今日非要追究妖术之事,那朕便是汉武帝那样的暴君了?”

“妖术之事与巫蛊之事岂能相提并论,一者纯属子虚乌有,一者乃发于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其事不同,其势亦不同!”

汉王见到皇帝对李显穆此言并不赞同,连忙欣喜接话,给李显穆添堵,施加压力。

方才之言没有奏效吗?

李显穆扪心自问,不!

一定是奏效了,只是还不够。

“臣不敢胁迫君上,能让君上改变心中所想的,不是臣的言辞,而是天下之间的道理。”

对皇帝之言,李显穆并不气馁,若皇帝如此容易被说服,那便没有今日之事了。

“妖术之事,巫蛊之事,无论其源起于何,其之所以能每每掀起大案、冤案、血案,核心皆在于世人以为真,认为能有害于圣体!

臣却认为这便是最荒谬之事。

这世上当真有妖术吗?这世上当真有巫蛊吗?这世上当真能有邪法而害圣上吗!”

李显穆的声音渐次高起来,殿外的雷声也愈发激烈交织。

“容臣斗胆一问,陛下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吗?”

李显穆一言既出,殿中沉寂。

目光中所投来的不是恐慌,而是茫然,不明白他为何会问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

皇帝是神吗?

对大明的普通百姓来说,一直以来的宣传中,皇帝是天子,天,便是至高神,身为天子,那当然是神。

不仅皇帝是神,在封建时代的主流宣传中,文臣武将皆是天上神灵所化,考中举人进士,便被称为文曲星下凡,能成为贵族,皆是天上的星辰下凡辅佐,最出名的便是李世民的应梦贤臣薛仁贵。

水浒传的话本中,梁山好汉皆是天上魔星,隋唐演义的话本中,十八条好汉皆是金翅大鹏这等神魔之种。

可身为帝国最高的统治阶级,他们都知道那些东西是骗人的,只能对老百姓说,如果在互相面前说,不过是引人发笑而已。

皇帝也是凡人,会生老病死。

朱棣从不认为自己是神,所以他很是平静的说道,“朕是一个凡人。”

李显穆深深叩首,而后大声正色道:“陛下认为自己是凡人,那为何却要相信这世上有术法呢?

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神,那神位就该落在至高无上的陛下身上,让陛下得以长生不老,得以翻山倒海,得以呼风唤雨,而至尊于人间之内!

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神,那身为陛下最亲近的大臣,就该凌驾于众凡人之上,所谓巫蛊妖术这等超人之能,岂能不落在我等众臣身上呢?

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神,又有谁能凌驾于我等皇亲国戚,甚至越过了陛下,去取得那些超人之能呢?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我儒家又如何能纵横于朝堂之上,而佛道居于民间呢?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为何科举制上学的是四书五经,而不是三千道藏、佛经三藏呢?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这四海的丰登便不需要官员!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九州万方便不需要陛下以及百官去维持!

如果佛道真有术法,这天下又有何人敢造反?

不若将之召入宫中,日日开坛念经做法,必能退敌军,使天下兴旺!”

李显穆一字一句,磅礴的力量从其中迸发,如同高山,如同利剑,如同江河汹涌着向着所有人激射而来。

朱棣只觉脑袋嗡的一声,殿中众人,尤其是姚广孝这个三教皆通的和尚,尤其茫然地望向了李显穆。

这是从来没有人说过的、想过的思路。

这世上有没有鬼神呢?

绝大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思,是以对佛道这等夹杂了神鬼之势的谶言,总含有一种心虚之色。

可现在李显木**裸的将这一切撕开,有没有呢?

如果有,为什么不落在皇帝和公卿大臣们的身上,而是落在那些只能苟且于民间的凡人身上呢?

这句话简直为所有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李显穆的发声却没有停止,伴随着殿外的雨声、风声,他的声音几乎要将雷声盖过,他仿佛在质问,又仿佛在宣泄,可最终一切落在众人耳边,“陛下说自己是凡人,陛下说自己没有法术,那这世上又岂能有神明?又岂能有法术呢?

是谁赐予了他们这些东西?

是上天吗?可陛下才是天子,可陛下才得到了天命!

那又是什么邪魔外道呢?

可到底有什么邪魔外道既能违抗天命呢?如果他们有了违抗天命的力量,他们又为什么不自认为天命,而高居于万万人之上!

难道是他们不愿意吗?难道是他们只喜欢深藏于污泥苟且之中吗?

陛下!

其中的原因难道还需要臣去说出来吗?

因为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神,也没有术法,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谎言罢了!

如果这世上既没有神明,也没有术法,那此时风行于大明的妖术之事,岂不是子虚乌有吗?

巫蛊是假的,历朝历代的邪法是假的,我大明朝的妖术,也不过是一群愚昧的百姓,所造出来的一些假话罢了。

太子深读儒学,这等鬼神之事,一向嗤之以鼻,若说太子参与妖法,何其荒谬?若说太子相信妖法,亦何其荒谬?

若是陛下愿意,此事之后,臣愿意将妖术之事彻底清查,看看到底是谁在其中造谣,臣敢以项上人头保证,绝无妖术之事!”

太子朱高炽咚咚磕了三个响头,他挺直了脊梁,抬起头来望着皇帝,胖胖的脸上已然满是泪痕,泣声含泪道,“请父皇明鉴!

儿子入南京之后,偶然听闻竟有妖术为祸江南,儿子自小熟读儒家经典,对这等鬼神之事一向嗤之以鼻,是以未曾多加考虑,不曾知晓其早已广播大明一十三省,事足以震动国朝的大事,只想着安定龙兴之地,便将造谣妖术之人,皆捉于南京,以问其邪!

儿子从未相信过这世上有妖术,又怎么可能利用妖术来中伤父皇呢?

儿子实在冤枉,定是有人构陷,请父皇明鉴!”

朱高炽这番话就非常值得盘点,他说的非常巧妙,直接将自己和妖术放在了对立的面上,他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便是对妖术深恶痛绝,以至于没有顾忌君臣之别,这样爆裂的切割,虽然不能完全打消皇帝对他私自接见臣子的怀疑,但是至少将他从妖术之中摘了出来。

这是对李显穆先前大段言语最准确的配合,先将朱高炽从妖术之事中抽脱出来,这件事说起来荒唐,可却是朱棣最生气的一个点,因为这其中隐含着儿子要和父亲骨肉相残的意味!

哪个父亲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竟然想要谋害自己。

只要皇帝消除了这个心思,接下来的事情就要好办几分。

朱棣望向胖胖的朱高炽,脸上满是泪痕,甚至带上了一些尘土,瞧着颇为可怜,堂堂的一国太子竟落到这份田地。

朱棣心中忍不住升起一丝恻隐之意。

唉,这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他心中不由自主想到。

面上如同坚冰铁石的神情便渐渐软化下来。

他对朱高炽其实并不是讨厌,这个儿子曾经也为他争过几分光彩,那还是在先帝在世的时候,朱高炽的太子妃便是由先帝亲自所挑选的。

他只是太喜欢英武的汉王罢了,对朱高炽是一种子不类父,天然的不喜。

可细细想来这么多年,这个太子并没有做出过什么错事,他一向仁孝、仁善、仁和,对待兄弟,绝对是一个好大哥,作为儿子也绝对合格。

“唉,太子你起来吧,堂堂储君,一直跪在地上算是什么,你便坐在姚广孝旁边吧。”

皇帝叹口气道。

皇帝前后态度变化如此明显,汉王勃然变色,满是紧张,形势已然对他大为不利,可他此刻却满是迷茫,不知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他的言语对李显穆而言,如同隔靴搔痒。而李显穆的言语却每每能接种皇帝心尖。

殿外电闪雷鸣,他的心中亦是天人交战,他忍不住回想起了他那个早逝的姑父,同样是三言两语,他本该到手的储君之位就那样失去。

而如今又是李祺的儿子,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挡在了太子身前,为太子遮风挡雨,他们李氏这对父子难道便是天生的与我相克吗?

李祺高居九天之上,仿佛瞧见了汉王心中所想,若非汉王借着皇帝将风雨唤来,又何须他们遮风挡雨呢?

李显穆心中振奋起来,皇帝对太子的态度已然出现了明显的转化,这便是方才有关妖术之言,已然让皇帝认可,他相信太子没有谋害他性命的意思。

而接下来所要解决的便只剩下一件事。

“太子在南京私自接见大臣,这又是为何呢?”

眼见皇帝和太子间的气氛缓和,汉王只能扔出了杀手锏,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太子殿下前往南京,乃是奉圣上之命,祭拜孝陵,亦是看顾我大明龙兴之地,官员为何要前往拜见太子,是因为他身份特殊。

自古以来,钦差行走九州万方。皆有臣民希望钦差能够为他们求得清明,江南之地被妖术之事所困扰,上至省,下至府州县而不能解决,这时太子来到了南京,岂非天降之人乎?

天下之中,有人贵重,有人卑贱,文官通过科举而得以入仕,勋贵凭借军功而立于朝堂。

可太子之尊贵,却不是因为德行和能力,而是因为陛下的血缘,太子愈重,则陛下的愈重,太子愈贵,则陛下愈贵,若江南文武百官对太子视而不见,依旧深藏妖术之事,岂非蔑视于圣上乎?”

李显穆朗声震言,殿外的风声雨声已然渐渐转弱,他的声音已然彻底盖过了这天地间的一切杂音,在殿中萦绕,在廊柱中旋转。

“那江南文武官员为何不直接向陛下禀报呢?”

汉王厉声道!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大部分的官员在这件事上陷入了沉默,这始终是朱棣心中难以拔出的一根刺,他甚至迁怒了太子,因为江南的官员向太子汇报,而其余的官员却不向他汇报,这让他有种被太子挑衅权威的感觉!

“不向圣上汇报,自然是因为妖术之事本就荒谬,那些大臣经过调查之后明白纯属子虚乌有,若将此事上报,极可能会被斥责。

县州府向省中汇报,而我大明在省中三人分立,三人互不统属,自然拿不定主意,若是一旦因此荒谬之事,引来陛下斥责,岂不是在全省官员面前大失人望。

此乃人之常情也!

这等之事,在设计之时便已然清楚,莫非汉王殿下竟对我大明根本制度如此不清?

省中诸官僚向太子殿下汇报,自然是因为太子殿下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的威慑力,他们并不惧怕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虽无权,可因为父子亲缘的身份,偏偏能在陛下面前说得上话,即便有斥责也皆由太子殿下一律承担。

这难道是和太子殿下有所私情联系吗?

这分明是将太子殿下当成了承担陛下怒火的挡箭牌!

臣请陛下为太子殿下严惩江南文武,如此尖刻,利用国家储君,实在罪不可恕!”

皇帝、汉王、赵王、姚广孝、太子以及其余几个臣子皆瞠目结舌。

在李显穆的话中,怎么堂堂国家储君太子之位,竟然如同毫无威胁的小白兔一样。

可仔细思量李显穆的言语,却又颇有道理,那些官员不敢上报,不就是因为怕被皇帝所斥责吗?

李显穆自然是用了巧妙的话术,将真正的原因掩盖了过去,现在看来效果非常好。

真正的原因则是,太子的确在文武官员中有威望,大明的官员大部分都知道太子是个讲道理的人,所以才愿意向他汇报,可这个原因就不必让皇帝知道了。

殿外的雨声风声愈发的小,甚至就连落在屋檐上的声音也小了几分,方才嘈嘈急雨,现在只剩下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清脆悦耳。

自瞠目结舌中回过神来,皇帝眼中的厉色已然彻底消散而去,太子对他根本没有威胁,太子只有些许的德行,却不曾在文武百官中有威严,文武百官只将他真正的视为皇帝,而不觉得有另外一个人能够取代他!

对他而言,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

“显穆之言,当真是振聋发聩,这些江南的文武官员实在是欺人太甚,太子乃是朕的嫡长子,堂堂的天家贵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竟能让他们如此忽视,朕愤然啊!”

话里说着愤然,可谁听不到皇帝语中的那一丝喜色。

这个黑锅只能扣到江南文武官员的身上,真可谓是神仙斗法,小鬼遭殃,皇帝和太子闹了这一遭,最终依旧是父慈子孝。

那谁有过、谁有错、谁有罪呢?自然是挑拨他们父子亲情的江南文武!

“若不是显穆,今日朕险些便要与太子反目,而让天家亲伦堕入无间了,朕应当重重的赏你。”

李显穆正色叩首道,“臣实在不敢当,臣今日能有些许功劳,不过是因为陛下信重,不过是因为此身亦有皇家血脉,这本就是承了天家的情,实在做不得功劳!”

“当真是有大才。”姚广孝微微闭上了眼,手上盘着的佛珠愈发的缓慢,他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李祺,在大明的朝堂之上冉冉升起。

英国公张辅笑着望向李显穆,他这个女婿可真是一次又一次的给他惊喜,以后英国公府的富贵可能还要落到李显穆的身上。

汉王已然是如丧考妣,他知道这一次的机会又再一次的消失了,太子已经转危为安,设计如此之久,终究是一场空,他面上带上了几分惨然,眼中则满是厉色。

他紧紧的盯着李显穆,他已然知晓,若他不能扳倒李显穆,太子便会始终无事,他面前挡着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这连绵的山脉,姓李。

武英殿外,先前的狂风暴雨,似乎已然彻底停下,只有微微的清风,带着雨后清澈的寒意,缓缓透入,门口的太监已然将纱幔取下。

众人皆向外看去,沉沉的乌云果然已经散去了,唯有澄澈如明镜的蔚蓝天空。

在遥远的天际边上,还挂着一道彩虹,一端升起于朱红的宫墙之上,一侧落在金黄的琉璃瓦上。

庄重的朱红、金黄以及七彩。

而璀璨的太阳,挂在灿烂的彩虹之间。

“雨尽天明了!”皇帝笑着,“朕许久不曾见到彩虹了。”

朱高炽一怔愣,眼中突然溢出了泪。

雨尽天明了。

天亮了!

——————

时东宫臣属,多有下狱,死者众,余者多畔,帝之储位岌岌可危矣!

时人皆以汉王将得储,而趋附之,独李文正公逆流,冒生死之机,禀忠贞之理,雨中求告,陛见太宗,于天阙之上,历数正义、正理、正道,三叩九拜,几以身陷之,血泪陈情,太宗终信之,而帝得安!

帝每思之,视左右而叹曰:“吾今得南面而视,吾弟显穆之功也!”——《明史·仁宗本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