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28章 海洋时代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28章 海洋时代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除了大朝会外,华盖殿很久都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英国公、定国公、淇国公、成国公,永乐年间五大世袭公爵,只有远在云南的黔国公没到。

五军都督府的都督。

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内阁阁臣。

满满堂堂站了一群人。

这些突然被召进宫中的权贵,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看殿中氛围,应该是好事。

李显穆给张辅使了个眼神,张辅顿时心领神会。

见人到齐了,朱棣扶着腰带,朗声道:“朕想要设置两个衙门,诸卿都给朕盘算盘算。”

皇帝第一句话就直接震惊了刚刚进宫的诸臣。

任何一个衙门的设置,都意味着其他部门的权力分割,以及一大批官僚的诞生。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皇帝都没和他们这些二三品的重臣商量,仅仅和这些大学士商议后,就要做了?

六部尚书不着痕迹的对视了一眼,不知道待会儿皇帝会触及哪个部门的利益。

朱棣自己也在沉吟,其中海运之事牵连是最大的,漕运无论对国家有没有利,但对于官员是有利的,一旦宣布,必然招致群起而反对,这也是他最犹疑的,当初迁都,是有先帝的圣旨,他没有消耗自己的威望,这次呢?

但此事事关重大,朱棣仅仅犹疑了片刻,就下定了决心。

“朕准备仿效元朝的海道都漕运万户府,建立海道都漕运使司,设立都运使一人,从二品。”

这是仿照地方三司的规格建造,仅仅比六部低一级,比大理寺的品级还要高一筹。

这都不算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海运!

皇帝要开海运,现在距离元朝还不算是特别远,他们自然知道海运运的是粮食。

“陛下!

朝廷疏通大运河数年,已经运河水清,可以承担江南转运的粮食,供给京城,甚至能够供给北征,漕运安全无虞,为何还要再开危险重重的海运。”

从永乐元年开始,朝廷就开始疏通运河,之前北征的粮草也都是通过运河从江南运过去的,没有大问题。

户部尚书夏原吉亦道:“陛下,漕运既然能够畅通无阻,就不必再多做变更,那大海风浪重重,稍有不慎就会覆灭人船,运粮乃是国朝大事,岂能付之大海呢?

如果粮草出现问题,那京城怎么办?”

这是经典思维,一个系统还能运行的时候,就不要去动它,以免出现问题。

而且夏原吉还将其,和京城安危联系在一起,可谓是理由充分。

李显穆立刻反唇相讥道:“夏尚书所言不对,漕运能够畅通无阻,难道日后也能一直畅通无阻吗?

每岁维护漕运的花费,以及为了漕运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夏尚书都不在意吗?

况且用海运,不代表河运就彻底不用。

如果来自江南的粮草,有一半从海上走,那对运河的破坏,势必会变小,朝廷维护的费用就会变少,耗费的人力物力也会变少。

这对朝廷和江南,可都是一件好事,夏尚书为何反对呢?”

夏原吉闻言一愣,他出身江南,这殿中大部分文臣都出身江南,本来的确是反对的,但是被李显穆一提醒。

“这件事利于江南?”

夏原吉没忍住将目光望向了江西老乡杨士奇,而后只见杨士奇微微颔首,夏原吉顿时闭上了嘴。

李显穆嘴角勾起一丝笑,为何方才殿中诸阁臣都没说话反驳,因为这件事算下来,省的是江南的粮食。

毫不夸张的说,朝廷日后在江南甚至可能减农税,因为白白浪费的粮食少了。

现在提出海运是最恰当的时机,虽然运河沿途的官僚已经从粮草的调运中品尝到了利益的滋味。

但庞大的利益集团(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还没有彻底形成,皇帝也正处于巅峰状态!

江南三省中最有可能反对的、在海洋上有利益的浙江和南直隶,都刚刚被打击过,抽不出力量来,江西是内陆省份,自然不可能反对。

一切的一切,都在李显穆的算计当中!

这次真正利益受损的反而是北人,但可惜北人在朝廷上,实在是势弱。

只有工部尚书宋礼挣扎了几句,“陛下,自古以来,皆以农为本,农民老实本分,乃是良民,那些渔民生于水上,于是奸刻,打入贱籍,现在朝廷怎么能效仿那等贱民呢?”

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反对,而且还在内涵靠海的省份,李显穆知道宋礼是河南人。

河南挨着黄河,运河在黄河那一段,有许多利益,上上下下的官员怕是不干净。

李氏虽然和北人亲近,但从来不会觉得北边的士大夫就会被南边的士大夫好到哪里去。

现在漕运之事,事关利益,果然就暴露出其奸刻的一面。

朱棣有些愣住,万万没想到海运之事,竟然阻力不算大?

那些武官自然是高高挂起,文官的反应也这么小?

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真正得利的是各省地方,但凡是运河流经的地方,必然都是大量的利益,这件事只有颁布出去后,才会招来大量的反对。

“朕没想到诸卿如此明事理,但诸卿皆聪明,想必日后会有何事,朕希望你们既然在此时同意,日后却不要沉默才是。”

朱棣的话是在暗示,现在同意了,之后那些地方官员反对的时候,都别装死。

李显穆一听就知道要遭。

皇帝今日是怎么了,这么昏头的话,都能说出口,这些中枢大臣不反对就算是好事了,竟然还想让他们帮你对付地方官,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这些人以后还回不回原籍了?

诸臣亦震惊的望向了皇帝。

皇帝疯了?

这种事就算是沉默都要挨骂,还要他们帮着皇帝对付乡人?

朱棣瞬间恢复了清醒,他方才的确是有些懵,结果直接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殿中只有一众没有利益牵扯的公爵,还有四川的蹇义、福建的郑赐、湖广的刘隽,运河不经过这三个省份,没有太大反应。

赶在众臣再次反对之前,李显穆开口道:“陛下,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臣相信天下臣工都会同意,若是谁不同意,定是心怀奸刻。

臣先前就听说,有人在江南粮草转运至京城的路途上,中饱私囊,怕是只有这些人才会反对吧。”

给了朱棣台阶,他立刻下来,“朕就是这个意思!”

这下众臣也不再反对。

“海道都漕运使司的人选以及章程,六部商议,给朕一份最终的结果,朕再仔细斟酌一番。”

这下吏部尚书蹇义出言道:“陛下,这衙门是从二品的衙门,若是列在京城的话,可不简单。”

这是真正的大员,从二品。

这个品级,在大明朝,只有地方上才有,因为京官自动高一级。

比如地方上从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一般都会担任六部正三品的侍郎,而这,被认为是重用、升迁。

现在皇帝设立一个从二品的衙门,副手按照大明的惯例来看,是从三品,这人选是真的不好选。

如果从地方上选人,那从二品的地方官调任京城从二品,相当于连升两级,势必引来不满。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京城中的三品中选人,六部有十二个侍郎。

可这一升,虽然不如直接升尚书,可毕竟是真正主管一部,而且是肥得流油的一部。

这只能由皇帝去选人。

朱棣也反应过来了,他能选的人,实际上就那么几个,要么就从大理寺这五寺卿中选人,也都是正三品。

“让朕再思量一下,其下的架构和官员,你们先选一下这些人吧。”

“是,陛下!”

下面的人就好选了,从三品的直接从部属中调任即可,众人都艳羡的望向吏部尚书,这就是天官的威势,尤其在这种时刻。

诸公爵则有些奇怪起来,商议这种事情,为什么要把他们也叫来?

这些事和军事又没有什么关系,和那些文官商议不就可以了?

“除了海运衙门外,朕还要设立一个新的军事衙门。”

朱棣没让他们瞎猜,直接指着堪舆图说道:“方才李显穆给了朕一个提醒。

海运经过大海,要防备海盗,甚至还要防备诸如日本这些地方出来的倭寇。

朕思及交趾亦靠海,其民又时常背叛,我大明天军从京城往交趾发兵,堪称万里之遥。

其粮草繁重,不堪重负。

朕思及云南距离交趾非常近,又想到海运便捷,诸如琼州、夷洲、琉球,都距离交趾非常近。

朕想要在交趾这里。”

说着朱棣将张辅和他说过的那一处海港指了出来,“在这里建立一座城池,在其中建立卫所,卫所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朝廷从海上运来。

而后再在琼州这里,同样建立一个卫所。”

朱棣又指着一个和交趾卫所隔海对望的角落,“这个卫所用来盯着交趾的卫所。

而后再在大明沿途靠海的这几处,分别设立卫所。

这些卫所和大明先前的卫所不同,主要人员是郑和所率领的下西洋的军队,即水军!”

水军!

远洋水军!

过去的水军全部都只在内河上航行,历次所谓的水战,实际上不过是在长江之上,用作渡江之用,可现在朝廷是真的要建立一支在辽阔大洋上航行的水军了!

而水军的目的也非常的明显,就是为了稳固新建立的交趾布政使司!

有了这支水军,纵然是万里之外的交趾,大明的军队也能很快到达!

这么好的办法,以前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呢?

若是李祺在这里就会告诉他们,一是因为以前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太垃圾了,元朝虽然很垃圾,但因为啥啥都不管,反而导致民间的科学技术很意外的不错,天文学、航海学、造船都迎来了大发展。

二是固定思维害死人。

明朝船队都能远航到非洲去,在东海、黄海、南海的家门口这一片转悠,那不是轻轻松松?

“陛下,设立几个卫所的事儿?”

仅仅设立几个卫所,至于把四大公爵都召进宫吗?

朱棣一摆手,“这些卫所,不归五军都督府掌管,朕要重新建立一个水军都督府,和前后左右中都督府平级,专司管理这些水军卫所!”

轰!

这下所有人都震住了,就连李显穆都因为皇帝的大手笔而震惊。

和这个消息一比,方才建立一个从二品衙门,都不算什么了。

大明刚刚建立的时候,有大都督府,因为权力太大,皇帝兼任大都督。

后来废除丞相制度,也废掉了大都督府,改为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这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

而这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高官!

也就是说五军都督府里面,有十个正一品的官位!

从品级上来说,什么六部尚书,连提鞋都不配,即便是宗人府都不够给五军都督府打的。

现在要建立一个水军都督府,就相当于又多出来两个正一品的武官职位。

这下四公爵都知道为何皇帝把他们召来了。

这件事太大了,这是真正的军事制度变革。

几乎每个人的目光都重新投入到了那张堪舆图上,这么几个卫所就能撑得起一个都督府吗?

皇帝所想要的恐怕不仅仅是这些!

李显穆如梦初醒,他抬头望向朱棣,恰好见到朱棣也看向了他,他在皇帝的眼中看到了无尽的野望,如同燃烧的野火,这样的眼神,在斡难河畔时,他也见过!

那是对如画江山的渴望!

那是对如云疆域的野心!

一个词突然跃入了他的脑海之中,不征之国?

应该说是,不值得征讨、难以征讨的国家吧。

这个天下好像有风起,很喧嚣。

呼啸而过。

天下有变!

————

从郑和下西洋,明王朝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其高超的造船技术,李祺、李显穆两代父子力主迁都北京,其目的之一是借此向大明皇帝提出海上运粮的建议,使大明的无敌舰队,得以始终维持。

从军舰护航、再到建立水军卫所,这一切是如此的水到渠成,那个伟大的皇帝永乐,敏锐的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的力量,以庞大的行政力量推动着它建立,大明从此缓慢而坚决的走向了海洋时代!——《大明五百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