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127章 大明从此走向开拓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27章 大明从此走向开拓

作者:花非花月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3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汉朝刘邦开创,而后有文帝、其有又有宣帝,不过三君而已。

后汉有刘秀,而后有明帝,不过二君。

唐朝有太宗、其后有宣宗,亦不过二君。

大概是一个王朝的气数,只能出两位绝世之君。

先帝开国,陛下又实为开创,你难道以为,未来大明还能再出陛下这等绝世的君主吗?”

郑和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什么来,他如何会不知道,他能远航,全是因为陛下的支持,整个大明,有陛下高瞻远瞩,才有今日之盛。

李显穆这番话,听的朱棣是又喜又忧。

喜的自然是自己的地位如此之高,忧的则是李显穆说的太有道理,自古一个王朝开国之君都是绝世的人杰,其后又有一个君主绝世,其余便皆是平庸之辈。

再看自己的儿子,无论太子、汉王、赵王,都远不如自己文武全才,当真应了李显穆所言。

唉。

富不过三代。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不独诸家,皇室亦如此。

这是圣人都没办法的事情,古来都没人能解决的问题,便只能说是天命了。

郑和干涩着嗓音,“那李学士是有让下西洋之事,传于万世的办法了?”

“如果下西洋一直如同现在这般,每年都要耗费两百万贯,那最终必然会被停止。”

李显穆慨然道:“朝廷修葺长城,所耗费的钱粮比下西洋还多,修整维护运河、每年治理黄河、赈济各地灾民、维持三大营这等禁军的花费,这每一项都不亚于下西洋,但为何从来没有人说将这些事项停下?”

众人都知道李显穆这不是在问问题,这些东西,都是大明赖以生存的基础,等到国家连这些东西都没钱的时候,那差不多就是国家该亡的时候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其中的利不是金钱布帛之利,而是对国朝之利。

利足够大,便不会有人谏阻下西洋之事。”

郑和这下是真明白了,他几乎立刻下拜道:“还请李学士教我,怎么才能让下西洋之事,与国朝大事相勾连。”

众人皆震惊起来,就连朱棣都好奇起来,没想到李显穆三言两语,竟然就直接让郑和为之改变想法。

不过如果真的想要说服郑和,那就必然要给他一个上佳的理由,皇帝、诸臣,也都非常好奇,李显穆怎么把下西洋之事和国朝大事联系在一起。

“把下西洋之事和国朝大事,现在就勾连在一起,那我也做不到。”

李显穆不等众人反应,又紧接着说道,“但是把现在这支庞大的船队保留下来,我却有办法。”

郑和虽然略有些失望,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只要能够让朝廷将船队一直保留,那不就意味着随时可以下西洋?

朱棣哂笑道:“你说说看,怎么能说服后世皇帝,每年耗费两百万贯,把船队保留下来。”

李显穆却神神秘秘的问了一个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陛下可知道为什么在太祖高皇帝击败张士诚后,元朝突然就垮了,而后元大都的王公贵族,不要命似的逃走,甚至就连抵抗都不敢吗?

按理说以南伐北,中途有重重关隘,元大都也是重城,当初靖难之时,李景隆五十万大军都没能攻克,何以蒙古的王公贵族,竟然守都不守呢?”

按照明朝的政治正确,当然是大明得到了天命,于是元朝顺应天命,将皇位让出,可在这种场合,这种话自然不必说。

其他的理由就太多了,比如元朝已然没有实力,而大明士气正盛。

“你说是为何?”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因为元大都没有粮了,是绝不可能守住的。”

李显穆指着堪舆图道:“元朝和本朝一样,建都于北京,而粮草皆仰于江南之地,但是从红巾军起义后,中原早已乱成了一锅粥,更别提从京杭大运河运粮草,按理说早就该断粮了。

但是元朝大部分的粮草是从海上走的,所以中原打的再乱,只要张士诚还给元朝输送粮草,那些王公贵族就能在大都苟延残喘!

等到张士诚被太祖高皇帝击败,那些往来于江南和大都的粮草瞬间便被切断,大都的蒙古王公,便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上去!”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李显穆想要说什么了,他真正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停掉下西洋之事,而是为了把下西洋的船队用来运粮!

“你想要重开海运?”

李显穆肃然沉声,“陛下,从运河运粮,所费极多,而且时间极长,江南再富裕,也必然会被拖垮,这一路上的所有转运漕工,都会疲于奔命。

若是走河运,那迁都北京,真的就成了一桩祸事,微臣的父亲、微臣,以及所有谏言迁都的人,都会成为大明的千古罪人!”

朱棣闻言只觉眼皮都在直跳,其余众人也都心惊胆战,实在是李显穆这番话说的太严重了!

千古罪人!

李显穆甚至把他的父亲也加入了进来,这更让所有人明白了他的坚决。

“元朝使用海运,从江南出船,到达天津卫和大都,只需要十天,一年能够转运三百多万石粮草!

我大明的船只制造更为发达,一年甚至能够转运五百万石的粮草。

而其路途上的耗费,只有河运的十分之一!

若是走海运,陛下北征岂止一次,便是五次,粮草也绰绰有余!

走海运运粮,顺天才是真正的顺应天命之地!”

运粮时间极短,中途所耗极少,海运几乎是完美的运粮方式。

后世明朝和清朝,却被官僚集团所裹挟,其统治者也畏惧大海,导致一直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才开始改为海运。

“海运当真如此完美?”

朱棣见李显穆言之凿凿,亦不禁再问,他心中如同明镜,当初迁都北京,大多数人反对的原因,就是北京周围太过荒芜,江南的粮草转运过来所耗费极多。

“以运粮而言,的确完美。”

朱棣听懂了其话中未尽之语,“那就是说有不妥之处?”

“若是传递军情等,自然还是从运河而行更快,海运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极其笨重的东西,快递转达。

而且,海上是有海盗的。”

李显穆并没有回避海运的问题,“比如说那些从日本国流浪出来的倭寇,就会造成危险。

这就需要郑掌印麾下的下西洋船队了。”

郑和恍然。

他方才还想说,下西洋的宝船,其中很多是不能用来运粮的,那都是打仗的船。

“用西洋船队来为大明的粮船护航?

倒是不错,若是不远行万里的话,其大船靡费并不多,节省下来的钱财,绰绰有余,这便是你的想法?”

“陛下,不仅如此。”

李显穆微微挑起一个笑意,但是说出口的话却冷冰冰的,“对那些倭寇要主动出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呢?

海运的路线是这一条,我大明的船既然要从这里走,那这里自然就是我大明的疆域了。

只不过这疆域在海上而已。

日本离得那么近,还有夷洲、琉球,这些国家都要听话,我大明才安全。

微臣看,我大明有必要在这些地方都安置一些军队,不时巡航,打击海盗,以保卫我粮道安全。”

朱棣很快就意识到了另外一件事,他指着堪舆图上交趾的位置,“朕记得张辅说过,这里是一处上佳的可以建造海港的地方。

按照你的说法,若是朕在交趾这里布置一支军队的话,岂不是能从京城直接南下,不走陆地就直达交趾,从京城到江南十天,从江南出发,到这里也不过就是十天吧!

二十天内,我大明的军队,就能到达交趾?”

这下几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纷纷上前望着那幅堪舆图,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从京城到交趾,直线距离超过五千里,行军的话怕是有七八千里了,现在突然说这么远的距离,竟然只要二十多天?

张辅一直以来在朱棣耳边吹得风,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极强的效果!

“陛下所说自然是没错的,但是海上有风险,当初元朝征讨日本,就两次被海上的风暴导致全军覆灭,不能每次都大军出动,最好的办法是在港口这里驻扎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然后按时从江南走海路送粮草过来。”

朱棣本来还有些犹豫海运之事,现在发现了军事用途后,立刻沉声道:“今日之事,内阁给朕上个章程,通知六部五府堂官上殿,朕有大事相商。”

————

廷议下西洋事,语及漕河、海运之利弊。

显穆慨然:“都燕则百官卫士仰需江南,取河运之法,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都燕为害天下。

漕河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河运之费者省十七八,河漕虽免陆行,而人挽如故,取海运之法,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江南之民不废其力,而京都井然,都燕有利天下!”

帝欣然纳之,曰:“显穆之策,功在社稷,利于万世。”——《明史·李显穆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