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二百一十二章 官员调整的背后

翌日朝会。

奉天殿之上,仅仅站着三十余位官员,文官之中,只有十二人在列。

这一幕,刺痛着开济的神经。

吏部尚书余熂再次上书请辞:“陛下,臣年事已高,不胜国事,恐有负圣心,还请垂怜,准许老臣致仕,颐养天年。”

朱元璋依旧如往日拒绝:“余尚书莫要如此,吏部还离不开你,此事不要再谈了。开济,锦衣卫前日移交了一批罪犯,刑部可有判决?”

开济走出,肃然道:“陛下,刑部正在按招册一一审问,核对,确保做到铁证如山,哪怕是千百年之后,依旧没有任何人可以为这批罪臣翻案,更不允许出现有人妄议朝廷好杀。”

“故此,臣需要时间一点点去处置,只是无奈刑部人员缺额严重,臣恳请陛下,允许臣自格物学院律令商学院中,调拨一批品德兼有的教授、助教、弟子,参与到此案的复核之中。”

“一来锻炼律令商学院弟子的办事能力,为他日进入仕途早经历练。二来抓紧时间判决,避免这些结党、贪污的罪臣多活几日!三来,也好让天下人看看,此案虽大,然证据如山,不容置疑!”

朱元璋听闻之后,瞳孔微微一凝。

开济这一手,实在是太高明,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

他这不是单纯地要人办事,而是想要借此机会,让一些缺乏实证,只有口供的罪犯,得以脱罪啊!

拒绝了开济,这不是告诉众人,自己不想将这大案办成铁案?

好一个公开的阳谋,逼着朕点头!

朱元璋冷冷地看着开济,呵了声,言道:“开济啊,你还真是了不得。既然如此,那朕便准了你,允许律令商学院的人协助办案。朕记得庞峰、卢一单是刑部主事吧?”

“是。”

“去年有些功劳,朕没给其提升,既然刑部缺额严重,那就提上来吧,庞峰任刑部左侍郎,卢一单任刑部右侍郎。”

开济震惊不已。

朱元璋站起身来,沉声道:“大案要办,朝廷也要运转,各部不可缺额日久。余熂,记一下,朕做如下官员调整——”

“监察御史李原名,提为礼部尚书,格物学院数学院的教授杨靖,任户部尚书。云南信访总司蔡源,提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开封同知喻汝阳,升任工部左侍郎,兵部主事汤见升兵部侍郎……”

余熂、开济等人听着一道道任命旨意,不由地深吸了一口气。

薛祥也察觉到了这番任命的不同寻常。

要知道,李原名虽然是个御史,但只是挂着御史的职,实际上他并没有到任,而是在中了进士之后,留在格物学院进修学问。

杨靖精通数学,被格物学院请去教学,这也在格物学院两三年了……

蔡源是格物学院的弟子,喻汝阳也是,汤砚还是,包括之前的卢一单、庞峰,那也都是格物学院的人。

朱元璋的任命还没有结束,直点了六十余人,最终言道:“沈砚之任户部主事、谢昀任工部主事,方克勤升山东左布政使,方孝孺、王绅,为太子宾客,进入东宫,沈词、鲁永正、郑楷,分授知县……”

这显然不是简单的随机安排,而是早有准备的布置。

退朝之后,余熂等人看向蓝天白云,心中都有一个感觉。

四月二日,标志着传统儒生晋升之路已死,格物学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员培养之地。

从朱元璋任命的官员身份来看,他们不是在格物学院进修过,便是直接出身格物学院,没有一个国子监出身,也没有一个纯粹的进士、官员,他们或多或少,都与格物学院有些关联。

在这之前,格物学院确实有不少影响力,也有不少弟子入仕,可这些官员通常品级较低。在地方上的,往往是县丞、知县,出色的,最多也就是个同知,在金陵的,多是主事、员外郎,甚至是不入流,打杂的。

没有什么人物晋升为堂官,手握重权。

可现在,格物学院的弟子开始一跃成为了朝堂之上的中坚力量,这些人,要么老成庄重,要么青壮有为,要么历经考验,沉稳如山,要么风华正茂,锐意进取。

皇帝借着朝堂空缺的机会,彻底奠定了格物学院的地位!

自今日起,格物学院将会成为朝野内外、公认的最高学府,而这,意味着科举改制彻底完成,科举考试将在地位上低于格物学院的结业考试,所谓的举人身份、进士身份,也会逐渐弱化,转而以格物学院结业名次为荣。

谁能想到,贪污、结党大案的背后,获益最多的竟是格物学院。

商业律令学院教授、弟子的介入,加快了案件审理进度,为了最大程度上消除民间对朝廷恐怖气氛的畏怕,庞峰、卢一单联名请旨,将案件的基本状况公开,并对外传递出一些铁证。

比如赵瑁的金山银山宝钞床,郭桓私自挪用国库,任昂贪污**,邵质派人四处胁迫官员结党等等。

这些案件的公开化,开济是反对的,余熂也不支持。

毕竟,这案件一出,文官的脸面就丢光了,六部、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一起出问题,百姓怎么想?

可新上任的礼部尚书李原名、户部尚书杨靖支持。

原因很简单,文官必须有刮骨疗毒的勇气,要承受错误的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打碎了重建,才能警醒每一位官员做事要慎重,莫要丢了性命,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百姓的唾弃坑里。

至四月七日,刑部上了公文,指出了二十七位官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结党,或被胁迫结党后有悔改举动的官员,当不以结党论处,比如开封知府乐晖、国子监祭酒宋讷等。

朱元璋罕见地采纳了刑部意见,竟释放了这一批官员,一律降一级使用。

这种变化,让开济看到了朱元璋态度的缓和,也看到了大案结束的可能,可开济终于还是太过乐观,就在释放二十七位官员的当天傍晚,锦衣卫奉旨出京,前往逮捕八十二名地方官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