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三十二章 密诏风波

晋庭汉裔 第三十二章 密诏风波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篇表文是由一名无名小卒送到的。在抵达洛阳后,这名小卒直奔铜驼街司马门前,高呼“河间王殿下上表弹劾大司马”,在宫卫们还没来得及做反应前,他周围便聚拢了大量看热闹人群,但见他高举黄帛,再度呼号道:“大司马不臣,勤王志士当深思!”

而在看守宫门的卫毅到来时,他又道:“当以我血荐此书!”竟抽剑自刎,血溅当场,在场民众无不骇然,继而对表文的弹劾内容议论纷纷。

于是数日之内,这篇河间王的弹劾表文便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司马冏本来还有将此事打压下去的念头,至此也不可能了。为表毫无私心,他只能将此表文的内容公之于众,抄阅各府,并令朝廷百官,于今晚尽入大司马府议论此事。

司隶府自然也在受邀之列。刘羡第一时间就拿到了表文,与众幕僚展卷细读。

此篇表文名为司马颙上表,实则由李含主笔,内容如下:

“王室多故,祸难罔已。大司马冏虽唱义有兴复皇位之功,而定都邑,克宁社稷,实成都王、长沙王勋力也。而冏不能固守臣节,实协异望。在许昌营有东西掖门,官置治书侍御史,长史、司马直立左右,如侍臣之仪。京城大清,篡逆诛夷,而率百万之众来绕洛城。阻兵经年,不一朝觐,百官拜伏,晏然南面。坏乐官市署,用自增广。辄取武库秘杖,严列不解。”

这是表文的第一段,李含开宗明义,矛头直指司马冏。声称司马冏在勤王之役上,并无功劳,不过是靠得司马颖等人的战功,才侥幸辅政。这是从执政合法性上否定了司马冏,然后便一一列举他的逾礼越矩之处,表明其不是良臣贤辅。

“故东莱王蕤知其逆节,表陈事状,而见诬陷,加罪黜徙。以树私党,僭立官属。幸妻嬖妾,名号比之中宫。沈湎酒色,不恤群黎。董艾放纵,无所畏忌,中丞按奏,而取退免。张伟惚恫,拥停诏可,葛旟小竖,维持国命。操弄王爵,货赂公行。**聚党,擅断杀生。密署腹心,实为货谋。斥罪忠良,伺窥神器。”

到了第二段,李含则是直接从行为不端,开始指责齐王府罪行。控诉司马冏冤杀兄弟,纵情酒色,治国无方,任用种种小人。眼下的朝堂,可谓是“**聚党”“斥罪忠良”,司马冏更有“伺窥神器”的不道想法。

“臣受重任,蕃卫方岳,见冏所行,实怀激忿。即日翊军校尉李含乘驿密至,宣腾诏旨。臣伏读感切,五情若灼。《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冏拥强兵,树置私党,权官要职,莫非腹心。虽复重责之诛,恐不义服。今辄勒兵,精卒十万,与州征并协忠义,共会洛阳。”

第三段话锋一转,表示这并不是河间王的编造,而是他的心腹李含,自洛阳带了天子的密诏回来的。他将以十万精兵,号召天下义士共讨司马冏。

“骠骑将军长沙王乂,同奋忠诚,废冏还第。有不顺命,军法从事。成都王颖明德茂亲,功高勋重,往岁去就,允合众望,宜为宰辅,代冏阿衡之任。”

最后一段是最要命的,李含特地点出来,长沙王司马乂与成都王司马颖,皆是河间王同党。几人蓄谋已久,就连事成之后的分赃都已定下。

一篇读罢,刘羡已是满脸苦笑,他对傅畅等人道:“李世容真是好算计,我竟然反应慢了一步!”

直到李含出逃,刘羡才终于明白李含入洛的目的。这一年来,李含不断地在洛阳煽风点火,所为不是其他,就是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获得讨伐司马冏的大义。

河间王虽然有精卒良将,但他到底是赵王党羽出身。在政治旗号上,无论如何都不能与首倡义旗的司马冏相匹敌。一旦司马冏用朝廷的名义征讨关中,关中官员势必彷徨不定,难以死命效力。

而李含不仅拉拢了成都王,而且天才般地进行了一番入洛表演,就将政治舆论上的劣势翻转了!

这就好比一首绝妙的曲子。煽动民间舆论,指责司马冏施政有亏,是前奏;串联东莱王造反,实则毁坏司马冏的忠孝之名,是铺垫;佯作与司马冏斗争,暗地里拉拢司马颖,是过渡。等这一切都准备好后,李含出其不意地入洛,以身犯险,再在与司马乂进行一次无法说清的谈话后,忽然离开洛阳,声称有密诏征讨司马冏。

此前的所有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封所谓的密诏。

虽然李含并没有说,这封密诏是从哪里来的。但任谁都不得不相信,这封密诏是确有其事。否则,他为什么会在面见长沙王后,突然离去呢?又为什么,河间王不推举自己为宰辅,而要推举成都王呢?

在不知情的旁人看来,真相只有一个:齐王跋扈日久,有不臣之心。这使得长沙王忍无可忍,便向天子暗地弹劾,获得了这封密诏。同时,长沙王联络了亲兄弟成都王,获得同意后,这才将密诏交给李含,令河间王发兵洛阳。

这便是最高明的舆论宣传,李含虽没有宣传一字,但人们仅凭自己猜测,就能将一切发展都顺理成章地推演出来。而且这还是有先例的,当年汉献帝的衣带诏,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齐王是曹操,长沙王是董承,成都王是袁绍,河间王是刘备,这不是全对上了么?

如此一来,此事便闹得沸沸扬扬,使得齐王、长沙王、成都王皆卷入舆论风波中,而河间王经此事件,终于洗脱了赵王残党的出身,成为了忠君爱国的头号忠臣。

设计中唯一的破绽,可能就是李含在离开长沙王府的那一刻钟。如果司马乂能及早反应,将其抓获斩首,李含的计策就无从发挥了。

可米已成炊,现在的事态已经激化,无法改变了。

在李含的设计之下,现在刘羡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该如何重获兵权了。司马冏在收到表文后,必然会猜忌司马乂,继而影响到整个长沙王一党。以自己为首的这些长沙王党羽们,到底该采取何种手段,才能在接下来的风波中活下去呢?

这一点不止是刘羡看出来了,刘琨、陆云等人也看出来了,他们面面相觑,皆露出担忧神色,刘琨问道:“怀冲,今晚的大司马府议事,你要不要称病不去?”

不用怀疑,这一夜的议事,大司马府必然会向司马乂等人发难。到时会是什么结果,谁也说不好。所以刘琨的意思是,不妨在家中称病避祸。

但刘羡略一沉吟,便摇首否定道:“不,现在大司马本来就对我们心存疑虑,我若是称病不去,岂不是更显得心中有鬼了吗?到那时反而猜忌更深,误会更大,直接派人来杀,莫非我们逃得掉吗?”

“还是要去,敢去,才说明无愧于心。”

这么说着,刘羡下定了决心。等到黄昏将至的时候,用过晚膳,换上朝服,他令幕僚们不得妄动,都留在府内,专门等他的消息。

出府门上车的时候,正好撞见司马乂也从府邸内出来,两人对视一眼,都察觉到对方肩上的压力,随即佯作无事地笑笑,各自往大司马府乘车驶去。

等刘羡和司马乂抵达大司马府时,宽大的街道上已停满了车马,下车的官僚们在府门前相互打着招呼,并焦躁地进行议论着,显然都在猜测事情接下来的发展。但等他们看见刘羡和司马乂走过来,顿时露出见了鬼般的神色,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议论,低着头纷纷往府内走,唯恐被人说成是长沙王一党。

几经沉浮,刘羡对此早就看得淡了。人本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如果不是相交甚笃,人相敬相爱,相害相怨,都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能对此淡然处之,恰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但当他回头打量司马乂时,却不免讶异发现,这位长沙王的情绪并不稳定。他面沉如水,握紧双拳,呼吸稍显纷乱,似乎胸含怨忿。

他主动对刘羡提起道:“真叫我想起了当年,五兄遇害的那天,众人也是这般反应吧。”

这已经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可那一天发生的事情,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司马乂又对刘羡道:“这世道真是残忍,别说这些趋炎附势的人了。就连兄弟手足,也没有几个可信。府君你说,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

很显然,面对司马颖的忽然背叛,司马乂遭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打击。他虽有一腔安邦定国的抱负,却连亲兄弟的支持都难以得到,这如何不令人气馁呢?刘羡又想起一年前的事,当司马蕤谋反案事发时,司马冏也一样,整个人瘫倒在席案上,露出他从未见过的颓然神态。他们似乎都没有想过,权力的负担到底会有多么沉重吧。

刘羡对司马乂笑了笑,说道:“殿下,活着的意思很简单,活着就是希望。人死如灯灭,只有活着,才能看见好事发生。”

司马乂闻言一愣,他本是含恨发言,不料刘羡竟表现得如此从容。他的笑容如同明月,安静又明亮地普照江河,令司马乂胸中的些许浮躁散去了。这使得他暂时放下了仇恨,回忆起了自己肩头的责任: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他不能放任司马氏的基业就此沦丧。

但司马乂这般想,却不意味着其余人也这么想。当他们踏入府门后,那种异样的目光一直如影随形,如同迷雾般笼罩在两人身上。等进入到议事的大堂时,这种目光更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司马乂与刘羡的身上,似乎凭借这生冷如刀般的目光,就能将两人的胸膛剖开,看看其心腹如何。

刘羡扫视四周,但见齐王司马冏正坐在主席。在他的右侧,乃是他最重用的侍中董艾,其身左侧,则是总领禁军的中领军何勖。葛旟、卫毅、路秀、刘真、韩泰五位他一手提拔的公爵列在身前,而后是祖逖、孙惠、王敦、刘乔、江统、皇甫商等大司马府官属。

在此之后,才是朝廷百官的坐席。

在这里,没有所谓的三独坐,也不分什么宰相公侯,只有齐王党和非齐王党之分。

但真正令刘羡感到触目惊心的,还是大堂周遭的上百名甲士。他们浑身披甲,头带铁胄,腰间佩刀,手持长槊,堪称全副武装。而眼下是冬日,为了取暖,堂内置有十来座火盆,木炭燃烧升起烈火,火蛇朝半空吐出尘埃般的火星,将甲胄上的铁片与长槊的槊尖尽数染成血红,极为可怖。尤其是司马冏身后站立的两位九尺力士,他们半处在阴影之中,火光将他们的背影拉得老长,在旁人看来好似鬼魅。

如此肃杀森严的防御,是大司马府从未见过的情景。尤其是在司马冏毫不遮掩的猜忌目光前,刘羡毫不怀疑,若是今夜稍微说错一句话,这些寒刃就将砍向自己。

此时百官还未到齐,席间一位侍从走过来,对司马乂说道:“骠骑将军,您贵为宗王之首,就坐在前列正中吧。”

与其说这是尊重,不如说是直白的刁难。在如今的局面下,让司马乂坐在百官席位正中,其实就是像廷尉审讯犯人一般,用整个齐王党的压力,使司马乂的想法无所遁形。刘羡作为长沙王党羽之首,自然也是相同的待遇,位在司马乂右侧。

其余长沙王党羽同理,刘暾、刘弘等人入席以后,也都安排在司马乂左右,饱受司马冏一党的审视。双方泾渭分明,势同水火。至于剩下的那些,以尚书令王戎、中书监司马越为首的朝堂公卿,见此紧张气氛,无不坐视左右,一言不发,尽可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

两刻钟过后,朝堂的所有官僚都已落座,现场的氛围也已压抑到极致。

司马冏终于动了,此前的他,身着戎衣,腰配长剑,如同木偶般贴靠在主席上,面孔上毫无情感。而现在,他好似饥鹰,脖颈带动着头颅扫视周遭,目光麻木且冷漠。

他看见朝廷官员在席间坐满,低着头噤若寒蝉,似乎对自己极为尊敬,又似乎对自己极为恐惧。这本是司马冏早先梦寐以求的场景,可当这幕场景真出现在眼前,司马冏的内心已冻上了一层坚冰,他只能感受到彻骨的寒意。

这位年轻的齐王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堂兄弟,手指桌上的表文,问道:“士度,你解释解释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