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晋庭汉裔 > 第十六章 幕后疑云

晋庭汉裔 第十六章 幕后疑云

作者:陈瑞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9:53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东莱王谋反案事发半月,七月俨然走入尾声,秋老虎也显出疲态。天空晴朗时,灿烂的日光不再有一种灼人的痛感,恼人的湿气也渐渐不知所踪,干爽的秋风呼啸而来,让人联想到天地寥廓,心胸也为之开阔。

这本该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日子,只是对于身处洛阳朝堂的官员们来说,他们却无法体会到这一重心情了。

司隶府内,刘羡端坐在大堂的主席上,手里正拿着两份文稿,相互进行比对。脸上的神情高密如云,看不出情绪。而两侧的坐席上,分别坐着李盛、陆云、郗鉴、傅畅等司隶府幕僚,他们相互议论,但都没有露出喜色。这便在府内形成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令中间跪着的几名河南府狱卒心生畏惧。

半晌,刘羡才开口问道:“看你们的口供,意思是,王舆这些人的自杀,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挑唆,只是单纯地因为他们狡滑,事前将金块藏到发髻里,才没有发现。结果竟至于吞金而死,是这样吗?”

地上的狱卒们低着头,慌张地回答道:“回禀府君,我们也不想相信此事,可事实确实如此啊!”

刘羡此时的心情,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这次破获的东莱王谋反案,真称得上是虎头蛇尾。虽说刘羡是无心插柳,本以为司马蕤私下里犯了什么命案,想为民请命一次,结果发展离奇,竟破获了齐王司马冏主政以来的第一桩谋反大案。这当然是一件无可置疑的大功劳,相当于司马冏欠了刘羡一份大人情。

可谁也没有想到,在抓获司马蕤以后,这件大案竟然没有后续了。

当夜,王舆这些被抓获的谋逆主谋,竟然像约好了般,同时在河南诏狱内吞金自杀。对其家属进行审讯,却又无一例外,都对谋逆大案一无所知。

而根据事先抓住的东莱王府的那个苍头的说法,司马蕤谋反,应该不只有这些人参与,还有其余人密谋。可王舆等人一死,这些线索便都断了,只剩下东莱王司马蕤一人可问。

结果没有意外,东莱王司马蕤只坚持一个说法,即从来就只有这些人参与谋反。

他之所以谋反,是因为心怀怨愤。司马冏起事后,孙秀猜忌司马蕤,一度将其抓入诏狱。死里逃生后,司马蕤自以为兄弟欠了他人情,便向司马冏索要开府权,可司马冏竟以他无功为由拒绝,这令司马蕤难以释怀,便勾结王舆等人谋反。

他们的计划是,先借兄弟酒宴为机,趁机挟持司马冏。然后带兵入宫求见天子,上表弹劾司马冏专权。将其废黜后,他将功成身退,让天子亲政。

这个计划漏洞百出,刘羡拿到供状时,简直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司马冏平日出行就带着近千名侍卫,身边还有几名从不离身的大力士,想要借酒宴挟持他,简直难如登天。即使他成功,宫内又全是司马冏的党羽,足足有上万人,东莱王凭什么能够直接面见天子?所谓废黜齐王后的处置更是笑话,让当今天子亲政?有人会信吗?

原本刘羡想,可能确实是因为司马蕤是个蠢货,可现在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件案子绝不会这么简单,必然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光王舆等人能不约而同地在发中藏金自杀一件事,就相当的难以理喻。自杀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非有大勇不能为之,一个人哪怕是造反,也不会事先就准备自杀。可这次事发得如此突然,他们怎么就能都藏有自杀用的碎金呢?

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有人提前通风报信,让这些人有了准备;另一种可能则更可怕些,有人有能力影响诏狱,直接在诏狱内指使这些人自杀。

这两种可能皆让人毛骨悚然。再联想起那个苍头所说的黑衣客,这说明洛阳中正流淌有一股反对齐王的潜流,他们能动用的政治能量绝对不小,而且政治野心也极大。

大司马府显然也考虑到这点,因此,即使王舆等三族已被尽数夷灭,案件明面上已经告一段落,但司马冏仍指示刘羡向下追查。刘羡这段时间开始清查河南府诏狱,审问相关狱卒,结果竟然还是一无所获。

刘羡也有些无奈了,他挥手令狱卒们退下,然后对幕僚们说道:“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说说看吧。”

刘琨身为司隶府的二把手,当然第一个表达意见,他摇了摇扇子,皱眉道:“怀冲,这里面的水很深,我们还是不要参与了吧?”

刘羡头也不抬地道:“越石,我当然知道这里面的水很深,可问题就在这,我虽不是齐王一党,可这群人如此无法无天,必然不会就此歇息。我们是司隶府,洛阳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置身事外,万一哪天闹到我们头上,又怎么吃得消呢?”

这可谓是刘羡亲身经历过的血的教训。在洛阳,最高权力之间的斗争,是不可能有人幸免于难的。当时他为司马遹马前卒,就是一心只想着打击后党,而忽略了其余诸王的动向,结果为孙秀算计,致使太子党满盘皆输。这一次,他可不愿再重蹈覆辙。

刘琨理解他的想法,但还是无奈地摊手道:“你说得不错,可问题在于,现在线索全断了,我们无从查起啊!”

“其实也不需要查。”傅畅笼着袖子,在一旁插话道:“明公,如果是要办成铁案,我们确实很难办,因为根本找不到证据,找到了也还会得罪人。可如果是单纯地提防小人,不需要查也能提防。”

这话顿时引起了众人的兴趣,刘羡笑问道:“哦?世道有何高见?”

傅畅从袖中伸出手,坐正道:“明公是当局者迷了,谁是主谋,其实不难推测,我们只需要想一想,若是东莱王真起事了,并且成功杀了齐王殿下,谁会得利呢?”

此言一出,众人都明白他的意思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司马蕤应该只是对方推出的一枚棋子,现在应该是壮士断腕,将其舍弃了,但无论是谁在布局,总是有所图谋,从利益得失上来看,将对手圈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还是不算难的。

陆云接过话,分析道:“就目前的形势看,齐王殿下若是遇害,最能得利的,恐怕会是成都王殿下吧。”

司马颖放弃辅政之权,主动从洛阳撤兵,以奉母为由返回邺城,可谓赚足了名声。若是司马冏为人所杀,需要新的宗亲前来摄政,朝廷公推的第一人选,必然会是成都王司马颖。以此来看,确实是司马颖的嫌疑最大。

但刘羡很快否认道:“不可能是成都王,他智术短浅,善于得人却不善用人,御下的本领更是极差。若此事是他策划的,绝不可能做得如此密不透风。”

当然,刘羡还有些话没说,此次勤王,司马颖的所有举措,都是由卢志一手操持的。他相信卢志的理想和人品,卢志绝对干不出如此欲擒故纵的诡谲计谋来。

陆云又道:“我初来乍到,不甚明了,那……是否可能是长沙王殿下?”

话音刚落,在座的幕僚中有不少人失笑,郗鉴摆手笑道:“这怎么可能?若是长沙王殿下所为,明公怎么会不知道?”

陆云却肃然道:“所谓人心难测,心腹难得,这种大事,怎么说得好?明公是骠骑将军的重臣,却并非嫡系。长沙王殿下若有布置,不一定会告知明公。”

“请诸位想一想,现在禁军多归长沙王殿下所管辖,若是大司马横死,谁最有可能掌握京畿局面,夺取摄政之位呢?”

“若是有人走漏了风声,那又是谁能向王舆等人通风报信呢?”

陆云说得有一定道理,同僚们脸上的笑意也不禁收敛了,思考了一阵后,他们面面相觑,为其中蕴含的可能感到不可置信,却又忍不住往下推理:

好像确实如此,刘羡虽说是司马乂的第一重臣,但到底也只和司马乂相处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而已。认识了十多年的朋友都有不可信的,何况是才认识了两年的主君呢?

而且,从利益上看,若司马冏惨遭横死,身为第二辅臣的司马乂,反而会有机会第一个接过摄政大权。比司马颖还有优势。更不能忽视的是,刘羡确实是最先给司马乂通报消息的。若是司马乂这里走漏了风声,指使王舆等人自杀,反而一切都说得通了。

可若是连长沙王都怀疑的话,这带来的问题就太大了。连身为主君的司马乂都不信任刘羡,那刘羡该何以立足呢?而且算起来,大家都是司马乂的人,说不定在座的人中还有司马乂的内间呢!

在众人沉默时刻,刘羡咳嗽了两声,对一旁的诸葛延道:“南乔,最近松滋那边给我送了三筐橘子过来,味道可比洛阳的甜多了,你拿过来,大家分着吃一吃。”

等每人都分了几个青黄色的柑橘后,大家剥下皮,咬了几口橘肉后,原本绷紧的神经都有些松弛下来。

此时,刘羡才回忆道:“不会是长沙王。那日我与他说完案情,直接就去找了大司马,然后又去了宫中。这全程我都与他都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可疑之处。若他这样都能骗过我,那我应该是得了眼疾,不适合再当官了。”

他的语气轻松,众人也都笑了起来,陆云致歉道:“那看来是我多疑了,可明公觉得,谁最有嫌疑呢?”

和幕僚们聊了这么久,刘羡确实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他用右手摸着剑柄,徐徐道:“若我所料不差,应该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干的。”

“谁?”

“河间王长史李含。”

听到这个名字,全然是出乎众人预料。毕竟勤王义师之中,征西军司是临阵倒戈过来的,并未立下什么功劳,功成之后,得到的封赏也很少,因此,大部分人都不太将其视为一股势力,更不会想象,其能在洛阳中挑起什么风浪了。

可刘羡却想通了其中一部分关节,他道:“眼下政局刚刚稳定,勤王的三位殿下,都顾念自己的名声,哪怕对摄政有想法,也不敢担这个让政局大乱的罪名。”

“但河间王就不同了,他虽是名义上的义军,实际上是赵王一党,也无法参与朝政。随着朝局稳定,还要担心齐王拿他开刀,废去他的征西大将军一职。”

“若趁机杀了齐王,洛阳顿时大乱,长沙王恐怕控制不住局面,甚至可能再与征北军司火并。到这个时候,河间王就能坐稳关中之位,并浑水摸鱼,从容得利了。”

“这一点,以李世容的智谋,是绝对想得明白的。”

“我之前还奇怪,赵王都死了,怎么还有一堆赵王党羽跳出来做事,现在想来,应该是同为赵王党羽的河间王联络了他们。”

“而自从义军入京以后,我也听说过,李世容非常活跃,四处结交人脉。我还道他是为了让河间王脱罪,但这么久了,他竟然没找到我头上,原因也就说得通了。”

说到这里,一众司隶府幕僚也都恍然,交头接耳一阵后,都同意刘羡的看法。

傅畅笑道:“府君这双眼睛真是洞若观火啊!”但他随即又提出一个疑问:“只是朝中的赵逆残党,恐怕数不胜数,到底有哪些人与河间王勾结,确实是查之不清了。府君打算接下来怎么向齐王交差?”

刘羡笃定地说道:“虽然没有证据,但我敢断定,至少有一人,一定和李世容有联系!”

“那是谁?”

“河南尹王衍!”刘羡回想这次的抓捕经过,霍然起身道:“这是在他诏狱里出的事情,也是他去抓捕的王舆,想要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不漏破绽,实际上只有他能做到!”

“啊!他?”幕僚们又是一阵震惊,若是王衍在暗中煽动,那可是一件大事。王夷甫这些年身居要职,又喜好谈玄拉拢人脉,提携人才,朝野上下,禁军内外,不知有多少门生。早些年还有乐广与之并列,可随着乐广年老,王衍的家族势力渐渐扩大,俨然是士族无可争议的领袖了。

倘若他与李含勾结在一起,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即使是司马冏,恐怕也要投鼠忌器,不敢拿他怎么样。

刘羡徘徊了几步后,心想:让卢志给说中了,洛阳城内的形势过于复杂,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看见朝廷走向和平。或许不该叫他们赵王残党,赵王党不过是一张皮罢了,孙秀是通过利诱,将这些人拉拢起来。他们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如果不能得偿所愿,大家宁愿选择混乱,谁在台上都会遭到反对。

这次的谋反大案,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恐怕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会不断地有人向司马冏发起挑战。就像当初司马遹打算对贾后所做的那样。

既然如此,接下来,自己该怎么办?

这些人再这么发展下去,势必会与自己起冲突。他们虽没有多少兵权,不可能明面上直接起冲突,但朝堂上下到底有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自己根基尚浅,经得起这样的暗算吗?

此时,刘羡瞬间想到张宾献的十字策略:蓄私兵,远朝政,缓图外放。心中顿时有了定见。

自己不应该在洛阳城内待得太久,反该借用自己司隶校尉的权职,暂且离开这个漩涡中心才对。

一想到巴蜀已经陷入了战乱中,刘羡就心急如焚。自己既然已经走到这个地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那是时候为离开洛阳做一些准备了。

“备车,我要去大司马府。”刘羡对孟讨吩咐过后,又对众人说道:“你们也收拾收拾行李,过两日,我们要离开洛阳一阵。”

“离开洛阳?去哪儿?”事发突然,幕僚们对此并无准备。

“我向齐王谈过此事后,就去荥阳,先着手开凿运河一事。等运河一事做完后,我便要到司州各郡行县,身为司隶校尉,岂能不知州中各郡的详情?”

战争是否不可避免?若是下一步将爆发战争,自己该做哪些准备?想到这些问题,刘羡的目光扫过挂在墙上的司州地图:河南、河北、河东,他都打算去看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