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零一十章 九品芝麻官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零一十章 九品芝麻官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洪承畴想的没错,几天后朝廷正式下达了旨意。原湖广总督洪承畴因在湖广政绩卓然,调任闽浙总督,并且加兵部尚书衔兼副都御史,加太子太师,光禄大夫。

自从大明内部流寇平定后,之前崇祯皇帝对围剿流寇的各级官员的兼职加职基本被朝廷陆续收回,比如洪承畴在担任三边总督的时候就被加过兵部尚书衔,之所以这样是以便当时指挥军队围剿流寇。此外崇祯皇帝为了让洪承畴好好做事,还特意给了他太子少保的加衔以示勉励。

但之后,等内患平定后,朱慎锥就开始着手调整了参与围剿流寇的各级官员职务,其中不仅包括武将还有陈奇瑜、洪承畴、孙传庭这样的文官。

首先就是撤销了他们所谓的五省总督、三边总督等这些临时职务,另外收回了他们头上的兵部尚书加衔,此外调陈奇瑜回京正式接任兵部尚书,洪承畴转任为湖广总督,孙传庭升迁为陕甘总督,重新划分行政管辖和职权,以避免导致地方实力太过膨胀,造成未来枝强干弱的可能。

所以说之后的洪承畴除了湖广总督外,身上只剩下一个当初崇祯皇帝给他的太子少保了。而后者作为加官并无实权,仅仅只是荣誉官职罢了。

而如今,朱慎锥在调任洪承畴任闽浙总督的同时,还把当初拿走的兵部尚书加衔又还给了他,甚至还多了个副都御史的加官。此外他的太子少保也变成了更高级的太子太师,又加了光禄大夫之衔,可谓在现在的封疆大吏中独树一帜。

之所以这样,对外公开的理由也很简单,按照朝廷的解释闽浙总督不仅要负责浙江、福建两地的军政,而且由于现在小琉球的战事一直没有进展,洪承畴到任福州后还要负责对小琉球战事的军事行动。

因为这个原因,为了便于军队调动和后续渡海作战指挥,朝廷这才给了洪承畴兵部尚书的加衔,同时还给了他副都御史的职权,以整顿军务,确保战争的顺利。

至于太子太师和光禄大夫的职衔是对洪承畴在湖广政绩的嘉奖,如此一来谁都说不出话来,这些举动也坚定了洪承畴去闽浙的判断。

圣旨下达后没两日,朱慎锥再一次召见洪承畴,在乾清宫和洪承畴进行了一次谈话。

这一次谈话相比上次就直接多了,而且在谈话过程中朱慎锥也和洪承畴交了底,让他到任后不仅要管起浙江、福建两省的军政事务,还要注意小琉球一直没有进展的军事情况。

在其中,朱慎锥表露出了对郑芝龙这一年来阳奉阴违的不满,让洪承畴去了福建后敲打一下郑芝龙,问问他究竟什么时候能解决小琉球的荷兰人问题,把盘踞岛上的荷兰人驱逐出去。

此外,洪承畴还要留意郑芝龙的举动,看看他究竟对朝廷有着几分忠心,他这些年在福建究竟干了些什么事,他私下又打着什么算盘。不仅是郑芝龙,还有他的那些部下都是怎么想的,究竟谁是忠臣,谁又是穿着朝廷的官衣反而不效忠大明,这些都要分辨清楚。

在不产生动荡和影响政局的情况下,确保郑氏集团的水师和军队被朝廷掌控的基础上,朱慎锥还给洪承畴便宜行事的权利,随时可以以密折上奏,另外福建当地的锦衣卫也会配合洪承畴,一切究竟如何去做,让洪承畴自己琢磨着办。

作为皇帝,朱慎锥不会要求的太细,他只看重结果而不看重经过。而且洪承畴不是普通的官员,他的才能在大明首屈一指,再加上洪承畴在官场的老练和对军事的了解,是最胜任这个工作的,也是因为如此朱慎锥才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来办。

此外朱慎锥还告诉他,这一次去福建上任,朱慎锥会调拨一支新军作为洪承畴的督标亲兵随同一起去福建。

按照大明新设的总督职务,由于总督负责一省或两省的军政,总督手中不仅有军政大权,还为了确保总督的职权和对地方的压制不受其他影响,朱慎锥特许总督可以拥有一支直接听取总督指挥的督标兵,这支军队的规模并不大,一般在两千人左右,直接听命总督指挥。

洪承畴在湖广本就有一支督标兵,但转任闽浙后,按照规矩原本的督标兵是不能带走上任的,这也是为了避免地方的封疆大吏以督标兵为基础私下打造家丁,拥兵自重从而最终实际转化成藩镇,掌控军权脱离朝廷控制的缘故。

按照朱慎锥最初对督标兵的设置,督标兵都是从其他地方调至总督衙门受总督指挥,总督虽拥有督标兵的管辖权限和指挥权,可实际上这支督标兵是由中枢派遣地方协助总督,而且这样的做法也避免了这支军队和地方势力产生瓜葛,再加上督标兵的兵员一般都有实际任期,通常三到四年就会更换一批,更确保了不会受到影响导致这支军队脱离中枢掌控。

就像现在一样,洪承畴去闽浙上任,中枢就会重新派一支督标兵给他,而现在朱慎锥调配给他的督标兵却和之前他的湖广的军队不一样。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区别,可实际上这支军队是来自于大明最精锐的新军。足足两营的新军总计1920员军士,再加上各级指挥官和辅兵,全额超过了两千人,恰好是总督一个督标的数量。

这支督标兵的指挥官也是朱慎锥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领军的是跟随朱慎锥靖难时的老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从忠心程度上而言更毫无问题。

此外朱慎锥还在督标兵中增设了一个参军的文职,这个文职可以说是协助洪承畴指挥督标兵的助手,这个人选同样是朱慎锥特意选出来的,而这个人名不经传,外人很少听说过,但在后世却是大名鼎鼎。

此人姓阎名应元字丽亨,乃是京师通州人士。早些年,阎应元在江阴担任典史,典史这个官算是芝麻绿豆官儿,仅仅只是从九品而已,从官职来说刚刚脱离吏的阶层,进入到官员的级别。

按照后世的官职划分,所谓的典史就是县公安局局长,为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阎应元在江阴当典史的时候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阎应元领兵据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

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绩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

虽然他的官职不高,但在任期间官声极好,之后朝廷打算调任他去广东担任主簿,从官品来说算是高升了。可当时阎应元的母亲重病,未能成行,之后因为朱慎锥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进了京师,从而大明变了天,刚刚回到京师的阎应元就此留在京师没去上任,在家服侍其母,后母病故后,他又搬出城外结庐守孝,一守就是三年的光阴。

三年后,阎应元回到京师,由于他的官职依旧在身,自然是需要去吏部报道的。可因为之前的缘故,他原本主簿的官职早就有人接替了,所以吏部只能让他在京等候安置。

就在这个时候,张锡钧受命前往江南巡抚,出京时从户部要了些人随同去江南,而因为阎应元在江阴的经历和原本的官职,户部就把他调到了张锡钧的手下当了个巡抚下属的主簿。

因为阎应元不仅在江阴当过官,还做过典史,对于刑名一事很是精通,而且此人做事认真,颇有才干,胆大心细,能力出众。在张锡钧的手下阎应元很快就脱颖而出,在江南案中阎应元作为张锡钧手下的主簿不仅做好了本职工作,还以他出色能力协助张锡钧在进行调查案件,缉拿罪官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大作用。

就此在之后的论功行赏中,张锡钧特意把阎应元的名字放在了前列,这才让朱慎锥注意到了这个人。别人不知道阎应元,但朱慎锥对阎应元这个名字极为熟悉,要知道这人在后世可是名人,更有着抗清三公之一的美称,就这样阎应元的大名就入了朱慎锥的眼。

在确定了这个阎应元的确是记忆中的那人后,朱慎锥顿时起了爱才之心,不仅升了阎应元的官,还把他从南京调回京师任职。

正好这时候京师的原本的京营已被新军替代,新军在进行大范围的重新整编,考虑到阎应元不仅当过典史,还亲自带兵打过仗,对于军事方面并不陌生。

为此朱慎锥就把阎应元以文官身份调入新军,以兵部主事之职兼任新军参军,协助整编新军。

就这样阎应元在兵部和新军中一呆就是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能力在新军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再加上他虽是文官,可对于军士非但不歧视,反而爱兵如子,以身作则,在新军中的威望不小,甚至王晋武也知道阎应元此人,特意见过阎应元,还意图让阎应元直接由文职转为武职呢。

要不是朱慎锥提前知道此事,特意拦了下来,说不定现在的阎应元就成为王晋武手下的将领了。仅此足以能见阎应元的不简单,所以这一次洪承畴去闽浙,为了协助洪承畴在当地打开局面,同时也是为确保万无一失,朱慎锥特意把阎应元调入了闽浙总督衙门,以总督属官的名义兼督标参军,一同前往福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