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一千零九章 其一其二

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一千零九章 其一其二

作者:夜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6: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正德皇帝驾崩后因为无子,嘉靖皇帝以小宗入大宗,从而成为了继承者登上了皇位。

相比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可是玩弄权术的高手,当上皇帝没多久,就在京师闹起了大礼议之争,最终赢得了这场争夺,并且把朝堂上的官员好好清洗了一遍,从而掌控住了大权。

可之后嘉靖皇帝也没怎么好过,前后经历了几次莫名其妙的生死危险,不是差一点被烧死,就是差一点被勒死,吓得他连皇宫都不敢住,连忙派人把正德皇帝留下的豹房重新修缮了下,换了个名字直接搬去那边住了,再之后更是深居简出,以修道为由极少见人。

就算躲着不见人,嘉靖皇帝也明白大明诸多的问题所在。但他不会和正德皇帝那样莽撞,更不会冒风险自己亲去江南,所以嘉靖皇帝派出了手下太监,用太监来为他做这件事,从而通过太监插手南方政务,来缓解这个问题。

但太监毕竟是太监,虽然太监忠于皇帝,可太监本身就和官员不同,因为身体的缺陷和身份缘故先天就被官场所抵制,而民间对太监的名声也不怎么好。所以在嘉靖年间不仅南方爆发了长期的倭乱,还先后出了好几件大案,弄的嘉靖焦头烂额,甚至因为这些缘故使得财政出了问题,嘉靖皇帝还被当时的海瑞上疏骂了个狗血淋头,从而成为了昏君的代名词。

嘉靖之后就是隆庆了,隆庆皇帝意图通过开关来改变格局,可惜他的开关政策虽然卓有成效,但也触及到了南方群体的利益,最终隆庆皇帝也是死的莫名其妙,还给扣上了一顶荒淫的帽子。

再之后的万历就更不用说了,万历皇帝先被臣子们忽悠废掉了张居正改革的成果,等他反应过来后已是覆水难收,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抗争后,万历皇帝发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心灰意冷之下直接躺平,从而开始了他几十年不上朝的宅男生涯。

可不上朝归不上朝,对于朝堂的情况万历却是清清楚楚的,而且他通过怠政的手段刻意削弱朝堂上大臣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内阁方面,故意在内阁缺人的情况下不增补内阁阁老,多年期间仅靠一个首辅支撑着内阁,难道万历皇帝这也不懂么?当然不是,这是他故意为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手段减弱文官集团的影响力,不光是内阁,就连六部和其他部门也是一样,朝堂上官员大面积缺额,如此一来就便于他做文章。

万历皇帝效仿嘉靖皇帝,在官员缺额的情况下不断向全国各地派出太监,作为他的耳目和从文官手中争夺地方职权,包括税收、矿产收益等等的工具。而这个做法直到万历去世前一直都在继续,哪怕迫于压力万历皇帝在去世前答应下旨召回各地太监,可实际上却仅仅只是做了个样子,外派的太监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用此来糊弄臣子们。

天启用魏忠贤更是强力打压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对南方地区更是实施了强压的政策。魏忠贤这把刀的确好用,在天启皇帝的授意下,南方的格局包括大明整个政治状态得到了极大改善,文官集团被打压的苦不堪言,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实际上就是天启的帝党,而随着这股势力的崛起,天启皇帝已逐步收回了大明的皇权包括军权,可惜最终天启皇帝也没逃过和正德皇帝同样的下场,以极其相似的过程走完了他的一生,等到天启皇帝驾崩后,崇祯皇帝上位,这位可称得上大明开国至今最为眼高手低,而且无能的皇帝坐上皇位后,短短几年时间就把整个大明弄的民不聊生,差一点使得大明就此亡了。

洪承畴饱读诗书,更熟读历史,而且他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还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能臣。

上述的这些情况洪承畴心中清清楚楚,更从之前江南案的爆发看出了些端倪,而且他虽是今天第一次见朱慎锥,可作为封疆大吏对于这个主子究竟是如何人物,洪承畴早就有过了解。

朱慎锥的雄才大略可不是区区崇祯皇帝能比的,而且朱慎锥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众所周知,他可是和当年朱棣一样,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进入京师,并且最终掌控天下的。

这样的一个实权皇帝,还握有军权,怎么是其他皇帝可比?而且朱慎锥在当上皇帝之前就开始了布局,从最初通过京察来调整朝堂,之后又对外展开贸易,建立山东水师,发动渡海辽东之战,再通过江南案的爆发收拾江南官场包括地方士绅,这些举动都有着深意。

而且洪承畴还知道在大半年前,大明还向欧罗巴派出了使团,以使团出使西方和欧罗巴诸国准备建立外交,如此一来皇帝的许多用意就简单明了了,洪承畴把这些看得清清楚楚,他心中明白削弱南京影响力,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是必然的结果,而他这个闽浙总督去了闽浙后,也将以总督的身份协助皇帝办好这件事。

不过洪承畴还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何朱慎锥要把闽浙总督衙门设在福州而不是杭州呢?按理说,杭州更合适总督衙门的设置,要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可是浙江的首府,更是江南最繁华的地区,如果要想更好地让浙江脱离南京的影响,总督衙门设置在杭州岂非更合适些?可偏偏却设置在了福州?

想到这,突然一个念头从洪承畴心中闪过,让洪承畴猛然醒悟过来,他下意识站起身,在屋中来回踱步,神色表得极其凝重。

“难不成是因为……郑芝龙?”

洪承畴轻声念道,对于郑芝龙他不陌生,同为福建人,郑芝龙在福建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当年郑芝龙纵横四海的时候更是声名远扬,郑家的战舰几乎控制了整个南海区域,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

而之后郑芝龙虽受招安摇身一变从海盗成了大明的官员,并且现在朝廷对郑芝龙有多有优待,不仅让他保留了原本属于郑氏集团的水师和陆军,还给了他相当的军衔军职甚至爵位。

可以说现在的郑芝龙算得上大明军方的重要人物,以他的军衔而言能和他相比的只不过寥寥数人罢了。而这些人除去郑芝龙外,就只有王晋武、周安民、黑云龙、吴襄、秦良玉这五人了。

这五人中有两人不仅是朱慎锥的班底,更是皇亲国戚,至于黑云龙早早就投了朱慎锥,算得上是皇帝夹带里的心腹大将,而秦良玉虽然名气大,但毕竟只是一个女人,而且给她这个身份更多是考虑政治因素。

吴襄却是个例外,他是辽军的代表人物,而且现在吴襄已在京师任职,并负责新设置的总参议部工作,从这点来说算是皇帝安抚辽军,并且把吴襄明升实降的一种优待。此外吴三桂和祖大寿还掌控着辽军,吴襄在京师也算是半个人质,这是皇帝和辽军之间的默契,也是双方达成的协议。

反而郑芝龙和其他人完全不同,一来郑芝龙的出身不同,二来是郑芝龙手中的兵权,三来是他在海上力量的强大。从这些方面来看,郑芝龙是这些人中最难以掌控的,虽然朝廷给了他足够的待遇和地位,但郑芝龙在福建依旧如同一个土皇帝似的,根本不为朝廷所彻底掌控。

而且作为湖广总督,洪承畴之前曾经配合过锦衣卫部门对福建的渗透,虽然当初他不清楚锦衣卫在福建的布置究竟是什么情况,可从今天的事中洪承畴猛然醒悟过来,朱慎锥让自己去当这个闽浙总督恐怕是准备向郑芝龙下手了。

虽然朱慎锥还没直接和他明说此事,但洪承畴觉得自己应该不会猜错,此外郑芝龙的胞弟,掌控山东水师的郑鸿逵现在不在大明,作为出使西方的副使已经去了欧罗巴,再加上关于之前熊文灿上奏小琉球事宜,朝廷曾经下旨让郑芝龙尽快解决占据小琉球的荷兰人,但一年过去郑芝龙根本就是阳奉阴违,雷声大雨点小,搞得现在小琉球依旧在荷兰人手中,以这些情况来看,更坚定了洪承畴的判断。

“郑芝龙……。”念叨这个名字,洪承畴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假如朱慎锥让他去闽浙担任总督不仅只是因为南京的缘故,还有着郑芝龙的原因话,这就完全不同了,能够把这样重要的任务交到自己手里,这岂非代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认可自己的能力?

洪承畴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作为文臣当上首辅甚至留名青史是最高的荣誉。而且洪承畴从来就认为自己的能力在大明首屈一指,假如不是因为他早些年一直在地方而不在京师,凭着他的才能哪里仅仅只是当总督这么简单?

入内阁,当首辅,洪承畴有绝对的信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而这些年他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在湖广时期,他能把整个湖广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做到这样的程度,不就是为了让皇帝看到他的才能么?

如今皇帝虽没让他留京,反而派他去了闽浙,这并非皇帝看不重他。相反皇帝对他极为重视,更看上了他的能力,认为闽浙的事也只有他洪承畴能搞得定,这才委以重任,这岂非不是自己的机会?

想到这,洪承畴心潮澎湃,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机遇和风险并存,有多大的风险就有多大的收益。郑芝龙实力强大的确如此,他在福建的势力盘根错节也是事实,可他洪承畴却不是其他人,洪承畴有着相当自信,区区一个郑芝龙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等到了福建,他得好好会一会这位“海上霸主”让他知道这大明究竟谁说了算,以此为进身之阶,成就自己的仕途目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