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神探1546 > 第二百七十八章 确定严嵩的执政方向

大明神探1546 第二百七十八章 确定严嵩的执政方向

作者:兴霸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5: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收河套?”

严嵩接过奏疏,看了一段,就扬起了眉头。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是战略要地,三面环黄河,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但凡草原部落的骑兵能以此为基地的,都可迅速南下侵扰陕西、山西。

如今大明的京师又在北方,更可以直接威胁京师。

而明军若能控制河套,则可依托阴山、贺兰山构筑防线,使蒙古骑兵难以突破,大幅降低北方边防的压力。

当然,河套原本就该在大明的统治范围内,但很可惜,在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当上皇帝时,鞑靼部三大首领毛里孩、阿罗出、孛罗忽也于这一时期争相进入河套平原,侵夺了其控制权。

等到宪宗继位,希望将河套平原从蒙古人手中夺了回来,发动“剿套”行动,可惜雷声大雨点小,军队**堕落的问题愈发凸显,对蒙古人屡屡侵边的举动根本无能为力。

再到武宗继位,御驾亲征和小王子达延汗(存疑)干了一仗,即著名的应州之战,那场战役的胜负暂且不提,但也并没有遏制蒙古部落对于河套的侵蚀。

等到了如今的嘉靖年间,河套地区的控制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才有了后来总督三边的侍郎曾铣,请求收复河套地区的前提条件。

而那也成了夏言和曾铣的死局。

痛下杀手的,正是严嵩。

当然现在的夏言,已经不被严嵩放在眼中,曾铣更未出头,海玥却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

“收……”

严嵩十分敏锐,重点不在河套上,反倒揣摩这个收字。

一个本该是大明版图的关键战略要地,却要用“收”的字眼,传扬出去,责任在谁?

英宗?孝宗?武宗?

一个都脱不开干系。

罪魁祸首其实是去瓦剌留学的英宗,但相比起来,离得更近的孝宗和武宗,似乎担责更大。

所以现在嘉靖朝如果能收回河套,驱赶走上面盘踞的鞑子,更像是解决前两任留下的祸端。

严嵩清楚,或许是因为曾经被按着头,险些认了孝宗为生父,当今陛下对于孝宗完全没有好感。

同样对传皇位给自己的武宗,也不会有感激,嘉靖新政最初的口号,就是拨乱反正,一改武宗朝的弊端。

收河套。

且不说其战略价值,但从情感方面来看,天子一定是会大感兴趣的。

然而严嵩稍作沉吟,眉头微皱,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击数下,缓缓地道:“交趾新附,疮痍未复,若再兴兵戈,只怕国库空虚,百姓疲敝啊!”

海玥很欣慰,能从眼前这位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现在的严嵩,是一位有底线的首辅。

如果是历史上十年后的严嵩,一旦意识到某个行动能够讨好嘉靖,稳固自己的地位,是绝对不会考虑对国家对百姓的危害的。

不过海玥并未解释。

“唔……”

严嵩再往后看,紧接着也明白了,自己的顾虑,海玥显然已经考虑在其中。

因为对收复河套,不仅仅是提出一个口号,还定下了《复套方略》。

其中有八条,具体是——

定朝谟、立纲纪、练兵卒、备粮饷、明赏罚、造器械、固边防、招降用间。

严嵩看完具体的方略,眉间却又浮起几分疑惑:“既有此等周详之策,当先呈备战方略,何必贸然提出收复河套呢?”

在刚刚打完安南的关头,一旦提出收河套,肯定会引来许多臣子的反对,完全可以先做好备战策略,再徐徐图之,如此方能顺理成章。

“阁老明鉴,实不相瞒——”

海玥这次解释了,且是很直接的原因:“下官以为,陛下对武功的兴趣,远在文治之上!”

严嵩瞬间醒悟,目光大动,心里更是赞叹:‘此子当真深谙圣心!’

同样是变革,新的阶段,也该有新的执政方向。

大方向上,莫过于文治武功。

二者相济为用,缺一不可。

若要真的比较,文治是社稷之本,养万年之基,实则更为重要。

但缺陷在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着清晰的体现。

尤其是王朝中期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治理得再好,想要真正做到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都不现实。

充其量,就是地方叛乱少一些,百姓的压力不会那么大。

而武功的体现,便很直接了。

瞧瞧安南之战,趁着莫氏内乱,明军一举收复交趾,将来能不能使之彻底成为中国的版图,还不好说,但这份功勋,已然让嘉靖名正言顺地祭祖,送亲父入了太庙。

这就是武功带来的威慑与荣耀。

所以海玥的切入点,必须是更让天子感兴趣,成果也愈发明显的收河套。

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复套方略》又是文治的范畴,甚至可以配合上初定的《考成法》。

严嵩马上明白其中的玄机,也是对眼前之人刮目相看。

海玥当年一文不名,仅仅是国子监内的一个普通监生,就能得天子赐予表字,后得榜眼功名,在翰林院内深造养望,随陛下南巡立功,始终简在帝心,绝非是侥幸。

这是一位揣摩圣心的奇才!

“还望海翰林以国事为重,尽吐胸中韬略!”

由此严嵩的态度也郑重起来。

不再将之视作晚辈,也不仅仅是空头许诺的画饼,开始仔细请教。

“不敢!些许愚见,还望阁老指点!”

海玥避席还礼,表明了晚辈的谦逊态度后,这才开始细细讲述。

现阶段,他也愿意为这位出谋划策。

严嵩的性情和张璁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张璁是铁血改革派,再加上嘉靖初继位,需要励精图治来稳固自己的皇权,君臣一拍即合,开启新政,屡经挫折,也不退缩。

严嵩却没有那么坚定的信念,他现在愿意接过新政的担子,是因为这样才能当首辅,因果关系一颠倒,自然远不如前者坚定。

张璁受到群臣反对,士林污蔑,从不想着后退,更不会放弃新政。

轮到严嵩,肯定就会退缩,甚至琢磨着,能否拉着嘉靖一起放弃新政了。

所以开弓第一箭必须射得远,还得射得高。

由此。

海玥围绕着收河套的战略,制定了一个长达五年的新政规划。

严嵩不断询问细节,同时自己也予以补充。

这一谈就是数个时辰。

待得外面天色完全漆黑,前来询问晚宴的仆人出现了三回,双方才意犹未尽地停下。

严嵩视线看向奏章。

安南战争爆发之后,海玥曾经上过一部《定边九策》,系统性地阐述了对安南的战略优劣,由此发出了自己在朝堂上的第一道声音。

很快就受到了大量的反对,当时由于国库空虚,支持速胜的大礼议一派,对此严加批驳。

于是,身为次辅的严嵩很快公然支持《定边九策》,后来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威望。

现在海玥再度给出奏疏。

然而身为首辅的严嵩,不可能再支持一个翰林的提议。

这份提议,只能出自他手。

海玥也不含糊:“阁老教诲如醍醐灌顶,此议确欠周全,更不适合由下官上奏……”

说罢,伸手就将奏疏收回。

“明威切莫妄自菲薄……”

严嵩凝眉阻止,提议道:“此等良策,不如联名上奏!”

海玥微笑:“翰林清贵之地,正可韬光养晦,联名上奏太过招摇,小侄岂能辜负了伯父的教导?”

“也罢!”

严嵩顿时不再客气,目光灼灼地笑道:“这份心意,老夫定当让它物尽其用!”

……

“收河套之议……”

乾清宫内,朱厚熜独坐御案前,指尖划过严嵩的奏疏,眉梢渐展。

他很清楚,严嵩接替张璁后,势必不愿意萧规曹随,要提出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此时所陈的方略,还是令朱厚熜颇为惊喜。

步步为营,既不动摇边军根本,又能徐徐图之,正合其意。

天子唇角微扬,指节在案上轻轻一叩,似已预见胡虏溃退之景。

复交趾,收河套,来日再北上清扫鞑虏。

自己这位大明的中兴之主,在史书上又该得到何等赞誉?

恰在此时,黄锦悄步近前,低声道:“陛下,科道诸臣对严阁老此议颇有微词,弹章已递至通政司了。”

“哦?群情汹汹,又是这般热闹!”

朱厚熜闻言,眼底掠过一丝玩味:“将奏疏递过来吧!”

不多时,奏疏送入殿内。

“用兵安南,国库早已空虚,百姓赋税沉重,若再启边衅,岂非竭泽而渔,令天下民力枯竭?”

“不思休养生息,反鼓动圣意用兵,以万民之血,染一己之功名……”

“外托军事之名,内行专擅之实,国将不国矣!”

群臣的奏疏一本骂的比一本难听。

朱厚熜面无表情地看着,心情却很愉悦。

海玥也不会什么都跟严嵩说。

比如严嵩担心的群臣反对,确实发生了。

但在这位初登首辅之位时,不见得是坏事。

因为朱厚熜的危机感大大降低了。

严嵩的士林声誉,比起张璁好了太多。

在未登临首辅之位前,又有了一群班底,能够与首辅分庭抗礼。

如今张璁致仕,此人一旦得群臣拥戴,可真要尾大不掉了。

但现在,严嵩愿意做刀。

一把锋利的刀。

既能斩开边患,驱逐鞑虏,又能替天子挡下,来自朝堂的明枪暗箭。

朱厚熜心满意足地合上最后一封奏疏:

“首辅之位,正该如此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