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831章 荆益扬大联合,大将军进冀州(5K)

“幽州降了?”

“你说什么?!!”

开元二年,元月,淮南寿春。

刚刚安顿下来不久的袁术听到了这个消息,人都傻了。

“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刘虞不是有十万大军吗?”

“刘虞他不是和韩馥唇齿相依吗?”

“怎么会这么快,这么快他就降了?!”

“你莫不是拿苏贼的谣言出来唬我?”

袁术额头上青筋暴起,一把揪住前来禀报消息的士兵衣领,怒目圆睁地怒吼:

“说!你是不是收了贼人的好处,故意来扰乱我军心?”

“袁,袁将军明鉴啊!”

那报信的斥候被袁术揪着衣领,吓得脸色惨白,身体止不住地颤抖,结结巴巴说:

“幽州举州而降如此大事,小的怎敢谎报,这是千真万确啊!”

“不但来往客商们口口相传,各地的驿站也都确认了情报”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袁术不依不饶。

“此人所报确实不错。”

就在那报信斥候差点被袁术迁怒砍了脑袋的时候,长史杨弘与主簿阎象匆匆而来,证明了这个传闻的真假。

“如今洛阳伪朝把刘虞归降当做了重大政绩,广为传播,就连那刘虞的亲笔降书都被传得有模有样。”

杨弘微微皱眉,拱手说道:

“刘虞本人更是不但没被追究罪责,还被授予高官,位列九卿之首,入京做了太常”

——“混账!”

袁术飞起一脚,顿时将眼前案几踢翻,上面的杯盏滚落,摔开了个粉碎:

“刘虞匹夫,恬不知耻!”

“坐拥十万大军,竟为一己之私,背叛世家,背弃盟友,去享受高官厚禄,实在是无耻之尤,无耻之尤!”

袁术飞起,不过他们的理解与实际上其实还是多少有些偏差的。

刘虞是入了京做了太常没错,不过如今的太常,早已今非昔比,不再是什么九卿之首了。

毕竟,朝廷改制,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

三公既废,九卿自然也不会再像曾经那样权势彪炳。

没错,九卿没有被废除,而是其职能被削弱和分化,变得更加的专业化,改为九寺,主要承担礼仪、祭祀、物资管理等具体事务执行,与六部形成“部定政策、寺管实务”的分工模式。

就拿刘虞如今的太常寺卿来说。

昔日汉之太常,那是九卿之首,仅次三公的要职。

其掌管宗庙祭祀、天文历法、医药管理及经学教育等等一大箩筐事务,可直接参与国家礼仪制定与执行,兼具了文化和教育职能。

而今日苏曜改革后的太常寺,其职能被削弱,不再负责政策制定,仅专注于祭祀与礼乐管理,如宗庙和各种祭祀活动,其他的如天文、医药等职能则转移至钦天监与太医院。

其官员品级也只是从三品,与礼部尚书的正三品差了一级。

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就是此时由于还要顾虑下世人的习惯,并没有把太常寺直接扔给礼部直管,而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来运作,其相互平行,分工合作,六部制定政策与监督结果,而九寺则只负责政令的执行。

因此,以这个职位来安置归降的刘虞在苏曜看来也就再合适不过。

毕竟,再怎么说刘虞也是个造反派,虽然如今放下武器早早归降了,但是没道理官位不降反升,那不就成鼓励造反了嘛。

对此,朝中诸公们也是纷纷认可赞同,只不过如袁术等外界诸侯,远离朝廷中枢,对于苏曜改制的内容多是道听途说,没有系统了解,自然难窥全貌,一个个把刘虞骂的是狗血淋头。

“刘使君,袁公路遣使,要与使君缔结同盟共抗苏曜,不知您意下如何?”

荆州,南郡治所襄阳城。

刺史府中刘表听到幕僚转述袁术的提议后,微微眯起双眼,手指轻敲案几,陷入了一阵沉思之中。

刘虞投降的消息太过劲爆,他身在荆州,距洛阳较近,其实比袁术要更早得知此事。

那真是一个晴天霹雳。

刘氏诸侯中,威望最高、兵力最多的刘虞竟然最先退场,而且还是以举州归降的方式退场,毫无疑问,这是让他们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事情。

而随着刘虞的退场,如今天下,公开与苏曜对决的诸侯也就只剩冀州韩馥与淮南袁术了。

因此,不管是韩馥还是袁术,都在频频活动,联络诸侯,以求公抗苏曜。

袁术身在淮南,还稍微好点,同盟邀请的意向不是太过紧迫。

那韩馥身处战火之中,不但失去了北方屏障,听闻苏曜早先日子也已出马亲征,压力山大,那是频频发信求援,请求刘表出兵北上,逐鹿中原,两人共同夹击苏曜。

“刘使君,唇亡齿寒啊!”

“我冀州一旦覆灭,你荆州又岂能无忧?”

“还望使君速速发兵,阻止苏贼暴行,救冀州百姓于水火之中!”

韩馥的求援写的是情真意切,言之凿凿,也确实非常有道理。

但是,刘表自己也有难言的苦。

他来到荆州时日不长,对地方的控制都没能完全落实,北方盘踞在南阳的袁绍更是自诩其乃骠骑将军,根本就不听他刘表的调遣。

于是乎,刘表只能回信安慰,表示荆州方面对其感同身受,愿意提供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在精神与道义上永远站在韩使君的一边。

那时,收到回信的韩馥是直接眼前一黑,狠狠的将回信扔在地上:

“刘表竖子,竟如此怯懦!”

“我冀州生死存亡,他却只知推诿搪塞。”

“今日不救我冀州,来日苏曜南下,他必死无葬身之地尔!”

韩馥的咒骂刘表是听不到的,但是他自己也知道若是局势继续这么发展下去,那么再没人能够阻挡苏曜。

届时等待自己的就只能是投降或者死了。

不过,如今袁术的结盟邀请似乎给了他另一个选择。

袁术如今逃至淮南,虽远离了中原,却与其治下江夏郡接壤。

比起被中原阻隔的冀州,显然能给他提供更多的帮助。

而更关键的是,据他所知,随着青州军北上,袁术也逐渐喘过气来,正在和袁绍展开对豫州,尤其是他们袁氏老巢汝南的争夺。

这对于一心想要统治完整荆州的刘表来说显然是个绝佳的机会。

没错,比起历史上刘表死磕袁术,如今的刘表却倾向与袁术结盟。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南阳的袁绍取代了历史上袁术的位置,成为了刘表的心腹大患。

若能与袁术结盟,借助其兵力,或许就可以趁机将袁绍赶出南阳,稳固自身在荆州的统治。

如此一来,即便苏曜日后挥军南下,他也能凭借更广阔的战略纵深与更强大的军事力量与之周旋。

一念及此,刘表缓缓开口:“袁术此人,虽骄奢狂妄,但此刻与我有共同之敌,结盟之事,倒并非不可考虑。”

“使君英明!”

听到刘表的意向后,其外甥张允率先发言:

“袁术在淮南虽根基未稳,但麾下也有不少兵马,且其与袁绍势同水火,若我荆州与袁术联手,不仅能对袁绍形成夹击之势,解南阳之困,还能在对抗苏曜时增添一份助力。”

“不只是袁术,还有益州刘焉也可拉拢!”

谋士蒯越接着说:

“刘焉久居益州,暗怀异志,在当地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且一直对中原局势虎视眈眈。”

“在苏曜讨董之时,他就曾响应董卓,趁乱出兵关中,不过最后乱局平定太快,他没讨得什么便宜罢了。”

“如今苏曜势力膨胀,刘焉想必也深感威胁。我等若与袁术结盟,可设法拉拢刘焉一同对抗苏曜,如此一来,四方呼应,或可形成一股强大的反苏势力。”

刘表听得连连点头,双目放光。

北方局势他们现在很难插手,但是这南方依然还是诸侯的天下,益州刘焉,荆州刘表,加上淮南的袁术,三者联合,可据天下半壁。

有这样坚实的力量,想必苏曜也不敢轻易出手吧?

“没错,趁此时机,使君当大力打击宗贼,再谋夺南阳,壮大自身实力,方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再与苏曜一较高下。”

对此,刘表是大为赞同,当即派出使者,出访自己东西方的两位潜在盟友,缔结攻守同盟,企图对抗越发强大的苏曜。

同时,接下来他还派出蒯越,用其计谋,设计诱杀了自领长沙太守的苏代和占据武陵的贝羽等人,收编其部众,加快荆州内部的整合。

刘表如此,刘焉和袁术自然也不甘落后。

他们或用计谋,或用武力,纷纷抓紧时机进行扩张,兼并周边领土,为将来可能的战争作最后的准备。

不过,比起那些还在努力埋头发育的几位南方诸侯,北方焦点位的韩馥,如今已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在牧守府中焦急的来回踱步。

冀州高邑。

窗外春日的暖阳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然而牧守府中却是空气冰冷,屋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四面楚歌,四面楚歌啊!”

“诸位,还有什么计策没有,可别藏着掖着了!”

韩馥焦虑的发问,然而回应他的却还是一片死寂。

幕僚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再敢站出来说什么计策。

毕竟沮授前车之鉴不远,现在谁还敢再多嘴什么?

没错,骑都尉沮授,就在不久前被韩馥打入死牢。

而他的罪名也非常明白和简单,那就是献策不利,致二十万大军一败涂地!

二十万大军?

是的!

而这一切都要说回再早些以前,去年岁末,众人刚刚得知刘虞跪了的时候。

那时,高邑城中一片哗然,恐慌如潮水般在军民之间蔓延,那严重程度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比现在轻松。

只要不是聋子和瞎子,所有人都很清楚问题大条了。

本来,东方渤海被破,他们的防线就被撕开了条口子,正在紧急动员准备补充人力。

结果,幽州这一降,更是把整个北方防线全部暴露给了敌人,位于常山郡的高邑城随时都有被抄后路包围的危险。

自知大祸临头,韩馥那是立刻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但是,彼时的众人也多是惶惶不安,除了提出派出使者,请求天下诸侯支援外,很难拿出什么像样的对策,甚至还有不少人干脆就劝他投降苏曜,效仿刘虞得了。

那家伙,可把韩馥给气的是七窍生烟!

踏马的,当初挑拨老子作乱的是你们,现在事到临头,让老子投降的还是你们?

那当初是谁信誓旦旦地说,只要起兵,天下响应,必能推翻苏曜那厮的统治?

是谁说冀州之地,九州之首,带甲百万,粮秣十年,兵强马壮,足以与苏曜一决高下的?

“当初尔等的豪情壮志呢?!”

“现在跑出来劝我投降了是吧?”

“我韩某岂是那反复无常之小人?”

“再敢言降者,有如此物!”

话音一落,韩馥便红着双眼,猛地抽出腰间佩剑,“唰”的一声,将身前案几劈成了两半。

韩馥这一怒,满座皆惊,众人纷纷噤声,大气都不敢出,一时间,议事厅内安静得落针可闻,唯有韩馥粗重的喘息声在空气中回荡。

就在这死寂之时,骑都尉沮授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来。

他朝着韩馥拱手一拜,接着就沉声道:

“使君息怒,如今局势虽危,但并非毫无转机。我冀州沃野千里,人口众多,若能善加利用,仍有一战之力。”

沮授的话让韩馥惊喜又意外。

他很清楚,沮授之前可是一度都非常反对他举起反苏的,没想到这个时候竟然能出来建言献策。

当即,韩馥便蹬蹬蹬的冲到沮授面前,拉起他的手询问对策。

“骑都尉,敢问这计将安出啊?”

其实这沮授的计策说也简单,就是四个字——榨干他们!

如今形势危急,已经不能再照着寻常标准来募兵备战了。

当此时机,就该全面动员。

冀州粮草武备充足,在籍人口有约六百万之巨,虽然经历了黄巾之乱,人口骤减,但是短时间内全面动员,再拉出来个二三十万的大军也是不成问题的。

那满大街的流民,只要给他们口饭吃,就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军队中来。

当即,沮授便建议韩馥,即刻下令在冀州各郡县广设粥棚,吸引流民,将其召入军队。

同时,下令各里正亭长,按户口征兵,务必做到十丁抽一。府库中的存粮,除预留部分作为紧急储备外,其余全部拨出用于供应军队。对于那些平日里隐匿人口、逃避赋税的大户,此番也绝不姑息,派专人清查,按其实际人口数量摊派兵役与粮草供应任务。

沮授详细地向韩馥阐述着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使君,这流民虽多为贫弱之众,但只要稍加训练,补充到军中,也能壮大声势。而从各户抽调的壮丁,本就生于冀州,保家卫国之心亦有,加以时日,必能成为可用之兵。”

“至于清查大户,则既能充盈兵员,又能补足粮草,解我军燃眉之急。”

韩馥听后,当即称善。

表示对那些大户们绝不能手软。

之前他们不是鼓动自己作乱么?

不是要保护自己的田产不被苏曜均田吗?

那现在苏曜来了,也该他们有人出人,有力出力了。

“好!就依公与所言,即刻传令下去,各郡县务必全力执行,不得有误!”

一时间,冀州大地仿若被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

各郡县的粥棚前排起了长龙,衣衫褴褛的流民们怀揣着对温饱的渴望,纷纷报名入伍,里正亭长们则手持名册,挨家挨户地催促壮丁应征,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大户,面对官府的强硬清查,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公然违抗。

毕竟,他们冀州的世家和大户们可以说在黄巾之乱后吃的盆满钵满,均田令对其的杀伤极大,远非幽州世家可比。

于是乎,在面对苏曜大军威胁的时候,与幽州举州皆降不同,冀州则是举州动员,欲誓死抵抗。

在征募流民与十丁抽一的强大动员力度下,不过半个多月的功夫,又二十万大军就被武装了起来。

他们其中一部分被分派到西方太行山的主要关隘,防止并州和黑山军的偷袭,另一部分则驻防常山,河间等郡城,加强城防,警惕北方幽州大军的威胁。

除此以外,剩下的所有人都被派到了南方的战争前线,加强进攻,欲一锤定音,先行消灭那如蟑螂般顽强的曹操等人。

不得不说,在危难之下,在沮授等人的精心调度之下,冀州动员速度极快。

一口气的,南方战线在增兵之下兵力达到了近二十万之巨,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不需要再磨磨蹭蹭的围城疲敌了!”

“强攻,给我强攻,一鼓作气,消灭这些叛匪!”

长史耿武挥刀大喝,命令部将张郃、麴义、赵浮和程涣等人发起强攻。

在他看来,短则一天,多则三日,魏县必破!

不过他却没想到,就在自己这边增兵的时候,朝廷的援军也到了。

一支打着苏字旗帜的大军,他们自西方而来,掀起一阵阵尘土,由远及近的接近战场。

“那是?”

“大将军旗?”

“苏曜来了?!!”

“怎么这么快?!”

冀州军中,顿时爆发了一阵骚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