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830章 幽州,举州而降(5K6)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30章 幽州,举州而降(5K6)

作者:剑从天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且说那皇甫嵩竟然做了苏曜的说客,别说刘虞等人想不到,就连皇甫嵩自己,他在领受诏命前也是万万想不到的。

“幽州十万大军呐,这么宝贵的人力可不能让刘虞给我霍霍完了呀。”

之前,京师中,在得知关羽大败鲜于兄弟,攻克高柳后,苏曜是喜中有忧。

喜的是战事进展顺利,在他的多线操作下,幽州防线崩溃在即。

而忧的嘛,自然是这刘虞还在负隅顽抗,此必将导致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幽州的有生力量遭到重创,不但影响他围攻冀州,更给战后重建带来巨大的负担。

于是乎,政事堂中,苏曜匆匆而来,直接就对此间诸公下发任务。

且说随着苏曜改制,三省六部彻底取代三公九卿,完成了朝廷中枢机构的变革。

这新设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也就取代尚书台,成为了朝廷商议军国大事的核心场所。

其地点与尚书台同在洛阳南宫,位于尚书台西侧,故又称西台。

长官由太傅卢植领衔,任中书令,副长官为贾诩,任中书侍郎,另还有中书舍人、起居舍人等若干。

不过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却是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之地。

此乃帝国朝政之中枢,也因此,这三省长官虽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实,他们共同执掌着朝廷内政的核心权力,辅佐皇帝和苏曜处理天下政务。

因此,如今被苏曜召集到这里的除了中书省的卢植和贾诩外,还有门下省的长官——左侍中荀彧和右侍中董承,以及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朱儁等人。

这些人,也就构成了如今大汉帝国决策的核心。

“刘虞此人,虽有些迂腐,但也算是个忠义之士,若能劝降,为我所用,那是再好不过。”

苏曜环视众人,征集方案。

首先发言的自然是贵为太傅又领中书令的卢植。

“大将军所言极是,刘虞在幽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能将其劝降,幽州之地可迅速平定,且能为我所用,实乃上策。”

卢植微微颔首,捋了捋胡须,沉稳说道:

“只是刘虞性格刚直,素来又以汉室宗亲自居,今女帝临朝,刘氏诸侯不满者众,各地世家对我等推行的新政亦多有抵触,想要劝降刘虞,怕不容易。”

“太傅说得是。”

朱儁点头说:

“只是刘虞虽刚直,但也并非蠢人。”

“如今我军势如破竹,幽州已陷四面围攻之境,他若继续顽抗,只会徒增伤亡。若能晓以利害,或许能让他回心转意。”

“尚书令所言有理。”

荀彧点头赞同:

“不过刘虞乃儒家名士,重义轻利,只是晓以利害恐不足以打动他。”

“若想说降此人,还需从忠义二字入手,让他明白,如今大将军推行新政,并非是对汉室的背叛,而是为了实现天下大义,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与他心中所追求的汉室复兴的目标,本质上乃是一致。”

“而我等朝廷,更是大汉正统所系,女帝临朝也是顺应天命,绝非外界所传那般大逆不道。”

“如今四海纷争,唯有大将军辅佐今上,推行新政,才能重整朝纲,还天下太平盛世。”

“刘虞若能明白这一点,再辅以我大军威慑,当能放下成见,为了天下苍生,归降于我等。”

“文若分析得透彻。”

卢植点头说:

“可这刘虞身处幽州,久居一隅,或许对朝中局势和新政的理解有所偏差。我们还需选派一位能言善辩且威望甚高之人前去劝说,方能事半功倍。”

“那么该派谁去好呢?”

苏曜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在经历了之前的几次清洗之后,在场诸人基本就是硕果仅存的德高望重之辈。

但是显然,这些人都各有各的任务,没工夫往幽州跑一趟。

再说了,当朝宰执们亲自出门当说客,朝廷还没到那么落魄的时候,苏曜丢不起这个人。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屋内陷入了一阵令人牙酸的沉默。

就这时,贾诩忽然站了出来,拱手道:

“大将军,臣有一人推荐,或许可担此重任。”

苏曜眼前一亮,问道:“哦?文和有何高见?”

贾诩缓缓说道:“臣以为,车骑将军皇甫嵩,乃是最佳人选。”

“车骑将军?”

“义真公?!”

贾诩此言一出,众人皆是眼前一亮。

皇甫嵩乃一代名将,威望颇高,连董卓都不敢加害,乃是汉室名臣的代表。

而车骑将军又是重号将军,位比三公,地位尊崇,皇甫嵩又与刘虞素有交情,实乃出使说降的最佳人选。

“不过皇甫将军年事已高,今已远离朝堂,他会愿意担此重任吗?”

朱儁面露疑惑之色。

皇甫嵩因为威望太高,讨董之后就被苏曜束之高阁了,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不过大家也能理解,毕竟再怎么说老将军今年都年近七旬了,荣养起来,让他踏踏实实的衣锦还乡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因此皇甫嵩对于这个待遇也没什么不满,既不提要求,也不说抱怨,每日点卯上朝,朝堂议事时,他大多安静端坐,少有建言,对于近年来的朝堂纷争也是绝不掺和。

如今,说降刘虞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不但路途遥远,还要穿越敌境,最后谈判中若是激怒刘虞,还有可能当场丧命。

这个任务,他能接受吗?

老老实实等退休不香吗?

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担这个风险?

这确实是个未知之数。

因此,苏曜决定亲自走一趟,来看看这个老将军有没有什么要求。

然而,让苏曜意外的是,皇甫嵩在得知来意后,竟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大将军放心,某虽年迈,但也知天下大势。”

“如今国家危难,汉室衰微,战乱频仍,百姓苦不堪言。”

“刘虞身为诸侯,对抗中央,置万民于水火。某虽不才,愿为大将军分忧,劝说刘虞归降,以解幽州之困,还百姓平安。”

甫嵩目光坚定,神色从容。

苏曜微微颔首,沉声说:

“老将军深明大义,苏某感激不尽。”

“此番前往幽州,危险重重,还望老将军多加小心。若能劝降刘虞,君便是大功一件!”

“大将军言重了,某此去,定会尽力而为。”

皇甫嵩抱拳行礼。

“不可!”

“父亲,万万不可啊!”

车骑将军府。

在送走了苏曜后,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立刻出言反对。

他满脸焦急,快步走到皇甫嵩面前,扑通一声跪下,眼中满是担忧:

“父亲,您年事已高,本应安享晚年,那刘虞性情执拗,如今又困兽犹斗,此番前去幽州,危险重重,稍有不慎便会性命不保,您怎能以身涉险接下这么个差事?”

“孩儿实在不忍,请父亲重新考虑,辞去此差吧!”

“坚寿,起来说话。”

皇甫嵩皱着眉头,伸手扶起儿子:

“为父明白你的孝心,可如今幽冀百姓再陷战火,苦不堪言,为父若能劝降刘虞,便能使幽州早日恢复太平,拯救万千生灵,为父又怎能因个人安危而退缩?”

“父亲,这天下纷争不断,您已为汉室操劳一生,何必要在这暮年之际再卷入这危险的局势中呢?”

皇甫坚寿仍不死心,眼中含泪说道:

“您就安心在府中颐养天年,让那些年轻力壮之人去为朝廷效力吧。”

皇甫嵩长叹一声,缓缓踱步,目光望向远方:“坚寿,你不懂。”

“为父深受汉室厚恩,如今汉室虽历经波折,但复兴汉室,救百姓于水火,乃是为父一生的志向。”

“苏大将军推行新政,虽手段激进了不少,但你应当也听得到,城中百姓和那些学子们的交口称赞.”

“那都是些寒门和贱民罢了。”

皇甫坚寿当即反驳:

“世家子弟们,还有朝廷的官吏们,那怨声载道者可是数不胜数啊!”

皇甫嵩瞪了儿子一眼,他哪里能不知道呢?

京中多世家,均田令和科举制无疑重创了他们的利益,京师之中说风言风语的世家子弟那却是是不知凡几。

可是

“穷人和寒门就不是百姓了吗?”

“当年黄巾之乱,为父杀了多少叛党?他们几乎全都是穷人!”

“但即便如此,我杀得血流成河,天下叛党依然层出不穷,除之不尽。”

“莫非是为父刀刃不利否?”

皇甫坚寿微微一怔,一时语塞。

老爹昔年攻破黄巾贼巢曲阳,斩首十余万,垒筑京观于城南,本以为能威慑群贼,使天下大治,结果却不曾想各地黄巾余党依旧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与黄巾贼的源源不断的战斗,几乎耗尽了朝廷心血与财力。

“坚寿,你要明白,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皇甫嵩神色凝重,语气中满是沧桑与无奈:

“为父也是后来才想明白了,这百姓之所以会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不过是被这世道逼得走投无路。”

“若是不能给他们一口太平饭吃,那他们自然会提着刀去抢食,此乃人之常情也。”

“虽然大将军的新政手段有些激烈,但毫无疑问,那些穷苦百姓因此吃上了饭。”

“你想想,今年冬天,城中是否不再见一个乞丐?”

“往年城外满满的流民现在是否也都没了身影?”

“就冲这一点,大将军的手段,为父是服气的,你呢?”

皇甫坚寿听着父亲的话,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往昔寒冬时节,城中街头巷尾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乞丐,以及城外成群结队、眼神绝望的流民,还有那卖儿卖女,以及卖身葬父的人群。

如今回想起来,今年冬天确实平静许多,那些令人烦心的场景好似只是一个梦。

反倒是这街头巷尾,谈天说地的百姓多了起来,他们家有余粮,面带喜悦,纷纷热议着生活的变化还有天下的局势,甚至在京城中还多了很多慕名入京的外地学子求学问舍、捧书苦读。

“.”

皇甫坚寿陷入了沉默,他心中虽仍有对世家利益受损的不甘,但事实摆在眼前,他也不得不承认父亲所言有几分道理:

“只是说再多,那苏曜也是谋逆篡位之辈。”

“他扶立女帝,有悖伦常,我等身为汉臣,不思匡扶正统,反助其行事,日后恐遭后人唾弃啊。”

“因此,为父才更要走这一遭啊。”

“什么?!”

“义真公这是何意?!”

幽州牧守府。

刘虞听到皇甫嵩的话后大吃一惊。

原来,皇甫嵩面对刘虞,没有扯那么多有的没的,而是直接劝他放下武器,回去和诸位朝公共保汉室社稷。

刘虞还有天下其他刘氏诸侯所担忧的,无非是苏曜篡夺社稷,毁了他们的祖宗江山,绝其宗庙传承。

然而,今上虽为女帝,但到底是先帝血脉,乃是正统公主,其与大将军结合,如今更是腹中有喜。

现今,大将军兵威赫赫,幽州四面受敌,军事对抗已无胜利可能。

既然如此,不如留待有用之身,趁着还有筹码,尽快认错归降,回到朝廷中央,保护陛下,保护汉家血脉。

“刘使君,匡扶汉室并非只有靠武力一途。”

“你乃海内名士,宗室典范,随我回到朝中,与卢公、朱公等人一起共辅今上,才是造福天下,才是真正的忠义之举。”

“只要我汉家血脉又在,汉室宗庙犹在,皇帝是男是女又有何妨呢?”

“昔年邓太后亦是以女君亲政,临朝称制达十六年之久,期间兴修水利、推行教化,使大汉得以延续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今女帝万年,心怀苍生,与大将军苏曜携手,欲重现汉室之辉煌。刘使君,你我皆为汉室臣子,理应顺应天命,共扶社稷,而非固执己见,徒增干戈。”

说罢,皇甫嵩又将如今朝堂上的政治格局细细的讲给了刘虞听。

“如今大将军改三省六部,不设丞相,其虽以大将军之位总览军政,却非如董卓自立相国,或是历任专权者那般独揽朝纲,视皇帝为傀儡。”

“不但当今圣上每日临朝亲政,三省长官也皆为德才兼备之士,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共同辅佐今上与大将军处理朝政。”

“如今朝堂之上,政令通达,诸事皆以万民福祉与汉室复兴为要。此等朝堂气象,实乃某数十年未见之景。还望刘使君切莫因一时执念,错失良机啊。”

嘶——

刘虞深吸了一口气:

“你说陛下竟在亲政?”

没错,皇帝亲政。

众所周知,苏曜不喜琐事,让他每天上朝,花大把时间去听着一帮老臣嘟嘟囔囔的那简直是能要人命了。

于是乎,苏曜即便回到了京城,也是大手一甩,把万年老婆推出去,高坐庙堂,临朝听政。

虽然万年公主自小没受什么正经帝王教育,政治水平有限,但她心地善良,虚心纳谏,从不刚愎自用。

所谓好的制度就是要保证平庸之主也能维持朝堂的正常运转。

如今三省六部各司其职,政事堂中诸位大臣皆是苏曜精心挑选的能臣干吏,他们相互协作又彼此制衡,确保了朝廷大政方针的有序推进。

女帝万年虽初涉朝政,但在苏曜的指导、学校的教育以及众臣的辅佐下,也渐渐有了些明君的风范,颇得百官人心。

刘虞听闻,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他此前一直以为,那苏曜不过一无谋武夫,大权独揽女帝不过是操之其手的傀儡。

如今听皇甫嵩所言,这苏曜竟然颇有胸怀,不但给百官放权,女帝竟也能亲临朝政,朝堂之上呈现出这般清明气象,实在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一时间,他坚持反抗的心也为之动摇。

在长久的沉默后,刘虞望了一眼牧守府外阴沉的天空,听着那呼啸的寒风吹过高墙,终于轻叹一声:

“义真公,容我再考虑考虑。此事关乎幽州百姓的生死,也关乎我刘氏的未来,我不能轻易做出决定。”

皇甫嵩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理解与期待:“刘使君,时间紧迫,还望您能尽快做出抉择。如今幽州局势危急,早做决断,才能避免更多的生灵涂炭。”

刘虞点了点头,转身走进内室,留下一众幕僚面面相觑。

他们心中明白,刘虞的决定将决定着幽州的命运,也决定着他们这些人的未来。

接下来的几天,刘虞闭门不出,独自在书房中思考着皇甫嵩的话。

他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为了幽州百姓所付出的努力,回想着近年天下局势的变化。

如今,汉室衰微,天下纷争不断,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为了复兴汉室而战,希望自己在幽州的坚守能够拱卫王权。

但是,如今看来,这条路似乎也已走到了尽头。

可是回归朝堂,他又能否做的更好?

时间一天天过去,刘虞是纠结难断,但战场局势却不会因他的犹豫而有所停滞。

就在刘虞纠结的时候,公孙瓒和太史慈的联军已踏上幽州的土地,一步步向辽西卢龙塞进军。

沿途上,面对这突然出现的大军,除了防守完备的郡府,其他村县官民自知不敌,那是望风而降。

“刘使君,时间不等人。”

皇甫嵩再次来访:

“今日幽州尚有近十万大军,使君回京还可高举庙堂。”

“倘若来日幽州城破,兵士战没,使君再想归降,那怕是只能带枷而去了。”、

“届时,别说为汉室复兴作什么贡献,就连幽州百姓的福祉也再难顾及,你还有何颜面去见大汉的列祖列宗?”

“哎——”

刘虞在屋内来回踱步,内心的挣扎如惊涛骇浪般翻涌。

终于,在战场的局势与皇甫嵩的说服下,刘虞长叹一声:

“义真公说的是。”

“我幽州降了!”

说罢,刘虞摘下头冠,解下印信,交予皇甫嵩之手。

“刘使君深明大义,实乃天下之幸也!”

皇甫嵩大喜过望,双手郑重地接过刘虞的印信,然后马上提笔,告知关羽、公孙瓒与刘备成廉等人,停止进攻,准备接收城池和关隘。

与此同时,刘虞也是立即召集麾下的将领和官员,宣布了归降的决定。

尽管一些人心中仍有不甘和不满,但在刘虞的坚持下,他们也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消息传出,幽州城内的紧张气氛顿时消散了许多,百姓们纷纷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至此,在刘虞的率领下,幽州,成为了第一个举州归降朝廷的地方。

“好好好!”

“皇甫老将军干得漂亮!”

孟津渡。

苏曜在路上闻之此讯后也是大喜过望。

随行文武纷纷道喜,直呼此乃大汉之幸,苍生之福:

“大将军众望所归,此诚我大汉中兴之兆也!”

“然也然也!”

“接下来只要再平定了冀州,则天下大势尽在掌握,大汉复兴指日可待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