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 第820章 此诚乃圣王之策也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820章 此诚乃圣王之策也

作者:剑从天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秋九月,洛阳.

皇宫花苑,菊花满园。

“这,大建工坊不但不花朝廷一分银钱,反而能敛财无数?”

女帝万年坐在苏曜身边,凝望着他,那双清澈的眼眸中小星星一闪闪的。

“从科举制、考成法再到特许经营,大将军,您这脑袋里到底是装了什么,竟能想出这么多绝妙的法子!”

而显然,不光是万年,小刘协也是一脸的钦佩之色。

作为昔日的皇帝,刘协很清楚,大汉最大的病灶就在于钱!

没钱就没兵,而没兵就没法管控那些野心勃勃的乱党。

这些年,包括他的父亲在内,无数皇帝为了搞钱殚精竭虑,但世家们拒不配合,搞得皇权与世家对立严重,不但财政愈发枯竭,人事大权也渐渐的不在掌中。

举目望去,朝廷各府衙,尽是世家大族塞进来的亲信党羽,让皇帝闭目塞听,地方逐渐失控,只能依靠宦官和外戚来掌控局势。

但是,大将军这科举制,简直是四两拨千斤,一经实施便成效斐然。

他们从没想过,有一天,不动刀子,也能让如袁家那般豪门难以出仕。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皇权复兴的曙光!

世家之所以能够逐渐做大,掌握了人才选拔的渠道,通过察举制互相举荐,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甚至出现了如四世三公这般的庞然大物,根源就在其对人才的垄断。

如今,科举制出现了,寒门子弟有了上升之途,世家大族任你权倾朝野,但也不能保证子孙后代各个都能在仕途平步青云。

而考成法的推行,更是让朝廷上下的官员不敢懈怠,行政效率大幅提升,那些徒有虚名,人浮于事的现象在严苛的考核下无所遁形,庸碌者逐渐被清理出官场。

如今,这特许经营亦是让人眼前一亮。

确实,刘协如今已不再是皇帝,但他依然居于宫中,陪在姐姐身旁,对于朝廷事物十分了解。

他很清楚,为何首次科举要筹备那么久的时间,而第二次科举又要延迟这么久才重新举办?

最大的原因就是物料不足,也就是没有教材和纸张。

且说洛阳官办的工坊,虽然经过苏曜的技术改进,在稳定局势重新开张后已经有了更高的产出。

但是,仅靠这一座工坊,想要在短时间内满足上万学子的考试需求显然是天方夜谭。

光是为了印制统一的官方教材,苏曜就重新捡起了雕版印刷,征集了京师周边所有工匠,全力开工,也没法完全满足需求,只能做到老师们人手一份,学生们则出现了十数个人共用一本书的现象。

甚至,到了考试的时候,还有大量竹简的混用,这都是因为受困于纸张产量不足。

可以说,朝廷为了这次科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依然是难以为继。

如果想让科举成为定制,想要建立起苏曜规划中的,从京师到地方的三级考试体系,那么就不可能只靠洛阳的官坊和佐伯那一点点可怜私家作坊的产能来维持。

因此大建工坊势在必行,这是最近朝堂百官难得的共识。

可是,光是一座造纸和印刷工坊,就花费了朝廷大量的精力与金钱,要想在全国、不,仅仅是在他们直辖控制的区域铺开,对如今的朝廷来说就是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天文数字。

“每座县城都要建立学校?每郡治所三年举办一次考试?”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就算教书先生的能请来,咱们也没有那么多简牍、纸张和教材来,总不能让学子们在地上写字吧!”

且说朝堂上,对于苏曜的雄心壮志,朝中诸大臣们都表示了明确的担忧。

他们知道,苏曜这显然是尝到了首次科举的甜头,现在脑门一热,就想要全国铺展。

但是,现实层面的困境并不是靠个人野心就能解决的。

没钱没物,你纵使权势滔天,你也搞不成这事儿啊。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面对质疑,苏曜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所有人的疑虑压下。

“特许经营制,可解此困。”

朝廷缺钱,官办作坊难以大规模铺展?

那么就把通过特许经营制,让地方的世家们参与进来,承担这部分成本。

苏曜提出的特许经营制,简单来说,就是朝廷将造纸和印刷的技术授权给地方世家或富商,让他们在当地建立工坊,生产纸张和书籍,出售以盈利。

作为回报,这些工坊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特许费用和专利费,同时按照朝廷的要求生产教材和考试用纸。

这些世家大族,有钱、有资源、有人脉,只要给予适当的利益诱惑和政策引导,不怕他们不动心。

而且,这也能让他们从单纯的权力争夺者,转变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

这样一来,朝廷不仅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能通过特许费用增加财政收入。而地方世家和富商则可以通过经营工坊获得利润,同时也能在当地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能够迅速扩大纸张和书籍的产量,满足科举考试的需求,推动教育的普及。

此政策一经苏曜提出,登时便在朝堂上博得满堂喝彩。

“妙极,妙极!”荀彧最先忍不住赞道。

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虽然不少人心中仍有疑虑,但不得不承认,苏曜的这个方案确实解决了当前的困境。

“如此一来,朝廷既能节省开支,又能迅速扩大纸张和书籍的产量,实在是两全其美。”王允也表示了赞同。

万年女帝看着苏曜,眼中满是钦佩:“大将军果然才智过人,此计一出,科举之事便可顺利推进了。”

“不仅如此,特许经营制还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苏曜嘿嘿一笑,继续说道:

“工坊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普通人力,能够为当地贫苦百姓提供就业机会。”

“同时,纸张和书籍的普及,也能促进咱们文化事业的传播,提升百姓的识字率,为朝廷培养更多的人才。”

太傅卢植听得连连点头,抚须赞叹:

“大将军之谋,实乃高瞻远瞩,此特许经营之制,于朝廷,可增财赋、促科举;于地方,能兴实业、惠民生;于天下,更可弘文化、育贤才。”

“古之圣王,欲致太平,莫不以兴教劝学为首务。今大将军行此良策,使天下学子皆有书可读,有纸可用,实乃苍生之福,社稷之幸。”

“假以时日,文教大兴,贤才辈出,我大汉复兴指日可待,此诚乃圣王之策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