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六十三章 秋风哭,秋雨啼,人间多苦楚

现在,全天下的官吏都不希望徐成楚有事,希望徐成楚尽快康复,把案子尽快办完。

该杀头杀头,该抄家抄家,该流放流放,赶紧把驰道贪腐窝案办完,回京复命,在漫长的史料里,留下臣子舍生取义以报圣明天子的美名。

别闹了,闹得够大了。

徐成楚遇袭,皇帝派出京营,若是徐成楚死在了武昌府,那皇帝要干什么?!反腐的烈度会上升到什么地步?

官吏们不敢想,根本不敢想,一想就怕的要死,所以,只希望驰道贪腐窝案尽快结案,不要再节外生枝。

徐成楚之前跟陈末说,谁闹得乱子越大,朝廷里,利益不同的山头们,为了稳定,就会向闹出大乱子的一方妥协。

徐成楚以死相逼要玉石俱焚,是闹乱子,皇帝派出京营到容城,也是闹乱子,而且闹的动静和阵仗,比谁都大!

秩序在斗争中,因多方利益不断妥协而诞生。

南京振武营、杭州罗木营发了狠,哗营之后,给妻室月粮这规矩就算是彻底立下了;

江南奴仆操戈索契,这废除贱奴籍制就立刻马上推行了下去,甚至不用皇帝催促;

宁都、瑞金、宁化三县佃户闹出了田兵之乱,乡贤缙绅就愿意立契,变得规矩了起来,不收年节,甚至愿意灾年减租了;

官厂匠人下山,王崇古立刻就从人人喊打的聚敛佞臣,变成了人人称颂的文成公;

不闹,没人知道你的委屈,不闹,没人知道你的愤怒,不闹,没人知道你的怒火。

委曲求全,除了换来屈辱,什么都换不到。

关于户部复祖宗成法,设立四仓赈济的奏疏,很快得到了廷议的批准。

天变来了,不想被百姓们把天下给掀了,就得执行,这件事不是一件小事,是应对天变的一部分,考成设限是五年。

相比较京广驰道窝案的激烈冲突,京察反腐,是水到渠成,没有闹出什么动静,就完成了对申时行等人的审查,只有些不用上秤的小事,大约和谭伦在朝日坛咳嗽一样。

不上秤四两重,上了秤,千斤打不住。

反腐司也不是什么事都要上秤,反腐和稽税一样,都是需要成本,今天把申时行、王希元、李乐等人的小事上秤,日后这个标准的小事,全都要计较,反腐司就是有再多的人,也忙不过来。

小事上秤,那才是对反腐国策的倍之。

“父亲,叔叔要去天边了吗?奶奶哭了好久。”朱常治在父皇考校功课后,询问父皇皇叔的去向。

朱翊钧点头说道:“嗯,此去水程两万里。”

“父亲,是不是我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皇叔了?”朱常治年纪还小,听水程两万里,不知道有多远,到天津州才200里,两百倍到天津的距离,这距离真的太远了,远到朱常治完全没有那个概念。

朱常治忽然对生离死别这个词,有了如此真切的理解,那个总是有很多歪主意、甚至有点坏的叔叔,突然,就再也见不到了。

“嗯。”朱翊钧没想到朱常治会这么问,沉默了许久许久,才给了一个肯定但不那么明确的回答。

李太后反对,她自然要反对,就藩东太平洋的金山城,这一去,跟死了没什么区别,她作为母亲,已经用了自己所有力气去反对,但终究是答应了。

潞王不能不去,不仅仅是潞王,还有这些皇嗣们,他们都要出海就藩。

“说再见,再见何其难,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朱翊钧揉了揉朱常治的总角,略微有些感伤。

多少人,已经不知不觉中,见完了人生的最后一面。

孩子对皇叔的感情还很淡,但朱翊镠从小就跟在朱翊钧的身后,撒尿和泥流鼻涕,李太后不舍得,朱翊钧何尝舍得呢?

“那为什么,要叔叔去那么远的地方呢?”朱常治感受到了父亲的感伤,有些疑惑的问道。

“奶奶之所以答应你叔叔就藩金山,是因为你叔叔对奶奶说:若是让我守着藩禁做一辈子的废人,我宁愿去死,你叔叔自己选的远赴金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藩禁。”朱翊钧回答了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从小跟着朱翊钧长大的朱翊镠,不肯自己以后的日子里,只有王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那太窒息了。

藩禁,对老朱家的藩王,未尝不是一种诅咒,至少朱翊镠不想这么和死了一样的活着。

“那为什么有藩禁呢?”朱常治这个年纪,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藩禁他知道,连出门都不许,就在王宫里永世圈禁,祖祖辈辈,世世代代。

朱翊钧十分明确的说道:“因为有靖难之战,成祖文皇帝自北平府南下,攻破应天,坐上了皇位,作为皇帝,要担心藩王造反,所以就要设立藩禁,不让他们和地方官员来往,不让他们接触任何事儿、任何人,只需要吃饭睡觉,等死。”

这道诅咒,是复杂矛盾激烈冲突之后的最终结果,想要摆脱这种诅咒,要么大明覆灭,要么就是远在天边的距离。

“那为何要分封呢?”朱常治思索了片刻,他觉得藩禁制的根本原因,还是分封。

朱翊钧叹了口气,摇头说道:“日月幽而复明,不分封又能如何呢?太祖高皇帝又不是神仙,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朱翊钧和朱常治讲了些历史,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丢了辽东608年,大明军来了,说这个地方是自古以来,大明信,辽东的汉人都不信。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这首诗出现的时候,陇右刚刚脱离大唐王朝控制不到八十年,就已经是这样了,这些汉儿已经不认为自己是汉人了。

朱元璋封庆王,庆王府在宁夏,从西夏李继迁被辽国册封为西夏王算起,中原王朝丢了宁夏331年,从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算起的话,自唐末丢了甘肃、宁夏等地,足足488年。

大明军去了,就说这些地方自古以来,这话,要让人认可,除了分封,别无他法。

朱常治听完了父亲讲的历史,他只有十岁,488年也好,608年也罢,都是足足数代人的漫长时光,他无法理解的时间尺度。

分封是没办法,藩禁也是没办法。

历史就是如此的无情,看似有很多的选择,但其实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后人视古,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办法,但其实真的去抉择,除了机会大势,还需要付出极大极大的代价,绝非易事。

朱常治眼睛珠子一转,问道:“先生告诉我,麦一个错别字,在商朝时候,麦的意思是一个人扛着打成捆的麦子,告麦,就是诸侯告诉商王哪里麦子成熟了,大家一起去抢。”

“现在,叔叔是不是要去金山做诸侯,然后发现哪里有金矿、银矿,告诉父亲,一起去抢?”

小孩子总是竭尽所能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释这个世界。

倭国的银、吕宋的铜、绝洲金池城北美洲金山城的黄金,似乎都是商朝时候的麦子,告麦,就是诸侯告诉商王,大家把抢到的麦子抱回家。

皇帝和皇叔他们的目的是告麦!朱常治如此理解潞王就藩之事。

海外封藩=告麦。

朱翊钧十分认真的点了点头说道:“额,虽然可以讲很多冠冕堂皇的话,比如王化,比如开海大业如此种种,但我是你的父亲,不能太欺骗你,你想的是对的,你叔叔就是去找麦田去了,找到了就告诉我,我和你叔叔一起去抢。”

朱常治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低声问道:“不抢不行吗?不抢就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了。”

“不抢不行,不抢,大明就会死。”朱翊钧摇头,不能不抢,大明需要大量的贵金属,尤其是白银,来满足大明现在交换需要,不抢,大明就会死。

“那还是抢好了!多抢点!”朱常治一听大明会死,立刻换了个态度,他是太子,亦君亦臣,江山社稷这四个字,轮得到他来说,不抢就要亡,那就多抢点。

“哈哈。”王夭灼在一旁有些哭笑不得,讲筵学士们讲了那么多仁恕的道理,就被皇帝一句话给彻底颠覆了。

不抢就要亡国亡天下,那就得抢,讲什么礼仪道德,礼仪道德又不能当银子用。

“陛下,潞王殿下请见。”一个小黄门疾走了几步,俯首说道。

“宣。”

“臣弟拜见陛下,皇兄,臣弟听闻,皇兄给臣弟准备了十条快速帆船,而且都是铁马船?”朱翊镠一进门先俯首拜了下,满是兴奋的说道。

朱翊镠小时候都是玩模型,都能玩很久很久,还要跟陛下抢,现在终于能玩到三十丈长的真家伙了!

“嗯,蒸汽船,但还需要风帆助力。”朱翊钧点了点头说道:“那么远,朕不会亏待你,这铁马船可不是那么好维护的,每过三年都要回松江府大修一次,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朱翊镠立刻说道:“明白!不就是朝廷控制潞王府的手段吗?就该有点手段,要不皇兄放心,臣弟还不放心自己呢!”

离了大明本土,他这个金山潞王府,真的能存续吗?至少目前海外总督府,脱离本土都很难生存。

朝廷没点手段,朱翊镠还以为朝廷打算让他自生自灭呢。

墨西哥、秘鲁、智利总督府,他们只是打算换个本土罢了,从西班牙换到大明而已,谁能提供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资,谁就是他们的本土,对于潞王府也是如此。

朝廷之所以给装配了铁马的快速帆船,就是为了控制潞王府的军队,三年一大修是个理由,其实就是轮换驻防。

潞王府的三千军,属于潞王府,也属于朝廷。

“臣弟想好了,到了那边,看着把新日运河修出来,到时候,新日运河有了,西班牙就该落日了。”朱翊镠就藩是带着任务去的。

第一就是黄金,事关黄金宝钞;第二就是新日运河(巴拿马运河)修建,事关大明开拓。

新日运河修建,大明做好了每里死一千力役的打算,在奴隶死绝之前,大明不会放弃落日计划。

王崇古给大明留下了很多的遗产,这个十分冒进的落日计划,大明还在执行,既然决定了,就要做到底,除非彻底做不下去,否则就一直一以贯之。

“你先把金山城看好,大明在东太平洋有了立足之地,环太商盟,才有了直接的武力威胁,这些蛮夷才不敢违约。”朱翊钧的理解完全不同,朱翊镠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金山城的存续。

金山城,就是悬在东太平洋总督府头上的一把利剑,一旦他们违约,大明可以武力训诫。

朱翊钧不相信礼仪道德,不相信契约精神,他只相信武力,不能武力训诫,朱翊钧可不相信这些蛮夷会讲规矩。

“说起来也是好玩,之前,朝中士大夫们还在批评,说潞王就藩靡费过重,虽然全是内帑出钱,但还是太多了,如此日后皇子就藩,难道也按这个标准吗?内帑没钱了,是不是要从国帑里拿?”

“自从六月环太商盟有了眉目,这个声音立刻就没有了。”朱翊钧说起了朝中的风力舆论。

“咱们朝里这些读书人,没一个是蠢货,就是单纯的坏。”朱翊镠恶狠狠的说道:“坏的祖坟冒青烟!张口闭口仁义礼智信,柔远人,真遇到事儿了,还是只认武力。”

士大夫们整天鼓吹道德崇高、道德治国,可遇到了东环商盟这种事,立刻就会拥抱武力。

在朱翊镠看来,又要依靠,又不肯说的士大夫,多少是有点大病。

“明天,西山煤局的第二个万家园落成了,咱们一起去看看。”朱翊钧对着朱翊镠说起了一件事儿。

王崇古万户官舍落成仪式,给官厂匠人分房子,王崇古在万历十六年就开始建,一直到他走了,都没彻底完成。

第一个万户官舍在万历九年开始,万历十三年完全落成。

第二个万户官舍,一直在交付,建完一批交付一批,现在是最后一批交付了。

凌云翼、王家屏、周良寅在广州佛山铁锅厂,也营造了一个万户官舍,现在已经开工。

“也怪不得匠人肯为文成公的身后事拼命,换臣弟,臣弟也愿意拼命。”朱翊镠颇为感慨的说道,匠人肯下山,不仅仅是皇帝在里面引导运动,是因为匠人真的肯为逝世的王崇古说话。

让大明再次伟大包括了穷民苦力,这是皇帝给的承诺,皇帝从未忘记。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的起学,这是丁亥学制的根本目的,至于能不能实现,朱翊钧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

次日清晨,天蒙蒙亮,朱翊钧摆出了大驾玉辂的仪仗,向着西山煤局而去。

天公不作美,早上有些雾气,一直到朝阳初升时,都没有散去,很快,就下起了濛濛细雨,皇帝没有因此改变行程,还是如期抵达了万家园。

朱翊钧撑着伞,身边站着朱常治,还有朱翊镠,三个人站在万家园前的雕塑前。

“父亲,文成公不是个文进士吗?为何是个武将的模样?”朱常治仰着头,看着两层楼那么高的雕塑。

雕塑是王崇古的样子,但却是个武将打扮,负手而立,目光深沉,半低着头,带着兜鍪,还穿着甲胄,腰上挎着一把七星环首刀。

王崇古低着头看着铁马拉动的火车,身边还有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崇古驰道四个字。

崇古驰道的碑被推倒了,而且还被砸坏了,朱翊钧用抄家得来的银子,重建了一块更大的崇古驰道碑文。

匠人们给王崇古立像的时候,把他一生最骄傲的功绩,和他放在了一起。

“因为文成公南平倭寇,北拒虏贼,所以是个武将形象。”朱翊钧告诉了太子,为何是个武夫打扮。

万家园有横纵四条主路,一共有110舍,这110舍整齐的排列在西山煤局的厂区外,一眼看不到头,房舍都是三层小楼,水泥柱,红砖墙,黑瓦顶,每一舍有八门,每一门内有四户,一舍96户,共计10560户。

所有房舍归官厂所有,若是不在官厂上工,则无权居住于此。

“环境比朕想象的好的多。”朱翊钧步入了万家园,左看看右看看。

每一园都有一个惠民药局,惠民药局窗明几净,医官来自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医学生。

路两边有种好的行道树,是速生杨,一看就是刚种下没多久,只有手腕粗细,每一舍都有个公厕,这一舍96户,都在这个公厕入厕,粪便定期处理,拉到堆肥厂堆肥。

在万家园的正中间,还有个花园,围着戏台子建了一圈房舍,有杂货铺、水铺、米粮铺、成衣铺、饭庄、酒家等等,琳琅满目,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陛下,冤枉啊!陛下!”一个远处传来的呼和声,让随行阅示的官员,都把目光看向了十丈之外。

缇骑拦着一个妇人,妇人拉着一个六岁的孩子,妇人在哭诉,在喊冤。

朱翊钧看向了那妇人,又看了眼凌云翼,官厂由次辅总督,这巡视万家园出了妇人拦路喊冤的事儿,这出戏绝对和次辅有关。

若是无关,这妇人根本闯不到缇骑面前,官厂是有法例办的,今天皇帝阅示也不是临时起意,是早就安排好的事儿。

“凌次辅,官厂改制,是不是有了有苦难言之事?”朱翊钧想了想,直接问了出来。

凌云翼面色极为复杂,他叹了口气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凌次辅下次有话直说就是,不必顾忌,是朕把凌次辅从朝鲜请回来主持局面。”朱翊钧补充道:“因为官厂改制,不少人嚼舌头根儿,连忠顺夫人面圣的时候,都提到了。”

凌云翼杀性很重,做事不留余地,官厂人情味太重了,凌云翼这番改制,得罪的人不知凡几,再加上回京后,一应事,都在进行,并无功劳,这遇到麻烦,还得请皇帝出面,这就弄得凌云翼有些羞愧难当,一些话真的不知如何开口。

“升堂!让朕看看是什么事儿!”朱翊钧一甩袖子,看着那妇人,该配合演出的时候,他不会视而不见,既然凌云翼为难,那这个恶人,他来做。

朱翊钧到了大戏台,找了桌椅,直接在大戏台升堂断案了,条件虽然简陋了些,但朱翊钧不在意。

秋风秋雨大戏台,告御状的妇人,拉着孩子,跪在戏台上,哭诉着自己的经历。

这妇人说话其实不连贯,甚至颠三倒四,想到什么说什么,信息有些杂乱,而且时间线也有些混乱不清,一会三年前,一会十年前。

这个时候,若是有人帮她写一封诉状,反倒是能把事情更简单的说明白。

奈何,没人帮她。

朱翊钧一边听,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等妇人说完,才点头说道:“朕听明白了。”

妇人说的过于复杂,还有些家长里短,凌云翼都有点急了,那东家长西家短的事儿,有什么好说的?这是面圣!

但陛下说听明白了。

朱翊钧还就喜欢听这点事儿,因为这妇人越是唠叨,细节越多,缇骑衙门越容易办案。

十年前妇人随丈夫从宣府入京来,丈夫凭借手艺,进了官厂,这进了官厂,生活立刻从颠沛流离,变的稳定了下来。

妇人生了三个孩子,可这六年前,丈夫在官厂出了意外,一锅铁水断了链,兜头浇下,尸骨无存。

“文成公定了抚恤,按你丈夫数量匠人,往年工银和开工银算,一年该十八银,按十年抚恤算,共180银,结果你只拿到了20银?”朱翊钧询问了妇人所诉第一案件。

180银真的不算少了,而且孩子还能继续在官厂学堂上学,官厂内的米粮粮油的价格比外面还要便宜些。

“还请陛下为民妇做主!”妇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告什么,她把丈夫走后的痛苦,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那你这些年以什么为生,把孩子拉扯大的?”朱翊钧看向了旁边还算健壮的六岁小孩,这是那匠人的遗腹子,虽然不胖,但并非面有菜色。

妇人眼神闪烁,她抬头看了眼皇帝和随行官员,再次低下头,沉默了许久,才俯首帖耳说道:“民妇做了暗娼,操持贱业。”

“砰!”朱翊钧用力的拍了一下桌子,眼神立刻变得凌厉起来,厉声说道:“赵梦佑听令!给你一个时辰,把贪墨之人,尽数抓拿归案!”

皇帝的愤怒,连六岁的孩子都看出来,这是动了真怒。

“臣遵旨!”赵梦佑立刻领命而去,皇帝给了一个时辰,完全足够了,缇骑办案,又不是衙门衙役办案,缇骑不讲证据,只讲圣意。

刀拔出来抵在脖子上,很少有人不怕。

朱翊钧信妇人说的话,因为他从妇人身上看到了风尘气,这些年,她的日子过得很差,也很辛苦。

“冯大伴,给座。”朱翊钧摆了摆手,继续在纸上写写画画,他在等赵梦佑拿人。

凌云翼有些话不太方便说,妇人闯到御前告御状,这里面指定有事,而且不是小事儿。

首先,妇人绝非个案,贪墨抚恤银,是官厂的一种常态;

其次,妇人多次去顺天府衙门告状,顺天府衙门不理,显然是有人在阻碍;

最后,凌云翼不太好直接呈送御前,要借妇人把这件事讲出来,显然这案子,凌云翼有不便之处。

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三个基本推断。

仅仅两刻钟后,赵梦佑就押着一干案犯回到了戏台前,缇骑押着案犯,一人一脚踢在了这些案犯的腿窝,缇骑一只手摁着一众案犯的脑袋,狠狠的摁在了地上,让案犯动弹不得。

秋风哭,秋雨啼,人间多苦楚。

“发死人财是吧,现在给你们一炷香的时间,跟缇骑交代清楚。”朱翊钧手一挥,让赵梦佑带着缇骑,直接在御前审案。

很快,一个让人十分意外的人名,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王建,王崇古弟弟王崇义的儿子。

“王崇义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松江推官姚光启,这哪来的儿子?”朱翊钧亲自盯着,案子审理的很快。

王崇义替王崇古死了之后,朱翊钧还专门看过王崇义的生平,王崇义早年行商骑马太多,伤了身体,就只有一个女儿。

“嗣子。”赵梦佑言简意赅的说道,就是过继到王崇义名下的儿子,而且是远房侄子。

王崇古家里人丁不太兴旺,到王谦这儿,算上去年出生的孩子,王谦这儿也只有三个儿子,老大王之采读书读的很好,老二王之毅就不太行了,顽石一个,朽木不可雕也,把孩他娘气够呛。

王崇古对王崇义有亏,总觉得王崇义是替他死的,所以对这个过继的嗣子,格外优待。

这格外优待就优待出事儿了。

“第一案贪墨抚恤,第二案占人屋舍,第三案经营赌坊、第四案买卖丁口,都是这王建做的?”朱翊钧看着自己总结到的消息。

抚恤银被贪墨后,妇人和孩子被驱逐了官舍,按照抚恤办法,生产工伤而亡,三个孩子成丁后,才要搬离官舍,但第二年,妇人和孩子就被驱逐了。

去年,有个把头就拿着一张赌坊的欠条,要强夺妇人孩子,说工伤的匠人,死前欠了一大笔的赌债,要用孩子抵债。

妇人只好四处告状,却是告诉无门,今天她听说皇帝阅示万家园,就闯到了御前,她都没料到能闯得到。

显然,凌云翼安排的这出戏。

凌云翼确实不太方便,因为王建是王崇古的侄子,凌云翼动王建,很容易就弄成全面反对王崇古了。

全面反对要不得。

“赵缇帅,拿人去。”朱翊钧基本梳理清楚了案情,让赵梦佑带缇骑拿人去了。

朱翊钧看向了凌云翼说道:“凌次辅,官厂内外严厉稽查类似案件,必要时可以让缇骑办案。”

“陛下,此事儿不怪文成公,文成公年纪太大了,就管不住这些人了。”凌云翼给王崇古说了句好话,看起来王崇古留下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并不算太致命。

随着王崇古年纪大、精力差,管不了那么多事儿,王建才变得越发猖狂。

凌云翼作为臣子,他不好控制打击范围,更不想王建的案子,牵连到已故的文成公。

对于王崇古功绩,凌云翼是真心认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