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三十一章 王崇古大渐

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九百三十一章 王崇古大渐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11: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过年虽然已经休沐,但朱翊钧开始了自己的年前巡礼,腊月二十五日的下午,大明皇帝出现在了大兴县的南海子。

南海子这个地方在大明的正式称呼叫南苑,就是皇帝巡猎的地方,每个月都有专人打猎,为皇帝提供野味。

整个南苑大约有31万亩之广,大约是290个皇宫大小,永乐年间进行了营造,围墙就建了120里。

南海子本该设有一个总督,四个提督,负责二十四个园,禽兽、瓜果蔬菜,特供皇帝使用。

自正统年间起,南苑逐渐破败,自成化年间起,不设提督、内署不再对南苑进行管理。

弘治年间,孝宗皇帝下旨许民自种,南苑这31万亩,围绕着南湖开始耕种,正德年间,武宗皇帝喜好打猎,就将围墙重新修缮,收回了南苑。

但大明自弘治年间就陷入了财政收入的危机,根本无暇管理南苑了,但朝廷禁令仍在,这地方到隆庆年间,彻底荒废。

朱翊钧将它捡了起来,安置墩台远侯和海防巡检的亲眷,至今南苑有人家五千一百户,全都是斥候的亲眷,除了这五千户外,这里还有两千一百人的羽林孤忠。

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南苑羽林,官养教兵,号为羽林孤忠。

大明连年征战,即便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但依旧有许多的牺牲,而这些牺牲军兵的孩子,如何长大,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周德妃、皇帝的大女儿朱轩嫦就是这种难题之一。

壮劳力死于边野,家里无以为继的;父亲死了,被亲戚乡邻吃了绝户的;娘亲改嫁,这拖油瓶不能带的;

这个问题,不是大明独有的,而是自汉代就已经存在,汉武帝也有一班羽林孤儿,大约有2500人左右。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都不养是吧,朕养!

大明皇帝像过去十数年一样,来到了南苑,大驾驶入了牌坊,停留在了街边,张居正随行,王崇古身体有恙,今年无法随扈左右了。

朱翊钧下车,两千孤忠营有半数,头戴红缨盔,身披铁浑甲,手持钩镰枪,昂首挺胸,冬日的寒风吹动着旌旗猎猎作响,孤忠营略显稚嫩的脸庞,表情格外的坚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父亲来了。

无论是名义还是实际,两千一百人的孤忠营,都是陛下的孩子,只不过不改姓氏而已。

在皇帝下车后,孤忠营没有下跪,而是站的更加挺直,齐刷刷的看向了皇帝,不停地顿着手中的钩镰枪,齐声喝道:“陛下威武!”

“大明军威武。”朱翊钧挥了挥手,示意停止山呼海喝。

“参见陛下。”一个魁梧的壮汉,来到了皇帝面前俯首说道。

此人是孩子王卫靖国,本名卫三,宣府墩台远侯卫五郎的儿子。

卫五郎死于边野,万历三年死在了侦查俺答汗军兵动向的冰天雪地里,被冻死的,尸首在来年开春才找到,卫五郎的妻子重病,死在了卫五郎的前面,留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村里的地痞吃了卫三家里的绝户,抢走了仅有的七亩田,卫三的哥哥不忿,前去说理,被这地痞打死,卫三那年四岁,抱着襁褓里的妹妹,光着脚踩着雪站在村口,不知该往何处去。

卫五郎的袍泽前来探看,发现了躲在庙里的卫三和他的妹妹,这位袍泽带着孩子入京,找到了同为墩台远侯出身的陈末,卫三被皇帝赐名卫靖国,送到了南苑。

卫靖国从小就是孩子王,院里的孩子都不敢惹他,倒不是卫靖国凶横,而是卫靖国公平。

“免礼,靖国啊,你不打算参加科举吗?”朱翊钧看着这些孩子们略显稚嫩的面孔,十分的欣慰,这么多年,自己终究是没白忙活,至少养活了这么多的孩子。

卫靖国已经从讲武学堂毕业,按照大明武制,讲武堂毕业就是武举人出身,朱翊钧说的科举是文举人,这孩子读书真的很好,考个举人完全没问题,但考进士,那就得看造化了。

“不考了,臣已经到京营报道了,打算做墩台远侯。”卫靖国满脸憨厚的笑容,都吃了十四年皇粮了,他也长大了,不是孩子了,该入伍了。

这已经是陛下第三次想让他考举人了,他有的时候,想不明白陛下为何一直让他考文举人。

羽林孤忠营的职责就是习文练武,考入讲武堂,成为庶弁将,进入京营,防止京营这个人间凶器,最可怕的暴力脱离皇帝的掌控。

很小的时候,卫靖国就知道了这一职责,他也一直奔着这个目标长大,但陛下似乎对这个职责定位,不太认可。

“行吧。”朱翊钧点了点头,既然卫靖国已经入伍,而且弓马娴熟,要做墩台远侯,皇帝也不再强求。

朱翊钧让卫靖国考文举人,是因为他觉得这样不公平,他的父母为了国朝边方安定而死,已经为大明尽忠了,孩子成了孤儿,好不容易长大了,又要入伍遭罪了。

朱翊钧走到了队伍的最末尾,这里的孩子都很小,只有三五岁的样子,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不进行军事训练,不喜欢练武,可以不练。

“这些是今年新来的?”朱翊钧抱起了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孩子眼睛很大,眨着眼睛看着皇帝也不露怯,伸出手,在朱翊钧的脸上捏了一把,然后就咯咯咯的笑了起来。

“是。”卫靖国赶忙说道,今年入孤忠营三十二人。

朱翊钧怎么可能是吃亏的主儿,立刻轻轻捏了回去,笑着说道:“调皮,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诺诺!诺言那个诺。”小孩一直躲着皇帝的手,不肯让皇帝捏脸,还要反捏回去,奶声奶气的回答了皇帝的问题,手一刻也不放松,非要掐回去才罢休。

陈诺,父亲是一名辽东军,驻守石见银山,牺牲在了倭国,母亲改嫁了,留下了孩子被送到了孤忠营来。

朱翊钧甩了甩袖子,暗藏在了手里一颗饴糖,一翻手露了出来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他将诺诺放下,说道:“认输认输,咱认输了,这颗饴糖给你。”

“谢陛下。”诺诺志得意满,趾高气昂,叉着腰对着小伙伴们展示了自己获胜的收获。

皇长子朱常治自从读书后,一直跟着皇帝听政,这次巡视南海子,也不例外,他其实有些羡慕,从小到大,忙碌的父亲,从来没这么逗过他。

朱翊钧巡视了南海子,停留了大约一个时辰后,才离开去了永定毛呢厂,接见了十数位匠人,询问了今年厂里的情况,尤其是关于工匠大会的问题。

刘七娘这个当年胡乱招惹皇帝的花魁,现在做了织娘的代办,孩子也已经慢慢长大,岁月不留情,刘七娘的眼角也爬上了皱纹。

大明皇帝的车驾在二十六日上午,抵达了西山煤局,接见匠人,询问情况,查看了账目,皇帝临时起意,巡视了饭堂,查看了伙食之后,进行了一些指导,主要是卫生要求。

离开了西山煤局的皇帝,下午抵达了清华园,查看了清华园改建学堂的进度,院墙已经拆除,李伟最爱的一些花卉也被连根拔起,要改藏书楼。

朱翊钧到北城,先去了十王府,接见了宗亲,而后去了武英楼接见了武勋和军兵,虽然天天见,但这次是慰问,而后去了皇家理工学堂。

二十七日,皇帝带着皇后和长子去了东西舍饭寺,又去了养济院,带了些米面粮油,查看了孩子过冬的情况,也得亏皇帝每年都来,要不这养济院恐怕要变成藏污纳垢之所,变成人牙行也不是没有可能。

二十八日,皇帝在皇极门接见了一千多名吏员、耆老、百姓、力役。

廊庙陈民念,丹墀问政典。

二十九日,皇帝又接见了一大批的外官,从巡抚、布政使、知府、知县都有,除了陕甘总督石星言外,这些外官,多数都是磕头虫,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十日上午,皇帝接见了西土城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朱翊钧代表万民,对他们在灾年减租,做出的六个主要承诺,表达了感谢,也希望他们能够做到,毕竟白纸黑字的写着,要是再犯,那就不能怪朝廷不讲情面,不讲人情了。

势要豪右们则是询问了最关切的问题,武清伯案会不会进一步扩大,他们起的大厝会不会被皇帝拿去修学校呢?

皇帝拿去修皇家园林,这些势要豪右还能反抗下,皇帝拿去修学校,他们连反抗都不太好反抗。

姚光启的弟弟姚光铭表示,皇帝需要尽管拿去,给立块碑,立刻高呼圣明!

陛下已经非常柔仁了,只要宅子不要命,宅子没了可以再建,人没了,就真死了。

皇帝没有含糊不清,而是告诉势要豪右:不犯抄家的罪,就不会被抄家。

皇帝这话,怎么看都像是废话,但势要豪右离开的时候,无不欢欣鼓舞!

陛下向来说到做到,信誉坚挺,陛下把大明会典、大明律看的很重要,态度也很明确,不会让权力小小任性,就把他们当钉子给锤了。

傍晚,朱载堉带着宗亲、张居正带着百官、戚继光带着武勋,到了通和宫来给皇帝陛下拜年。

朱翊钧仍然没有见到王崇古,他在年前就已经多次抱恙请了假。

大明拜年是在大年三十傍晚拜年,过年也不设宵禁,四处都是张灯结彩,十分的热闹。

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

京师的梅花开了,王崇古真的一病不起了。

大年三十这天,王崇古抱病去了西山煤局,这天匠人要办庆典,他强撑着去了,回到了全晋会馆,便起不了了,他甚至没有接受晋党、工党的拜年。

这一恶化,就有了大渐的趋势,大医官陈实功奏闻了皇帝,王崇古,恐怕时日无多。

“王谦回来了没?”朱翊钧有些心烦意乱,将奏疏、杂报都合上,他没心情去看了。

冯保低声说道:“要到十三日后才能回来。”

王崇古病重后,皇帝下旨给驿,八百里加急送往了松江府,但王谦要回京,要把手头的事儿交接清楚,才能回到京师,最起码也要十三日的时间。

“这么说,怕是赶不上最后一面了。”朱翊钧吐了口浊气,更加心烦意乱,王谦虽然是个逆子,但父亲病重离世,都赶不太上。

冯保沉默了一下,才说道:“恐怕,有些来不及,大医官会诊了,王次辅,恐怕…恐怕,就在这几日了。”

“朕知道了。”朱翊钧再次点头,陷入了沉默之中。

王崇古在扬州抗倭,在宣府拒虏,在隆庆年间,促使了隆庆议和,虽然后来走了一点弯路,万历维新后,王崇古就变成了逆党恨得咬牙切齿的人物,南衙逆党编织罗列的投献榜头名就是他。

没有物质基础是无法支撑万历维新的,显然,王崇古结合军屯卫所、住坐工匠的祖宗成法,搞出的官厂制,为万历维新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

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三,朱翊钧的大驾玉辂来到了王崇古的家宅,因为跟晋党的关系貌合神离,王崇古不住全晋会馆,在京师寸土寸金的地方,王崇古的家宅,足足占地二十亩,比张居正的私宅,大了一倍。

朝堂上斗不过,就要在家宅上胜过一筹。

朱翊钧站在门前,抬了抬脚,又放下,犹豫不前,有些踌躇。

人都有侥幸心理,朱翊钧总觉得自己就跟呱呱乱叫的乌鸦一样,每次在大臣病重后,探望之后,大臣都会离去。

朱翊钧甚至觉得,自己只要不进这个门,王崇古就能继续活跃在朝堂上。

其实从去年六月,朱翊钧就注意到王崇古真的老了,他拿不起环首刀了,也追不了逆子了,走路的拐杖不再是装饰品,而是必需品。

王崇古在十月份廷议,就变得有些癔症,说过的话,过会儿就忘,这个冬天,王崇古一直断断续续的生病,就没停过。

“进去吧。”朱翊钧最终还是走入了王崇古的家宅,调整好了情绪。

王崇古醒着,皇帝进来的时候,他仔细分辨了很久,看清楚是陛下的时候,才露出了一个笑容。

“让陛下挂怀了,陛下能来,臣感激不尽。”王崇古看到了皇帝过来,就露出了一个轻松的笑容,他其实是有些怕的,他真的怕陛下不来。

他是个僭越佞臣,这些年,他活着,他有用,陛下看重他;他要死了,没用了,陛下还愿意庇佑他们家吗?这是王崇古病重后,心头最重的事儿。

皇帝当然可以为了报复当初的不臣选择不来,只要皇帝不来,朝中多少豺狼虎豹,巴不得把他们家生吞活剥,不用皇帝去做那个恶人。

皇帝来了,态度就明确了,他也是万历维新的功臣。

朱翊钧坐在了王崇古的身边,假装恶狠狠的说道:“朕在次辅心里,就是那般小肚鸡肠之人?这都多久的事儿了!次辅难不成觉得朕不会来?不恭顺!”

王崇古是个很健壮的人,但现在重病之下,缩在病榻上,显得格外的瘦弱。

“哈哈。”王崇古笑了笑,陛下是个很好懂的人,这显然是玩笑话。

但讲心里话,皇帝陛下就是小肚鸡肠的人,睚眦必报,都是跟张居正学的,无论什么仇,都能记一辈子。

“陛下,臣能葬在西山金陵吗?”王崇古问了另外一个自己关切的问题。

朱翊钧没有嘻嘻哈哈,立刻说道:“那是自然,排在先生和戚帅之后,这都是定好的。”

“还是三号功臣?了不得,了不得了,也算是光耀门楣了。”王崇古一听,稍微瞪大了些眼睛,颇为惊喜。

居然还能排在第三号!

他觉得自己以前干的那些事儿,能配享皇陵,已经是皇帝陛下大度了,没想到会如此的靠前。

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只算万历维新之后的功过,不算之前的,之前国势风雨飘摇,有点啥事,都正常。”

王崇古在万历二年之前,是又贪又腐,和高拱、杨博一起包庇晋党门人,连塞外长城的银子都贪没了,女儿嫁人僭越用金字写聘书,还要把自己家的狗,送到京营吃皇粮,谭伦不让,王崇古就让御史们用咳嗽弹劾谭伦。

这些事儿,朱翊钧当然没忘,但王崇古悬崖勒马了,把长城修补了,安置了宣大十九万流民,之后领皇差,没有什么差错,这是功劳,功远大于过,那之前那些统治阶级内斗的风雨,就没必要太过计较。

王崇古看着皇帝看了许久,人生弥留之际,他还是承认陛下是个大气的人,心里装着天下,装着江山社稷,装着黎民百姓。

就他干的那些事儿,换个皇帝,容不得他。

王崇古撑着身体坐了起来,喘了口气才说道:“陛下,让王谦丁忧守孝,然后就此归隐吧。”

“朕还护不住一个王谦不成?王次辅勿虑。”朱翊钧倒是觉得王崇古多虑了,次辅父亲离世了,王谦还有圣眷在身。

王崇古摇了两下头说道:“臣走了,他要给陛下找多少麻烦。”

“王谦真的离开了朝堂,王家七零八落就在不远,王次辅应该清楚,他一退,所有人都要把他分着吃了。”朱翊钧立刻说道,斗了一辈子的王崇古,显然很清楚,王谦的官身,就是他们家的保命牌,绝对不能后退一步。

走到这一步,王谦已经没有激流勇退的可能了。

思退?这个世道,从来没有那么温情过,没人会放过王崇古、王谦和他的孩子,哪有什么退路,连朱翊钧这个皇帝都没有退路。

“臣就是怕他斗不过旁人,还被人利用,反到成了对新政反攻倒算的口子,这口子一划开,就跟决堤了一样。”王崇古沉默了许久,断断续续把这段话说完了。

“安心,有朕在。”朱翊钧笑了笑,这老狐狸就是趁着病重,问皇帝要承诺来了。

朱翊钧听懂了,就给了。

不是朱翊钧和王谦私交好,才要庇护王谦,主要还是王谦自己争气,一群连矛盾说都读不通顺的虫豸,根本不是王谦的对手,再加上有皇帝圣眷,王谦这个牌坊是决计立得住的。

“陛下,臣有件事一直没交代。”王崇古让下人拿来了一个盒子,冯保打开检查后,才放到了陛下面前,盒子一尺见方,里面全都是欠条。

冯保简单数了数,这一个盒子里的欠条,就超过了两百万银,按着欠条上的利率,一年光是利息就有六十万银。

“陛下,之前臣说捣巢走马之事,这就是为何要捣巢走马的原因。”王崇古看着那个盒子,情绪颇为复杂。

凭什么大明边军就要跑到草原上,捣毁人家的巢穴,赶走牧民的马匹?因为草原人欠了钱,不还还想跑。

晋商追不回来的欠条,就会交给边方军兵,军兵拿着欠条就四处捣巢赶马。

俺答汗,是孛儿只斤这个黄金家族,第一个认了大明做宗主国的北虏可汗,不是自愿的,是被逼的。

王崇古轻轻咳嗽了下说道:“臣的盛昌号每年入草原行商,短短三十年,上到俺答汗,下到牧民,人人都欠着我家钱,生生世世还不完。”

“除了盛昌号,晋商还有盛荣号,盛永号、盛本号等等,全都是晋商到草原行商,就臣麾下的这些晋商手里的欠条,林林总总,得有两千多万银。”

“草原上的这些人,别说还本金了,遇到个灾年,连利息都还不上。”

“陛下,这些晋商人人恶贯满盈,睡遍了草原所有的帐篷,寺庙,这草原人还不起钱,就得卖儿卖女,这才有了大同婆娘这个说法。”

王崇古临死之前,才老实交代了,雄心壮志、把大明逼到签订城下之盟的俺答汗,到底是怎么样,一点点被逼到了这般窘迫的地步。

“打仗嘛,什么手段都用上,不奇怪。”朱翊钧合上了盒子,自万历九年大明攻破板升,开始王化绥远后,晋商们也就不敢催债了,利滚利,这些欠条的成本,早就赚回来了。

再追欠催债,激化了边民的矛盾,就要迎接皇帝的雷霆万钧了。

王崇古把晋商手里的所有欠条都收到了自己的手里,他本来打算,若是绥远的情况有反复,就把这些欠条呈送圣上,陛下拿去讨债,师出有名,还是一把火烧了,收买人心,都是个工具。

绥远王化的进程,远比最乐观的朝臣还要乐观,连皇帝的金身像都竖起来了。

本来大明以为是野性难驯、凶残无比的豺狼,没想到是饥一顿饱一顿,给点吃的就能训好的狼,原来真的和解刳院说的一样,有吃有喝,两个月,狼当场给你表演一个原地变狗。

王崇古低声说道:“陛下,若是日后遇到了棘手的对手,就用这法子,哪怕是西班牙、英格兰也无碍,实在不行就把这些收不回来的欠条,低价卖给泰西海寇,让海寇自己去讨就是了。”

“比如,安南,让广州市舶司把民间欠的条子收一收,把水师派过去讨一讨。”

生财有道王崇古,临到终了,还在想着朝廷该怎么弄点银子。

朝廷缺银子缺的厉害,驰道要修,学校要建,这穷的时候,国帑空空如也,这富起来,国帑还是空空如也,这万历维新不是白干了吗?

朱翊钧沉默了片刻,这读书人的肚子里全都是毒计,皇帝、宦官摞一块,都斗不过。

“陛下,还有这朝中反腐之事,臣有个奏疏。”王崇古让大管家拿来了一本奏疏,交给了皇帝陛下。

王崇古肚子里全都是术,没有道,他这辈子唯一做的大道之行,就是官厂的生产力提升,其他全都是术。

这次给皇帝的奏疏,也是术,在他看来,反腐从十个角度入手。

一赖言官举劾,二查青楼艳帜;三观义女华服,四究密函遗牍;五惧外宅争宠,六看梁上窥户;七惩纨绔骄横,八察鼎工溃塌;九明流民叩阍,十纠同僚劾奏。

只要从这十个方向切入,要查贪腐,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陛下,臣无策也,临到了,臣还是赢了张居正一次!就他张居正为国为民,就他张居正是世间伟丈夫?”王崇古见陛下收了奏疏,心中一直攒着那口气,终于放下。

临到了,他还是赢了张居正一次。

张居正只是支持反腐,但没有拿出具体的条规,王崇古给了陛下一本反腐的纲常,照着这个查,一查一个准。

言官弹劾,基本都是有了部分确切的证据;

官吏经常出入青楼这等奢靡之地,一查一个准;

义女华服,在大明有些义女她不仅仅是义女,穿着十分华丽,就可以入手了;

密函遗牍,说的是瓜蔓连坐,抓到一个不松手,个案变窝案,拔出萝卜带出泥;

欲求不满的外室,愤愤不平的正妻,喜欢炫耀的子孙,都是极好的目标;

梁上君子就是小偷,这些个小偷,其实可以看作是重要的信息来源,问小偷有时候比问御史还快;

鼎工溃塌,王崇古因为宣大长城被张居正给斗翻了,回宣大堵窟窿去了;

流民叩阍,就是要对百姓们检举问题进行调查,不能糊弄了事;

同僚劾奏,其实就是官僚、官吏内斗,虎视眈眈的政敌,总是有些旁人不了解的证据。

整体而言,王崇古根据自己的经历,为大明反腐斗争,指明了方向,本来不知如何加大反腐力度的大明朝廷,立刻豁然开朗了起来。

这是术,但很有用的术。

“朕知道了,反腐这件事,朕会一直做下去的,等王次辅病好了,王次辅亲自督办。”朱翊钧将奏疏收好,用力的说道。

“臣早些年手刃过两个倭寇,此生无憾也。”王崇古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乌鸦,吐了口暮气,似乎在回忆着自己的过往,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朱翊钧坐在凳子上,坐了很久很久,大医官陈实功上前,切了切王崇古脉,才低声说道:“陛下,王次辅,走了。”

“朕知道。”朱翊钧点了点头,就那么静静地看着,良久之后,才吐口气说道:“冯大伴,王谦不在身边,下旨礼部委派专员治丧,让宦官盯着点,不得懈怠。”

“替朕送王次辅最后一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