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零九章 侯于赵只是怪,不是坏

还田的确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

王朝更替、历代革故鼎新,其实都是从生产资料再分配上做文章,都是如此,没有任何例外。

生产资料再分配,本身就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实践总结出来一套行之有效,解决系统性危机的办法,每一次的浴火重生,每一次的涅槃,都王朝伴随着,或者说是为了让生产资料再分配。

这次的浙江还田,本质上是大明皇帝用放宽海贸条件,用海外利益交换了势要豪右的妥协,当然价格上,要低很多很多,本来十顷田就可以换条船或者船证,但到了浙江还田,变成了二十五顷才能换到。

这些船,这些船证,最终是要出海寻求利益的,除了官船,很少有船只前往太平洋的对岸,更别说泰西了。

所以,大明还田的代价,还是由海外夷人、倭奴、黑番等等种植园里的奴隶们进行承担。

皇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付出了真金白银,还进一步放宽了海贸的条件和门槛,皇帝付出了部分皇权和皇帝本人的身后名,奴隶贸易和种植园经济,日后要挨的骂,堆起来,怕是比泰山还高。

让王崇古没想到的是政策制定、再到政策推行,皇帝的目的是威罚,执行层面也没有出问题,但浙江有着非常强劲的经济韧性,只要政策可以执行到底,浙江就可以获得发展的机会。

相比较腹地,浙江的自然禀赋、地理条件,还是有太多的容错机会了。

而且率先一步,浙江率先完成了生产资料再分配,就获得了先机,别的地方,再想超过浙江,那恐怕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还田,部分势要、乡贤,是比较配合的,并非一致性的反对。”朱翊钧拿出了一本奏疏,面色一言难尽的说道:“只是侯于赵,写了个名册。”

朱翊钧将侯于赵搞出的还田名册,这份名册是有些危险的名册,不太方便传播的那种,叶向高自然看出了陛下的为难,没有动笔继续写。

侯于赵对浙江还田积极程度,分成了五个等级,某种程度而言,皇帝可以按着名册进行抓人。

第一级,为忠君体国,人数最少只有一成不到。

大部分为多年的海商,他们不仅主动还田,还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宣讲朝廷政策,对抗一些风力舆论,还主动游说同族、姻亲还田,游说一次不成,还要游说两次三次,并且最重要的是进行帮扶。

部分士绅对出海抵触,不是认为商贾低贱,不是认为出海是亡命之徒的选择,而是没有路子,既不知道怎么经营海贸,也不知道如何下手,看别人赚钱十分羡慕。

而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就做了这个领路人。

海商们集体推荐还田换到的船只,挂靠松江市舶司,而非宁波市舶司,宁波市舶司被普遍描述为,不是特别方便。

第二级,为圣德感化,这类人只有两成不到。

就是对还田、海贸持有观望态度,毕竟朝廷今天开海,明天禁海,这损失就不是亏可以去形容了,只要禁海,转型的士绅就只能做走私海商了。

经过游说、被人引领有了门路后,开始投献。

圣德感化,之所以和圣德有关,还是因为相信春秋鼎盛的大明皇帝的信誉,陛下说话是真的算话,这么多年,连陛下批注的四书上的承诺,都在坚决履行,更别说公开圣旨承诺了。

第三级,为左右摇摆,这类人最多,超过了五成。

不知道是不是要还田,不愿意跳出自己舒适圈,踏入前途未卜的领域,就选择观望,再看看,尤其是看看陛下的承诺,是否算数,答应的船证、船契会不会如期兑现。

这些船只全都是内帑、国帑、浙江地面共同给造船厂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只不过皇帝下章要船厂督造的价格,和民间的价格又不是一个价格了。

第四级,为被逼无奈,还田是不想还田的,但死也是不想死的,朝廷的刀子就悬在脑门上,德清蔡氏就是典型,蔡正平是坚决反对还田的,他就想当个清闲地主。

除了军兵的刀子过于锋利之外,种地的收益以及经济形势的改变,出于对自身阶级向下滑落的担忧,这些士绅,不得不遵从了朝廷的政令,进行了还田。

第五级,则是死不悔改,首鼠两端,不肯遵从政令废除贱奴籍身契,假意答应还田,暗地里对抗朝廷政令,逼迫得田佃户长租、用薄田代替良田还田、利用钱庄发高利贷大肆兼并等等。

对于和皇帝逆行的第五级,侯于赵的态度是这就是敌人,手上但凡是沾了血的就杀,手上不沾血就流放到吕宋、旧港、元绪群岛、金池总督府。

侯于赵把这些和皇帝逆行的家伙,全都当成蛮夷来剿灭。

“这侯于赵的作风,怎么那么像来俊臣?”王崇古看着侯于赵列出的一堆名册,有些紧张的说道。

侯于赵和大唐酷吏来俊臣可太像了,罗织名单和罪名,这确实是有些吓人了。

“来俊臣什么货色,也能和侯于赵相提并论?侯于赵就是喜欢和人逆行而已,还田这么大的事儿,他一厘银子没贪,如此并论,这不公允。”朱翊钧立刻维护起了侯于赵。

缇骑对侯于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侯于赵没有利用还田令,大肆敛财,甚至对所有贿赂之人进行了调查。

侯于赵的逻辑有的时候真的很怪,但又很合理。

在他看来,但凡是来行贿的,一定是做了亏心事,有一些心里存着避祸心思想法的人,给他送钱,反倒送来了一脑门的官司,被查了个底朝天。

“这第五级死不悔改者侯于赵已经查办了,那第四级逼不得已的,要不要抓?”张居正看着手里的名单,问出了一个让皇帝、首辅次辅、大将军都比较为难的问题。

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罗织好了名单,下一步,就是按册抓人了。

要被分到第四级,是有几个必须要满足的条件,这些人,真不是过一天是一天的日子人,而是满心愤恨,并且付之于行动。

包括但不限于,散播朝廷白没田产谣谶、鼓噪佃流氓力对抗还田、催缴两次补缴税赋、利用自己在朝人脉掀起风力舆论等等。

这些条件全都符合,才会被归类到第四级的被逼无奈,在可抓可不抓的范畴。

“朕借着仁和的一把大火,连坐了整个浙江,以较低的价格收了他们的田产,还不允许人有些怨言,发点牢骚?田也还了,朕前脚刚把船给兑付了,后脚,就把人家门给抄了,朕如此出尔反尔,天下谁还信朕?”

“密切观察吧,反迹不彰,就不抓了。”朱翊钧在抓还是不抓之间,选择了还是,一来,信誉这个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想要建立,难如登天。

“而且侯于赵有点怪,他可以区分敌我,这多少有点神奇,就像这次蔡徐争斗,他就判断对了,而且不止一次,倒是有点像孙大圣的火眼金睛,能看得出是人还是妖。”

“他总是能精准的判定这个人的敌我,朕比较相信他的判断,朕是南巡来浙江,不是常年在浙江,他既然判断不是敌人,朕要抓人,是拆他的台。”朱翊钧详细解释了下为什么不抓。

二来,他不想当好坏不分的唐三藏,侯于赵在打妖怪,他这头儿四处给侯于赵树敌,这种专门给下属增加难度的上司,是极为可恶的。

朱翊钧比较相信侯于赵对立场的判定,他遇事,可以快速判断敌我,而后去做事,在辽东他这么做,在浙江他还是这么做。

“确实有几分难言的古怪。”王崇古领着官厂,还督办鼎建大工,他和穷民苦力接触较多,百姓里面是有坏人的,如何从百姓里面区分出好人和坏人,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正如王崇古在他的为官之道,五步蛇的自我修养里讲的那样,要对群体保持同情和关注;也要对个体保持警惕和距离;

而侯于赵这个人怪就怪在了,他可以精准的区分敌人还是朋友,哪些是必须要打倒的,哪些是可以容忍的,哪些是可以团结的,哪些是必须要支持的。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大抵会困扰人一辈子,在任何事里,都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侯于赵做到了。

有一个十分神奇的案例,杭州府罗木营有个把总,姓吴,叫吴尚文,乃是临安吴氏的大少爷,吴尚文的父亲和祖父,属于那种典型的劣绅。

是十分恶劣的劣绅,吴尚文的原话说:

我打小就吃带血的米,我家是临安坐地虎,我爷爷最喜欢活埋不交租、不还钱的佃户,我爹手里养着伙地痞土匪,谁不听话就直接冲进家门打砸抢,男的杀了,女的拉回寨里!

老土匪生小土匪,老佃户生小佃户,老家奴生小家奴,如此生生不息,爷爷父亲,在临安县,纵横四十余年,无人敢管,连知县都不敢管。

知县不敢多问,要不这税赋谁来纳?这衙役谁来养?这劳役谁来征?办事谁来牵头?

万历十三年,陛下要平叛,吓得爷爷要上吊自杀、吓得我爹要投河,结果衙役把爷爷从上吊绳上救了下来,把我爹从河里捞出来,弄清楚后,斩首示众了。

这等手上沾满了血债的势要豪右,被侯于赵给抄家了,而吴尚文当时在杭州罗木营里做把总,包括阎士选在内,所有人都建议侯于赵也把吴尚文抓了,以绝后患。

你侯于赵抄家灭门,留这么个余孽,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侯于赵没有听从建议,他没有抓人,还让吴尚文回临安县去了,让吴尚文主持临安县还田。

所有人都觉得侯于赵要吃大亏!这和放虎归山,没什么区别。

吴尚文在他爷爷、他爹被斩首示众后,回到了临安,亲手把原来属于他家的田,全都还了,还把临安几家豪奢户叫到了家里,逼着他们还田。

阎士选不懂,还跑去询问了下还田事,借机问吴尚文究竟为何会如此选择。

吴尚文说他有个好母亲,他母亲礼佛,每次他爷爷、父亲制造杀孽的时候,母亲就哭,还要在佛龛前不停地念经。

从小,他就一次次亲眼目睹那些罪恶,作孽太多是要遭报应的,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后来,吴尚文的母亲,不明不白的死了,吴尚文的父亲、爷爷都被斩首了,都不知道母亲为何死了,是吴尚文自己不敢问,若是听到亲爹杀了母亲,吴尚文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该活着还是死去。

从母亲不明不白死后,吴尚文对吴家没有了任何的认同,直接跑到罗木营投军了。

这田还了,吴尚文才觉得身上的罪孽轻了几分,吴尚文仍在罗木营,每年出巡,修桥补路修堤挖渠,才得了片刻安宁。

吴尚文觉得自己活着就是罪人一个,因为从小开始,他就在‘吃人’了,他打熬身体的米面粮油,全都是百姓的骨血。

吴尚文长大这些年,吴家光是放高利贷,把佃户逼到自杀,没有一百也有九十户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家可是一点都不积善,也不积德,积的全都是累累血债。

吴尚文说,他其实很怕,当初江南闹出了操戈索契之事,吴尚文就怕的不行。

遇到一些士绅鼓噪佃流氓力闹事,侯于赵就把吴尚文派去,吴尚文出面,对着人群直言不讳,大声喊:谁反对还田,就让他到我家做佃户!

这一句等于是让人下十八层地狱,吴家这等臭名昭著的劣绅,这一句话,甚至比圣旨还管用,到吴家做佃户,真的和下地狱没两样了。

本来挟民自重的士绅,就这样,因为吴尚文的背叛,稀里糊涂的失去了他们最强的一张牌。

被挑唆的佃流氓力,他们怕家主,更怕吴家人,说吴家父子二人吃小孩的脑袋。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卷宗,这桩桩件件,都是些不忍猝读的悲剧,他无奈的说道:“吴尚文的父亲和爷爷,不吃小孩脑袋,这是谣传,但吴尚文的母亲,确实是吴尚文的父亲,亲手打死的。”

吴尚文不敢弄清楚的真相,侯于赵弄清楚了,写在了案卷中。

吴尚文的父亲、爷爷作孽的时候,吴尚文的母亲不敢劝,就不停的念经,念得吴尚文父亲烦了,就打死了,没有任何积怨,也没什么别的吵闹,就是佛龛砸死的。

知道这事的人不多,侯于赵没告诉吴尚文。

“当真是畜生。”王崇古看完了案卷,叹了口气。

“这侯于赵到底是怎么想的?吴尚文他都敢用,王一鹗、周良寅,陛下还看了十年之久。”张居正也是啧啧称奇,侯于赵这个先对立场进行判定,确实有点吊诡。

比阎士选克上玄学,还要古怪一些。

“朕下次见了他,问问他吧,也让他传授下经验,朕也学一学。”朱翊钧很早就注意到了侯于赵这种神奇的本事,在辽东的时候,他就已经将这种本事,用到炉火纯青了。

侯于赵站在朝堂中央,看一圈,然后给朱翊钧一份名单,哪些心怀叵测,哪些明面上忠君反而悖逆,哪些是值得费心思团结,哪些可以信任。

这种敌我判断的神技,对于皇帝而言,不要太好用了!

“侯于赵是户部定好的人,这次浙江事了,可以让他回朝做少司徒了。”张居正提出了建议,让侯于赵再进一步。

做了事就要进步,要不日后没人给皇帝做事了。

“臣以为善。”王崇古倒是颇为赞同。

戚继光欲言又止,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朱翊钧自然看了出来,笑着问道:“戚帅有什么想法?这里就这几人,不会传到外人耳中。”

“其实臣觉得他去做少司马也是可以的,毕竟在辽东督军这么多年,马骑得不错,而且也帮着宁远侯做了很多的事儿,没侯于赵在辽东,宁远侯不能把田开到黑龙江去。”戚继光倒是觉得,侯于赵去户部做勾稽,有点屈才。

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对戎事极为重要,作为大将军,戚继光其实更看好侯于赵履任兵部。

“户部支钱粮,兵部遴锐卒,这样吧,让他去户部,再领总督京营军务好了。”朱翊钧选了个折中的法子,给侯于赵加担子。

侯于赵身上还有件事儿,那就是辽东农垦局。

这个农垦局对大明而言,重要程度甚至比西域还要高,辽东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水泡子排干净了,就可以种田,哪怕是一年一熟,也可以供应北方粮食。

南粮北上损耗极大,但辽东粮食充足,对北方各镇而言,都是天大的好消息。

如果有需要,朱翊钧甚至可以接受李成梁回辽东做土皇帝,也要把辽东垦出来。

说什么工业化,说什么生产关系转变,没有农业,都是扯淡。

天底下就没有一个国家,农业没搞好,就把工业搞起来的,连后世的倭国,都是五星天皇麦克阿瑟,发动了土改,才释放出了农户来。

“如果力有未逮,还是以农垦局为主。”戚继光认可陛下的折中方案,兵部尚书不是非侯于赵不可,可这农垦局,还是得侯于赵亲自来。

“那侯于赵日后入阁呢?先生、次辅,以为他能入阁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农垦局的重担,一个户部尚书恐怕压不住。”

“侯于赵贤能,但就是他那个脾气,陛下得宽容他一些。”王崇古倒是觉得侯于赵入阁没问题。

侯于赵入阁,唯一问题,是皇帝怕是得多次宽宥了,侯于赵说话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顶撞陛下他可能都没意识到自己错了那种人。

侯于赵与人逆行,很多时候,都是如此,这事儿,明明不对,凭什么不能说呢?

比如他当初就觉得首级功不合理,军兵们、将帅们,甚至兵部诸公,都觉得不合理,但就是没人说。

侯于赵就说了,提出了五等功赏法。

“农垦局弄得好,他就是天天气朕,朕也只能容他,农垦局弄不好,朕就是力保,恐怕也惹非议。”朱翊钧稍微犹豫了下,才说道:“朕昨日做了个噩梦。”

“朕梦到朕在皇极殿,殿内、殿外丹陛广场,站满了大臣,这些大臣每一个人都长着无数脑袋,每一张脑袋上有无数张脸,每一张脸上有无数张嘴,每一张嘴里有无数个舌头,这些舌头同时在赞美朕。”

“连冉淑妃都吓坏了,连连请罪。”

朱翊钧真不是胡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天,蔡树常告诉陈末,这侯于赵可能贪墨了船证、船契,朱翊钧就做了这个梦,在梦里,他躲着那些个舌头,可到哪里都是陛下圣明的称赞。

朱翊钧斩那些舌头,那些个舌头断了就长,朱翊钧知道是梦,但就是醒不过来,冉蕙娘真的被吓坏了,叫也叫不醒,还把王皇后找来了。

王皇后到的时候,还把御医给叫了过来,李时珍年岁已高,不便随行,陈实功、吴涟、庞宪三位大医官一起到了。

说来也怪,王夭灼一到,叫了两声,朱翊钧就醒了,除了满头的汗,没别的异常。

三位大医官会诊,望闻问切,确定皇帝无恙,就是心事过重。

朱翊钧其实真的非常担心,蔡树常听说的消息是真的。

侯于赵算是他的心腹大臣了,是万历维新的少壮派,侯于赵要是借着还田事,大肆敛财,破坏了浙江还田局面,这种心腹大臣背叛的感觉,朱翊钧是无法接受的。

若为真,朱翊钧觉得自己这疑心病还得加重些。

幸好,侯于赵只是怪,不是坏。

“咦!”王崇古打了个冷颤,连连摆手说道:“陛下这个梦,太吓人了!”

“臣要不要来守宫门?”戚继光听闻陛下如此噩梦,给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守宫门。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就经常做噩梦,只有让秦琼和尉迟恭守门,说是噩梦,大抵是防止有人造反,毕竟玄武门事变里,玄武门守将常何就是唐太宗的人,而且是玄武门能成功的关键人物。

“那倒不必。”朱翊钧笑着说道:“朕就是恼怒,杀不了那些怪人,斩不断那些怪舌而已。”

“臣遵旨。”戚继光俯首说道,他一个大将军去守门,陛下更睡不着了,万一这个大将军想做皇帝了呢?

“陛下,隔几年还是南巡一次为好,国事繁累,这南巡也算是休息下。”张居正给出了一个建议。

陛下的心事,多数都是国事,还是抽个空休息下比较好。

张居正很清楚的知道,陛下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像表面上那么冰冷,像个无情的政治机器,只不过是肩扛日月社稷所系把陛下变成了这样。

这次朱翊钧召集了元辅、次辅、大将军议事,主要是就是决定是否对浙江方面减田赋、是否要抓捕第四级名册之人、侯于赵的人事安排等事儿。

王崇古详细查看各方奏疏,最后补充说道:“大明要应对一个新的危机了,人口爆发增长,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浙江人口增长变得明显了起来,尤其是缇骑在乡野之间走访,发现几乎每家都有孩子出生,有的是背在背上,有的是在家中,有的则是村头树下,妇人坐在石头上,或者抱着孩子,或者看着孩子。

人口爆发增长,对当下大明是大好事,但人口过多对大明而言,也不太好。

人口大爆炸、生态全崩溃、小冰川气候、田土完全被兼并、生产资料被垄断、朝堂昏乱、民乱四起、兵祸肆虐,这几座大山压下去,恐怕会造成中原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出现。

朱翊钧倒是觉得,可劲儿的生就是了,实在不行,都带着三寸团龙旗贴出海去,孽债都算他一个人的。

皇帝无能,喂不饱百姓,为了防止内压过高,把皇帝的龙椅掀翻了,只能如此了,朱翊钧是封建皇帝,他有自己的局限性。

朱翊钧在大臣们走后,宣见了侯于赵,说明了情况。

“老赵啊,你准备下,等来年开春就回京,户部左侍郎。”朱翊钧恭喜了侯于赵,作为久经考验的封建帝国战士又进步了。

侯于赵面色犹豫,他不是要纠正陛下,他姓侯这件事,宁远侯这么叫,慢慢的大家都这么叫了,他想了想说道:“陛下,要不,容臣在浙江再待五年时间?”

侯于赵不想进步,甚至当面拒绝皇帝本人。

这么多年,没人敢拒绝朱翊钧!

“哦?”朱翊钧一愣,这侯于赵还没入阁,就开始跟皇帝对着干了!这是傻,还是赤子之心?

“浙江地面还田恐怕还有反复,这就跟种地一样,垦出来,不好好种,太浪费了。”

“腹地的这些官员,都有些怕事儿,就是胆子大的申时行,也是前怕狼后怕虎,臣都不知道他们怕什么,臣就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行就回辽东种地去。”侯于赵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侯于赵不会和朱纨一样自杀,他只会把敌人种到地里去堆肥。

从辽东回来,他发现这些个腹地的官员,个个都是规矩一大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给自己套了一大堆的枷锁。

侯于赵就完全不同了,他跟李成梁身上学了点匪气,其实他觉得在辽东种地,比在腹地勾心斗角要好太多了,便没有什么顾忌了。

浙江地面还田可能会反复,还可能出现还乡匪团,这才是侯于赵最担心的,但凡是出现了还乡匪团肆虐,那代表浙江还田失败了。

“其次就是宁波远洋商行了,这些商总、船东,有问题。”侯于赵眉头紧蹙的说道。

“什么问题?具体说说。”朱翊钧眉头一皱问道。

宁波远洋商行连浙江人都不是很喜欢,理由是不太方便,真的只是不太方便那么简单?恐怕不然。

侯于赵颇为肯定的说道:“臣也不知道,臣就是觉得,他们立场有问题。”

“老赵啊,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有问题呢?”朱翊钧好奇的问道。

“感觉。”侯于赵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就只是感觉。

朱翊钧清楚了,这是个天赋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