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零八章 还田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

万历十七年七月初三,大明皇帝朱翊钧带着众妃嫔,再次游了西湖,他主要是去看下于公祠修缮情况。

上次朱翊钧对于公祠的修缮进行了明确要求,杭州知府阎士选显然没有敷衍皇帝的意思,将于公祠好生修缮了一番。

进行了小范围的扩建后,于公祠仍然不失清净,但终于不再像之前那么简陋了。

朱翊钧给于公祠上了香,也给于少保重玄孙于岳上了香,于岳是抗倭忠烈,死于嘉靖二十七年双屿之战,因为浙江风力舆论的缘故,于岳只能放在于公祠里,而非于家祠堂之中。

草木葱翠,绿树成荫,不甚繁华,正好清净。

朱翊钧御笔亲题的百世一人,也还悬挂在于公祠内,可能是因为皇帝来过,也可能是阎士选为了迎检,这次大明皇帝再至,于公祠的香火总算是鼎盛了些,不复过去那么寒酸了。

大明皇帝站在于公祠前,待了很久很久,才离去,他还会南巡,还会来杭州,还会来祭祀。

“陛下,元辅、次辅和戚帅已经恭候。”等到朱翊钧回到西湖行宫的时候,冯保提醒陛下,要宣见的人已经到了。

“宣。”

在众臣子见礼之后,朱翊钧看着于公祠的方向,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道:“于少保错了,当初就不该救大明,跟着徐有贞一起喊南迁就是了,反正偏安江南,中原也经历过了两次,再来一次,北虏磨刀霍霍,刀顶在脖子上,就知道改悔了。”

显而易见,皇帝对于公祠香火不鼎盛,仍然颇有微词。

“于少保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当了几十年的官,最后也没活成文化贵族的模样,就显得他两袖清风,就显得他能耐,能力挽狂澜,能在皇帝北狩后击退北虏,就是不肯跟士大夫们一起和光同尘,相忍为国。”

朱翊钧恶狠狠的说道:“相忍为国、和光同尘,是朕听过最恶心的两个词。”

“文化贵族什么模样?蔡徐两家的结亲就是如此,他们是家族,结亲是为了形成以道德和公序良俗为契约的紧密利益联盟。”

“也就是徐敦成做的有些太过分了,若非徐敦成和婆婆倪氏不清不楚,徐敦成在外面找几十个小妾,蔡氏女,也是不会管的。”

文化贵族的婚姻观和普通人都不同,文化贵族的婚姻是紧密利益联盟,以道德和公序良俗为契约,而德清蔡氏争的即是公允,更是自己家族的面子,还是要惩戒徐氏对利益联盟的背弃。

普通人的婚姻观是家庭,一对夫妻,携手到白首,一起走过那些风风雨雨,到老了就是共同的美好回忆。

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阶级逻辑。

文化贵族的阶级逻辑,和穷民苦力的阶级逻辑完全不同,婚姻观也是属于阶级逻辑的一部分。

这也是兖州孔府,嘲讽老朱家是暴发户的原因,朱元璋当了皇帝,还是小农民的阶级逻辑,马皇后是妻子,而不是皇后,朱标是儿子,而不是太子;

朱元璋的阶级逻辑不对,朱棣也不对,和徐皇后过了一辈子,孩子也几乎都是和徐皇后生的。

显然朱翊钧也没有摆脱这种阶级逻辑错谬,直接把皇帝当成了农夫和磨坊里的驴,当皇帝,不学先帝好好的开后宫,纳妃嫔,享受亿万黎庶供养,整日里励精图治,让大明再次伟大,图个什么呢?

“陛下,于少保并不后悔。”张居正看陛下去了趟于公祠回来之后,就是一肚子气,笑着说道。

于谦不后悔,他忠于朝廷、忠于君王、忠于大明,更忠于自己的认知,在击退瓦剌的时候,于谦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忠,无怨无悔了。

张居正有的时候在想,万历维新大成功,只要不人亡政息,他就是和商鞅一样,被五马分尸又如何。

在晋党不断拉动张居正,楚晋合流的时候,张居正已经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朱翊钧拿出一本杂报,递了出去,摇头说道:“朕就不明白了,于少保怎么就成了抢班夺权的权臣了?”

这本杂报的整体意思就是:结党营私于少保,为国为民朱祁镇。

英明神武朱祁镇要去宣府大同查军贪,引起了边镇的恐惧,而事实是正统镇守大同太监郭敬,常年向草原走私钢铁火羽,谋取厚利,送于宫中。

以于谦为首,西北军兵刻意制造了阳和猫儿庄的假消息,迫使英明神武朱祁镇出征;

朱祁镇力排众议,执意亲征;

朱祁镇亲征之后宣府守将杨洪、杨俊,刻意撤离了十几处边堡的军兵,并且隐瞒了瓦剌人进军的消息,让瓦剌人突袭朱祁镇的后方;

而后杨俊本人带着马军和瓦剌人一道突袭土木堡大营,击溃了京营。

于谦抢班夺权成功,拥立傀儡景皇帝,又和也先在京师打了配合,也先抢劫一通回到草原,于谦成为了天字号权臣。

日月晦明,难照奸佞之暗室;山河表里,竟藏蛇虺之毒牙,天道昭昭,岂容奸佞欺大世盗天名!

“这乱七八糟,什么玩意儿?”戚继光看完之后,呆滞的说道:“这不纯胡扯吗?但凡是带过十人以上做点什么事,就知道这种阴谋,根本不可能成功啊,因为人是个活物啊。”

戚继光压根就不相信,这是人能写出来的东西,诡异无比,戚继光无论如何无法想象,这种阴谋如何施展。

土木堡天变死了武勋十二人,中枢文官,首辅、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侍郎等十四人,其他官员二十六人,可以说是大明中枢全军覆没、武勋断层、文官重构的天变。

居然是一个时任兵部侍郎、到京师还得租房子住的于谦,设下的弥天大局。

戚继光惊叹道:“要实现这个阴谋,不仅仅要说服中枢,包括英宗在内的所有六十六员大臣都是蠢到了极点,还要能够精准操控也先,精确到日的在土木堡设伏,还得让英宗皇帝本人,如同提线木偶一样按照计划行事。”

“因为这六十六员完全掌控权力的中枢大臣,有一个知晓,这阴谋岂不是不攻自破?”

人是活物,很多时候,人连自己都控制不了,更别说别人了,要精准操控这么多的人,这比上海县的叫魂术还要可怕,才能做到。

戚继光打了一辈子仗,制造了超过二十万人的杀孽,他不信这套,真有怪力乱神,这些个阴魂,早就把他撕了,他吃嘛嘛香,正准备第二次入倭计划。

就这个漏洞百出的阴谋,万一英宗朱祁镇,是先帝那个性子,喜欢窝在宫里开后宫,御驾亲征哪有美人香,打死也不出门,这阴谋怎么推行?

“这东西真的有人信?”王崇古看完了杂报,呆滞的问道。

朱翊钧点头说道:“有,人家最大的论据是土木堡在关内,在离京师只有二百二十里路。”

“额,其实不该修驰道的,现在坐驰道只需要两个时辰就到了。”戚继光无言以对,作为一个将领,他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这二百二十里路,在一些人心里,大抵就是驰道两个时辰的距离。

从京师北土城顺驰道发车,到土木堡的时间,现在就两个时辰,天堑变通途。

戚继光也是思索了很久,才开口说道:“陛下,就这220里路,中原走了四百六十一年。”

“石敬瑭做儿皇帝献了燕云十六州给北虏,到洪武二年六月十七日,开平王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元顺帝狼狈北逃,大明才收复了山外九州,彻底收复燕云。”

“要是从安史之乱,中原失去对燕云十六州实际控制算起,这220里路,中原走了614年。”

修驰道修出事了,因为驰道只要两个时辰就能到,以至于成了这种阴谋论的坚实基础。

这段路有多难走?中原走了六百年才走过的天堑。

戚继光叹了口气说道:“陛下,开平王攻破元上都,也不是走的居庸关、宣府、大同,而是走的另外一条路,也就是开平王能打出这种战绩来。”

“洪武二年五月末,开平王从北平出发北上,六月十七日,攻破元上都,宣府大同一带元军再无心战守,才一举全部收复山外九州。”

常遇春和李文忠,领一万骑兵、八万步兵,北上攻灭元上都时候,就带了十天口粮,因为燕山径可不是什么通途,没有任何后勤补给的情况下,十天已经是能够携带最多的口粮。

粮草解决办法也简单,就食于敌,没粮食,敌人有啊,只要把敌人打败了,不光是粮草,连地盘也是我的。

常遇春、李文忠率军五月末,带十天口粮,从松亭关出关,过鹿儿岭、惠州、佯攻大宁,大宁守将。胡元宰相也速,乃善战良将,据险以守。

此时的元廷,无论如何也无法料到,仅仅三日后,常遇春突然出现在锦州,杀的胡元锦州守将唐国公江文清措手不及。

从大宁卫到锦州四百里路,常遇春仅仅用三天时间都杀到了,胡元唐国公江文清根本不知道大凌河的大明军究竟是哪里冒出来的!

就是长了翅膀飞,三天飞了四百里,实在是骇人听闻。

江文清大败亏输,锦州重归大明,而这次四百里奇袭锦州,仍然是佯攻!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常遇春要奔着东北纳哈出去了,但常遇春的部队又消失不见了。

六天后,常遇春出现在了全宁卫,这段路八百里,打的全宁守军措手不及,也速在全宁卫外和常遇春、野战,也速败给了常遇春,只能遁走。

当时元军都在说,常遇春会飞天遁地,否则九日转战一千二百里,简直是神乎其神。

六月七日,全宁卫、大宁卫被常遇春攻克,常遇春攻取锦州、全宁、大宁卫后,开始了下半场的作战。

常遇春打下大宁卫,人马不歇,三日后,兵至大鲜卑山山口要地大兴州,这次的守将是荆王脱火赤,脱火赤惊惧逃跑,被李文忠生擒,献俘阙下。

六月十五日,常遇春、李文忠率部过大鲜卑山山口至新开岭,这里是元上都最后一道屏障,镇守此处的是胡元宗王晃火帖木儿。

晃火帖木儿力阻,被常遇春阵斩之,就这‘阵斩之’三个字,就是难如登天了。

六月十七日,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元顺帝已经在十五日北逃,这导致了相持了两年之久的燕山攻防,彻底失去了平衡。

王保保、元顺帝、宰相也速、唐国公江文清构建的燕山防线,和大明拉锯了两年之久,因为中枢被捣毁,彻底告破。

戚继光评价常遇春这二十天转战三千里的征程,就四个字,军事奇迹。

“自万历元年起,至万历九年王如龙攻破应昌,一样的路,锦州还在大明实控之下,臣走了九年时间,诚不如开平王之勇。”戚继光由衷的感慨道。

这段路难如登天,这是一次大迂回、大包抄、大穿插的军事奇迹。

万历年间的大明,走了九年才走到,常遇春只走了二十天,常遇春应该跟霍去病坐一桌。

“主要是因为振武拖沓了时间,如果以今日京营再战,二十天也能走的到。”朱翊钧倒是宽慰起了戚继光。

不是戚继光不如开平王常遇春,常遇春带的是开国精兵,主上是朱元璋,队友是徐达、李文忠。

戚继光带的兵,是南兵北军矛盾重重,朝堂上下都把他视为缀疣,即多余无用之物,与其说走了九年,才走完常遇春二十天的路,不如说是振武拖累了进军的步伐。

戚继光也是名将,他复盘过大明收复大宁卫全宁卫之战,他觉得自己远不如常遇春勇猛。

朱翊钧也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戚继光和常遇春不是一样类型的将领,戚继光和卫青、徐达更为相似,都是稳扎稳打,就是敌人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无可奈何的那种帅才。

“去山外九州这段路,从正面是走不上去的,中原走了六百年,还是开平王从辽东绕过去的。”

“宣府易守难攻,若是杨洪真有异心,要联合于谦给英宗设局,何须设这么一个局?杨洪、杨俊父子,只需和也先会盟,大明只有南迁一途可走了。”戚继光解释了下这个阴谋,军事上毫无依据的原因。

宣府是京师门户,宣府丢了,代表着大明可以回南方了,北衙是决计不可能守得住。

那时候,大宁卫、全宁卫、应昌也在胡虏手中了。

戚继光看了一眼王崇古,王崇古被这一眼看的心惊胆战!

王崇古立刻激灵了一下说道:“陛下,臣当年在宣大,是贪了不少的银子,但没跟俺答汗会盟,搅合在一起,陛下明鉴!”

说他王崇古是个奸臣,他认,可他也是臣,从没想过要投奔俺答汗,戚继光这一眼,就把王崇古给吓得抖了三下!

这罪名太大了,他王崇古的确贪,但他不想做儿皇帝石敬瑭。

“也先太心急了,他要是攻宣府大同,再下居庸关,别说景皇帝和于谦,就是太祖高皇帝、徐达、常遇春仍在,也只能再图日后了。”戚继光没有要攻讦王崇古的意思,他赶忙岔开了话题。

当初王崇古要是真的和俺答汗暗通曲款,甚至会盟,那真的是天大的麻烦。

也先是绕道紫荆关入的京畿,俺答汗是从古北口南下,都没有攻破宣府。

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先和朱祁镇可以坐一桌,土木堡一战,也先大获全胜,大抵是有些飘飘然不知自己是谁,居然敢不取宣府居庸关,绕道紫荆关。

胆子是真的大,把戎事当儿戏。

当年成吉思汗铁木真,都不敢这么干,铁木真也是先取宣府、再取居庸关,金国失宣府,只能南迁开封,最后国灭。

王崇古越看越不对劲儿,厉声说道:“陛下,臣看出来了,这杂报,说的根本就不是于谦故事,而是在阴阳怪气!”

“这里面的于谦是于谦吗?根本就是元辅张居正!这里面的杨洪杨俊父子,根本不是杨洪,而是臣和王谦那个逆子!这里面的石亨,就是戚帅!”

“对上了,全都对上了!简直是岂有此理!”王崇古猛的拍桌而起,大怒。

他看懂了,这哪里说是土木天变,根本就是在说万历维新!

他王崇古是宣大总督入的京师,杨洪被打成了反贼,他王崇古自然也是反贼了。

这杂报里拐外拐,把石亨和戚继光强行联系在一起,大抵就会得到一个戚继光也要造反的结论。

张居正一直没说话,他看了很久的杂报,攥着杂报的一角,于谦最后是以逆贼的身份,被复辟的英宗皇帝斩首示众。

按照王崇古的映射法,张居正会和于谦一个下场,归政后,被掌控了皇权的皇帝,斩首示众,但似乎并没有发生。

“陛下,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了,拿人吧!”王崇古易怒,这种逆贼,只能重拳出击。

朱翊钧摆手说道:“诶,王次辅勿急,这等胡言乱语,越是理会,他们越是高兴,朕做给他们看就是了。”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对于妖书,朝廷最重要的就是不予理会,很多事都是如此,越是理会,越是容易让人信以为真,正如陛下在于公祠的朱批一样,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再怎么编排,事情就那么个事情,丧师被俘的是英宗皇帝,击退瓦剌、把也先的脑袋变成赏钱的是景皇帝和于谦。

朝廷决策,绝对不能被风力舆论所裹挟。

朱翊钧和大臣们开始了议事,讨论那本杂报,也不过是因为在南巡的路上,皇帝大臣都不是那么忙,闲谈而已。

“浙江还田,居然真如侯于赵所言,分毫不差,现在连德清都完成了还田,只剩下武康一县了。”王崇古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么难的事儿,真的给办下来了。

朱翊钧拿出了一本奏疏说道:“武康县也奏闻,在月内完成还田。”

德清、武康连成一片,德清蔡氏遵从政令,徐氏被抄家,只剩下武康,武康势要豪右一看就只有自己,也没端着,立刻就投献了。

再不投献,大明军就到了,成了逆党,会被挂在城墙上。

“仁和县第一个完成还田,仁和县新出生的孩子,都已经满街跑了。”张居正也是颇为感慨的说道。

还田是否成功,可以看当地有没有小孩出生,还田最早的仁和县,穷民苦力的孩子们,都已经会跑了,而且田间地头都是。

缇骑也不能挨个翻看田契,缇骑们就是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到一起,挨个点数,再和还田前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

除了孩子数量之外,就是浙江整体的经济活力,已经被完全激活,从去年起,各府州县的各种工坊也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来了。

有恒产者有恒心,浙江穷民苦力翻身了,展现出了极为强劲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点,从浙江的孙尚礼指数就可以窥见。

“那孙尚礼一个蠢货,凭什么把这个指数叫做孙尚礼指数?就该叫姚光启指数的,今天起,把名字改了。”朱翊钧对这个指数的名字不喜欢,让权力小小任性了一下。

孙尚礼一个信怪力乱神的举人,真配不上这么重要的指数。

从今天起,反应物价上涨速度的指数就叫姚光启指数了。

而姚光启指数是由稽税院、地方户房统计、监当官报闻三种方式,汇总到北镇抚司和户部清吏司,皇帝也会对部分数据派遣缇骑进行抽查验看。

比如这次缇骑在浙江探查还田情况,就会到乡野大集和城镇集市,进行摸排,确定了数据的真实性。

浙江的粮价,降了,本来浙江米价就不贵,一石三钱银不到,现在降到了二钱五分银就能买一石米。

这代表浙江本地粮供应充足,米面粮油布柴这些关乎到衣食住行的东西,平价商品在下跌,昂贵商品没有变化,代表着供应在变得充足,而朝廷抽分税收在增加,代表着贸易量增加。

一切的一切,都是欣欣向荣,还田这味猛药,其疗效,比朱翊钧设想的还要生猛的多。

“岂不是说,浙江可以领先一步,继松江府后,率先完成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张居正也是非常惊讶。

所有的数据都全面好于预期,而且为了排除被地方官哄骗的可能,缇骑对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确定为真。

“还田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朱翊钧也是满脸笑意的说道,势要豪右的消费热情再高,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实在是太低了,真的消费不了多少,远不如释放穷民苦力的消费能力。

穷民苦力没钱,就想方设法的让他们富起来,有钱去花销。

王崇古眉头紧蹙的说道:“这恐怕会引起其他地方的不满。”

“浙江一把火烧了仁和县官舍,四年之后,浙江迎来了如此发展机遇,岂不是说,别的地方要发展,就要火烧行宫?甚至大明腹地,第一个成熟、稳定的内需市场,会在浙江建立。”

朝廷迫在眉睫、火烧眉毛的一件事,就是大帆船没有带走足够的货物,内需市场必须要加快建设速度。

现在好了,浙江有望成为大明第一个省一级,完成商品经济蜕变、生产关系转变、内需市场建设三大华丽转身的地方,这可比松江府一府之地,影响要深远的多。

松江府满打满算不过三百五十万丁口,而浙江可是240万户,1382万丁口,如果浙江能够完成华丽转身,对大明而言意义极其重大。

但吊诡的是,这一切的发生,是皇帝为了惩戒不臣。

这不成了按闹分配了吗?一把火烧出一个璀璨未来,跟陛下闹一闹,陛下就给浙江政策,那山东、江左、江右都大火焚宫好了。

“还田真的是惩戒啊。”朱翊钧扶额。

他发誓,当初在浙江推行还田令,就是要威罚,他的本意是坏的,他削减浙江进士名额、让浙江和朝鲜坐一桌同台竞技、还田令,都是为了教训浙江势要豪右。

执行的结果,反而是对浙江全体有利。

甚至是本该受到惩罚的势要豪右,他们虽然失去了田土,但是得到了新的生产资料,船舶、船证,还得到了一个经济活力十足的浙江,赚的银子比过去还要多的多。

“朕本来打算如果浙江还田成功,就对浙江进行恩赏,削减一年田赋,三年折半征收,浙江被折腾了这么多次,理当休养生息,这是否要进行施恩呢?”朱翊钧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朱翊钧的计划是很充分的,这次南巡,如果浙江地面欺上瞒下,没有好好还田,他就在杭州府搭大刑台,搞一出公审砍头、把人挂到阳和门的城墙上;

杀人有用,还能泄愤。

如果浙江完成了还田,他就收回过去的威罚,并且对配合还田的浙江地方,免田赋一年,折半征收三年,也算是皇帝和浙江地方和解。

恩威并施这一套,朱翊钧玩的很熟练,但现在浙江强劲的经济形势,让朱翊钧有些犹豫,是否应该继续施恩。

张居正思考再三说道:“还是要恩赏的,毕竟浙江真的在还田,当初仁和官舍大火,也是一部分的野心之徒铤而走险,不施恩,就是赏罚不明,也算是加速商品经济蜕变、生产关系转变和内需市场建设吧。”

“先生所言有理。”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问道:“王次辅以为呢?”

“元辅说得对。”王崇古赞成张居正的说法,他想了想说道:“商税不能减免,而且要进行全面稽税!好事不能都让浙江给占了。”

“不肯好好纳税,按叛逆论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