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九十三章 你说的让大明再次伟大,包括我们吗?

朱翊钧从来没有否认过大明宝钞和金债券的相似性,但相似归相似,大明宝钞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大明货币缺少和流通性不足的矛盾,是适应当下大明经济发展环境,海外贵金属流入减少的行为,而不是为了战争。

西班牙喜欢借钱打仗,大明不借钱打仗,但喜欢欠饷。

大明皇帝、朝廷当然羡慕西班牙可以借到钱,但西班牙同样羡慕,大明军兵在欠饷的情况下,依旧能荡倭平寇北拒胡虏。

费利佩很难搞明白,大明居然能欠饷一百七十年,边方不乱,大明也很难理解,泰西居然对借钱打仗的费利佩如此畏惧。

朱翊钧看着权天沛,非常坦诚的说道:“这十二万两黄金,以及金山城的稳定开拓,解了朕的燃眉之急,费利佩闹着给大明加税,希望造成大明钱荒不足的恶化,进而促使货物降价,来让大明承担战争成本。”

“但凡是他打着加关税的名义,跟大明谈判,让大明购买他一些金债券,或者借大明的战争借款,大明也是可以谈的,但是他先加了关税再来,朕一旦妥协,他们就会蹬鼻子上脸。”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所以西班牙特使佩德罗,不得面圣。”

朱翊钧解释了下最近发生的事儿,除了选贡案还在杀人外,这就是大明的当务之急,哪怕是市场可以培养,但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失去了西班牙这个庞大的市场,大明势要豪右,尤其是以海贸为主的海商们,不满情绪一定会加剧。

大明需要一个市场来消耗沿海地区工坊商品,也就是大明腹地,如果黄金叙事不那么让人信服,内需无法建立,这种阵痛,会持续很久,不利于万历维新。

而权天沛带着黄金回到了大明,极大的增强了黄金叙事的信心,可以大幅度减缓关税造成的恶劣影响。

朱翊钧感谢这些海外开拓者对万历维新的卓越贡献。

“臣…没想那么多。”权天沛听得懂陛下讲什么,但不是那么理解。

他不明白陛下的焦虑,也不明白大明沿海海商的不满,更不理解大明对于培养内需的迫切,而他带回来那么一点点黄金,有什么用,杯水车薪。

权天沛只是个天文生,现在是金山伯,这些事让陛下和辅臣们去头疼吧!

他只知道,带回更多的黄金就对了。

“明日朕要在朝阳门外的大刑台,监斩一百五十二家,这些人的罪行已经张榜公告,发了邸报,金山伯可以看看邸报上刊登的内容。”朱翊钧让冯保安排,让刚刚回到大明的权天沛出席明日监斩。

大明要保持基本稳定,才能让权天沛这些依靠朝廷的开拓者们没有后顾之忧,而皇帝有理有据的行使暴力,也是稳定秩序的一部分,而且极其重要。

“臣遵旨。”权天沛再拜,离开了莫愁湖行宫。

等到权天沛走后,朱翊钧才走出了院子,看到了堆积在院中的黄金。

权天沛已经从朝廷支取了他想要的货物,三艘五桅过洋船、燧发火铳、虎蹲炮、舰炮等等,对于金山城而言,这些东西更加重要。

十二万两其实也就7500斤,半间房就能装满,其实没多少。

权天沛觉得自己大赚!

朝廷一艘五桅过洋船卖到泰西要二十五万银,没有任何火器、火药,想买还要另外花钱,不能吃不能喝的黄金,能换到如此直观的暴力,还获得了大明朝廷的册封、支持,简直不要太赚。

这么点黄金对大明的经济、钱荒等,的确是杯水车薪,可源源不断的黄金,却极大的增强了信心。

大明现在得到了两个稳定可以供给黄金的地方,这才是黄金叙事能够讲下去的根本。

债券也好,宝钞也罢,都需要信心的支持,人们相信它值钱,人们不相信它值钱,它就一文不值。

“金债券和大明宝钞,看起来一样,但完全不同。”马尔库斯诚挚的说道,他发现自己误会了,大明皇帝做事,比费利佩靠谱多了。

费利佩在陛下面前,反而幼稚的像个吵着我不跟你玩的孩子。

“陛下,费利佩可能恼羞成怒,关闭麦哲伦海峡的通道,这可能会给大明环球商船,造成很大的困扰。”马尔库斯说起了费利佩可能会进一步施压的动作。

朱翊钧笑着说道:“他关闭了麦哲伦海峡,朕就只能将环球贸易拆成两条线,太平洋贸易和西洋、大西洋贸易了,不必过分担心。”

大明从来没有把谁真正的当成友邦,因为大明自己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指望海外番国一成不变?

所以对于大明环球贸易商队而言,大不了就是拆成两个航线,没有麦哲伦海峡,新日运河没有修建,大明依旧有办法,实现环球贸易,只不过麻烦许多。

“大明擅长谋而后定。”马尔库斯听闻,放下了自己的顾虑。

安东尼奥派他过来,除了妥善传达他的意见之外,还有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儿,确定大明货物是否能够如期抵达里斯本。

“一定要小心费利佩的狗急跳墙,如果葡萄牙开始抛售金债券,他一定会买通王宫里的人,刺杀安东尼奥,只要安东尼奥一死,葡萄牙短暂的动乱,就可以让金债券不至于快速崩塌了。”

朱翊钧看着马尔库斯说道:“费利佩又不是没这么干过,尼德兰的领袖,就被暗杀死了三个,要小心一小撮的野心勃勃之人。”

“臣谨遵圣诲。”马尔库斯再俯首,费利佩从来不是什么善茬,安东尼奥自然有防范。

安东尼奥的解决办法是,直接把自己王宫的安保,交给大明去的海防巡检了!表现比东亚藩属国还像藩属国。

安东尼奥想的很明白,大明不支持他做国王,只要不让货物在里斯本集散,他就死定了,所以大明海防巡检在安东尼奥眼里是值得信任的。

泰西有着相当长远且广泛的习俗,宫廷卫士常常用他国雇佣兵。

金山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而大明皇帝也将这十二万金放在了皇庄里,冯保专门弄了石灰喷灯打在橱窗里,让黄金熠熠生辉,就是告诉所有人,大明又有一个地方可以获得黄金了。

万历维新的进程,不会因为白银流入减少,就做出改变。

次日的清晨皇帝起了个大早,去了朝阳门外监斩,这一次又是人头滚滚,又是血流成河,皇帝依旧没有放下自己屠刀的想法。

南衙选贡案作为万历五大案之一,引起了南衙士林的普遍注意,很快,选贡案和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联系在了一起。

大家赫然发现,这次选贡案和当初的南北榜案,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

垄断科举,垄断获得政治权力的渠道,从而垄断政治权力。

这一联系,大家对选贡案都变得可以接受了,毕竟当年南北榜案人头落地不计其数,现在这选贡案的规模,反而看起来有点小打小闹了。

陛下这才杀了几个人,没有瓜蔓连坐,皇帝真的已经非常宽仁了。

南衙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和士林士大夫们,选择了自己和自己和解,安慰自己,陛下比太祖高皇帝宽仁。

朱翊钧对于这种风力舆论的改变,没有过多的理会,因为大宗伯沈鲤上了一本奏疏,为皇帝陛下系统性的解释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何费利佩二世可以借到钱打仗,而大明不能。

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随着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的不断开拓,尤其是富饶银矿的开采,让大量贵金属涌入了泰西。

这一百年时间里,泰西出现了一种古怪的现象,一股妖风刮遍了整个泰西,甚至连奥斯曼人都无法幸免。

这股妖风的主要特征是:物价迅速上涨、货币快速贬值、出现各种假币、投机现象泛滥成灾。

沈鲤以大明最了解的葡萄牙举例,在百年时间里,一斤粮食的价格翻了整整十二倍,大明南衙一石粮才三钱银,而在泰西,一石粮的价格就要三两银子之多。

日不落的荣耀,费利佩没有和穷民苦力共享,大航海的丰厚利润,也就是黄金和白银,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但市场上各种货物价格的飙升,让所有人窒息。

于是荒谬的事情发生了。

在根本不需要更多粮食、土地、货物、人口的情况下,泰西所有肉食者都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更多的供应货物,增加供给,减少物品价格,防止因为‘买不起的贫民’引发的暴动和骚乱。

此时的泰西已经陷入了极度富有和极度贫困的矛盾状态,极度富有是大量贵金属涌入,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极度的贫困是穷民苦力买不起任何的商品,连最基本的盐、吃、衣都无法购买。

分配可不仅仅是大明的难题,白银堰塞,也不是大明独有的现象,财富在大都会集中,货物也在这些大都会集中,人们开始自发的流动,而泰西的城市管理,自古就非常的糟糕。

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也加剧了耕种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和粮食减产。

被称之为价格革命的妖风,正在席卷整个泰西。

受损害最严重的两类人,第一类就是不掌握分配权力、无法享受到大航海红利的穷民苦力,但凡是风吹草动,最先承受代价的就是他们。

第二类则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

这些旧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不得不减租留下农奴、货物需要向大城市运送,但因为激烈竞争导致利润微薄等等因素,大幅减少,以至于贫困破产。

以上的种种特征,和大明在开海之后社会矛盾,表现出了极高的相似性。

旧地主们的利益切实受损,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在万历维新中完成华丽转身,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的恐惧,催促着旧地主们铤而走险。

杨巍案、田一儁案、选贡案、池州府劫船案都是基于这种恐惧爆发。

对于泰西而言,货币在快速的贬值,投机之风,就吹遍了整个泰西,金债券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就有了充分的时代背景。

如果此时出现一个‘急需大量贵金属、又能提供近乎无限的货物、关键是能够提供丝绸、茶叶等奢侈品’的地上神国,就可以解救泰西于水火之中。

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贵金属太多了导致的矛盾。

这也是费利佩要蛮横的给大明加关税,又要派遣使者和大帆船来到大明进货的原因,因为西班牙人不来,葡萄牙人、法兰西人、尼德兰人、英格兰人就会来到大明。

英格兰明知道被大明厌恶,但每年还要派出使者,明知道不会被大明皇帝接见,但还要来碰碰运气,就是等着费利佩昏招迭出的时候,趁机取代西班牙友邦地位。

该死的法国佬似乎抢先一步,搞出了大光明教这种吊诡的东西,来献媚大明皇帝!

“沈宗伯对于矛盾的理解,在朕之上,朕倒是没有看到费利佩的迫切。”朱翊钧看完了奏疏的前半截,对沈鲤颇为赞赏。

大帆船贸易是基于需求,而不仅仅是行政命令。

“他站在干岸上,旁观者清,自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拍板的又不是他。”冯保日常给大明官员上眼药,能说坏话,坚决不说好话,省的陛下误会他跟士大夫同流合污。

要肩负历史考成的是陛下,不是他沈鲤,他沈鲤自然可以基于矛盾说,以一种旁观者清的理性去考虑问题,讨论现象背后的矛盾。

陛下作为当事人,不是矛盾说修的不好,是情绪被事件所左右,影响了判断。

而沈鲤奏疏的下半段,主要考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黄金是有限的、白银是有限的、但大明对黄金、白银的需求是无限的。

抢不如种,是陛下对开海之后国策的基本指示,沈鲤指出,这个圣训背后的深意,就是流入大明的贵金属规模,和大明生产力提高是匹配的。

用传统儒学去解释泰西价格革命的问题,就是德不配位,泰西的德行不配那么多的黄金和白银,用生产图说去解释,就是生产力的提升连贵金属货币增长都无法满足,才导致了这股妖风。

而大明的白银流入,主要依靠贸易,而不是掠夺,导致了大明生产力提高和白银增加相匹配,也导致大明对贵金属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

只有深切理解了抢不如种的圣训,才能理解贵金属大规模流入泰西和流入大明,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姚光启甚至搞出了孙尚礼指数来衡量物价的增长。

即便是白银极度堰塞的松江府,这些年的粮价、盐价等等价格,都没有翻倍的涨,甚至粮价因为舶来粮的涌入,呈现了一种相对于白银降价的趋势。

“这沈宗伯的奏疏,尤其是后半段,竭尽谄媚,动辄圣训。”朱翊钧认可沈鲤的观点,但不认可他这种几近于谄媚的奏疏风格。

说事儿就说事儿,搞得朱翊钧像个太阳一样闪耀,沈鲤也是,他也不怕晒伤。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表面上看,主少国疑、大臣不附的现象已经彻底不复存在,但实际上代表着朱翊钧已经陷入了鲜花和掌声之中,新的信息茧房正在稳步构建,而且会越发的稳固。

冯保立刻说道:“那是因为陛下说得对,还言简意赅,四个字就把事情讲清楚了,他洋洋洒洒写了近万言,才说明白。”

朱翊钧摆手说道:“你讲的不对,朕只是对过往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他这篇奏疏,完全是他自己的理解,竭尽谄媚,动辄圣训,反而会异化掉他的贡献。”

“这样,把这些谄媚之词划掉,发邸报就是。”

朱翊钧划掉了近四千字马屁,让这本奏疏终于顺眼了许多,一共万言,沈鲤就写了四千字的马屁!

以前万士和在的时候,千言奏疏也顶多一两百字的马屁,即便如此,万士和已经被骂作谄臣了,沈鲤奏疏的马屁含量飙升到了四成之多。

在沈鲤的描述里,朱翊钧俨然是古来君王第一人。

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亦可为禹汤文武,汉宣帝之励精图治、光武帝之雍容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仁宗之仁恕…大明将会在陛下的带领下,永远胜利之类的屁话。

“陛下,沈宗伯这奏疏里,阿谀奉承确实有点太多了,但抢不如种这四个字,还是要的。”冯保有些汗颜。

冯保堂堂一个宦官,连拍马屁这种事,都被大臣们给比下去了!

也不知道沈鲤这位骨鲠正臣,是怎么写出这么多不重样的马屁,这可是洋洋洒洒四千字的马屁,简直是屁精!

这么多理论,但如果要精准总结,还是抢不如种来的简洁明了,但背后的深意沈鲤解释的非常清楚,的确是新的理论。

“有理。”朱翊钧点头,就写了朱批,下章内阁,发往北衙。

张居正、王崇古、沈鲤、张学颜四位阁臣不在行宫,但紧邻莫愁湖行宫,有一处园林,叫聚贤林,是他们在南衙的办公地点,也是他们的住所,作为阁臣,他们出行都有缇骑保护。

“戚帅这又钓鱼去了?”王崇古满脸笑容的说道:“戚帅也是好雅兴,阅江楼确实是一个极佳的钓位。”

“那不仅仅是钓位。”张居正摇头说道:“阅江楼是当初太祖高皇帝登高望远,察奸料敌,观察陈友谅军阵之处,但凡是南京有变,戚帅带领京营可以倾泻而下。”

阅江楼已经完工,成了大将军驻跸之处。

戚继光自从皇帝到了南京后,就一直在已经修好的狮子山阅江楼,那里紧邻扬子江畔,确实是个不错的钓位,但主要是为了快速响应。

王崇古由衷的说道:“这群南衙的宵小,之所以不敢擅动,还不是因为戚帅领京营尚在,要不然怎么会如此乖巧?都学会跟自己和解了,把选贡案和南北榜案并列,说服自己,陛下是宽仁的。”

万士和说蛮夷素来如此,他们听不懂人话,打一顿就好了,自己会和自己和解,不会和解的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些南衙的士绅也有点贱骨头了,陛下好言好语好商量的时候,愣是装傻充愣装聋作哑,等到皇恩碎地拳打下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开始唱赞歌了。

王崇古也是反贼出身,他就和这些贱骨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陛下好言好语的时候,王崇古是真的听进去了。

“皇帝不发威,都当陛下脾气好,欺负老实人。”沈鲤看完了皇帝朱批的奏疏,递给了张居正说道:“先生,一本奏疏,陛下改的面目全非,就这么改,这礼部怎么做事?”

礼部当下三个重任,第一是丁亥学制,第二是大明恩情叙事,第三是构建大明赢学。

这本奏疏沈鲤写的可是费尽了心思,结果皇帝打了回来,把里面关于恩情和赢的部分全都删掉了,陛下这样删减,礼部真的很难做事。

“我看我还是告老还乡吧,那高启愚挺上进的,就让他来吧!”沈鲤甩了甩袖子,揉了揉额头,有些无奈的说道。

这大宗伯实在是太难做了,谁爱干谁干,那高启愚不是拼命想进步吗?就他了!

“哎。”张居正看着大段大段涂黑的内容,略显无奈,他了解自己的弟子,皇帝陛下心里对于恩情叙事,非常抵触,因为陛下在写阶级论的第四卷和第五卷。

阶级论前三卷是阶级、分配、斗争,第四卷自然而然的推论是帝制消亡,当初张居正只看到了第四步就已经惊骇无比,连第二卷都不敢写了。

而张居正从陛下的言谈举止和圣训里,张居正看到了第五卷,继续斗争卷。

朘剥和压迫,会呈现历史螺旋上升、否定再否定的往复性,即便是消灭了帝制,朘剥和压迫依旧存在,暴力斗争要持续进行,直至完全胜利,完全消灭朘剥和压迫。

一个心里装着阶级论,并且把阶级论当做治国纲常的陛下,怎么可能接受恩情叙事?

“陛下心里是真的装着九州万民啊,为了这九州万民,连自己都不顾了。”沈鲤一摊手,他知道问题的根结所在,陛下心里装着阶级论,其实就是装着九州万民。

不仅仅是士农工商,还有佃流氓力这些穷民苦力。

让大明再次伟大,这个大明,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大明,是所有大明人。

皇权在万历开海、分封海外建立总督府的过程中,不断的流逝着,这是大臣们看到的局面,陛下当然也看到了,但陛下根本不在乎。

“难,大家都难,就勉为其难吧。”张居正忽然理解了申时行为何喜欢当端水大师了,因为很多时候,只能勉为其难。

王崇古更是直言不讳的说道:“陆树声说袁可立,说他是年轻人,说年轻人的血是热的,这话一点都不假,陛下还是有些年轻了。”

理想国哪里有那么容易建成的?中国历史明君圣主那么多,如果真的容易建成,早就天下大同了。

年轻人气盛是好事,但历史发展规律就是那么的无情。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其实陛下的目标并不高,万历维新就五个目标。”

“丁亥学制的全面普及教育、培养足够多的专业医生和不是那么专业的乡野卫生员的医疗、交通便利出行成本降低的自由流徙、商品经济的自由雇佣生产关系、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教育、医疗、交通、生产关系和吃饱饭。

“不高吗?”王崇古惊骇的说道:“元辅,你自己听听这五个目标,不高吗?!这里面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吃饱饭了,这还是最简单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五个目标,比蜀道还难。”

大明只有一亿三千万人,当新政开始普惠,人口爆发式增长是可以预期的,吃饱饭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已经是五间大瓦房里,最简单的一件事了。

不能说是做梦,是做白日梦!

“试试看呗,万一,万一实现了呢?”张居正搓了搓手,有些不确信的说道。

王崇古攥紧了拳头说道:“也是,万一实现了呢?你、我,在座的诸位,都是千古流芳的大功臣了!天下大同的奠基人,啧啧,想一想就干劲十足!”

作为万历维新重要功臣、投献榜头名的王崇古,日后就没人会在意他以前那些错误了,大概。

“大司徒在忙什么?为何一言不发?”沈鲤发现,张学颜一直没说话,埋头做事,面前一大堆的奏疏。

张学颜头也不抬的说道:“晋商投献了一千万银用于丁亥学制,江南迷途知返的势要豪右们捐了一千五百万银,再加上抄家所获,一共五千五百万银。”

“这五千五百万银,陛下承诺,过内帑后,全部用于丁亥学制。”

“这五年内,丁亥学制的银子,是不缺了,你们聊,我这儿活多,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丁亥学制五年所费,有了。”

“没事就南巡,南巡好啊!”

张学颜根本就没在意其他阁臣们讨论的内容,这次选贡案,可是拷出了5500万银的学饷!

户部要赶紧入账,赶紧送到内帑,然后再投入丁亥学制的建设之中,至少五年之内的十八座大学堂,两京一十五省的师范学堂的银钱,不用愁了。

张学颜一脸轻松的说道:“陛下圣明,这么多银子,说发内帑就发内帑,嘉靖年间,因为永寿宫二十万两银子,世庙和内阁吵了足足五年,隆庆二年,为了十万银,先帝和内阁吵了四个月。”

“陛下信实,费利佩那等出尔反尔的家伙,把自己说过的话当屁放,简直是个泼皮。”

张学颜一点都不怀疑陛下会食言,银子入了内帑,转一圈,一定会投入丁亥学制。

陛下的信誉,可是连反贼都坚定认可,大明朝廷压根没有信誉可言,全靠陛下个人威信撑着。

沈鲤一伸手拿过了一本账,看了半天,确信的说道:“那我们礼部也好干活了,这可是天大的恩情!”

陛下不认可恩情叙事,但陛下的行为,符合恩情叙事的需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