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九十章 夫驰道者,民之命也

货币的本质是债务,这一点早在宋末元初许衡的《楮币札子》里,就已经论证的十分明白和清楚了。

费利佩的困局,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战争没有按照预期进行,导致了金债券的价格下行,费利佩有需要继续发行金债券,来武装海军,赢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新发金债券的利息太高了,他恐怕利息都还不完。

在债市,借新还旧的把戏能玩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把利息还上,否则就会全面崩坏。

费利佩前两次宣布破产,就是还不上债务的利息了,只能破产。

过去的费利佩还年轻,大家还相信他,过去,泰西对新世界还充满了想象力,能够支持他破产两次,但破产第三次,除了国朝信誉破产,最重要所有人对新世界的想象,都会化为泡影。

狼来了喊第三次,就没人会信了。

哪怕是到时候赢得了战争,也输掉了海洋和未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任何武力行动,在行动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戚继光提出的五个问题,悍然发动的战争,最后就是落得费利佩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

陈末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回到了莫愁湖御书房,奏闻之后,面见了陛下,奏闻了黎牙实见到佩德罗的详细情况。

“也就是说这次西班牙使者是来通知大明朝,他要加税,而不是来和大明好好谈一谈?”朱翊钧眉头紧锁的问道。

事涉白银流入,只要能不撕破脸,就不撕破脸,看在白银的面子上。

但貌似费利佩的蛮劲儿上来了,直接增加,连个商量的余地都不算给大明。

“黎通事,已经把能说的都说了,蛮夷听不进去那么多的道理。”陈末俯首说道。

朱翊钧吐了口浊气,摇头说道:“朕以为,他是像上次一样,打算以加关税的名义,对大明施压,让大明答应他一点条件。”

“比如,让大明购买一点他的金债券,哪怕是以货物的形式支付,他也可以进行变现,关键是大明购买后,市场对金债券的信心会恢复。”

“连远在世界另一端的大明都购买了金债券,一下子就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

“或者干脆,请求大明给他一点战争贷款,以五桅过洋船交付,二十艘五桅过洋船杀不死英格兰,那五十艘、一百艘呢?”

“毕竟他发动的第一次远征,除了五桅过洋船,其余全部埋在了大洋之中。”

“没想到,他连谈都不打算谈了。”

陈末沉默了下,有些犹豫的说道:“陛下,黎牙实说,胡人、蛮夷做事,就是胡搅蛮缠。”

“从佩德罗把战争和战争不顺利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大明这件事本身,就看得出,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想一出是一出,如同儿戏。”

“就如同村里的地痞懒汉,有上顿没下顿,也不会去想下顿吃什么、怎么吃。”

陈末总觉得佩德罗和费利佩这种做事风格非常熟悉,在回南京的路上,陈末见到了一队送往南洋的地痞懒汉,立刻恍然大悟!

这些蛮夷做事和村里的懒汉,没有别的区别,哪怕他是国王。

村里的懒汉从来不会想下一顿吃什么,就像费利佩不会考虑,没有了大明的大宗商品,让他治下的子民,茹毛饮血吗?

大明其实做好了谈判的准备,你以加关税的名义施压,大明加关税反击,大家在世界彼岸,谁也奈何不了谁,自然要坐下谈谈。

户部还专门评估了下,借给费利佩战争借款的风险。

“大司徒张学颜,判断了英格兰西班牙战争的风险,给费利佩的战争借款利率只有25%,比他给大明的关税还低,可惜了,大司徒一片苦心,全都白费了。”

“眼下世界各国,政治发展尚且幼稚,做事如同儿戏,情绪到了,什么政策都能制定出来,也确实如此。”朱翊钧将一本奏疏朱批。

皇帝朱批的奏疏,是户部上的奏疏,廷臣们都觉得西班牙怎么也是日不落帝国,加关税这种等同于宣战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营造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度,是一种外交逼迫手段。

没想到,费利佩打算直接加,而不是外交手段,大明明公完全想多了。

陈末犹豫了下没有多说,其实从黎牙实和佩德罗的交谈中,陈末觉得西班牙还是想谈一谈的,这种先把关税实际增加,就是在对大明施压。

但在大明眼里,这加关税就是宣战,根本不是施压。

而且一个问题,礼部没办法回答,这次妥协了,下一次呢?

蛮夷做事素来蛮不讲理,他这次直接加了关税,大明如果妥协,这蛮夷一定得寸进尺,一定蹬鼻子上脸。

陈末完成了复命,俯首告退,国事他从来不参合,他就是奉命办差,如实陈述。

他接下来还要参与到南衙选贡案的调查之中,他离开莫愁湖行宫的时候,站定回头看了眼,经历此事,他觉得这个世界都是由草台班子组成的。

幸好,他为之拼命的大明,似乎不是那么的潦草。

至少大明考虑了到几乎所有的情况,当然,也过分高估了蛮夷的政治生态水平。

正如陛下所说,情绪到了,什么决策都能做出来。

“陈指挥慢走。”张宏走出了宫门,拦住了陈末,笑着说道:“陛下说,看陈指挥的马匹已经有些老迈,就让陈指挥到御马监挑一匹好马。”

“谢陛下隆恩。”陈末一愣,表示了感谢,陛下的圣命完成之后,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赏赐,哪怕是不好明着赏,也会送匹马、送火铳、强弩等物。

比如这次,陈末除了拿到了好马,还领了一把复合弩、一把全新的燧发火铳。

陈末走的时候有些可惜,江西学院确实没有违背大明律,否则的话,一定要好生查办。

在官场上,其实最麻烦的事儿,就是上司逼你违规。

这种事情在锦衣卫里特别的多,比如纪纲杀解缙,成祖文皇帝问了句,这解缙还活着?

纪纲作为特务部门的头子,他就只能杀人,哪怕是没有黄纸朱批,没有刑部白纸驾贴,纪纲也只能杀。

现在缇骑们倒不用顾虑这个问题,陛下的圣旨从来都非常明确,江西的学院干净就不办,最好一直干净。

陛下希望江西的学院是干净的,而不是要为了为难而为难。

在泰西使者进京的过程中,西班牙使者佩德罗没有获准离开松江府万国城,也就是说,佩德罗没办法履行自己使者的职能,他现在就是个经纪买办,买完东西,就可以离开了。

这可不是大明小家子气,而是礼部觉得佩德罗到南衙面圣,很可能胡说八道,触怒陛下,导致政策变得更加激进。

一如英格兰人到现在没有取消私掠许可证,大明对英格兰人的态度奇差无比,现在西班牙也从友邦的身份,降级到了敌国外患的地步。

大明廷议要仔细研究下,如何攻取富饶银矿了,既然白银不来,那大明只好自己去取了。

朱翊钧注意到一件事,费利佩派遣佩德罗来到大明,除了看能不能让大明答应他们过分的条件,另外一个目的,大抵是让佩德罗送死来了。

大明已经杀死了一个使者索伦,但索伦是咎由自取,想要用阿片来腐蚀大明。

佩德罗就是来激怒大明皇帝,只要佩德罗死在了大明,那费利佩把战争失利,完全归咎到大明的身上,这套诡辩的叙事,就变得格外合理了起来。

但大明压根就没给佩德罗为西班牙殉葬的机会,而是直接拒绝了让佩德罗面圣,他想要激怒也毫无办法。

在陈末离开之后,朱翊钧对着冯保说道:“水滴石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西班牙的困局,并不是一次远征失败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金债券信誉的崩塌,是费利佩反复发债和强制破产赖账的手段,堆积而成的困局,西班牙王室通过金融手段维持军事领域的领先,而后,利用军事领先进行武力扩张,来维持金融领域的霸权,如此反复循环。”

“但这个循环,不可持续,费利佩亲手缔造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又在亲手终结了这一地位。”

他对冯保说的这段话,也是他给户部奏疏的朱批。

一件事发生了,大明不能只看热闹就结束了,要吸收经验和教训,防止这种事发生在大明的身上。

虽然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重复的错误总是在反复的犯,但总归是有借鉴意义。

冯保思索再三,确定的说道:“陛下,费利佩的金债券和大明宝钞,看起来是一样的东西,但臣却认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产物。”

“金债券本身是为了满足费利佩征战需要才发行的债务,而宝钞是为了满足大明眼下商品经济发展局势的产物。”

“动机不同,最终的指向自然不同,金债券更像是一份赌约,热那亚商人赌的是费利佩可以获胜,永远获胜。”

冯保可不觉得大明宝钞和金债券一样的产物,他深切的相信,这次的大明宝钞可以成功,通和宫金库可不是虚妄,每一根金条,都是宝钞信誉的基石。

“更加简单直白的讲,陛下就从来没有发债打仗,发的都是真金白银,如果陛下发债打仗,恐怕连万宗伯也要上奏谏言了。”

“大明宝钞是国朝局势基本稳定,自孝宗朝之后颓势尽扫,才有的宝钞。”冯保补充了自己观点的论据。

大明皇帝什么时候借过钱打仗?

而且陛下和日不落君主的差别就在于,陛下从来都是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陛下也从不饰胜。

黔国公因为信任熟苗,差点被东吁打到了大理、仁川汉城局面迟迟无法打开、蔚山山城九进九出的时候,陛下都给了前线足够多的信任。

“陛下,臣都不知道费利佩把一年四百万两黄金的收入,都花到哪里去了,还要借钱打仗,那可是四百万两黄金啊!”

“嘉靖时,倭患虏变,朝廷一年岁收不过六百万银,也没弄到借钱打仗的地步。”冯保很难想象,费利佩把钱花到哪里去了。

一年2100万杜卡特金币的收入,如果按金池总督府建立之前金银挂牌价去核算,费利佩手里一年有6100万两白银可以支配。

大明到现在一年也就四千五百万银岁收,这还是商税占据了大头。

“朕算是听出来了,你这是变着花样拍马屁,行了,把奏疏拿来吧。”朱翊钧起初还分析下冯保这番话的道理,但稍微一想,发现冯保在拍马屁,就终止了这个话题。

“是。”冯保无奈,他句句是实话,没有一句马屁,但陛下不喜欢过多的掌声和鲜花,毕竟陛下现在还年轻,没到耳顺的年纪。

针对申时行、王家屏、沈一贯、王一鹗这一套班子的批评声,已经彻底停止,北衙发来的九本奏疏,是需要皇帝亲自处置。

倭寇的第一期战争赔款,在丰臣秀吉的主持下,艰难的凑了出来,赔付以一半白银,一半倭奴、游女偿付,已经移交给了长崎总督府,大明军在各大矿山驻军,目前只驻军了银矿,没有驻军金矿、铜矿。

让朱翊钧意外的是,高启愚,逼迫丰臣秀吉签订了一份《京都条约补》,这新一份的京都条约补,主要内容就三件事。

第一个是承认一切矿山归属权,将大明每年支付倭国通行宝钞购买矿料这件事,改为了倭国上贡之后,朝廷恩赐宝钞;

第二个是尾张国设县,这个新设的尾张县,为大明所属,之前尾张国仍然是织田家的封地,又因为织田信长的后人都在大明,所以大明朝廷代管,现在是正式确定割地。

第三个则是关于汉人犯案归大明审问,倭国方面不得抓捕任何大明人,否则视为叛逆,长崎总督府和大阪湾守备千户所,有权进行平叛。

“要不说这读书人的心眼子就是脏,看看这个高启愚吧,就是典型!之前局势尚不明朗,他就能含糊的地方就含糊,不让抵抗意志过于强烈,等到大明军驻扎到了银矿,立刻就不含糊了。”

“这叫什么?该装糊涂的时候装糊涂?”朱翊钧恩准了高启愚这本奏疏。

高启愚的心眼子是真的多!

这份补充协议,是大局已定,大明完全掌控了银矿后,为京都条约做补充,明确一些事儿的性质,减少条约的模糊,同时,开了一个口子,一个平叛的口子。

今天倭国抓捕、杀害大明人,长崎总督府牙兵、大阪湾守备千户所会平叛。

但情况一定会恶化,各种没有理由制造理由,也会出动平叛,最终将倭国宜居地带,全都占领。

西汉初年使者安国少季,为了找个出兵的理由,把人家太后樛王后都给睡了,最终闹出了吕嘉之乱,大汉立刻派兵平叛。

灭倭,注定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少宗伯,是非常想进步的。”冯保笑呵呵的说道。

九本里面还有一本来自于大司徒张学颜,这个擅长勾稽的管财政的阁臣,汇总了下大明和西班牙的交易详情。

万历元年到万历十三年,泰西大帆船平均每年对大明输入650万银,自万历十三年后,其中450万两白银变成了黄金。

但这一次佩德罗一共就带了价值不到300万银的贵金属,就想获得过去650万银的商品。

也就是西班牙宫廷秘书所说的货币抵消计划,刻意加剧大明国朝的钱荒问题,逼迫大明供应商品价格降低,来让大明为西班牙战争失利买单。

可惜,他只能带走三百万银货物。

“有意思。”朱翊钧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儿。

大明六大世界性商品进行了一次涨价,上浮了15%左右,其中铁器的价格上浮了超过60%,这是大明海商自发行为,来应对西班牙蛮横无理的关税政策。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大明海商,为了维持商品的价格和利润,宁愿选择让货物堆积在仓库里,抬高价格,也不肯降低价格卖给佩德罗。

这是一种商品经济下的经济行为,和朝廷的意志无关。

价格是围绕着供需进行波动,当市场需求量减少的时候,商人们会选择减少供应量,等于变相的增加需求,来维持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等待局势的改变。

就像经济危机的时候,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里一样。

西班牙关税增加,导致贸易量减少,就是一种需求减少,那么增加价格,减少供应量,就成了商人们普遍的选择。

很多大明人是极为傲慢的,在多数海商眼里,番夷就是会说话的畜生罢了,大帆船贸易,被普遍视为一种朝贡贸易。

贡者,从下献上之称,大明对朝贡贸易的利己,大概就是这些红毛番拿着大明需要的白银,来大明讨饭来了。

讨饭就是讨饭,还要加关税,那大明海商是真的会涨价。

毕竟这会儿脊梁骨没被打断,膝盖生根的跪族还没那么多。

“商人都是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这些海商涨价,其实算过一笔账,高价卖给红毛番一批,剩下的也不会堆积在仓库里发霉,实在不行就卖给朝廷。”冯保简单陈述了这次涨价背后的逻辑,可以卖给朝廷。

大明有自己的远洋贸易商船,刘吉带领的远洋船队,已经踏上了第八次环球贸易的征程,而且规模还在扩大,卖给大明朝廷虽然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但维持工坊运转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利润。

也是因为这种类似于兜底的机制存在,海商才敢如此涨价来应对关税增加。

平价卖给皇帝,皇帝还知道给商人立块碑,说商贾尚知义,共襄文教举,低价卖给泰西人,连圣眷都买不到。

圣眷可是硬通货里的硬通货,有圣眷,就可以极大的避免被挂在朝阳门城墙上的风险,当然,作奸犯科、抗旨叛乱,还是要被挂上去的。

万士和是个谄臣,可他曾经因为丝绸都配给给了海贸,当面责难陈善于陛下,谏言给大明臣工也留下点丝绸吧!大明明公都不能绫罗绸缎自由,算什么明公!

最终大明换了精纺毛呢做官服的补充,才算是结束当初的丝绸之争。

泰西人不要,大明的贵人们的需求一点都不少。

“那就这么着吧,朕总不能下旨让商贾降价贱卖。”朱翊钧没有做出行政命令干涉商贾们的这一次涨价。

朱翊钧处理完了九本奏疏,将奏疏递给了冯保快马送往北衙处置。

“万历维新这才刚开了个头,朕肩上的担子仍然很重很重,万历维新的成功已然过去,更大的困难等在前面。”朱翊钧把奏疏递给冯保的时候,由衷的说了一句。

他要时时惊醒自己,不要沉迷于过去的成功,因为成功已经过去,都不作数了,只能代表自己过去做的还行。

北衙礼部上了一本奏疏,陕西凤翔府扶风县知县段峰纲,自杀了。

不是被势要豪右所逼,也不是无法满足势要豪右,势要豪右暴起杀人后伪装成为了自杀,更不是因为风力舆论,而是仰愧对天地陛下圣恩,俯愧对黎民期许。

今年陕西有旱情,大旱必然大蝗,蝗灾漫山遍野的时候,真的不是养点鸭子就能解决的,大旱蝗灾之后就是饥荒,哪怕朝廷反应迅速,凤翔府第一时间给了赈灾抚恤,西安府调运粮草。

但是依旧饿死了六百户,两千余口死于饥荒。

尸横遍野,惨不忍睹,段峰纲收敛了这些尸骨,处理好了旱情的后续后,留下了诀别遗书,驿传京师后,自杀谢罪。

让段峰纲自缢的事,是旱情中他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当时县衙库房里,还有一批精挑细选的种粮,他本打算旱灾过后,让百姓耕种。

旱情发生后,他要是放了这批种粮,这六百户饿不死,来年就会歉收;他要是不放这批种粮,就会饿死人,他做出了选择,没有放粮,在旱情结束后,把自己的命,赔给了被饿死的六百户。

去年徐州大旱,刘顺之作为知府,可以跟朝廷漕运都御史撕破脸开闸放水,可以开仓放粮,最终救活了三万余户,被皇帝认为治理地方有功。

可是段峰纲就完全没办法了。

整个陕西去年都是大旱,凤翔府用尽了全力,府库无粮可支,西安府也没有粮食,势要豪右家里也没有粮食。

段峰纲把全县地主家的粮库都翻遍了,再无余粮可调配。

“要让大明百姓吃饱饭,大明也就一亿三千万丁口,朕无论如何要让他们填饱肚子。”朱翊钧恩准了给这位县令谥号的请求,一般谥号都只给三品及以上,这是议贵,三品以上及世袭武勋皆为贵人。

礼部给了一个平谥,怀愍,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

给谥号本身就是对段峰纲选择的认可,其实他治下的百姓没有怪他无能的意思,关中平原的穷苦不是一两天两天了,而是一百七十年来,不断地恶化。

段峰纲已经是难得的好官了,没有纵容兼并,而是带着衙役,四处找粮食。

小冰川气候的危害是气温,更是降水,陕西人口不断的减少,主要还是气候,而不是**。

“如果陇开驰道修通了,会好很多,腹地的粮食调运入陇的运费,会降低很多很多。”冯保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嘉峪关到开封的驰道,这条驰道陛下砸下去了三千多万银,总计六个工兵团营,分段建造。

大明没有收复河套的之前,陕西更缺粮,但凡是大旱会饿死更多的人,别说保种粮还是保百姓,什么都保不住!

“陇开驰道很难修。”朱翊钧没有催促过驰道的修建进度,因为朝廷催促,导致日后驰道三日一小停,五日一大停,回头看,甚至部分路段还要重建,那才是肉食者之恶。

山又不会因为你皇帝的催促而搬离,也不会因为一道圣旨,就可以让复杂的地理环境变成通途。

“王次辅没有给朕把预算从3412万银,加到5000万银,已经是很有恭顺之心了。”朱翊钧以为陇开驰道会变成大明的莫道石人一只眼。

可是王崇古小心谨慎的主持,连预算都没有增加多少,只增加了四百万银,而且部分路段,比如从开封到西安段,已经通车,这次关中大旱,就是从河南调运了四十万石粮食。

驰道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

“王次辅说这条驰道修通了,就是大明龙脉了。”冯保说起了陇开驰道,就是一脸感慨。

王崇古用两个字形容大明驰道的重要性,那就是龙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脉这个词指的就是血管,大明的龙脉,自然指的是沟通大明东西南北的血管,其意义不是多少万两白银可以去衡量的,涉及到了江山社稷的稳定性。

往常年份这种程度的大旱,一定会闹出攻破州县的民乱来。

驰道者,民之命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