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八百八十四章 寰宇分工,必以大明为枢轴

朱翊钧听殷宗信说起了孩子回腹地读书,以为殷宗信被妾室女色所迷,嫌弃盈嘉公主碍手碍脚了。

孩子还小,看孩子,是个很合理的解释,合理但不合情。

朱翊钧直截了当的问,就是逼殷宗信直面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但凡是他敷衍或者左右而言他,他根本回不去吕宋。

殷宗信又不是笨蛋,自然听得明白,皇帝究竟要什么答案,他的回答是表态,也是保证,他做了吕宋总督,也不会改变父亲的既定战略。

大明和吕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高度利益捆绑的军事、政治、经济共同体,也就是吕宋在海上而已,要是在陆上,早就像绥远一样,直接融入了。

殷宗信告诉陛下,公主是要一起去赤军山港,朱翊钧立刻就变得温和了起来。

朱翊钧打量了下能文能武的殷宗信,对这个女婿非常满意,他颇为感慨的说道:“两宋交际时,金兵南下,蓟王韩世忠在黄天荡,在这一生死存亡之战中,其妻子梁红玉亲执桴鼓,陪夫君镇守四十八天之久;”

“嘉靖年间平倭时,台州之战,戚帅发妻王夫人在新河所城,以空城计退倭寇,为戚帅争取了弥足珍贵的时间。”

“公主和宗信一道镇守赤军山港,不失为一段佳话。”

戚继光请夫人阅兵这件事,也发生在台州之战后,戚继光不是惧内,他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南平倭北拒虏、荡涤大宁卫、收复绥远、入朝抗倭、攻入对马、石见,他这一生,杀的人已经无法去计算了。

经常杀人的朋友都知道,人被杀就会死。

在这些百战精兵的眼里,人和别的动物没什么区别,甚至人比猪要好杀的多,人命在他们眼里,就和草芥无异。

这也是客兵安置的头等难题,百战精兵在打完仗后,会更加极端,处理很多事,会直接诉诸于暴力。

戚继光是尊重王夫人,这是生死与共的情谊;同样也是愧疚,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死了也就罢了,伤了残了,回到家中,反而更加拖累家庭。

忠孝,公私,从不能两全。

殷宗信赶忙说道:“公主下嫁万里之遥,碧涛之中,毓德椒房,秉坤仪而主中馈,总督府内外肃然;赤军山港,瘴疠之地,舟车所不能达,公主肯解鸾珮、易戎装,跋涉三万海里,臣感激不尽,惟愿以七尺残躯,护团龙旗永耀南溟。”

“谨再拜谢陛下殊恩。”

朱翊钧摆手说道:“你这话文绉绉的,听起来就是准备好的。”

殷宗信有些迷茫,他不是早有准备,完全是有感而发,他这么想这么说这么做,但陛下觉得他有备而来。

读书读得好,怪他学习好了,可以出口成章?

他仔细想了想说道:“臣和公主殿下有定,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这才像话。”朱翊钧乐呵呵的说道,这就直接多了。

殷正茂是麒麟殷氏,麒麟是徽州府丹阳县的一个乡,他们家虽然不是什么高门大户,但也算是世敦诗礼,乡贤缙绅之家,属于文化贵族,说话做事的调性,就是这样。

殷正茂的父亲殷鐄,迫于生计,弃儒从商,以穿行吴越行商谋生,钱倒是没少赚,但总是闷闷不乐,常以商人的身份为耻,他总是督促殷正茂好好读书。

在殷正茂考中进士之后,殷鐄就把生意给彻底停了,原因就是:惟无玷足矣。

大明讲:衿佩之外,予不遑他。

衿佩这个词出自于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后来就是专指士大夫阶级的穿着,代指身份。

一个进士在大明做官,家人为了避免麻烦,都会把自己生意全都停掉,防止招祸,主要是为了让孩子继续进步。

这个讲究的意思是:既然要做官,那么你,你的家人,除了官员的身份之外,就不能再有其他的了。

如果做到了,就是无玷足矣,无玷足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的玷污、没有任何的瑕疵的来历,跟脚。

麒麟殷氏传到殷正茂,已经十五世,以前做不到钟鸣鼎食,但绝对称得上是诗书簪缨之族。

殷宗信到陆树声门上拜访,根本不用给人事钱,门房一看拜帖,会把殷宗信当贵人请进家门,好生伺候。

大明已经实质上形成了一批文化贵族,他们的贵,不是银子多,而是文化和身份。

文化贵族不全都是坏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很大,有些文化贵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有的文化贵族,整天就琢磨点那些上不得台面、迫害人的手段。

“其实公主在吕宋总督府是非常端庄典雅的,回到大明腹地,这是回了娘家,所以看起来有点跳脱。”殷宗信说起了盈嘉公主,也是笑容满面,他看到了另外一个样子的娘子。

男人在外征战,朱轩嫦就不得不端庄起来,回到了大明,撒欢一样。

“挺好的,年轻人就该如此的朝气蓬勃。”朱翊钧不认为这是跳脱,朱轩嫦和殷宗信都很有朝气,反观他这个皇帝,因为长期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反而显得暮气沉沉。

“朕听公主说,她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规矩全都废弃掉了,她做得很好,你也不必过于顾虑,这些规矩,朕就很不喜欢朱程理学,他们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套叙事,实在是太多的繁文缛节。”朱翊钧先见的公主,再见的驸马。

朱轩嫦也是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奏闻了这些事儿,没想到却得到了陛下的首肯。

朱轩嫦到了吕宋没一个月就把那些规矩全都废掉了,因为朱轩嫦被欺负了,被那些跟着她一起去的老嬷嬷、太监给欺负了。

她一个公主要见自己的夫君,这些老嬷嬷、太监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贪欢人伦、鲜廉寡耻都出来了。

公主想见驸马一面,光是繁琐的礼仪,都要两个时辰,关键是殷宗信还觉得这是为人臣的本分,理应遵守。

殷宗信看了看左右,才低声说道:“其实,臣也不喜欢,娘子一说,臣就遵守了。”

殷宗信每次见公主都要两个时辰的礼仪,他在这个时间也想过,他见自家妻子,为何如此的麻烦,而且还要给这些太监嬷嬷银子,但似乎素来如此,他也无可奈何。

那些嬷嬷、太监对朱轩嫦说,这些规矩都是保护公主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你尊贵的身份,殷家才不敢轻视云云。

朱轩嫦起初还信,但仅仅半个月他就不信了,因为她和丈夫聊了两句,才知道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光是给嬷嬷、太监的银子,就有三千两之多!

朱轩嫦立刻就觉醒了,狗屁的保护!她又不是长于深宫的真公主,她跟着母亲周仃芷相依为命,为此受了多少委屈,世态炎凉见得太多了。

这根本就是拿她朱轩嫦当娼妓在用,自家夫君寻她,还要支付嫖资,关键这是他们家的银子!

朱轩嫦那段时间非常委屈,也不知道怎么办,废掉这些规矩,连丈夫都不太认同,觉得废礼法是失了人臣本分,后来朱轩嫦想到了办法,狐假虎威。

朱轩嫦对这些嬷嬷、太监说,若是再阻拦她见夫君,她就修书一封回大明,把这些嬷嬷、太监统统送回去!

嬷嬷和太监一想到被赶回大明的下场,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才不敢再阻拦了。

皇帝可能不会管这些小事,可是宫里的老祖宗冯保,从来不是善茬,沉井的宦官、嬷嬷,都不知道有多少了。

吕宋是殷家做主,殷宗信这个年轻人,也不喜欢这些规矩,最终在夫妻俩合计下,这些乱七八糟的规矩,才终于被彻底废掉了。

黄金和赤铜点检完了,朱翊钧对金灿灿的黄金也就看了一眼,黄金,阿堵之物,因为太过珍贵不能直接当货币使用。

朱翊钧更关注铜料,他和殷宗信详细聊起了吕宋十二个铜镇的发展,十二铜镇就是大明统治吕宋的十二根定海神针,这个产业现在发展蓬勃。

朱翊钧是个农夫的话,殷宗信就是个地师,他对于寻矿,颇为痴迷,在吕宋的公主府,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都是各种千奇百怪的矿石。

发光的石头害人命,殷宗信没有收藏任何发光的矿石。

吕宋的困局和以前一样,缺人,自从吕宋总督府政策调整后,现在也缺甩鞭子却毫无心理负担、没有道德负担的人。

恰好,刑部每年都要进行春雷行动,那些无法安置的游手好闲之徒,反倒是可以送到吕宋去甩鞭子。

“朕听闻夷人很懒,这是真的吗?”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甩鞭子的人都缺,是朱翊钧没想到的。

从礼部到杂报,从南洋回来的官员,都讲夷人懒惰,朱翊钧起初以为是华夷之辩之下的歧视,但时间久了,似乎真的是这样。

殷宗信也是满脸愁容的说道:“陛下,南洋的种植园和大明的农户,是有极大区别的,大明农户是没有田土,看到田土抛荒就跟要了命一样。”

“可是南洋的种植园里,可能是自然禀赋的差异吧,老天爷不饿人,撒把种子就能收,他们是真的好吃懒做,不把鞭子打的劈啪作响,是不会干活的。”

“大明在南洋有三十六港,这些港口有一大批的闲人,这些夷人,就是让妻女为娼为婢,都不肯好好干活,哪怕就是生活所迫没办法,不得不干点活儿,那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简直是…不可理喻。”

“大明亦有懒汉,臣不止一次见过,但如此成群结队,如此普遍,当真是奇闻一件。”

殷宗信作为诗书礼乐之家,他说话向来斯文客气,这已经是他最文雅的评价了。

如果让殷宗信说心里话,他只会说,一群人形畜生。

“朕看了田土抛荒,确实心疼。”朱翊钧深以为然。

殷宗信想了想说道:“陛下,臣斗胆,臣觉得,父亲过于宽仁了。”

“哦?”朱翊钧笑着问道:“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这些夷人,不可教化。”殷宗信用十分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可教化就是能驱使,不必救赎的意思。

如果殷宗信做了总督,他只会更加狠厉,殷正茂的做法,其实是延续了黔国公府的做法,就是把生苗变成熟苗,再把熟苗王化。

这在云南自然是行得通,因为即便是以前的大理国,国主段氏,也是出自甘肃武威,都是华夏苗裔,可是吕宋的情况,和云南完全不同了。

吕宋的夷人,和大明就不是一种人了。

殷宗信读过天择伦、人择论,不公开发表的优胜论和略汰论,殷宗信觉得优胜略汰论里,讲大明人因为规模庞大、惨烈的王朝更替,在不断的人为选择下,在天性上,就比夷人要强。

殷宗信对此深以为然,陛下也就是身边没有夷人,唯一一个夷人还是黎牙实这种全东亚总督的高级人才、伽利略这种天才,故此对夷人的了解真的很少。

“陛下,臣领兵打仗,汉人总是向死而生。”

“海寇会故意把负伤之人,挂在树上引诱大明军前往救援,而这些负伤之人,往往不会大呼小叫吸引注意,甚至有咬烂舌头者,即便是林阿凤带领归附牙兵,亦是如此。”

“汉人这种面对生死恐怖的冷静,并非教化所得。”殷宗信说起了夷人为何不可教化,他真的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生死有大恐怖,面对死亡的这种沉默、冷静,让殷宗信十分动容,他从来没有在任何夷人身上见过这种表现。

这是天性,不是后天规训的人性,是天然的、天生的冷静赴死。

殷宗信很难确定,陛下能否理解他的意思,但他领兵打仗,他见过很多次这种慷慨、冷静赴死,他也带过一段时间的夷人,最终他确定,夷人不堪重用。

戚继光听到这里,为了让陛下能够理解,他补充道:“陛下,朝鲜军也是如此,颇为吵闹。”

“李舜臣自己都说:天兵肃然,朝鲜军士喧哗无度,遇战则惶惶。朝鲜之战,我部遇挫即溃,终赖王师天兵驰援,此辈天性使然,非教化可移。”

“若以苗疆之策施于海外,恐如沐猴而冠耳。”

李舜臣的原话,不是拍马屁,他是真的无可奈何,大明军强横无比,李舜臣领的朝鲜军已经最能打的一批了,但和祖承训带领的辽东军比,都是云泥之别,李舜臣是真的羡慕大明军的兵源。

朝鲜之战都打完了,朝鲜军连和辽东军比一比的强军,都没有诞生,最终,李舜臣绝望,只能归咎于天性使然了。

朱翊钧没有领兵打过仗,他确实无法想象冷静赴死的场景,他想了想说道:“朕不在吕宋,不知其详,若是吕宋地面,觉得背负了过多的杀孽,就带三寸团龙旗贴,杀孽,都算朕的就是。”

他虽然不能理解这种冷静赴死的可怕,但骂名、罪孽,他可以扛得动,这也是他除了给够饷银、封赏之外,唯一能为军兵做的了。

若是真的有冤魂,就来缠着他便是。

戚继光笑了笑,陛下总是担心军兵有道德负担,那是战场,你不杀死敌人,敌人就会杀死你,对于军兵而言,佩戴三寸团龙旗贴的根本目的,是提醒自己,为什么而战。

只要是为大明而战,为守护身后万家灯火而战,就不会有什么道德负担。

殷宗信觉得他这个武将的话,陛下难以感同身受,拿出一本奏疏说道:“林辅成写了本奏疏,臣还是比较擅长打仗。”

政事、经济,殷宗信觉得自己不如林辅成专业,这厮到了爪哇椰海城,甚至敢就带着一名缇骑,就漂洋过海,跑到了一个海寇的老巢里去了解详情。

林辅成消失了整整三个月,旧港总督府、吕宋总督府都快把南洋翻过来了,他是御赐五品社科博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不仅仅是要对皇帝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连天使都敢袭扰,那他们这些南洋的肉食者们,同样危险。

林辅成被找到后,说自己不小心被海寇抓走的,被抓的海寇大呼冤枉,海寇说根本就是林辅成以读书人投奔来的,而且三个月时间,就因为什么都懂一点,已经成了二当家,根本就不是海寇掳掠!

海寇里哪有过这种高端人才?

林辅成之所以带着一个缇骑就跑去海寇老巢,就是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全球化分工到底是由效率驱动,还是由利润驱动。

在大明的风力舆论中,普遍认为是以利润驱动,但林辅成总觉得缺了点关键的论证,所以他就去了海寇的老巢。

在对海寇经济的调研中,林辅成惊讶的发现,海寇们在用人方面,第一选用汉人,其次是倭寇、倭奴,实在没办法,才会用夷人、生番、黑番。

海寇是一个完全暴力的组织,在这种框架下,第一追求就是效率,无论是杀人,还是劫掠,亦或者是种植园。

而海寇这个集体,之所以要用汉人,是因为真的好用。

林辅成能三个月混成二当家,就是因为他确实很厉害。

最终林辅成达成了一段结论:大航海时代,世界迎来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分工在进行,而这种分工,是以效率为主要驱动,利润反倒是其次。

“这不是胡言乱语吗?天下利来利往,赔钱的买卖没人干啊。”朱翊钧看完了开头,就觉得林辅成这个人,有点不太一样了,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了。

“臣最初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讲的有道理。”殷宗信十分肯定的说道:“臣相信,分工是以效率驱动的,什么地方更有效率,什么地方就会集结更多的产业群。”

殷宗信从小读《史记》,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可是殷宗信还是被林辅成给说服了,有的时候,有些人、有些事儿,赔钱也要做。

殷宗信看着面前的黄金和赤铜,颇为感慨的说道:“陛下臣祖父做过买卖,父亲说,他小时候,就很疑惑,为何祖父做买卖,有的时候会养一群闲人,生意不好的时候,祖父依旧养着他们,不让他们离去,哪怕生意不赚钱,也愿意做。”

“父亲不做买卖,他做了两广总督,做了吕宋总督,依旧没搞清楚这个儿时的问题。”

“后来,林辅成告诉父亲,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买卖,也从来没有风平浪静的市场,就像是永不停歇的大海,潮起潮落。”

“在潮起翻涌的时候,跑的比别人慢,就永远赚不到钱;在潮落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就再也没有可能翻身。”

“看起来是利润为驱动,实际上,最终比的还是效率,有些人提前知道了消息,抓住了风口,但最终还是被更有效率的人追赶上。”

“分工终究是以效率为主要驱动。”

全球化分工,是大明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这是大明建设商品经济必须要搞明白的问题。

林辅成给出的结论是效率为先,但并不是否定利润驱动的存在,这两者是矛盾关系,对立但也是统一的,相对复杂、嵌套的相互关系。

在南洋无数的种植园里,林辅成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事儿,最终他得到了一个螺旋演进的构型,那就是‘效率优化-利润实现-再投资提升效率’,如此反复上升。

效率为先,利润为目的驱动着全球分工的变化。

一旦效率低下、利润无法实现、再投资无法提升效率、高附加值的产业,就会出逃到效率更高的地方,而非利润更高的地方。

利润高,但效率低下,最终获利反而会减少,效率和利润,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

因为市场是存在着普遍竞争的,效率过低,会导致市场被同业者占领,最终成为大浪淘沙中的代价。

要维持高附加值产业的分工,永远留在大明,大明就必须要保证考成法之下的高效模式稳定运行,一旦效率过低,这些产业就会出逃,不以人的意志或者政治意志扭转。

“咦?”朱翊钧走过了一箱箱的铜条,又认真的看了一遍林辅成的奏疏,颇为认真的说道:“有意思,他讲的真的有意思,好像挺像那么回事儿。”

“朕回去后仔细琢磨一下,他说,如此,则寰宇分工,必以大明为枢轴;万国货殖,当朝神州而辐辏。”

十二个铜镇的铜矿,又不是今天才在吕宋,一直都在,但只有今天的大明,才能如此快速的完成对铜矿的开采。

效率主导分工,而非利润,这个观点真的颇为新颖,朱翊钧忽然觉得林辅成调研非常成功。

林辅成这个意见篓子,给朱翊钧画了一张大饼,告诉大明皇帝,只要大明维持眼下,甚至更加高效,大明就永远掌控高附加值产业,这张大饼,看起来十分美味。

“先生看看。”朱翊钧将奏疏递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眉头紧蹙,他看完之后,深吸了口气说道:“陛下,考成法又不是灵丹妙药一吃就灵,但,他说的,臣无法反驳,臣是考成法、吏治法主导者,反驳不了,而且他的观点,臣也很认可。”

“但是将考成法奉为金科律例,实在是有些过了,政策都是因事、时、势而定,不能一成不变。”

张居正看完了奏疏,被说服了,不是说奏疏写的多好,而是林辅成这个有限自由派,真的在赌命,通过实践,在寻找通往自由的道路,提高效率,获得自由。

劳动让人自由,更高效的劳动,让人更加自由。

“他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朕以为他是个贱儒,朕还嘲笑他,因为他第一次聚谈,就被人询问哑口无言,他当初提出自由二字,完全依托于空想的泰西自由角、自由城,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终究是找到了一条看起来可以到达彼岸的路。”朱翊钧将奏疏交给了中书舍人叶向高。

“叶中书,你把奏疏抄录几份,给阁臣一本,再发北衙一本,让北衙刊登邸报,也让天下士人,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正确。”朱翊钧把中书舍人叶向高叫到了身边,递给他奏疏,让他抄录。

“臣遵旨。”叶向高赶忙上前,接过了奏疏,他在写万历起居注,他对这奏疏实在是太好奇了,等拿到奏疏,就看了几眼,就赶紧放下。

再看,就没有心思写起居注了。

皇帝和金池总督府聊了聊,主要是关于金池的发展情况,金池总督府又拓土了八百里,当地夷人面对火铳毫无抵抗之力,而且大明正在疏浚当地的河流,大小金池城,已经成了南溟之粮仓。

金池总督府表达忠诚的方式,非常直接,给皇帝送黄金。

皇帝从来不白拿这些黄金,一条最新型甚至装配了螺旋桨、升平六号蒸汽机的快速帆船,已经部署在了金池总督府。

“宗信,最近南衙选贡案,你可曾听闻,朕用了一批人。”朱翊钧说起了南衙选贡案,询问吕宋总督府的看法,殷正茂可是南衙徽州府乡贤缙绅,文化贵族的一份子。

“该杀,纵容海寇者,死不足惜。”殷宗信直接表态,他爹对这些人从来没有正眼看过。

殷正茂的父亲为了儿子的仕途,终止家里所有生意,就是为了让孩子‘衿佩之外,予不遑他,无玷足矣’,但天下官吏十七万众,又有几个可以做到的?

真正的文化贵族是很清楚,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国强则家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