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太子殿下真是民心所向啊!

吃过午饭之后,朱慈烺闲来无事,便想着要不要再出去溜达一圈,再欣赏一下宣府的美景。

毕竟马上就要返回京城了,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估计以后也没什么机会再来到宣府了。

可没等他做好决定,就看到琪琪格迈着步伐走了过来。

看到琪琪格,朱慈烺突然想到了什么,然后笑着问道:

“琪琪格,三天之后本宫就要返回京城了,你看你是留在草原上,还是跟本宫一起回京?”

琪琪格听到这话,几乎没有丝毫犹豫,想也没想便说道:

“我跟你一起回京。”

朱慈烺有些好奇,就接着问道:

“如今蒙古的事情应该处理的差不多了,你们要的粮食也都给你们了,有了这些粮食,你们的部落度过这个冬天应该是没问题的,所以你也不需要再当人质了,为什么还要跟本宫一起回去?”

琪琪格听到这话,一时间脸色微变,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了。

说实话,在京城的日子,其实是比在草原上要舒服得多的。

因为她不用再忍受草原上那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而且京城那边也没人把她当做人质,反而是把她当做贵客一般对待。

东宫她也是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没人拦她,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说实话,作为一个从生在草原上长大的女孩,琪琪格还是觉得在京城的日子太压抑了。

所以她还是渴望回到草原之上,因为那里有她熟悉的蓝天白云,有她心爱的骏马,还有她那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她之前去找阿布奈商量这件事情的时候,阿布奈还是坚决不让她回到草原,依旧让她跟随朱慈烺返回京城。

因为阿布奈觉得只有让她留在朱慈烺身边,才能确保部落的安全和利益。

毕竟朱慈烺是大明太子,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只要琪琪格在他身边,部落就相当于有了一层保障。

琪琪格也是没有办法,最终只能答应了下来。

想到这里,琪琪格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我喜欢待在京城,这总行了吧!”

说完这话,她便气呼呼地转身离开了。

那模样,仿佛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无奈。

朱慈烺看到这一幕,也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又没有怎么在意。

他其实也知道,琪琪格为什么这么做,无非就是阿布奈的命令而已。

不过他也不在乎,反正琪琪格就只是一个人质而已,无论在哪里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要不影响朝廷的大局,琪琪格的去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时光悄然流转,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三日的时光便已匆匆而过。

终于到了该离开宣府的时候了。

这一日,天空格外明朗,阳光温柔地洒下,将大地照得暖融融的,仿佛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朱慈烺端坐在崇祯的龙辇之上,周围是无数大明的将士。

众人准备妥当,然后缓缓冲着宣府外前进。

道路两旁,既有来围观的异族商人们,也有前来相送的宣府百姓们。

此刻这些人也是满脸的不舍和激动,眼神中充斥着感激之情。

这是因为考虑到此番大胜,所以朱慈烺下令免去了宣府三个月的关税,这对于这些商人和百姓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件大好事儿。

在队伍的后方,则是相送的宣府的一众文臣武将,他们缓缓跟着队伍前进,眼神中满是感慨。

朱慈烺待在宣府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他的各种决策和行为在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愈发觉得,这位太子殿下绝非寻常之人。

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事情,只要到了他的手中,就仿佛被施了神奇的魔法一般总能迎刃而解。

这让人不得不由衷地感到敬佩。

他们心中暗暗思量,若是将来这位太子殿下能够登上皇位,那么大明必然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或许会重现往日的辉煌,成为能够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直到队伍彻底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中后,宣府的一众文臣武将这才各自离开了。

从宣府回京城的这段路程,总体来说还算平安顺遂。

不过命运似乎总喜欢在不经意间给人一些小插曲,就在行程过半之时,天空中突然飘起了洁白的雪花,那雪花纷纷扬扬,宛如一只只轻盈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这场小雪来得有些突然,瞬间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绒毯,也让道路变得有些湿滑,稍微阻碍了一下他们的行程。

不过好的这小雪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停了下来。

约莫五天之后,朱慈烺终于来到了京城附近。

远远地,那座宏伟壮观的城池便映入了他的眼帘。

那高大的城墙,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大地上,守护着这座古老的京城。

城楼上飘扬的旗帜,在微风中轻轻舞动,仿佛在欢迎着朱慈烺的归来。

看到这一幕,朱慈烺轻轻地松了口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

终于,他总算是回来了!

而且是大胜而归!

就在这时,龙辇内突然传来一个一些惊讶的惊呼声,下一秒就见郑小妹一脸惊喜地说道:

“殿下快看,这京城好像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心中也涌起一丝好奇,然后缓缓地掀开了车帘。

目光所及之处,果然就发现此时此刻,京城似乎真的变得不一样了。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前面的道路,原本那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的道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坚实的水泥路。

那水泥路平坦宽阔,走在上面感觉十分稳当,仿佛能给人带来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要知道,此刻他们还没有到达京城,而是在京城数里之外的地方,可是这条路却直接修到了这里。

而且,这水泥路并非是单纯的水泥铺就,上面还用一些颜料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标识。

有箭头指示着方向,有线条划分着车道、人行道,还有一些特殊的图案提醒着行人注意安全。

朱慈烺看到这一幕顿时就笑了,那笑容中带着一丝得意与欣慰。

因为这些都是按照他的意思画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深知后世水泥路上的警告标识对于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于是便直接把这些理念搬到了明朝。

而工部的匠人们也是十分给力,根据他的命令迅速实施了。

这会儿乍一看这脚下的水泥路,还真以为是回到了现代社会呢。

想到这里,朱慈烺会心一笑,心中满是成就感。

因为他知道,连城外的路都能修的这般好,那么城内的路自然是全部修完了。

虽然还没有进京城,但朱慈烺仿佛已经看到了京城内焕然一新的景象。

与此同时,安定城门口,一众文臣武将也早就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毕竟是太子得胜回朝,这样的大事京城这边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他们早在五日前就接到了宣府发来的奏报,得知朱慈烺即将回京的消息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起来。

本来崇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是满心欢喜,想要亲自前来迎接。

毕竟朱慈烺这次御驾亲征,不仅大获全胜,还开疆拓土,这简直就是为他这个做老子的长脸,也是狠狠地替他出了一口恶气。

但是最后崇祯还是放弃了亲自出城迎接的想法。

没办法,因为朱慈烺是儿子,而他是老子,并且还是皇帝,在传统的纲常礼法中,哪里有父亲亲自出城迎接儿子的道理呢?

这岂不是乱了套?

所以,崇祯最终还是乖乖地在皇宫里候着。

除此之外,当得知朱慈烺回京的消息之后,整个京城的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毕竟之前崇祯御驾亲征班师回朝遭遇刺杀的事情实在是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所有人都害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因此,这段时间里,京城里管控得十分严格,堪称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锦衣卫们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不断的在街道上巡逻,眼神锐利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五城兵马司的士兵们则在各个路口设卡盘查,对过往的行人车辆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没有可疑人员混入。

总而言之,现在京城里一片安宁祥和,所有人都在准备迎接朱慈烺的归来。

等到朱慈烺的车驾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以薛国观为首的文臣和以英国公为首的武将纷纷赶忙参拜。

他们整齐地跪在地上,齐声高呼:

“臣等恭迎太子殿下得胜还朝!”

紧接着,朱慈烺乘坐的龙辇缓缓停了下来,随后朱慈烺缓缓走了下来。

看到众人,朱慈烺温和地说道:

“诸位都请起来吧,本宫此番大胜,并非是本宫的功劳,而是一众武将的功劳。”

“若是没有他们在前线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又哪里来的大胜呢?”

众人听到这话,随即便纷纷站了起来,然后笑着附和道:

“殿下莫要谦虚,若是没有太子殿下指挥得当,运筹帷幄,大军哪有如此大胜?殿下您才是这场胜利的关键所在啊!”

朱慈烺听到这话只是笑笑,不再说些什么。

随后,朱慈烺又和众人寒暄了一下,询问了一些京城中的近况。

百官们则是纷纷向他汇报着京城里的情况,有关于民生改善的,有关于经济发展的,朱慈烺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心中对京城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

片刻之后,朱慈烺又重新坐回了龙辇,随后龙辇直接进了京城。

至于身后的军队,则是各自返回了军营,只有本来就驻扎在城内的腾骧五卫跟着一起进了城。

刚一进京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那欢呼声如同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赫然便是围观在两旁的百姓的欢呼之声。

京城的百姓们早早地就得知了朱慈烺回京的消息,因此纷纷来到街道两旁,想要一睹朱慈烺的风采。

毕竟好不容易再次取得了大胜,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大明日报》到处都在宣传这件事情。

当得知这些消息后,京城百姓早已振奋不已。

虽说打胜仗跟他们其实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大明实在是憋屈太久了。

在崇祯当皇帝的这十几年里,每年都会传来打败仗的消息,朝廷上下一片愁云惨雾,百姓们也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唯恐哪一天这大明就没了。

可如今仅仅只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大明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接连打了好几场大胜仗,这怎么能不让他们高兴呢?

再者说了,如今的京城可是彻底大变样了。

城内所有的道路全部都被水泥路覆盖,变得宽敞无比。

以前那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道路一到下雨下雪的时候就变得十分难走,行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车辆行驶也十分困难。

但现在全部都是水泥路了,就算下雨下雪也不怕了。

那平坦的水泥路,就像一条条经脉,贯穿在京城的各个角落,将整个京城连接得更加紧密。

总而言之,在这些百姓看来,大明眼下真是越来越好了,自然而然的,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别的不说,以往每到冬天的时候,家里的柴火总是不够烧,而炭又贵得要死,他们又没钱买,因此有时候连口热的都吃不上。

一家人有时候只能围坐在冰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盼望着冬天能够快点过去。

但是现在伴随着蜂窝煤的普及,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蜂窝煤价格实惠,而且燃烧时间长,取暖效果也非常好。

哪怕是最普通的人家,现在一天都能吃上三顿热乎饭了。

而且用蜂窝煤取暖也是非常划算的,每天也就不过是十几文钱而已,往后每家每户冬天都不会再冻死人了。

孩子们可以在温暖的屋子里玩耍,老人们也不用再忍受寒冷的折磨,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再加上《大明日报》的刻意宣传,因此有不少百姓都知道这一切的决策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这位年轻的太子爷。

因此他们才会这般激动,对朱慈烺充满了感激与敬仰之情。

而面对百姓们的欢呼,朱慈烺坐在龙辇之中,脸上也是不自觉地浮起了笑容。

同时心中感慨万千,只觉得自己总算是没有白穿越这一遭。

毕竟按照原本的历史,这一年京城会发生一场空前绝后的鼠疫,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死伤者不下十万。

整个京城会被笼罩在一片死亡的阴影之中,百姓们更是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无数家庭因此破碎。

但是现在因为他的穿越,他早早对鼠疫进行了防范,组织人手清理环境卫生,加强防疫措施,这就导致京城里压根就没有发生鼠疫。

而那些原本在历史上本该死去的百姓也都活生生的站在他的面前,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这对于一个穿越者而言,难道不是最大的成就吗?

与此同时,紧紧跟在龙辇后面的几位内阁大臣,此刻心中皆是不由自主地涌起一阵深深的感慨。

薛国观抚摸着自己那已然花白如雪的胡子,缓缓开口说道:

“太子殿下当真是民心所向啊!依老夫之见,将来太子殿下若能顺利继位,必将堪比尧舜,这大明王朝必定会再次迎来兴盛之象,重现往日的辉煌。”

旁边的其他大臣听到这番话,纷纷下意识地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之色。

有人附和道:

“薛阁老所言极是,太子殿下宅心仁厚、聪慧过人,将来必定会是一位圣明的君王。”

那话语之中,满是对朱慈烺的赞赏与期待。

其实正常情况下,像这样公然谈论太子继位之后的事情,那可是极为大胆且冒险的举动。

毕竟,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皇帝和太子虽是血脉相连的父子,可在政治上来说,他们更多的时候却是彼此对立的政治敌人。

公然讨论太子继位,这无疑是在暗中影射皇帝不得民心,这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而言,无疑是一件极其敏感且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但很明显,如今这皇帝和太子却是个例外。

因为在不久之前,崇祯特意召见了内阁的几位大臣。

然后隐晦的透露出自己想要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的想法。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内阁的几位大臣都惊得瞪大了双眼,仿佛被一道晴天霹雳击中,整个人都呆立当场,完全吓傻了。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安,搞不明白崇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在试探他们?

还是真的已经有了这样的打算?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他们都不敢直面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几位大臣只能战战兢兢地回答道:

“陛下眼下年富力强,正是为朝廷、为国家大展宏图之时,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呢?”

这话说的其实很有道理。

毕竟现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就只有三十岁而已。

这个年龄对于后世的而言,尚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哪怕是古代也是如此!

所以当听到崇祯皇帝想要退位的消息时,他们才会如此震惊,心中满是不解。

他们心里当然也清楚,朱慈烺确实聪慧过人,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与胆识,是做皇帝的最佳人选。

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让崇祯突然做出要退位传给太子的决定啊。

要知道,太子如今也就只有十四岁啊!

一个成年的皇帝,没有任何缘由突然要传位给一个未成年的太子,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几乎不合常理的事情,简直是闻所未闻。

眼看着内阁大臣们那一脸震惊、不知所措的反应,崇祯也就没有再继续深入讨论这个话题了。

因为他不过是在试探一下众人的反应而已。

但是现在看来,这件事似乎不太现实了。

毕竟眼前这群臣子可不知道朱慈烺是真武大帝转世,所以他们的担忧实属正常。

但不管怎么说,通过这次试探,内阁大臣们也都已经知道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崇祯貌似是真的有意要把皇位传给朱慈烺了。

估摸着等到朱慈烺成年之后,这件事也就差不多能够提上日程了。

这对于他们这几位内阁大臣而言,不算是一个好消息,但也不算是一个坏消息。

毕竟他们这些人已经在朝廷中为官多年,历经风雨,有几个估计再过两三年就要退休了,到时候不管是谁当皇帝,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是换个主子继续尽忠罢了。

不多时,龙辇终于缓缓来到了皇宫的宫门前。

众位大臣们见此情景,也就各自散去了。

毕竟他们已经将朱慈烺送到了这里,总不能直接跟着龙辇送到皇宫里去吧?

随后,龙辇在众人的注视下,直接驶向了皇宫内。

毕竟朱慈烺刚回到京城,按照宫廷的礼仪和规矩,总是要先拜见一下崇祯和周皇后的。

与此同时,皇宫内的崇祯和周皇后也早已经得到了消息。

因此他们一早便在宫中焦急而又期待地等待着,心中满是对朱慈烺的思念与牵挂。

当听到龙辇进京的消息时,周皇后更是忍不住站起身来,在宫中来回踱步,眼神中满是焦急与期盼。

很快,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紧接着王承恩匆匆跑了进来。

“皇爷、娘娘,太子爷到了!”

周皇后听到这话一阵激动,刚准备亲自出去见朱慈烺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身影突然走了进来。

不是朱慈烺又是谁呢?

见到周皇后和崇祯的一瞬间,朱慈烺赶忙规规矩矩地叩了一个头,然后恭敬地说道:

“儿臣参见父皇、母后。”

下一刻,周皇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赶忙快步迎了上来。

她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双手紧紧地拉着朱慈烺的手,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说道:

“快快起来,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这些日子不见,母后实在是想得厉害,日日夜夜都盼着你能够平安归来。”

周皇后说着,忍不住用手轻轻抹起了眼泪。

她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实在是太辛苦了。

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四处奔波,甚至比自己那个皇帝丈夫还要辛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