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27章 详议武监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27章 详议武监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泽站在官员的队伍中,蒙古称臣,四海晏平,这句天可汗似乎也没喊错。

京师百姓这句呼喊,也让把汗那吉反应过来。

他从小就仰慕汉化,也对自己的爷爷俺答汗和叔叔黄台吉不满,早就有投奔大明的想法。

他干脆也跟着喊道:

“顺义王向天可汗之子呈送贡物!”

说完,把汗那吉将一个精致的匣子举过头顶,对着朱翊钧说道:

“殿下,这是成吉思汗的马鞭。”

听到这里,众人纷纷吸一口气。

俺达汗的全名是孛儿只斤·俺答,从姓氏就知道,这是黄金家族的血脉。

身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手里有几件成吉思汗的遗物也是正常的。

但是俺达汗竟然在第一次朝贡的时候,就将如此具有象征性的物品上贡给大明,足以可见在东胜卫之战中,棱堡和新式火炮给蒙古人多大的震撼!

朱翊钧好奇的看着平平无奇的马鞭,但是听说是成吉思汗用过的东西,忍不住将马鞭拿了起来。

朱翊钧将马鞭拿起来的时候,在场的百姓都欢腾起来!

这是在太祖驱逐元庭后,成吉思汗后人向大明表示臣服的标志,这样的武功,当然是配得上一句天可汗的。

京师城外的欢呼声,很快就由太监送到了宫内。

隆庆皇帝年后身体有些微恙,也有锻炼太子的想法,所以才派遣小胖钧去迎接使团。

但是听完了太监的汇报,隆庆皇帝又后悔起来,为什么自己没有亲自去呢?

听说了京师百姓都口诵“天可汗”之名,隆庆皇帝更是觉得全身舒坦到了极点。

这是自己父皇一辈子都没有达到的伟业啊!

不,这是成祖都没有达成的伟业!

当年成祖七征塞北,也只是让蒙古人逃跑,而自己是让蒙古人称臣,连成吉思汗的马鞭都进贡了啊!

隆庆皇帝越想越是激动,对身边的李芳说道:

“速速开宫门,让太子将马鞭送来!”

“朕要亲自告庙,将马鞭献给列祖列宗!”

——

正月十六,京师各大衙门逐步开始恢复办公。

过年期间,《新乐府报》、《新君子报》和《商报》这三大民报都只是减少了版面,并没有停刊,所以刚刚到了正月十六,罗万化就急着打开了报馆,赶着要将年后第一期的报纸编排出来。

苏泽本想要在年后偷懒几天,却在上班第一天就接到了皇帝的口令,要求他会同兵部和定国公徐文壁,把武监办学的方案给定下来。

苏泽不得已在上班第一天就去了定国公府上。

明日就是兵部议事的日期,皇帝在年后上班第二天就着令兵部商议武监的事情,足以可见皇帝对武监的重视。

这大概也和上元节前,百姓那一声“天可汗”有关。

都是“天可汗”了,怎么能没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呢?

而苏泽也知道,皇帝让他提前一天来定国公府上,就是做好明日谈判的预案,确定谈判的底线。

定国公徐文壁也不敢在苏泽面前摆什么国公的架子,他很清楚皇帝让他和苏泽一起去兵部,还是要以苏泽为主。

能不能好的结果,都要看苏泽的,所以他姿态很低的在国公府门前迎接苏泽。

苏泽看着这位大明首席大祭司,一双打理得很好的胡须,这是大明上层阶层的特点。

明代官场并没有强制蓄须的要求,很多官员也都是刮胡子的。

比如苏泽这些年轻官员,基本上也都是不蓄须的。

原因也很简单,胡须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打理的。

如果不打理,胡须就会乱糟糟的,吃饭都要沾一胡子的汤。

只有有人伺候的权贵,才会故意留长须,他们还会给胡须涂上各种保养的药膏,维持胡须的亮泽。

徐文壁其实年纪并不大,他摸着乌黑的美髯,亲自带着苏泽进入国公府。

国公府果然富丽堂皇,不过苏泽也没心情欣赏国公府的景色,来到书房后,徐文壁迫不及待的说道:

“苏翰林,明日去兵部,你有几成胜算!?”

几成胜算?

自己又不是来兵部干架的,几成把握是什么意思?

但是看到堂堂定国公,此时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苏泽不由的叹气,大明的勋贵是真不中用啊!

看来这些年,勋贵都被兵部压的很惨。

徐文壁接着说道:

“今日一早,陛下就召我进宫。”

苏泽严肃起来,行礼说道:“请陛下谕令。”

徐文壁挥挥手说道:

“不用这么正式,陛下只是几句叮嘱,陛下说了,此番能争取多少争取多少,实在争取不到就算了,只要能把武监尽快办起来就行。”

徐文壁说的话如同哑谜一样,但是苏泽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要的是武监的主导权。

可隆庆皇帝对此也没有底,所以才让徐文壁来叮嘱自己,在武监的事情尽量争取利益,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向兵部妥协,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先把武监搞起来。

苏泽无语的看向徐文壁,本以为定国公已经够怂了,没想到皇帝更怂。

不是,你天可汗呢?

苏泽叹息一声,也明白皇帝的无奈。

虽然皇帝可以下旨任命武监的人员,但是无论是皇帝本人,还是定国公徐文壁,都没办法亲自来运营这个武监。

最后办学这个事情,还是要落在兵部头上。

如何让兵部办好武监,这就是成了皇帝最头疼的事情。

文官使绊子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隆庆皇帝还在裕王府的时候,就已经见识过了他们的手段了。

苏泽看向徐文壁问道:

“徐国公,这武监的事情,总共就五件事,‘大义’、‘财权’、‘教务权’、‘人事权’、‘考核权’。”

苏泽掰着指头给徐文壁分析道:

“武监的军官是效忠陛下的,陛下又亲任监正,那入学的武生就是天子门生,这大义陛下已经占住了。”

定国公连连点头,皇帝也对他说过类似的话。

苏泽又说道:

“办学是要花钱的,而且培养合格的军官,可不是一笔小开销。”

定国公问道:“要多少银元?”

苏泽竖起手指说道:

“一名武生,一年至少要一百银元。”

定国公倒吸一口气道:

“这么多?”

苏泽说道:“民间都有说法,穷文富武。国子监的读书人,只要每个月一石米的廪膳,然后给他们书读,就算是加上纸张费用,一个月两三银元也足矣了。”

“可武监生不同,兵书要读,骑马射箭,鸟铳火炮,这些都是要花银元的。”

“有个跌打损伤,还要出钱养着,每日的伙食都要比国子监生好,才能顶得住日常操训。”

苏泽这帐自然没算错,近代军官的培养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如此高昂的培养成本,但是培养的却是要吃苦上战场的军官,贵族子弟反而会逃离军校。

所以近代历史上很多国家,读军校,成了贫苦百姓实现阶级突破的唯一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国家中,新式军官团体往往会成为进步势力的原因。

苏泽的想法和隆庆皇帝一样,先把军校办起来。

目前军校招收的,就是勋贵和卫所军官子弟。

但日后总是有机会,可以向普通百姓招生。

苏泽看向定国公徐文壁道:

“这笔银元谁出,谁就能占据主动,这就是所谓财权。”

徐文壁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如果武监的费用是外朝从国库出,那兵部就能在武监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而如果皇帝将这笔银元出了,那兵部就无法插手武监的财政事务。

徐文壁当然没办法这个时候就回答苏泽,他点头表示会向皇帝报告。

苏泽继续说道:

“接下来就是武监生的课程了。”

“既然要读书,总要有个学习的纲要,就像是读书人科举要以四书五经为纲一样,这武监生两年时间要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就是‘教务权’。”

徐文壁连连点头,苏泽接着说道:

“苏某的想法,是将两年的学制分成两半。”

“第一年先入学,学习兵法韬略,并习练武艺,再灌输以忠君爱国的理念。”

“第二年开始,则分为‘骑兵班’、‘步兵班’、‘炮兵班’,分别传授不同的兵种的操练和作战技巧。”

徐文壁眼睛一亮,果然苏泽是有办法的。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

“这教务权可以让给兵部,但是所编写的教材,必须要陛下亲自审定,而武监的教官,也必须要通过教务的考核才行,不能是纸上谈兵之辈,需要能领兵作战。”

徐文壁连连点头,他也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编写教材这种繁琐的事情,还是交给文官比较好,反正只要皇帝最终把关就行了。

对于皇帝来说,教官的人选要比教材重要。

所以苏泽要求加上一点,教官也要完成同样的训练要求,也要能参与实战。

这一点就可以刷掉大部分的文官了。

徐文壁连连称赞,只是他也没有仔细想想,在大明旧有的勋贵和卫所体系中,同样也没有这样的教官。

如今能有这个素质的军官,大部分都在戚继光俞大猷他们编练的抗倭新军中。

当然,对于皇帝来说,这些也都是“自己人”。

苏泽埋下了伏笔后,接着说道:

“教务权说完了,人事权刚刚苏某也说了,最后就是考核权了。”

“如果最终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那武监还是要被兵部钳制。可若是褫夺兵部的授官之权,又有违祖制和《大明会典》,兵部又要再起议论。”

徐文壁连连点头,这也是皇帝最担忧的地方。

但是考核的权利,又是最重要的权利。

之所以这些勋贵和军户子弟,愿意来上武监,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吗?

可如果最后的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那两年认真读书又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皇帝最纠结的地方。

苏泽说道:

“下官倒是有一个办法。”

“苏翰林请讲!”

苏泽说道:

“其实这个办法也简单,就是将职位和差事分开。”

“职位和差事分开?”

苏泽点头说道:

“百户、千户、指挥使,这些是职位,武监生要承袭职位,还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交给兵部确认。”

“但具体的差遣,则根据在武监中的成绩排名来。”

“排名靠前的武监生,可以优先选择更好的差遣,可以分到更容易立功的军队。”

苏泽这个办法,其实就和宋代的官制差不多。

百户、千户、指挥使,这些军中职位原本就是世袭的,苏泽想要乘机将这些职位虚无化,彻底变成只决定待遇的虚位。

然后在这个基础外,建立一套新军的差遣体系,也就是新的军官职位。

这样一来,就可以绕过兵部,同时又能推动苏泽计划已久的新军改革。

苏泽本来就没准备将这些军官放回到原本的卫所中。

新军官自然是要给新军准备的,有了这批进步军官作为骨架,苏泽就可以打造新军了。

然后等到新军力量占据上风的时候,在彻底废除大明这套又低效又**的卫所军体系。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当务之急苏泽和皇帝的意见一致,尽快将武监建设起来才是当务之急。

徐文壁将苏泽说的意见记下来,又匆忙入宫,向皇帝汇报了今日的谈话。

隆庆皇帝听完连连点头,原则上同意了苏泽的意见。

但是在出钱的问题上,皇帝又开始犹豫不决。

设立武监,可不单单是学费。

修建武监的花费,也必然也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次日,正月十七。

就在京师很多衙门还沉浸在年节氛围中的时候,兵部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氛围。

在兵部尚书霍冀的带领下,兵部侍郎曹邦辅以下,兵部各司的主官都严阵以待。

定国公徐文壁的马车抵达兵部,当徐文壁和苏泽从马车上下来的时候,霍冀命令打开兵部的正门。

一众兵部官员站在正门后的仪门前,这架势让定国公徐文壁都紧张起来。

他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自己身后半步的苏泽,莫名觉得安心许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