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98章 九卿廷辩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98章 九卿廷辩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皇帝这富有创意的九卿廷辩,内阁以光速商议通过,并下堂帖给九卿衙门,让他们准备好问题,在廷辩上向苏泽发问。

而等到皇帝的旨意送到报馆的时候,苏泽也傻了。

廷辩?我大明有这条祖制吗?

怎么搞得和论文答辩一样?

项目可行性分析?

前世的可怕记忆袭来。

罗万化和沈一贯也傻了,我大明还有廷辩这个说法?

虽然朝堂上有时候也有大臣争辩,但是那种争辩很快就会变成吵群架。

而这一次皇帝的旨意,显然是要让苏泽去吵群架,而且是苏泽一个人对九卿的群架。

苏泽深深的怀疑,这是皇帝对自己的报复!

可是还能怎么样?只能乖乖准备廷辩。

如果廷辩能说服九卿,是不是再上疏通过的阻力就要小一点了?

而且廷辩这个方法似乎挺不错的,有些事情光是一封奏疏是说不清楚的,通过廷辩把事情讨论清楚,这也是有利于决策的事情。

不得不说,隆庆皇帝还是有点东西的。

——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泽往来于翰林院、礼部、户部,翻阅当年郑和下西洋残留下来的各种资料。

虽然郑和海图被毁,但是这些官方档案中还是存有不少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的。

特别是礼部还保存了当年朝贡各国的资料,苏泽将这些资料和后世的地理历史知识对应,在【记忆宫殿】中搜寻这些朝贡国的特产。

九卿廷辩定在了七月二十日,就在苏泽忙碌的时候,京师的粮食商人迎来了一次洗牌。

十四家粮行的掌柜,因为挪用粮行的公款被扫地出门。

其实他们已经可以送官了,但是这些粮行背后的东家基本上都是勋贵,为了顾全自家的脸面,同时也怕这些人入狱后说出不该说的话,也就让他们认罚离开了事。

保留了掌柜职位的也战战兢兢,这次粮食贸易战一败涂地,不少粮行都亏掉了几个月的利润,接下来几个月要如何盈利,完成东家的要求,成了这些掌柜最头疼的问题。

就在时候,大宗粮食交易市场开张的消息传开。

按照东宫那边传出来的说法,日后京师的粮食商人,都可以在这个粮食市场内购买大宗粮食。

京师粮食商人在市场内报价喊单,再由直沽和登莱的海商接单。

交易达成后,就锁定了交割的价格。

这个大宗粮食交易市场迅速引起了京师粮商的注意。

他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好处。

京师的粮价,也根据漕粮入京的时间,会有一个周期性的涨跌变化。

夏秋二粮入京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迅速降低,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特别是冬末的时候,粮食价格又会暴涨。

其实这种暴涨和暴跌,也是非常不利于粮食商人的。

粮食这种大宗日常的买卖,其实是追求稳定利润的。

大宗粮食交易市场这种交易的方法,其实是有利于商人追逐稳定利润的。

而且这家市场背后是东宫,是用经济手段给京师粮商好好上了一课的太子,天然就得到了信用背书。

而且听说这些下单的粮食,是走的海上运输,直通直沽,然后通过直沽的运河送到京师,也就是太子那批粮食入京的路线。

这些粮食商人也打听过了,这条路线的速度比漕运快,费用也要比漕运低。

已经有几个商人尝试性的下单,通过这个大宗粮食市场来购进粮食了。

山人范宽也来到这个市场。

上次投机失败,范家的粮行却因为跑路及时,损失不大。

范宽的家底也及时抽出,保住了自己的棺材本。

但是也因为这种违背约定的做法,让第一个跑路的范家遭受了信用危机。

范家粮行已经被排挤在京师粮行圈子之外,而范宽的名声也已经臭不可闻,他不得已从大同会馆中搬了出来。

范宽虽然没亏钱,但是他这些日子愁的头发都要白了。

作为山人,他结交的权贵都遭遇外放贬谪,他在京师的人脉日益稀薄。

作为大同范氏的子弟,他搞的投机没能赚钱,还让大同范氏的声誉受损。

谁还会在这种时候和范氏做买卖?

范宽明白,如果这样下去,他这个山人的差事就要保不住了。

至于要在京师办报,那就更别想了。

范宽听说了大宗粮食市场开张的消息,他还是厚着脸皮来凑热闹,试图发现一点商机。

市场中主要的交易商品就是粮食,除此之外还有在东宫店铺里售卖的白糖。

范宽对于白糖没有兴趣,糖在京师都算是奢侈品,东宫卖得好不代表其他店铺就能卖。

京师外的城市,除了南京、苏州这些繁华的大城市,消费白糖的能力也几乎为0。

这些地方一般也在过年节的时候吃一点饴糖,也就是麦芽糖。

范宽继续查看卖单。

大宗粮食交易市场除了买单之外,还有登莱和直沽的卖单。

范宽看到了一份卖单。

“蔗酒?”

这是什么东西?

但是看到价格,范宽又疑惑了,这真的是酒?酒还能这么便宜?

大同范氏的一个重要业务,就是向草原走私。

范宽从本家接到消息,王世贞出使草原后,双方约定进行小规模的互市。

但是互市的商品要经过大同卫的严加盘查,以往范家走私的盐铁武器都禁运了。

可不运这些,往草原贩卖其他东西都利润微薄。

酒,对于草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商品。

但是大明的酒价格高昂,如果再运到草原上耗损那么大,也不是赚钱的买卖。

这个蔗酒这么便宜,如果真的是酒,运输到草原上好像也能赚钱?

范宽动了心思,又看到蔗酒的价格不高,于是拿出自己的积蓄下了一单。

——

京师城西的胡同中,何心隐穿着褐色儒衫,一边和左邻右舍打招呼,一边迈进自家的宅子。

这座胡同深处的小院,住着从江南搬来的“何大官人”一家,周围四邻都知道这位何大官人低调谦虚,是来京师做买卖的。

至于何大官人到底做的什么买卖,四邻就要众说纷纭了。

任何人都想不到,这里就是名扬京师的《新乐府报》的报馆。

缉私御史和五门巡城御史都追踪了很久了,都没有找到《新乐府报》的报馆,任谁也没想到,这报馆就设在闹市中。

当然,印刷坊还藏在其他地方,何心隐很有组织才能,他将印刷坊化整为零,藏在京师各地,先让一家印刷坊印出样报,再分发给其他印刷坊印发。

这样的效率是低了,但是也更加安全了。

缉私御史王任重就捣毁过一个《新乐府报》的地下印刷坊,但是这个印刷坊就只知道根据送来的样报雕版印报,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甚至负责雕版的工匠还是个不识字的文盲,他连报纸上讲的什么都不知道!

王任重审了一阵子,最后只能将工匠放了,没收了印刷坊的工具了事。

这也是京师加大了缉私的力度,但是《新乐府报》还能越办越大的原因。

当然《新乐府报》能越办越大,也和何心隐领导的报馆编辑有关。

回到家中,装扮成何心隐家仆的报馆编辑们聚集在内堂。

“这些就是京师的热点话题?”

何心隐还会让人搜集京师热议的话题,每次选题都会从热门话题中挑选。

《新乐府报》还会向热点话题的相关人约稿,其约稿对象还包含官员。

紧跟热点,又能深入热点话题,让《新乐府报》从原本的盗版小报,逐渐变成了更专业的报纸。

“今日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前阵子东宫平抑京师粮价的事情了。”

一名编辑站起来汇报道。

何心隐摇头:

“事情涉及东宫,话题太敏感,可信的消息太少,做不成一篇报道,下一个。”

“王世贞出使的事情,也是京师热议的话题。”

何心隐摇头说道:

“草原上的消息真真假假,出使的合约已经达成,京师百姓只要知道今年不会打仗就行了,没人会关心出使的细节,下一个。”

一个年轻的编辑站起来说道:

“通政使那边有消息,苏泽又上疏了,这次他提议再下西洋。”

听到这个消息,何心隐的眼睛亮了。

“我在坊间也听到了消息,这件事皇帝和阁部是怎么看的?有消息吗?”

大明的官场就和筛子一样,办报本身就是要消息灵通,《新乐府报》也会支付银钱来打探消息。

这名年轻的编辑立刻说道:

“听说陛下要让苏泽和九卿廷辩。”

“九卿廷辩,有意思。”

何心隐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他想了想说道:

“弄几篇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文章出来,再从正反观点找人撰文,我们先帮苏翰林把廷辩的气氛热起来!”

——

何心隐的新闻嗅觉果然非常的准。

苏泽要廷辩九卿的消息在官场中传开后,立刻成了官场最热门的话题。

要不要再下南洋,成为官员们争议的焦点。

但是在这次风波中,六科和都察院却出奇保持了平静。

这也是被苏泽给搞怕了。

六科给事中沈束,看着满屋子的同僚,只感慨世风不古。

如果是几年前,这样的奏疏根本不需要议论,在内阁就要被拦下来。

这种蛊惑君上的奏疏,不是和严党之流一样?

那时候光是朝野议论就能把上疏人给喷死。

但是现在时局已经变化,这件事竟然已经成了可以争议的事情?

甚至还有一些年轻官员,从苦兀贡木的事情入手,认为再下西洋是有利可图的!

幼稚!

但是沈束也没有上疏。

六科和都察院,都在等九卿廷辩的结果。

没办法,如今科道的风气也在改变。

以往的道德评价,风闻言事已经行不通了,要弹劾官员,只能从具体的事情入手。

就连沈束也没发现,连自己也不知不觉改变了。

六科和都察院也搜罗了不少反对意见,就等着苏泽在九卿廷辩的时候漏出破绽,他们就会和鬣狗一样蜂拥而上。

《新乐府报》的连续几篇报道,更是让这场廷辩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很多衙门内,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进行了辩论,而大家也都在等苏泽廷辩的结果,看他要如何说服九卿,解决九卿提出来的问题。

——

就这样,时间到了七月二十日。

九卿廷辩的场所还是定在兵部的节堂。

除了内阁之外,六部尚书、侍郎,大小九卿全部列席。

司礼监两位秉笔,提督东厂锦衣卫的冯保,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也同样列席会议。

另外一件让群臣意外的事情,乞休养病的首辅李春芳竟然一下子病好了。

李阁老也要出席九卿廷辩,兵部只能又忙乱了一番,再给李首辅准备一张椅子。

这次六部尚书和大小九卿也得了皇帝的旨意,让他们好好准备廷辩。

本次廷辩的内容要全部记录下来,交给皇帝御览。

其余重臣听到这个消息也是积极准备。

自从罢朝后,只有内阁重臣能够随时见到皇帝。

加上隆庆皇帝登基三年,逐渐开始怠政,部院大臣除非有特别的事务,很难面见到皇帝。

虽然隆庆皇帝依然会批答群臣的奏疏,但是这种公文上的来往很难有表现的机会,毕竟不是所有人的奏疏都和苏泽写得这么好的。

所以包括六部尚书在内,部院大臣都将这次廷辩看做一次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机会。

如果能驳倒苏泽,或者提出不一样的新见解,都能给皇帝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这些已经踏入九卿行列的重臣们,还能不能更进一步,就取决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苏泽提前来到兵部,却发现已经有人提前到了。

新任鸿胪寺卿王世贞,正在和兵部侍郎曹邦辅。

见到苏泽,王世贞热情的打招呼:

“子霖,这次廷辩,本官可是要不留情面的。”

苏泽只能苦笑,朝贡事务就是鸿胪寺卿的职责范围,自己确实要和王世贞针锋相对了。

这次廷辩,包括内阁辅臣都提前来了,最后反而是冯保和陈洪最后到。

两名司礼监巨头态度十分谦恭,连忙向众人致歉,就在看起来和和煦的气氛下,众人踏入兵部节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