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93章 《恭陈清厘财用以昭圣治疏》

范宽从山西会馆中出来。

范宽是受雇于大同范氏的一名山人,他离开会馆就来到了范氏的粮店中。

粮店的掌柜将范宽迎接到了店铺后的库房,看着库房内堆积成小山一样的粮食,范宽问道:

“事情怎么样了?”

“《新君子报》那边已经打点好了,接下来几期都会报道城外雨灾的事情。”

范宽点点头,他又问道:

“其他店铺都没问题吧?”

掌柜的立刻说道:

“范先生,这京师粮商就这么多家,大家都是同气连枝的,商议好的事情怎么可能反悔。”

“只等报道出来,各家店铺就放出缺粮的风声,等粮价拉高后再抛售。”

“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大家都有默契。”

范宽这才算是宽了心,他说道:

“买卖难做,东家已经因为登辽海输丢了一大块生意,大同那边的贩马买卖也没法干了,这粮食的事情一定要办好。”

范宽叹了口气。

大同范氏是晋商四大家之首,却承受了最大的损失。

首先是苏泽首倡的登辽海输,抢了范氏在辽东路上运输的生意。

紧接着就是边关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在戚继光担任山西行都司都司,王用汲担任大同巡抚后,整个大同的走私行业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往年范氏向草原走私铁器,换取马回来卖的生意彻底做不成了。

准确的说,从草原上带着马回来卖,戚继光不管,但是走私铁器乃至于火器去草原,一旦被抓到就是全部没收,走私军火更是会被全员砍掉脑袋挂在大同城门上,现在晋商四大家族都不敢继续干了。

可不运铁器,又能拿什么换马?

范氏的两大支柱产业受损,只能在其他地方找补。

范宽串联京师其他的粮商,商议利用雨灾哄抬粮食价格。

这次范宽用了新的方法,利用报纸的传播力,渲染城外灾情,制造灾民入城抢粮的恐慌。

如果这一套真的能成,那大同范氏就准备在京师也办一份自己的报纸。

范宽就是为了这个新报主编的位置,才这么积极奔走的。

除了哄抬粮价之外,京师粮商还有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要拦住太子的商铺从事粮食买卖。

前些日子,东宫的商铺开始卖米的时候,可把这些粮商给吓坏了。

粮商联合起来操纵粮价,最怕的就是有人低价砸盘。

太子和别的粮商不同,不可能被拉入这个粮商团伙的。

粮商用商业手段,将太子暂时挤出了京师粮食市场,但是这些粮商还是不放心,又请来范宽想办法。

于是范宽想到另外一个办法,他帮忙游说了五门巡城御史陈景,陈景拿了粮商的钱,想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上疏弹劾太子,请求陛下将东宫产业收回。

这次的事情办好了,范宽就可以怂恿范氏在京师投资办报了。

范宽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

——

皇后宫中,朱翊钧对着自己的嫡母陈皇后叩拜行礼后说道:

“母后金安。”

陈皇后疑惑的看着胖钧。

这位陈皇后是个存在感很薄弱的皇后。

陈皇后无子,又因为劝谏过隆庆皇帝不要沉迷女色,被皇帝下旨搬离了中宫,相当于流放冷宫。

但面对这个在裕王府邸共患难的发妻,隆庆最后还是没舍得废后。

陈皇后性格恬静,倒是也不闹,安心的住在别宫。

对于朱翊钧这个嫡子,陈皇后没有孩子,对他也很慈爱。

历史上,隆庆驾崩后,陈皇后和李贵妃都晋升太后,两宫并立。

朱翊钧对这位嫡母也是很尊重的,日常请安问候也不少,给的尊荣也和亲妈一样。

而且史书上对于陈皇后在万历朝的记录几乎没有,她又这样安静的活到了万历二十四年才薨逝。

朱翊钧按照苏泽教授他的话术,对着陈皇后说道:

“母后,我看您宫内冷清,请了戏班来让您开心开心。”

上次百戏会后,评选出“戏魁”是一家苏州府的南戏戏班,朱翊钧重金买下这个戏班。

也不等陈皇后接受,朱翊钧身边的太监就忙着开始搭戏台。

简易的戏台搭好了之后,宫内很快就热闹了起来。

陈皇后被小胖钧拉着看戏,清冷的她嘴角微微露出笑容,这宫内已经很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不一会儿,门外的太监突然喊道:

“陛下驾到!”

陈皇后连忙带着朱翊钧一同去迎接。

见到父皇后,朱翊钧将自己带戏班给母后唱戏的事情告诉皇帝。

隆庆皇帝嘴角挂着笑容说道:

“朕就说宫里这么热闹,也难得你这份孝心了。”

“今日无事,朕也看看戏吧。”

陈皇后一直都沉默着,但是在皇帝说要一起看戏的时候,嘴角微微翘起。

坐在戏台下,陈皇后有了一家三口一起看戏的感觉,眼角湿润了。

隆庆皇帝见到陈皇后用衣襟擦拭眼角,想起在潜邸的夫妻情分,对身边的李芳说道:

“让皇后搬回中宫。”

“把戏班留下。”

——

七月五日,通政司。

通政副使杨思忠放下苏泽的奏疏。

《恭陈清厘财用以昭圣治疏》。

读完之后,杨思忠总觉得这份奏疏怪怪的。

“臣闻《尚书·周官》有言:“冢宰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王弗与焉。”此圣王所以垂范后世,辨公私而重名器者也。”

“仰惟太祖开基,深鉴前代覆辙,分设内承运库以奉宸用,太仓库以隶国计,著为令甲,永世恪守。内外之防严,则上下之分明矣。”

这开头都没什么问题,内承运库和户部太仓库的内外之别,历代群臣都上疏无数次了,苏泽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苏泽的奏疏后面,却让杨思忠皱眉。

苏泽后半段奏疏就有意思了。

他写道:

“不容外臣议裁内用,复开‘挟公议制君父’之端。”

苏泽认为外朝议论内廷用度,是在挟持公议来钳制君父,这是不臣的行为。

而苏泽提出的办法,是“申明旧章,并严两禁”。

也就是说,要明确内帑和外库的用处,严禁两者混用。

杨思忠皱眉,这怎么感觉苏泽不是在帮着皇帝说话呢?

皇帝有内帑,但是在皇帝钱不够花的时候,还是会向外库要钱的。

比如永乐年的时候,成祖朱棣就向外库借过钱,但当时负责外库的蹇义坚决不给,用“内库缺则省中制,外库缺必剥民财”怼了回去。

朱棣没有动怒,也没有继续伸手。

但是后世子孙就没有成祖的雅量了。

正德年间,皇帝攫外库银百二十万充豹房,还是挪用的备边银。

嘉靖朝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更多了。

嘉靖好几次向外库伸手,买龙涎香的钱都是让户部给付的。

皇帝向外库伸手,这叫做“侵夺外库”,也是每一任户部尚书都头疼的事情。

总结说,苏泽的奏疏就是一个意思。

这内帑的钱皇帝怎么用,是皇帝的自由,外朝不应该议论。

但是皇帝自己内帑用完了,也没向外库伸手。

杨思忠也不明白,这苏泽到底是哪边的?

但是可以想见,这份奏疏完全可以堵上那帮言官的嘴。

杨思忠只好叹气,站起来拿着这份他也看不懂的奏疏,向内阁走去。

杨思忠一边走一边叹气,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见到了自己的老上司李一元。

和上次相比,李一元要瘦了一些,顶着一双黑眼圈,看样子是刚刚从内阁出来。

“这不是李侍郎吗?”

杨思忠向李一元问好,李一元见了旧友,连忙回礼。

杨思忠问道:

“李侍郎是从内阁回来?”

李一元叹息说道:

“还不是为了《民律》的事情。”

李一元一边说一边叹息,他说道:

“刑部拟了几稿,阁老们都不满意,这次又打回去重写了。”

杨思忠努力憋住笑容,露出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又看着李一元满肚子心思的离开。

杨思忠觉得解气极了,就连被苏泽奏疏困扰的这点苦闷都烟消云散了。

——

——【模拟开始】——

《恭陈清厘财用以昭圣治疏》送到内阁,四位阁臣都票拟赞同,奏疏送入皇宫。

隆庆皇帝看完奏疏有些犹豫,命令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算完账后,认同了你的奏疏。

皇帝御批通过奏疏。

一天后,五门巡城御史陈景上疏弹劾太子滥用内帑钱财,弹劾太子“不敬嫡母”。

陈皇后十分愤怒,力陈太子孝心。

陈景因“离间天家亲疏”,被贬谪出京。

——【模拟结束】——

【模拟通过,本次模拟不消耗每月模拟次数。】

【剩余模拟次数:2/2】

这次竟然没有花费威望点?直接就通过了?

想想也是。

隆庆时期的内帑充足,宫廷的大额支出不多,所以皇帝也没有侵夺外库的打算。

而且隆庆皇帝也比他爹嘉靖要脸,反正自己的钱够用,还不如留下一个好名声。

上次上元灯会,皇帝自己掏了钱,外朝也没有太多的议论。

如果真如苏泽说的那样,内帑的钱宫里用,不要想着侵夺外库,那皇帝怎么花钱,皇帝也可以硬气的顶回去——“那是朕的钱!朕怎么花都可以!”

当然,内帑和外库的界定是个很模糊的事情。

那些钱算是国家的开支,那些钱是皇室的私人开支,这可是很难界定的。

但是规范内帑使用,让皇帝不要像外库伸手,确实是对国家财政有益处的事情。

当然,苏泽还有一个硬气的地方。

他帮着东宫经营产业,灵济宫大会后,小胖钧向内帑转交结存的时候,让皇帝吓了一大跳。

皇帝还专门将小胖钧召入宫中,听完了苏泽怎么教导太子赚钱后,皇帝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笔钱。

内帑丰盈,也有苏泽的一份功劳!

接下来,就等着陈景上书了。

——

次日,当都察院的奏疏送到通政司的时候,看完了陈景的奏疏后,杨思忠知道都察院又要洗牌了。

又想到苏泽前一天的奏疏,这是苏泽埋伏都察院?

杨思忠看完了陈景的奏疏,更是觉得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陈景翻来覆去就是“与民争利”这一套说辞,唯一杀伤力强的就是弹劾太子“不敬嫡母”。

但是杨思忠的消息灵通,已经听说了皇帝、陈皇后和太子一起看戏,陈皇后也搬回中宫的消息。

就在这个时候,司礼监三把手陈洪抱着奏疏来到通政司。

杨思忠签收完奏疏,送走了陈洪之后,看到已经朱批通过的苏泽奏疏,更加确定陈景完了。

陈景身为五门巡城御史,这是个得罪人的岗位。

杨思忠也对陈景没有好感,他想了想,决定先扣下陈景的奏疏,然后命令手下将皇帝御批后的苏泽奏疏抄送六科。

“来人啊!”

等手下官员来了后,杨思忠又说道:

“将御批的苏泽奏疏刊登在邸报上,最新一期。”

——

七月七日。

苏泽的奏疏传到六科,迅速就传到了外朝。

而通政司加急出了一份邸报,刊登了皇帝御批过的苏泽奏疏。

皇帝承诺不侵夺外库,迅速赢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评!

至于苏泽奏疏的前半段,其实大部分大臣也都是赞同的。

内帑就是皇室的钱,除了言官御史,谁关注皇帝怎么用内帑的钱啊。

张居正立刻领着户部上书,称颂皇帝的仁德。

户部还表态,要尽快厘清内承运库和户部太仓库的账,并且命令南直隶催缴积欠的金花银,帮着皇帝追缴内帑的欠税。

满朝口呼圣君,再这样君臣相得的氛围下,却有几个人在瑟瑟发抖。

紧接着,宫内又传出消息,陈皇后搬回中宫,宫内传闻这次能调和帝后关系,都是太子的功劳。

帝后复合,外廷的颂表更是不停的送入宫中,夸得隆庆皇帝笑容都压不住。

就在这个时候,陈景弹劾太子的奏疏,被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东宫,太史局的黄骥算完了账,对着太子说道:

“殿下,这些是臣估算的几家粮号的存粮,只要粮食跌到这个价格,三成粮号就撑不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