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91章 下次一定还干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91章 下次一定还干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居正看向皇帝。

隆庆皇帝又亲自看了一眼海瑞的奏疏。

海瑞的字如其人,一笔一划都冷峻非常。

奏疏是非常标准的公文,海瑞除了附列了帅嘉谟的呈文之外,也将帅嘉谟所列的证据一并呈送,海瑞还将其他几个县的反驳呈文也列在后面。

按照帅嘉谟的意思,丝绢税原本是整个徽州府的六县一同承担的,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单由歙县一县来承担。

而现在帅嘉谟请求恢复原来的六县承担的制度,其他县自然也要有意见。

税收这种事情又是国家大事,如果处理不好是要闹出民乱的。

所以海瑞写了奏疏送到京师,请求朝堂查清楚丝绢税的来龙去脉。

这份奏疏的时间太好了。

所以张居正拿到奏疏之后,立刻带着奏疏来见了隆庆皇帝。

皇帝也沉默了。

对于皇帝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在歙县还交着一笔丝绢税。

但是这笔税,徽州府足足征了几十年,海瑞在奏疏中讲,徽州府六县以邻为壑,都快到了民乱边缘了。

隆庆皇帝问道:

“张师傅,这份奏疏,您怎么看?”

张居正坦然说道:

“请陛下准奏户部奏议,编修隆庆会计录,明天下税赋。”

果然是这件事。

隆庆皇帝明白了张居正的公心,心中那点猜忌也就烟消云散了。

他说道:

“那就按照户部奏议,以后内承运库的账册分档保存在户部一份。”

接着隆庆皇帝又说道:

“命有司查阅内承运库账册,看看这徽州府丝绢税到底是怎么收的。”

“陛下圣明!”

隆庆皇帝有些疲惫,自从成为皇帝后,无论是高拱还是张居正,那种亲密的关系就消失了。

但是隆庆皇帝也明白,这就是为君的必由之路。

接着隆庆皇帝又说道:“让吏部文选司推个山东清吏司郎中出来,苏子霖这边还是让他多去去东宫,上次太子还问他苏师傅怎么没空去东宫讲学的。”

张居正张了张口,本来还想要劝说皇帝,但是一想到自己这次上疏请修会计录,本身就是犯了皇帝的忌讳,也只能闭上嘴。

事情办成了,但是苏泽又被皇帝拉回了东宫。

这到底值不值得?

张居正又按照老习惯,开始权衡利弊。

但算着算着,他又想起了苏泽的话。

有些事情总是要撞上的,有些步子总是要迈出去的。

可迈出去后,事情也就这样,原本的那些惊疑恐惧都已经消散。

张居正古板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放弃了计算利害得失,而是站在苏泽的立场上,设想着苏泽接下来会怎么样?

大概是,“下次一定还干”?——

皇宫中发生的事情,苏泽已经知道了结果。

在将个人奏疏变成了户部奏议后,张居正也在奏疏上署名后,执行奏疏需要的威望点大大降低。

最后只用了200点威望值,系统就强行通过了奏疏。

【使用2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隆庆会计录》历时两年编完。】

【会计录对于统一国家财政做出了贡献。】

【但是宿主被皇帝拉回东宫,放弃了手上户部的事务。】

【大明国祚 1】

【剩余威望值:8点。】

看到这个结果,苏泽非常的欣慰,这一次他是在挖掘威望值的使用办法。

而苏泽所设想的没错,执行奏疏需要的威望,除了可以向系统“预支”之外,也可以向别人借。

这一次系统应该是“借”了张居正的威望值。

如果奏疏不只有自己的署名,而是户部的公议结果,强行推动奏疏的阻力就不是落在苏泽一个人头上。

这样就可以以小博大,通过一些个人上书难以做到的事情。

这一次苏泽借了张居正和户部的“势”,提前完成了《隆庆会计录》的编修。

国祚 1,历史上就是在张居正手上完成了《万历会计录》的编修,自己不过是提前了几年,这个国祚增长也正常。

只可惜皇帝又将自己拉回了东宫,看样子是不愿意自己在户部继续搞事了。

这么看来,自己的升官快车道是暂时走到头了。

没办法,和大明皇帝相处,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从刚开始的赏识,到君臣相得,逐渐到分道扬镳,最后到君臣以难堪收场。

从嘉靖朝开始,几任宰相,罢官后还能安享晚年的,就只有高拱一人。

也正如苏泽对张居正所说的那样,容易改革的地方已经改了。

剩下的改革,必然要触动到皇权,或者官僚体系最根本的权力。

苏泽也感慨,隆庆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自己闹了这么一出,得到的惩罚也就是淡出户部,回去给太子教书。

如果是别的皇帝,苏泽怕是已经贬谪出京了。

当然,皇帝这么宽仁,也和苏泽绑架张居正和户部有关。

去东宫教书就教书吧,反正山东清吏司的事务,苏泽也处理的差不多了,盐政改革的方案已经拿出来了,接下来只要在各盐所推广新制盐法,解除灶户的户籍限制就行了。

——

六月末,吏部文选司以惊人的效率,迅速部推出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的人选,皇帝当天朱笔御批后,新任山东清吏司郎中就走马上任。

新任山东司郎中名叫葛烨,是首辅李春芳的门人。

除了山东司主司郎中,剩下几个空缺主司也都被填补上,而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不是张居正的门生。

皇帝是在往户部掺沙子。

其实不仅仅是户部,高拱控制的吏部,赵贞吉控制的礼部,空缺的名额纷纷补上。

在官场混过的人都知道,很多部门都有主官空缺,副职代行主官职责的情况。

一方面,这些副职没有正式转正,工作积极性比较强,干活拼命。

另一方面是,一些部门领导中意的人,资历和年龄不够,但是领导想要让这些人做事,所以安排他们“以副代正”。

张居正和高拱都是这样,他们在前朝的时候被徐阶压着,派系内的人手不够。

直接扶上关键岗位不能服众,所以就将大量的岗位空着,让副职来管事。

隆庆皇帝这招也算是釜底抽薪了,直接用李春芳等人的门生,填补了这些职位的空缺。

苏泽不由的感慨,皇帝果然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谁也没想到,在这次**中完全没有任何表态的首辅李春芳,竟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苏泽这个员外郎,也从张居正那边得到风声,十分配合的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将手头上的工作都交接给了葛郎中。

而苏泽的工作也改成了一天去报馆,一天去户部,三天去东宫,重新恢复到以前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日子里。

苏泽也正好偷闲,可以多花点时间陪妻子。

时间就这样步入了七月。

苏泽踏入印刷坊边上的报馆公房,就听到罗万化正在和国子监的采风使开会。

原本报馆和史馆设在一起,但是史馆在皇宫内,出入非常不方便。

后来罗万化和苏泽商议,在原本宫外的印刷坊边上弄了一间公房,充当《乐府新报》的编辑部。

罗万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主编了,他已经将采风使搜集到的物价数据列在黑板上,和采风使确定最后的情况。

罗万化确认道:“前些日子的暴雨,导致城外遭灾,城北涌入了不少逃灾的百姓,城北的粮食价格涨了。”

“顺天府提请户部开常平仓,但是户部拒绝了。”

罗万化又说道:

“前几天苏总编建议,在物价指数上加上白糖的价格,诸位觉得如何?”

国子监监生张纯说道:“罗总编,这白糖价格差距极大,要怎么确定这个价格呢?”

众人看向罗万化,市面上销售的白糖,除了福建福清白糖之外,还有四川遂宁糖霜,最贵的就是糖霜。

糖霜如同白雪,是达官贵人府上专供的奢侈品。

罗万化说道:

“就以东宫店铺售卖的白糖价格作为物价指数吧。”

众人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东宫店铺已经打响了名气,比起其他私营店铺,东宫店铺最大的好处就是供货充足,就是有缺货的情况,也可以从京师其他店铺调货。

张纯又说道:

“罗总编,城北灾民的消息,还刊不刊?”

罗万化想了想说道:

“找几个文笔好的采风使,采访几个流民,将他们遭灾逃荒的经历写出来,刊登在最新一期的报纸上,给户部一些压力。”

苏泽听完暗暗点头,这一招其实也不稀奇了。

文人,玩弄文字就是本能一样。

宋代王安石变法失败,一个直接的导火索,就是郑侠上《流民图》,神宗皇帝看完流泪不止,下令废除了青苗法。

直接写城外遭灾的新闻,并不能引起多少共鸣,罗万化让人采访流民,将他们的经历写成报道,那杀伤力就要大多了。

普通百姓读了能产生共鸣,官员读完也能明白流民的凄惨,自然就能对决策层产生压力。

布置完了工作后,众采访使退去,罗万化这才看到了角落里的苏泽。

一见到苏泽,罗万化这样的老好人也有了几分抱怨。

“子霖兄,这报馆的事情你也忒不上心了。”

苏泽笑着说道:

“有一甫兄在,苏某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罗万化最近勤修“情商”,已经免疫苏泽这类的套路,直接说道:

“子霖兄你可知道《新君子报》最近也开始连载志怪故事,都是一些篇幅不长的精巧短篇,在市井茶馆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乐府新报》。“

苏泽点点头,上次罗万化已经和自己说过这件事了。

长篇连载是有门槛的。

普通百姓未必有闲暇追更西游记,所以短平快的猎奇志怪故事,实际上更有市场。

明代出版再版盗版最多的话本,不是《西游记》,不是《金瓶梅》,而是《三言二拍》。

而《三言二拍》就是典型的章回体,也就是一章一个完整的中短篇故事,内容也都是民间常见的世俗故事。

看到苏泽老神在在的样子,罗万化更是着急,苏泽问道:

“第四版还有空板面吗?”

罗万化眼睛一亮,看向苏泽问道:

“子霖兄要动笔了?”

苏泽点头说道:

“正好有几篇小故事,就当练练笔吧。”

罗万化大喜道:

“有了子霖兄出手,我们《乐府新报》的销量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如今京师一官两私,《乐府新报》和《新乐府报》并驾齐驱。

《新乐府报》是私报,所以文章更加肆无忌惮,各类话题百无禁忌,而且《新乐府报》的主编似乎没有特定的政治立场,立场向左的文章都可以刊登在同一版面,京师读书人戏称“左右互搏”。

《新君子报》在前些日子换了风格,开始迎合底层文化人的市场,弄了不少世俗读物,甚至一些露骨的文章也公然刊印,销量也在快速增长。

《乐府新报》是官报,其实没有销量的要求,但是罗万化不愿意报纸在自己手上让出销量第一的宝座,这些日子都泡在报馆想对策。

从苏泽中约到了一篇短篇话本,罗万化莫名觉得安心了很多。

苏泽已经无数次证明,只要他出手,一切都能好起来。

解决了报社的问题,两人开始闲聊起来。

罗万化说道:

“肩吾(沈一贯字)兄快要回来了吧?”

苏泽点头说道:

“前几天飞鸽传书,使团已经到了大同右卫,算算日子,返京就是这两天了。”

罗万化长舒一口气说道:

“肩吾兄这趟出使,可算是鬼门关上走了一遭,但立下此等大功,肯定要升迁了。”

苏泽点头,富贵险中求,自古以来出使敌国都是大功劳。

有了这份功劳,日后沈一贯的官场之路就要比别人好走很多。

罗万化又说道:

“这次肩吾兄回来,一定要让写上十几份稿件,好好介绍一下草原的风土人情!”

苏泽看向罗万化,原来你盼着沈一贯回来是为了报纸啊?

就在两人交谈的时候,都察院的沈藻和王任重走进了报馆。

“子霖兄,你听说太子给贵妃祝寿的事情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