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77章 国本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77章 国本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涂泽民没有接受手下的马屁。

盐工们往溶解的粗盐溶液中投入的是豆浆。

豆浆投入到了粗盐水中,很快就有杂质变成了豆花漂浮上来。

盐工立刻将这些结合了杂质的“豆花”撇掉,只见到原本浑浊的卤水立刻清澈了。

这时候盐工又将皂角捣碎,混合粟米糠,卤水沸时投入其中搅和,不一会儿就凝结出了白色的盐块沉淀下来。

将这些盐块取出,递到了涂泽民的面前。

涂泽民只见到这盐块洁白,又沾了一点送入口中,丝毫没有粗海盐的苦涩味道,喃喃道:

“竟然真的成了。”

手下不知道涂泽民这个制盐之法是苏泽所授,涂泽民也没有和他们解释,而是拿着盐急匆匆的返回自己的公署。

涂泽民要将新的制盐方法进献给皇帝,这样一来制盐就不再是问题。

紧接着涂泽民又给苏泽写信,写完后将信塞入【飞鸽传书】的信笼中,让胖鸽子飞往京师。

——

六月四日。

在闭幕前的灵济宫大会上,贤良文学对于苏泽取消匠灶乐籍的奏疏开始激烈的抨击。

这些代表地方士大夫的保守势力,再一次一千多年前盐铁会议上的“农本”之说,抨击苏泽取消匠灶乐籍,是在动摇国本。

如果取消这些户籍的限制,让匠户、灶户和乐户随意任职,他们必然会搅乱社会风气。

也有江南的士大夫站出来,讲述江南地区农民放弃农耕,进城从事丝绵纺织业,这是扰乱了原本社会秩序。

还有贤良文学在灵济宫大会上呼吁,要重新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度,让百姓都留在土地上农耕,这样社会才会回到上古淳朴的社会氛围中。

听了一天讲的申时行,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话题会从取消贱籍歪到了“重农抑商”上去了。

申时行的妻家就是苏州府的棉纺大户,他也听不惯那些打压工商的论调,可是偏偏又提不出什么反对的话。

没办法,重农抑商几乎是封建时代的千年国策了。

围绕着这一点,有着无数的理论建设,甚至工商业者卑贱这种带有职业歧视的理论,都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完备的地步。

比如申时行这样的官户,就算是要开办工坊,一般也会托寄在宗族名下,很少会直接下场办工坊的。

商人就算是做到了皇商,同样被当官的看不起。

当然,这种社会氛围在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早已经松动,就连朱元璋定下的工匠商人不得穿丝绸的禁令,在江南也已经名存实亡。

那些有钱的工坊主,在丝绸的衣服上扣上一根麻绳,就当做自己套了麻衣,官府也不会管。

所以申时行在京师后,并没有认为这是个问题。

但是这一次的灵济宫会议上,申时行才意识到,在广袤的大明土地上,并不都是江南,很多地方依然排斥工商,将从事工商当做贱业。

就在这个时候,王锡爵又前来拜访。

王锡爵手里拿着一份报纸,递给申时行说道:“汝默兄,你看看这篇文章。”

申时行打开这份报纸,原来是加印的新《君子报》,文章主题就是支持农本,农业定为“本业“,工商视为“末业“。

又提出工商业败坏民风道德,让百姓都想着投机渔利,而不是从事农耕。

这样会导致国家粮食的短缺,动摇国家根本。

这些论点也是陈词滥调了,核心论点和六月三日的文章差不多。

但是申时行看到文章后一排署名,脸色也难看起来。

这些是陕西、河南、湖广三省的贤良文学签名,也就是说他们在报纸上公开签名支持这篇文章!

糟了!

申时行站起来说道:

“从户籍之争变成了农商之争,这样吵下去可是要动到国本了啊!”

王锡爵也脸色难看的说道:

“汝默兄,如果只是农商之争倒也没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也没吵出什么结果,就怕那《新乐府报》再刊文反击。”

“这样争下去,就要和国初南北之争一样了。”

这下子申时行的脸色就彻底变了。

申时行明白王锡爵的意思。

国初的南北之争,并没有因为南北榜的事件彻底解决,反而演化成了新的矛盾。

问题逐渐演化为新的南北之争,也就是东南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之争。

而大明有关海禁政策的争论,正是这种争斗的外部表现。

王锡爵又说道:

“明日灵济宫大会闭幕,陛下要亲临会场,如何再将这个话题抛出来?”

申时行说道:

“走,我们去见苏兄!”

两人从礼部出来,准备前往报馆,却发现前方有人群聚集,紧接着两人发现被围的是卖报的报童。

只听到报童高声喊着:“《新乐府报》刊文‘四民平等’!请开匠灶乐禁!”

申时行和王锡爵对视了一眼,如今京师的报童也学会了吆喝兜售报纸。

他们会请识字的人,将报纸上重要新闻总结下来,然后沿街叫卖。

这样沿途的路人,一旦听到有趣的新闻,就会停下来出钱购买报纸。

申时行和王锡爵挤进了人群,最后还是王锡爵身手敏捷,抢下了报童报篓里的最后一份《新乐府报》。

迅速读完了这篇文章,两人来到了报馆。

这时候苏泽正在和罗万化校对明天要出版的《乐府新报》,申时行一见到苏泽,就急匆匆说道:

“子霖兄,你快快看看这篇文章。”

苏泽接过了报纸,果然和系统预测的那样,《新乐府报》上刊登了文章,提出了“四民平等”。

苏泽将文章看完,微微叹一口气。

作为一个穿越者,“四民平等”苏泽当然是认同的。

但是这篇文章所讲的四民平等,和后世那种又是不同的。

简单的说,就是在儒学的框架下,又加入了一些佛道的说法,杂糅复古学说,又走向了奇怪的地方。

比如这文章在讨论“四民平等”,但是又歪到了复古体制上,最终竟然要回到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四民平等。

而文章又对“君”这个问题含糊其辞,也提不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苏泽明白这就是晚明儒学的困境。

儒学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很多儒者已经意识到再用四书五经来解释现在遇到的问题,已经是不够了。

儒生无法再从“宗周”这个“政治童话”中寻找解法了,社会发展到现在遇到的问题,也不是念经就能解决的了。

再加上中晚明一系列的社会现状,促使儒者“求变”。

于是诞生一批看起来“离经叛道”的儒生。

但实际上,他们的批判依然在儒学的框架内。

在苏泽看来,这种“求变”其实也是大明精英阶层的一种“自救”。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结构没有变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没有变化,这些理论最后都变成了“狂言”。

有些话乍一看还挺先进,但是实际的论述又搞的玄而又玄,也没有联系到真正的底层百姓,本质上不过是读书人的自嗨。

这篇文章的“四民平等”也是如此,虽然听起来先进,但是最后又回到了复古的老一套上。

苏泽并不觉得这篇文章有什么新意,但是申时行说道:

“子霖兄,这文章呼应你的废除贱籍之说,又有五省贤良文学署名,这下陛下要如何看你啊!”

果然在文章的后方,有南直隶、福建、广州、江西和山东五省的贤良文学署名。

申时行说道:

“现有新《君子报》三省联署,如今又有《新乐府报》五省同保,这样下去废除贱籍就成了南北之争了啊!”

罗万化的官场经验还浅,不明白其中的深浅,他问道:

“子霖兄又没有和这些省份的贤良文学串联,陛下应该会信任子霖兄的。”

王锡爵说道:

“这不是陛下信任不信任的问题!”

“自从倭乱后,南北之争日渐激烈,如今子霖兄的奏疏掀起了朝争,就算陛下知道不是子霖兄串联,但是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王锡爵又说道:

“主张废籍的,也是江南呼声最大,而子霖兄是苏州府人。。。”

这下子申时行也听懂了。

事已至此,已经不是皇帝信不信的问题了。

而是你苏泽掀了这么大的争议,朝廷要息事宁人,最后总要拿人开刀。

就如同国初的南北榜案。

录取的都是南方人,这其中完全是主考官刘三吾的过错吗?恐怕也未必。

但是最后结果是刘三吾作为负责人背锅,最后被朱元璋贬去戍边,一直到建文帝继位后才赦免。

苏泽再次掀起南北之争,最终皇帝可能迫于朝野压力惩罚苏泽,弥合南北矛盾。

王锡爵和申时行在官场多年,这种事情自然也见的多了。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千古以来这一招都是屡试不爽的。

罗万化说道:

“可子霖兄要废除匠乐灶籍,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啊?”

申时行叹息道:

“南北之争可不是这么容易平息的,如今《新君子报》和《新乐府报》针锋相对,加上在京的贤良文学不断聚会议论,陛下和阁老们恐怕也要坐不住了。”

申时行看向苏泽说道:

“子霖兄,要不你上疏请罪吧?”

罗万化很想告诉两人,苏泽已经写好了文章,要在明日的《乐府新报》上刊登,但是又看到苏泽的眼色,并不准备透漏给申王二人,罗万化将话憋了回去。

这么看来,苏兄应该是早有计划。

看来一切都要在明日灵济宫闭幕的会议上见分晓了。

——

六月五日。

隆庆皇帝梳洗完毕,换上龙袍迟迟不愿意离开寝宫。

皇帝心里很烦。

灵济宫大会开幕的时候,皇帝心情非常好,在百戏会开幕后,他还将演奏《黄河》的民间乐手召入宫中,让乐团在宫内演奏了半天才过瘾。

接下来科道和司礼监分别送上会议的记录,会议整体上还是和谐的,地方上的贤良文学讲述了地方的情况,而朝廷的重臣们也向这些地方的贤良文学解释了朝廷的大政方针。

如果这种气氛能持续到闭幕,那这次灵济宫大会就是一次成功的大会,足以计入大明历史的完美会议。

到那时就在苏泽上疏后,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也不知道哪个科道言官,将苏泽的奏疏泄露出去,刊登在了《新君子报》上。

这封奏疏立刻引起了朝野的巨大议论,然后就是《新乐府报》隔空开始打擂台。

聚集在京师的贤良文学,以及京师的读书人,又在两份报纸的舆论引导下,在京师各地进行了论战。

按照锦衣卫和东厂的报告,如今京师是“物议汹汹”,话题已经从废除贱籍,变成了南北之争上。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是那么容易收场了。

皇帝一边让缉私御史王任重和沈藻继续缉捕《新君子报》和《新乐府报》这两个地下小报的报馆,一边又下令内阁尽快拿出平息议论的方案来。

可让皇帝没想到的,内阁首辅李春芳拿出来的方案,是请双方在灵济宫辩论,然后再让苏泽自辨,就由这个话题来结束这次灵济宫大会。

隆庆皇帝不想要参会了。

可身为皇帝,有些事情又必须要做。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心中也对苏泽有了不满。

你要废除贱籍,就从匠籍和乐籍开始好了,朕肯定就准了啊!

匠籍名存实亡,乐籍也没有多少人,这也算是自己在位的仁政。

可偏偏要扯上灶籍,又要在灵济宫大会期间上疏!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如果最后不好收场,皇帝也只能惩处苏泽了。

做完了心理建设,隆庆皇帝终于离开寝宫,在太监的陪伴下前往灵济宫。

内阁带领百官在皇宫前汇合,跟上皇帝的龙撵,浩浩荡荡向灵济宫而去。

何心隐换上一身儒衫,他也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混入到了贤良文学的队伍中,在灵济宫内的精舍就坐。

六科和都察院一些保守的言官,则看着队伍中的苏泽,准备在会后上疏弹劾他。

而京师的报童们,拿着墨迹刚干的报纸,大声兜售《乐府新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