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75章 灵济宫大会开幕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75章 灵济宫大会开幕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泽跟在随行的队伍中,听着这激昂的乐声,偷偷查看周围同僚的表情。

大部分官员的表情都是震惊。

苏泽微微有些遗憾,如果能组乐中加上钟磬那就更好了,只可惜谨慎的定国公说钟罄是礼乐重器,不能轻易使用,而且民间乐手也没练过钟罄,苏泽只能拿出了这般民乐版的《黄河》。

以琵琶、二胡、大鼓、唢呐、笙组成的乐团,效果上不亚于西洋管弦乐队,甚至因为使用了民乐,演奏更有力度,让人宛如置身于黄河的惊涛中。

苏泽抄的是《黄河》中最激昂**的一段,加上这些民间乐手的出众演绎,阁部重臣们都满心的疑惑,如此恢弘的韶乐怎么没听过?

可在这样肃穆的音乐中,众人又不敢议论,忍着震撼和疑惑听完了乐曲后,只见到身穿五爪团龙服的朱翊钧走到皇帝面前。

朱翊钧身后还跟着八个太监,这些太监一同抬着一口巨大的银瓶。

朱翊钧对皇帝行参拜大礼,接着说道:

“父皇,此曲为《黄河》,是苏翰林为百戏会所谱之乐。”

众人终于忍不住了,纷纷看向后排的苏泽,就连皇帝也诧异非常,苏泽还会谱曲?还是这么恢弘的韶乐?

紧接着,朱翊钧让开身子,身后的太监将银瓶放在地上,众人才发现瓶中装满了水。

“这是儿臣派人从黄河所取的水。”

太监们将银瓶的水倒出,朱翊钧跪在地上说道:

“黄河水清,盛世现!”

“儿臣为盛世贺!”

这下子众官员立刻跟上,连同灵济宫内的贤良文学,一起大喝道:

“黄河水清,盛世现!”

御座上的隆庆皇帝激动到脸色涨红,这不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盛世吗?

这场灵济宫大会开得太好了!

但是隆庆皇帝身后的角落中,司礼监首领太监李芳忧虑的看了一眼皇帝,看到皇帝逐渐平复心情,脸上的潮红褪去才站起来,李芳这才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在场臣工口呼万岁,隆庆皇帝缓缓站起来。

“皇太子孝心可嘉,赐宝圭。”

圭玉象征品格,皇帝当众给太子赐圭,这是表明对太子的认可。

父子相得,储位稳固,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天大的好事,群臣纷纷向太子拜贺。

皇帝又说道:

“百戏会办的不错,从朕的内帑中再拨一笔钱,赏赐给百戏会诸生。”

下方的小胖钧两眼放光,苏师傅教的办法果然好,父皇一高兴就把百戏会的钱给补了,那剩下的钱就可以存下来了。

经过这次筹办百戏会,朱翊钧也认识到了银钱的重要性。

就算是皇帝和太子,想要办事也要有银子!

剩下的帮着太子筹办百戏会的诸人,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赐。

但是到了苏泽,皇帝又犹豫了一下,最终给了他荫子的奖赏。

其实本来皇帝是想要给苏泽封诰的,但是他如今的官职还不到五品,达不到封诰的最低品阶,所以只能给他还没出生的孩子荫官。

就这样,苏泽连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就给苏家后代挣来了第一个恩荫。

一众同僚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苏泽,恩荫入仕虽然只能做些小官,但是毕竟是有一个保底。

读书这东西实在太看天赋,如果子弟不成器又没有恩荫,那两三代后家族就会衰落下去。

而明代对于恩荫的赏赐要比宋代严格很多,苏泽这个年纪就得到了第一个恩荫,那些苦苦为子孙谋出路的官员自然是羡慕又嫉妒。

这场开幕式后,皇帝在灵济宫的道场边上设台,百官随皇帝坐于台上。

灵济宫又腾空精舍,在精舍内放上蒲团,来自全国的贤良文学在此落座。

接着按照前一次灵济宫大会的会议规则,由皇帝拟定几个议题,确定好议题后由内阁首辅李春芳书于旗上,高悬在灵济宫道场中央的旗杆上。

然后全国的贤良文学可以对这个议题发言,如果遇到需要辩论的时候,再由皇帝指定双方进行论辩。

等到众人落座后,皇帝交代了李春芳两句,首辅李春芳走到道场,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亲自研磨,秉笔冯保和陈洪来开帛旗,李春芳挥毫写下了两字。

苏泽抬起头,看到帛旗上的“王化”二字,就知道隆庆皇帝是对开疆拓土念念不忘了。

当然,仅仅靠这两个字,外臣还是很难知道皇帝的具体心思的,能够明白这一点的,也就是内阁四位辅臣等寥寥数人而已。

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了,有时候身居高位,并不是说能力上就碾压所有人,只是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对普通人拥有巨大的信息差。

而真正的政治高手,则是能从重重迷雾中,弄清楚真实的信息,还原出事情的真相。

而系统的存在,让苏泽拥有远比其他人的信息差,他甚至能有预测皇帝的态度!

当这面帛旗升起来后,就有几个儒生主动发言。

果不其然,这些儒生一开口,苏泽就知道他们说歪了。

这几个儒生的论题都是“德政”,也就是行德政,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王化的结果。

果不其然,苏泽偷偷观察皇帝的表情,就知道皇帝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满意。

不过隆庆皇帝还是给了那几个儒生简单的赏赐,这让其他的贤良文学更加激动,跃跃欲试想要发言。

但是明显皇帝对于这些地方上儒生的陈词滥调有些厌烦了,毕竟王化是国家大事,又怎么能指望这些连官都没做过的儒生能有什么见解?

皇帝看向群臣的队伍问道:

“诸位爱卿对‘王化’有感,也可以发言。”

有资格参加灵济宫大会的,主要是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六科都察院的言官以及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

这些人就是大明官场的核心了,果然随着皇帝开口,不少官员都蠢蠢欲动起来。

苏泽是在翰林院官员的队伍中的,他已经不需要在这种时候出风头了。

但是对于那些在翰林苦熬的同僚们,此时都苦思冥想,想要在皇帝面前说出一番“高论”出来,吸引皇帝和阁部重臣的关注。

苏泽看向自己的几位好友,罗万化表情淡然,显然没准备在这种时候出风头。

张位和王家屏就蠢蠢欲动了,但是他们的观点和刚刚那些儒生差不多,如果提不出新的观点,那也很难让皇帝满意。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年轻的官员说道:“臣翰林院于慎行请奏。”

苏泽看到一个年轻的官员从翰林队伍里出来,正是自己的同年于慎行。

于慎行,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万历朝的阁老。

苏泽也曾经想要拉于慎行来报馆,但是于慎行人如其名,从中了进士之后就非常低调,同年的聚会他一次都没有参加过,一直都低调得在翰林院中读书。

于慎行也和苏泽一样,都是少年高中,十七岁就中举人,如今才二十四岁。

看到年轻的翰林官员,隆庆皇帝脸上都带着笑意。

神童在大明朝其实有一种类似于祥瑞的意思,那些能少年登科的进士,被视为国家文脉昌盛的标志。

于慎行正冠说道:

“陛下,前日苦兀入贡,贡使得沐王化而涕泪金殿。”

“臣以为,使番邦蛮夷闻韶乐而知王道,见汉字而慕衣冠——这才是“黄河清,圣人出“的真义!”

听到于慎行这么说,不少官员脸色都起了变化,而苏泽看向这位同年,又看着隆庆皇帝脸上的微笑,就知道于慎行这个发言让皇帝满意了。

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果然不少啊。

也难怪是日后能入阁的人,于慎行这段发言切中了皇帝的真意。

果不其然,隆庆皇帝十分满意,给于慎行赐金元作为奖励。

这下子众臣都明白了,原来这就是皇帝出题的目的啊。

苏泽看向隆庆皇帝,这位皇帝在政治上的手腕其实相当不错。

在灵济宫大会抛出题目,然后表扬于慎行,这就是一种公开的政治表态。

而皇帝的表态,自然会让有心官员明白皇帝的心意,日后就会有官员顺着皇帝的心意行动。

官僚集团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很多各怀心思的个体。

苏泽想到了嘉靖皇帝,嘉靖就是利用官员之间的分歧,巧妙分化了文官群体,最终取得了大礼议的胜利。

这比起和整个文官集团硬干的万历和崇祯,无疑手段高明多了。

苏泽看向御座边上的小胖钧,只见这家伙对于灵济宫大会毫无兴趣,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不由微微叹气,这政治天赋果然没办法遗传。

不过皇帝也是点到为止,风向只要释放出去就可以了,朝廷的政策转向也需要徐徐为之。

上午的大会开幕就此结束,接下来的皇帝就不可能每天都来了。

按照议程,每天分别派一名内阁阁老到场主持会议,皇帝则不定期刷新。

而每天的议题,则交给到场的阁老指定。

苏泽看向了内阁四位阁老,正如刚刚皇帝演示的那样,设置议程是非常重要的权力,自己是不是要今天夜里拜访阁老?

不过苏泽还有更好的引导议题的方法,今天已经最后一天了,那还剩下最后一次模拟机会就该用掉了。

现在苏泽手里有几个议题,到底应该趁着灵济宫大会抛出哪个来呢?

手里掌握着《乐府新报》,又手握系统,如今正是搞事情的好机会。

就如同刚刚皇帝做的那样,抛出议题,再引导议题的方向,就能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用更少的威望值通过奏疏。

盐法?马政?

又或者是兵制,税制?

只可惜灵济宫大会只开五天,苏泽思来想去,一些改革的步子还是迈得太大,还是先从比较容易的地方开始改吧。

回到史馆,苏泽从桌案上抽出一份已经写好的奏疏,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

通政司。

李一元终于等到了皇帝朱批通过了他的任命,成功调任刑部侍郎,通政使的位置就李一元的副手,通政副使杨思忠暂代。

李一元终于得到了调任,自然是心情极好,而接任他的杨思忠则满脸愁容的和李一元交接印信。

等到交接完毕,李一元看着这位前下属,用轻松的语气说道:

“孝夫兄啊,这通政司的重任就交给你了,朝中也有议论,要让你出任通政使。”

杨思忠听到这里,应激的说道:

“李大人,您可不要说这种话了,我前些日子上书请辞,是被您拦着,如今您却自己走了。”

杨思忠满脸的幽怨,他和李一元是同科,通政司又不是什么斗争激烈的衙门,两人的配合还算是默契,私交也相当不错。

不过李一元可能要转任刑部侍郎的消息,他是一直守口如瓶,一直到皇帝的旨意下达,众人才知道李一元跑路了。

杨思忠目视李一元,当时你劝我不要请辞,自己却先跑了,接手了通政司的杨思忠当然是满腹怨念。

李一元连忙安慰这位同年好友说道:

“孝夫啊,这通政使虽然辛苦,但是参知机要,也是极为要害的位置。”

“朝堂属意你,若是能扶正,日后也能施展一番作为。”

杨思忠也是官场老油条了,面对李一元的画饼是一点不吃。

就在李一元说着通政使这个职位优势的时候,一名官员进来通报:

“通政使,苏翰林来了!”

听到苏泽来了,李一元首先本能的一颤。

但是紧接着他放松下来,老夫已经是刑部侍郎了!不再是通政使了!

李一元拍了拍继任的肩膀,笑着说道:

“苏子霖的奏疏陛下和阁老都是很重视的,孝夫兄还是亲自送入内阁吧。”

见到李一元这幅嘴脸,杨思忠深深怀疑这家伙不让自己辞官,就是怕通政司没人接手!

杨思忠一跺脚,只能带着下属来到院内,亲自接下了苏泽的奏疏。

苏泽也是认识杨思忠的,这位通政司副使脸色不太好看,苏泽留下奏疏后就告退了。

杨思忠拿起苏泽的奏疏,心脏扑通跳了起来,自己刚刚接手通政司,苏泽就给自己来了这么一份“大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