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71章 国之大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71章 国之大事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苏泽的奏疏送入内阁,四位阁老都票拟赞同,奏疏迅速送入宫内。

司礼监秉笔冯保拿到这份奏疏后,他偷偷看了一眼掌印李芳,拿着奏疏来到李芳面前。

“李公公,这苏子霖的奏疏请您看看。”

李芳接过了苏泽的奏疏,司礼监内已经达成了新的默契,苏泽的奏疏和阁部重臣一样,都需要经过司礼监三巨头过目,才能共同送到皇帝面前。

李芳翻开苏泽的奏疏,看到标题后就愣了一下。

作为皇帝的近身太监,李芳明白皇帝的变化。

自从搜套大捷后,皇帝对于北方边事非常上心,还将历朝历代出征草原的记录都从翰林院翻出来。

甚至隆庆皇帝还弄了份成祖朱棣征讨草原的地图,贴在御书房的屏风上。

这种变化,司礼监三巨头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

李芳说道:“请冯公公和陈公公,和杂家一起面圣吧。”

陈洪也停下笔,好奇的看向李芳手里的奏疏,李芳将奏疏递给他,当陈洪看完后,和两人李芳冯保对视了一眼,也一起向御书房走去。

到了五月份,京师的气候其实有点闷热起来了。

但是御书房却窗门紧闭,李芳暗暗叹气。

这次端午节赐丹药后,隆庆皇帝服下金丹,说是吸收了金丹中的罡气,不惧暑热,所以御书房整日都关闭门窗。

走进御书房,李芳感觉到了一股热气,他宽松了一下袍子,这才舒服了一些。

隆庆皇帝却还穿着冬日的皇袍,坐在龙椅上看着什么。

见到司礼监三人,隆庆皇帝问道:

“可是苏子霖上书?请奏出兵草原?”

皇帝这些日子整日研究,憋着一股雪耻的想法,想要出兵草原。

正好俺答起兵,皇帝反而十分的兴奋。

可恶外朝的这些文官,这时候还在讨论放弃东胜卫。

所以隆庆皇帝就等着苏泽的上疏。

皇帝就等着苏泽上疏支持出兵,然后就可以命令戚家军北上了!

可拿到苏泽的奏疏,隆庆皇帝的眉头皱起,苏泽上书竟然不是请求放弃东胜卫,也不是请求主动出兵,而是请求派遣使团议和?

看完了苏泽的奏疏,皇帝不满意的说道:

“满朝文武,就没有求战的吗?”

李芳已经确定了皇帝的心思,更小心翼翼的说道:

“外朝都在议论弃守东胜。”

隆庆皇帝更加不满的说道:

“这帮士人!若是不弃守东胜,又岂会有庚戌之变?朕要解决北虏,不给子孙留后患。”

隆庆看向李芳问道:

“朕欲御驾亲征,尔以为如何?”

这下子李芳傻了,他想到皇帝膨胀,没想到皇帝这么膨胀了。

御驾亲征?

李芳这么大岁数了,可不想要做王振了。

李芳只能好一阵的劝,总算是打消了皇帝御驾亲征的想法。

“那就将苏泽的奏疏留中吧。”

虽然放弃了御驾亲征的想法,但是隆庆皇帝还是决定要动兵,那就等俺答部起兵,到时候就可以下旨让戚继光出兵了。

从御书房出来,司礼监三巨头互相看了对方,都达成了默契——必须要劝说皇帝放弃出兵念头!

但是三人也都知道,皇帝正在兴头上,如果这时候扫兴,折损的是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影响力。

所以三人都没有作声,没人站出来。

李芳和冯保都在想着将今天的事情传到内阁,请阁老们来阻止皇帝。

就这样,三人回到司礼监,这时候有小太监通报,定国公徐文壁从城外祭祀祖陵回来交旨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芳、冯保和陈洪都眼前一亮!

不一会儿,隆庆皇帝疑惑的看着折返的李芳三人,只听到李芳说道:

“陛下,定国公求见。”

听到定国公,隆庆皇帝有些激动。

成国公病重,定国公就是勋贵第一人了。

定国公徐文壁稳重,得到外朝的夸赞,在文官那边形象也很好。

如果自己要出兵,文官不支持,只要能得到勋贵的支持不就行了!

“快宣!”

不一会儿,风尘仆仆的定国公徐文壁来到御书房内。

向皇帝汇报了祭祀的结果后,隆庆皇帝兴致勃勃的问道:

“祖陵可安好?”

徐文壁愣了一下,连忙说道:

“祖陵安好,陛下放心。”

听说祖陵没有异象,那是不是说祖宗是支持自己发兵的?

隆庆皇帝于是将自己准备出兵的计划讲了一遍,甚至暗示自己要御驾亲征。

听完之后,徐文壁也傻了。

徐文壁虽然是武将勋臣,但是这辈子只做过两个工作,一个是给皇帝当红盔将军首领,也就是保安队长,一个就是负责帮着皇帝祭祀,也就是大明大祭司。

而且定国公一脉是什么来头?

徐文壁的老祖徐增寿,是开国武将徐达的第三子,靖难之役时因私下向朱棣传递消息,为建文帝诛杀。

成祖靖难后,给徐增寿一脉封赠定国公,传承至今。

定国公一脉家传的本事就是“审时度势”,从来都是谨小慎微的。

当年土木堡的时候,堡宗领着京师勋贵御驾亲征,时任成国公战死,但时任定国公却坚持反战,被堡宗留在了京师。

而留在京师的那一任定国公,也没有参与到后续的宫廷政变中,定国公一脉恩宠日盛,如今已经冠绝勋贵。

徐文壁立刻说道:

“陛下,万万不可啊!”

隆庆皇帝看向徐文壁,这位勋臣之首立刻说道:

“陛下!戚都司虽然善战,但是南兵北上不过半年,对山川地理未必清楚,而且南兵总计不到两万人,虽然精锐,但是和俺答二十万大军相比还是太少了!”

“如今京营疲敝,若是大同有所闪失,那臣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啊!”

徐文壁毕竟是帝国大祭司,拿出自己哭庙的本事来,这番操作下来,隆庆皇帝也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冷静下来。

是啊,英宗那时候京营还是能战的,就是这样也弄了个被俘瓦剌的结局。

如今整个北方,除了大同的戚继光部队外,其他的边军防守有余,但是让他们进攻就难了。

而京师附近的京营更是早就不堪战了。

别说是京营,徐文壁这样的元勋后代,也已经逐渐从武将世家变成了帝国勋贵。

当冷静下来后,上头的情绪瞬间散去,隆庆皇帝毕竟还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皇帝,他对着徐文壁说道:

“爱卿所言出自肺腑,朕自当再斟酌斟酌。”

听到这句话,司礼监三巨头都松了口气。

皇帝这么说,就意味着他放弃了军事冒进的想法。

“赏赐定国公五十金元。”

送走了徐文壁之后,隆庆皇帝拿起御案上的苏泽奏疏。

皇帝发了汗,只觉得屋内燥热难忍,他对着宫人说道:

“将御书房的门窗打开!”

夜间的凉风吹入宫中,皇帝这下子彻底冷静下来。

苏泽的奏疏说的没错,如今确实不是打仗的好时机。

他提起御笔,接着对李芳说道:

“苏子霖奏疏中所说,三年可期俺答归顺,真的可能吗?”

李芳沉吟了一下说道:

“陛下,仆臣不懂军事。”

皇帝又看向冯保,冯保也低着头。

他再次看向陈洪,只见陈洪说道:

“陛下,仆臣也不懂军事,但是苏翰林入仕以来,所奏皆成,他说三年能成,仆臣以为三年就能成。”

隆庆皇帝哈哈大笑起来,他拿起御笔批准了苏泽的奏疏,将奏疏递给李芳说道:

“那朕就成全了他苏二疏之名。”

——

五月二十一日,今天是旬末休沐的日子。

本来苏泽是准备陪怀孕的妻子去赵贞吉府上省亲,却被申时行相邀出行。

赵令娴很体贴的说道:

“夫君且去吧,妾身自己回赵府就是了。”

在赵令娴的坚持下,苏泽只能应邀来到苏州会馆。

今天除了申时行之外,还有他的同年好友王锡爵。

三人已经非常熟悉了,互相打了招呼后,申时行带着苏泽走进会馆。

“子霖兄,你猜猜今日我们来拜访谁?”

这个结果并不难猜,能住在苏州会馆的,必然是苏州府的名人。

而能够让申时行亲自来拜见的,那个名字呼之欲出。

苏泽问道:“难道是弇州先生?”

申时行看向王锡爵,王锡爵叹气说道:“还是汝默兄了解子霖兄,这点问题根本难不倒子霖兄。”

说完,王锡爵从袖子里掏出一枚黄铜币递给了申时行。

原来两人那自己打赌了。

苏泽内心却有些紧张。

自己刚刚向高拱举荐了王世贞,让他出使草原,如果被王世贞知道了,自己给他编排了这么危险的差事,会不会把自己赶出去?

不一会儿,三人来到一间客房前,而客房前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了,却被书童守着不让入内。

书童见到申时行后,连忙向他招手,申时行立刻拉着苏泽和王锡爵挤到客房门口,书童立刻打开门放三人进去。

“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我等也是来拜会弇州先生的!”

旁边的同伴连忙拉着呼喊的这人说道:

“别吵了!也不看看刚刚进去的是谁!”

“是谁?”

“我苏州府的申状元郎都不认识?在旁边的那位是那一榜的榜眼王锡爵,也是我们苏州府人!”

“第三位更了不得,是如今在京师声名鹊起的苏泽苏子霖,也是我们苏州府人!”

介绍完三人的身份,那个闹事的人立刻不作声了。

这三人的身份,拜见王世贞确实不需要排队。

王世贞其实年纪并不大,今年也才四十三岁。

但是他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官场资格很老,所以对于三人来说,王世贞就是同乡的官场前辈。

王世贞的脾脏不好,脸颊消瘦,但是双目十分的有神。

看着三位年轻的后进,王世贞心情极好,命令管家拿来酒菜。

申时行连忙说道:

“弇州先生这次赴京路途操劳,还是不要饮酒了吧。”

管事的也用劝说的眼神看着王世贞,但是王世贞却固执的说道:

“好客怎么能没有好酒,速速去备酒来。”

看到申时行还要劝,苏泽微微拉了一下他,递给了申时行一个眼神,申时行只好作罢。

但凡是能够成为文坛宗师的,大抵都是情感充沛、爱憎分明的,要不然也写不下锦绣文章。

王世贞的性格也是如此,他对待友人是热烈的,对待仇敌也是恨之入骨的。

当然,文人报仇的手段也就是笔杆子“杀人”,严嵩父子的历史地位这么低,很多段子就是王世贞的手笔。

要知道严嵩虽然是奸臣,但是他的文学水平极高,和王阳明湛若水等心学宗师都是笔友,也是文坛宗主级别的。

但是从严嵩倒台后,他在文坛的地位完全被抹除,也可见笔杆子杀人的厉害。

而他和张居正反目成仇后,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有关张居正的段子。

不过此时王世贞还是很感激张居正的,他自己的文集《弇州堂别集》还专门邀请张居正写序,张居正婉拒后还是给他写了一篇文章,也被王世贞收录到文集中。

管事的送来酒宴,王世贞拉着三人赴宴,又畅谈起了文学。

在场的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还是出自苏州府这种文化昌盛的地方,自然是越聊越投机。

而王世贞确实是文坛大佬,各种金句信手捏来,他的文学主张和徐渭有些类似,主张“真情论”,也就是文章的情感要发自肺腑。

这一点苏泽倒是极为赞同,等到王世贞说完了自己的真情论,看向苏泽问道:

“苏子霖执掌《乐府新报》,对时下文坛有什么看法?”

申时行和王锡爵也看向苏泽,他们也好奇苏泽的文学理念。

文学理念和学术理念不同,但也是一个士人的重要标签。

苏泽在学术上的标签是实学,但是他撰写的文章以说理为主,很少卖弄辞藻,甚至当官至今,都没与什么诗词作品流传。

要知道这年头写诗词应答赠别,或者交友赠诗,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苏泽想了想说道: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世贞端着酒杯,笑吟吟的看向苏泽。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妙!”

王世贞眼睛一亮,连忙放下酒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王世贞身体前倾,眼睛中满是炽热光芒,他问道:

“第三境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