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45章 满门忠烈武清伯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45章 满门忠烈武清伯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人参!”

身为皇太子,朱翊钧自然是见过各种好东西,一看这人参的品相就相当不错。

苏泽纠正说道:

“殿下,这是高丽参。”

朱翊钧说道:

“朝鲜入贡的就是此物吧?”

苏泽连连点头说道:

“殿下英明,朝鲜年年进贡此物,我朝以丝绸回赐。”

小胖钧接过这高丽参,但是很快也没有太大兴趣。

他年纪还小,对于药材并不感冒,只知道高丽参在京师很受追捧,不少勋贵重臣生病了,都会向自己的父皇求参,被称之为“保命良药”。

而京师的富庶人家,也会想尽办法储存一些人参,遇到急病用来保命。

苏泽接着说道:

“其实殿下知道吗?此物并不珍贵,在朝鲜国内一包高丽参仅仅能换一匹丝绸。”

“这么便宜的吗?我记得父皇回赐朝鲜使臣,可是以十倍丝绸赐之的啊!”

苏泽说道:

“鸭江边上有一座岛屿,名曰皮岛,鸭江附近的女真人和朝鲜人,会偷偷划船到这个岛上,和往来停靠的商船交易高丽参。”

“臣的这枚高丽参,就是在皮岛贸易的红夷人带到莱州港的。”

紧接着,苏泽又掏出一份地图。

这份地图,是苏泽根据荷兰船长德佛里斯爵士的东亚海图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记忆,请徐渭重新绘制的地图。

朱翊钧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精美的地图,苏泽先是标准了莱州港的位置,又将和莱州港隔海相对的金州卫(今旅顺),当看到地图上两者位置如此之近,就连朱翊钧都惊呼起来。

苏泽又标准了皮岛的位置,这座岛屿位于鸭绿江的出海口,距离朝鲜的国土也很近。

“除了皮岛之外,附近还有鹿岛,獐子岛,顾名思义,这两座岛屿就是附近野人交易鹿茸和毛皮的地方。”

苏泽又将这两座岛屿标准起来,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这些野人和朝鲜人,为什么不在岸上交易?”

苏泽说道:

“朝鲜也和学我朝锁国,不允许外国船只停靠本国港口,所以百姓都跑到岛上交易。”

朱翊钧点点头,原来是这个道理。

苏泽继续说道:

“朝鲜公卿对我朝丝绸需求极大,此外我朝流行的话本戏本诗集,在朝鲜也十分的紧俏,都能够换得大量的高丽参。”

“皮岛从莱州港出发,往来只需要七昼夜,快马运送到京师,也只需要几天时间。”

“而一支高丽参,在京师都能卖出天价。”

这下子,小胖钧的呼吸都急促了。

苏泽说的这些东西,无论是丝绸还是书籍,在京师都寻常的东西。

这些东西经过海上一转,就能换成值钱的高丽参、鹿茸和貂皮!

但是很快,朱翊钧又低着头说道:

“可是孤也没办法亲自去贸易啊。”

苏泽却说道:

“殿下,东宫自然不方便直接派人去皮岛贸易,但是武清伯家可是皇商。”

朱翊钧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母亲封了贵妃后,父皇又给了外祖父皇商的身份。

身为皇商,出海去做点买卖也是正常的吧?

但是朱翊钧又说道:

“苏师傅你也知道的,我那外王父近日都忙着种那土豆,怎么可能去莱州搞什么海贸。”

苏泽却笑着说道:

“武清伯老人家年纪也大了,出海奔波也不合适,但是武清伯世子,也是您的亲娘舅,锦衣卫千户李文全可是也在京师呢。”

朱翊钧的眼睛又亮了!

李文全是自己的大舅,大明皇室会赏赐外戚锦衣卫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一个吃空饷的闲职,李文全根本不用去锦衣卫上班。

其实作为外戚,武清伯李伟一家已经是不错的了。

李家人为人低调,李伟除了贪财吝啬之外,也没什么其他坏名声。

而李文全在京师也是小透明一个,不敢生事给宫里妹妹惹麻烦。

李家本来就是御赐的皇商,做点生意也是正经差事。

如今登莱开港,出海贸易又不是犯法的事情。

一想到这里,朱翊钧立刻激动的说道:

“苏师傅,孤这就请娘舅来东宫!”

——

苏泽从东宫出来,就知道这件事大概是成了。

自己不过是弄个图表游戏,就让小胖钧如此开心,这海上贸易的游戏,岂不是要让小胖钧沉迷了?

苏泽想到自己以前玩那个海上贸易的游戏,一玩就是一个通宵,现实版的游戏还能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别说是朱翊钧了,就是成年人也没办法抵抗。

而苏泽向朱翊钧介绍皮岛贸易,也不仅仅是为了这点银子。

皮岛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的明末大明靠着皮岛,在全面崩溃的辽东战局中又硬撑了三年。

皮岛可攻可守,是经略辽东的桥头堡,可以作为辽东海上的后勤基地。

在苏泽的设想中,皮岛可以驻扎水师舰队,那南下可以巡航渤海口,打击渤海区域的海盗。

北上可以逆流进入鸭江,压制朝鲜和辽东地区。

而皮岛还可以作为北方大陆航线的起点,从这里启程绕行朝鲜半岛,前往倭国。

反正现在这座岛也是无主的,等到朱翊钧将这座岛屿经营起来,朝廷看到这座岛屿的价值,自然会将它纳入囊中。

如此一来,登辽海输就已经成了定局。

在搞定了朱翊钧之后,苏泽又迈步走向工部侍郎王之桓府上。

——

工部侍郎王之桓在工部读了报纸就感觉到了不妙,中午就告病返回家中,正好遇到了上门的山人范宽。

“王侍郎,必须要立刻开始行动,找人弹劾潘季驯!”

范宽作为山人,上来的办法就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王之桓叹气说道:

“如果是以前,本官还是可以找言官弹劾潘季驯妖言惑众,但是如今六科和都察院都不肯风闻言事,这潘季驯丁忧在家,根本没有言官肯上书啊。”

范宽听完之后更加的着急,接着说道:

“如此一来,朝廷真的要重启登辽海输了!”

王之桓沉默,力主修造辽东漕运,是他这个工部侍郎最大的政治资本。

围绕着这个工程,有从上到下依靠修河政绩等着升官的官员,有靠着运河贸易赚钱的商人。

如果朝廷真的放弃辽东运河工程,那影响的不仅仅是他王之桓一个人的前途,而是一大群人的仕途。

这也是政治路线斗争往往你死我活的原因。

范宽又说道:

“王侍郎,既然对潘季驯没办法,那就对付涂泽民,草民可以串联几个山东道的监察御史,搜罗涂泽明不法罪证,只要罢了他的登莱巡抚,就没人再力主登辽海输了。”

王之桓有些迟疑,就在这个时候,门子突然来传话,说是苏泽上门求见,送来了拜帖。

苏泽?

王之桓立刻站起来说道:

“请苏翰林进来。”

范宽连忙说道:

“王侍郎,这苏泽不怀好意,您可不能见他啊!”

王之桓有些厌烦的说道:

“苏翰林登门拜访,总要听听他的话,你且避一避。”

范宽听到这里,心里更是咯噔了一下,自己的身份确实和苏泽没法比。

人家苏泽是什么身份,前途远大的翰林清贵,内阁宰执的座上客。

就是不谈政治上的地位,苏泽是《乐府新报》总编官,京师潮流的引领者,在文坛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多少人都想着在《乐府新报》上刊登文章扬名。

苏泽来访,就算是王之桓和他政见不合,也是要见一见的。

范宽只能灰溜溜的躲到偏厅。

苏泽本来只是来王之桓府上留下拜帖,等两人有空再谈,却没想到王之桓就在家里。

王之桓在会客花厅见了苏泽。

这位工部侍郎大概四十多岁,两鬓有些斑白,留着细长的胡须。

比起老木匠一样的工部尚书雷礼,王之桓这个工部侍郎的气质更像是大官。

苏泽来拜访王之桓,其实就是要争取一下他。

政治,就是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苏泽和王之桓是政见上的争执,并不是生死大仇。

历史上,王之桓主持修了辽东运河漕运,这条漕运一直用到了明末,最后被截断也是大明在辽东军事上的失败,这条运河工程还是很耐用的。

在修运河的时候,王之桓也不知道满清会崛起啊。

能在辽东苦寒之地,按期保质完成辽河工程,足以可见王之桓是个能吏。

而且辽河运河也不是就不修了。

苏泽设想中的经略辽东,是彻底将辽东开发,纳入到大明的正式版图中来。

等到了那个时候,辽东的水利工程肯定还是要修的。

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正是建国后东北几次大修水利,才真正将黑土地变成了粮仓。

苏泽向王之桓见礼,接着说道:

“今日苏某登门,是想要向王侍郎求文章的。”

“求文章?”

这下子将王侍郎整不会了。

苏泽接着说道:“上一期潘公那篇文章您读了吧?”

王之桓点头。

苏泽说道:

“潘公有他的道理,您有您的道理。师相曾经说过,‘真理越辩越明’,总不能报纸上只刊登潘公一家之见吧?”

“苏某听说王侍郎是力主修造辽河漕运的工部官员,也是治河修河的权威,所以也请您写一篇文章,陈述辽东运河之利。”

这下子王之桓傻了,躲在偏厅的范宽也傻了。

苏泽还是还真的是上门求文章的啊!

王之桓心中纠结起来。

潘季驯的经验比他丰富,所提的问题也是切实存在的。

如果真的在文章上辩论,自己还真一不定能驳倒潘季驯的文章。

等到了那个时候,朝廷风向必然会改变,漕运派必然垮台。

可能在《乐府新报》上刊登文章,展现出自己的专业性,那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现在谁不知道,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会看《乐府新报》,能给皇帝和阁老们留下一个能吏的印象,日后何尝没有被重用的机会。

王之桓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说道:“既然苏翰林开口求稿,那王某就献丑了,两日之内必定将稿子送到你府上。”

苏泽装作大喜的说道:

“多谢王侍郎赐墨!”

王之桓心中暖暖的,也难怪阁老都能和苏泽聊这么久!和他聊天真舒畅啊!

苏泽这可堂堂翰林,阁老将他视为未来辅臣的人,对自己竟然如此恭敬!

王之桓再想到范宽这些山人,顿时觉得没了兴致。

可求到了稿子,苏泽还没走的意思。

王之桓疑惑的看向苏泽,只听到苏泽又说道:

“其实在向潘公约稿的时候,潘公也提到过王侍郎,他也夸赞您是工部之中治河第一人。”

王之桓更高兴了,作为一名技术官僚,顶尖同行的认可是最好的马屁。

苏泽继续说道:

“潘公和我说过一个话题,苏某才疏学浅,没办法和潘公讨论。所以想要请教一下王侍郎。”

王之桓更是高兴,直接让随从上来好茶,然后对着苏泽说道:

“苏翰林但说无妨,只要是我王某知道的事情,定然言无不尽,解了苏翰林之惑!”

苏泽也不客气,喝了茶之后就说道:

“潘公曾经治过黄河,当年他和朱工部的分歧,在于如何治黄。”

“朱工部的意思是沿用旧道,也就是重修黄河故道,但是潘公主张挖掘新道,最后朝廷用了朱工部的方案。”

王之桓点头,嘉靖末年的治黄分歧他是亲历者,知道的自然要比苏泽多。

苏泽接着说道:

“具体黄河之事,苏某也是不清楚的。”

“潘公在信中主要还是讲了徐州段的黄河。”

“元代贾鲁治河以后,黄河独经徐州,大运河徐州段完全是‘借黄行运’,徐州遂成漕运重地。”

“可潘公却说黄河有隐患,这是什么道理?”

王之桓不愧是专业水文官僚,他立刻说道:

“这个简单,徐州城是倚黄河而建的,元代治黄后,黄河运河在徐州段合流,但是泥沙也在这里堆积,河堤越来越高,上一次朱工部修造徐州黄堤,已经超过了徐州城墙高度了。”

“如果黄河水患,那徐州城就会遭殃,而且借黄行运之后,徐州段的漕运因为泥沙淤塞,行船困难。”

苏泽装作恍然大悟的说道:“原来如此!”

他叹息道:

“看来苏某是找对人了,这世上能和潘公讨论河政的,也就是王侍郎一人了!”

苏泽接着问道:

“若是黄运分流,重新挖一条运河北上,王侍郎觉得可行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