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25章 蜂窝煤和酱油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25章 蜂窝煤和酱油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58: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宏担忧的看着苏泽,生怕苏泽拒绝太子的请求,那他这趟差使就办砸了。

苏泽思考了一会儿,咬牙说道:

“办!百戏会也要办!”

张宏抬头的看着苏泽,苏翰林竟然同意了?

苏泽接着说道:

“百戏会可以办,但是最后能不能办,还要看太子殿下的。”

“啊?”

苏泽说道:

“我这就写一封信给太子殿下,若是太子殿下能把信中的事情弄成了,这百戏会也就能办了。”

张宏连忙帮着苏泽铺开纸,又帮着苏泽研墨。

苏泽不太适应这种伺候,连忙对张宏说道:

“张公公是伺候殿下的人,苏某又怎么当得起,还是我自己来吧。”

张宏却笑着说道:

“帮太子办事,就是伺候太子,苏翰林就让小宏子也尽尽力吧。”

苏泽更是觉得这太监情商高,会说话,他也听说了张宏被抓入东厂,却咬牙不肯透露东宫内消息的事情,对他也有几分敬意。

苏泽也说道:

“古有太白作诗力士捧靴,今日苏某进策公公研墨,今天苏某就不客气了!”

张宏手上磨得更开心了,苏泽将他比作高力士,人家高力士什么人?是唐明皇身边最亲近的大太监!

苏泽洋洋洒洒写完,又因为是写给朱翊钧的,所用的也都是口语化的表述,苏泽将信交给张宏说道:

“殿下如果觉得苏某此策可行,到时候苏某也会上疏支持太子的。”

张宏连忙说道:

“多谢苏翰林!小宏子这就回去复命!”

——

东宫,朱翊钧看完了张宏带回来的信,接着来回踱步,又转脸向张宏问道:“大伴,师傅这招可行吗?”

张宏在苏泽写信的时候已经读完了,但是他并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只是说道:

“殿下,这样的大事,仆臣也不懂啊。”

朱翊钧叹息了一声,一屁股坐在龙床上。

苏泽的信上内容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百戏会自己办!

皇帝自己掏钱办讲会,所以群臣就不反对了。

那东宫如果要办百戏会,就自己掏钱办,那样皇帝和群臣也不会反对了。

可办一场百戏会,那可是需要很多银子的。

而大明的太子,手里是没钱的。

詹事府是太子教育机构,财政全靠拨款。

东宫的太监宫女也都是宫里派来的。

东宫护卫同样属于皇宫戍卫的一部分。

小胖钧手里的一点私房钱,也都是他父皇母妃赏赐的。

这点钱,用来办百戏会是万万不够的。

但是好在苏泽“贴心”的给东宫支了招——办工坊。

“臣观闻,京师中有大量皇产荒置,店铺空置,太子可以向陛下将这些皇产店铺索要过来经营,赚钱之后办百戏会为陛下贺。”

苏泽的建议也很简单,要将百戏会包装成朱翊钧的孝心,是为了让父皇母妃开心才办的。

而百戏会的经费,由朱翊钧利用闲置的皇室工坊和店铺这段时间的收益去挣。

“小宏子,那些工坊铺子能挣钱吗?”

张宏低着头说道:

“仆臣倒是听内承运库的办事太监说过,这京师的工坊铺子也分成几种。”

“那些位置好的,赚钱的产业,都是不愁租的。”

“但是空置的那些,基本上也都是些位置不好,或者不赚钱的产业。”

皇室在京师中自然有皇产。

张宏没说的是,这些赚钱的皇产,基本上都是宫里的大太监、勋贵、外戚给瓜分了。

比如小胖钧的外公,也就是李贵妃的父亲武清伯李伟,就占着好几处皇室的产业。

苏泽其实在信中也说的很清楚了,这些旧的利益团体,不是现在的太子能碰的。

所以苏泽建议的是,太子索要那些不赚钱,偏僻落后的工坊,然后利用这些赚钱。

当然,苏泽这位老师,也给学生了支了招。

苏泽在信中给了三种工坊。

第一种是蜂窝煤。

京师马上要到冬季了,京师的普通百姓会购买山西的石炭取暖,京师周围也有不少石炭场。

但是石炭取暖的问题也有很多,比如燃烧有异味,燃烧不稳定。

苏泽在信中写了一个方法,将石炭捣碎后和红泥稻草混合,再用模具制作成一种有空的煤块。

这种蜂窝煤燃烧起来烟雾少,燃烧时间长,又是居民日常所需的东西,所以肯定能赚到钱。

第二种则是酱油。

酱油这东西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京师就有六必居酱菜,当年严嵩还给六必居提了匾额。

但是苏泽这个酱油,不是那种用黄豆晒足一百八十天发酵的酱油,而是工业酱油。

酱油本质上,就是将蛋白质转为各种类氨酸,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

古法酿造就是利用各种微生物来转化,费时费力不说,还很不稳定,有时候产生的杂质还有毒。

近代工业酱油,是用稀盐酸,代替微生物对蛋白质进行水解转化,就可以大大缩短制备的时间。

至于稀盐酸,矾油也是火药的原料之一,京师有王恭厂这样的大型火药工坊,对皇太子来说也不难弄到。

矾油和盐混合,再加热冷凝,就能得到稀盐酸,这种酿造方法,连大豆都可以省下来,用豆粕、稻谷麸皮这些含有蛋白质的农产品残余就能造。

最后用草木灰兑水,中和酸性,几天就能制造出酱油。

这种工业化的酱油,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制备完成,口感上和天然酿造的酱油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而且工业化生产,效率也是酿造酱油的百倍,成本还要更低。

第三种,就是苏泽在《乐府新报》上说过的棉籽皂了。

利用棉籽榨油,再用草木灰皂化后制作成肥皂。

京师是北方货物运输的起点,弄到棉籽的难度也不大,这种棉籽皂虽然味道不好闻,但是去污效果是相当强的,而且用的也是棉花生产中的边角料。

这就是苏泽给朱翊钧的三个赚钱套路,蜂窝煤、盐酸酱油、棉籽皂。

而这三个赚钱套路,恰恰是身为皇太子的朱翊钧,能够统筹办到的事情。

如果交给普通商人,无论是火药厂的矾油,还是专营的石炭,又或者是大量的棉籽,都是普通人不容易弄到的东西。

朱翊钧自然看不懂其中的原理,但是苏泽信中不仅仅详细写了过程,甚至还配上了图,看的朱翊钧一愣一愣的。

蜂窝煤和棉籽皂还好,这盐酸酱油实在是匪夷所思,矾油、草木灰、稻谷麸皮都不是吃的东西,这些东西竟然能制作酱油?

但是出于对苏泽的信任,朱翊钧还是对张宏说道:

“大伴,去找两个可靠的人手,按照师傅的办法试试,如果真的能制出酱油来,孤就去求父皇,把那些工坊店铺要过来!”

“唯!”

——

就在朱翊钧忙着在东宫实验制造盐酸酱油的时候,新一期的《乐府新报》出版发行。

这一期的报纸又多了一个新版面,用苏泽的话说就是“增刊”,加量不加价。

在《西游记》刊登后,报馆就在报纸的角落打上了广告,现在《乐府新报》可以接受私人订阅了,只要加钱甚至可以每期送到府上。

苏泽也没想到,自己报纸扩圈的第一批客户,竟然是京师的各大寺院。挤进报馆的第一批大客户们,就是京师这些和尚们。

这批和尚们出手大方,一家寺院都会订上十几份乃至于几十份!

苏泽和这些和尚交谈,才发现寺院订报实在是太理所当然了。

京师的寺庙都有僧房,这些僧房除了给游方僧人留宿之外,也会有进京赶考的学子借宿。

苏泽的前身在春闱的时候,就曾经借住过寺院。

寺院的食宿便宜,读书人帮着寺院做点事情就可以换来包吃包住,一些春闱落第的读书人,也会继续住在寺院中,等着三年后的下一次贡试。

除了这些读书人之外,寺院也是往来客商借住的地方。

还有一些虔诚信众,也会定期去寺院中住上一段日子,再加上游方的僧人,寺院的人流量是相当大的。

这些人都对《乐府新报》有需求。

备考的士子要研习八股文,客商需要知道最新的消息,信众也对报纸上的戏曲故事感兴趣。

而京师这些寺院也都是富得流油,这样一来,寺院迅速超过了京师的会馆,成为报馆除了各大衙门之外的第二大客户。

苏泽都不由的感慨,光头真有钱啊!

京郊,楞严寺。

一名庄稼汉打扮的中年人,正在翻看手里的报纸。

明明是普通的庄稼汉,但是楞严寺主持法严方丈却端坐在一旁作陪,甚至姿态还相当的低。

“大洲先生这些年忙于政务,学问上反倒是退步了。”

法严和尚额头有些冒汗,这个庄稼汉点评的,是这一期《乐府新报》上增刊的文章。

文章的内容是心学泰州派的一些理论,也就是“日用之道”、“良知自成”这一套,算是比较正统的泰州学派说法。

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大洲”,只要稍微消息灵通的人,都是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当朝内阁辅臣赵贞吉了。

这个庄稼汉如此点评当朝宰辅的文章,法严和尚怎么能不冒汗。

庄稼汉又说道:

“哎,大洲先生也有难处,他如今位居高位,一些话也不方便说了。”

“但这报纸也办得好,大洲这文章,用作我泰州王学入门的正好。”

法严和尚一言不发,因为有些话眼前的庄稼汉能说,他是万万不能说的。

这个庄稼汉名叫何心隐,也是泰州王学的传人,在辈分上,他师从王艮的弟子颜钧,算是赵贞吉的同门师侄。

同样是王艮弟子,颜钧这一脉的主张比赵贞吉更加激进。

颜均继承了王艮学术中的平民属性,将王艮的“大成学”衍化为自己的“大中学”。

所谓“大中学”即其所谓“大学中庸”之学。

颜钧的“大中学”宣传“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大中学是平民儒学重在如何“做人”、“救世”。

所以颜钧这一派,比起其他学派更加强调入世。

颜钧就曾经参加过第一次灵济宫大会,那一次讲学颜钧通过讲学名扬天下。

这之后,颜钧更是经常对朝廷发出议论,甚至也和海瑞一样上书骂过皇帝。

颜钧在嘉靖四十五年被捕下狱。

老师就这么猛,何心隐就更猛了。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在学习了泰州学派后,返回家中创办聚和堂,也就是乌托邦的互助会实践。

嘉靖四十年,梁汝元北上京城参加倒严运动,因受到严嵩追杀,化名“何心隐”。

严嵩倒台后,何心隐干脆以此为名,四处讲学,在民间也很有声望。

在讲学中,何心隐倡行师友交通,形成一种势力,即所谓的“会”,藉此推行社会变革。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

理论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别想做官了。

何心隐原本在重庆府给友人做幕僚,前些日子他的好友,京师刑部钱同文病逝,何心隐赶往京师帮着好友处理后事,就暂住在这楞严寺中。

其实本来何心隐都准备南下了,但是今天看完了报纸,他又说道:

“听说京师明年要重办讲学大会,我准备留在京师,还需要讨扰方丈一些时日。”

法严方正连忙说道:

“何君哪里的话,您尽管住着就是。”

何心隐又问道:

“这报纸不错,就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在上面发文章?”

法严方丈愣了一下,您的那些文章?

报馆有几个脑袋,也不敢发您的文章啊?

法严方丈只能说道:

“大概要等何君做到阁老,才能发文吧。”

“哈哈哈哈。”

何心隐也随着大笑起来,他也知道自己那些学说,是别想要的公开发表了。

但是不能公开发表,但是不代表不能私下传啊?

京师的讲学气氛已经烘托起来了,何心隐留在京师,也有传播自己思想的想法。

——

而随着这份报纸的出版,高拱家中烛火通明,文选郎张四维在内的,高拱的得意门生们,都在反复阅读赵贞吉的文章。

高拱手书“经学致用”挂在书房正中,手里提着毛笔,原本散乱的思路,在众弟子群策群力下,逐渐变成了完整的文章。

等到高拱写完,他满意的看着文章,对着张四维说道:

“明日一早,就将这篇文章送到报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