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291章 西郊访农话桑麻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291章 西郊访农话桑麻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京城的初冬,天空是洗练过的湛蓝,阳光清亮却没什么暖意,风刮在脸上已带着刀锋般的凛冽。东方澈裹着一件半旧的靛青色棉袍,头上戴着顶寻常的毡帽,遮住了大半面容。他身旁,靖国公嫡孙沈骁也是一身利落的深灰劲装,外罩同色棉坎肩,腰间悬着把不起眼的短刀,眉眼间是武将世家子弟特有的爽朗与锐气,此刻却因着微服出巡,刻意收敛了几分外放的锋芒。

两匹健壮的青骢马,踏着官道旁冻得硬实的泥土小径,不疾不徐地朝着京郊皇庄的方向行去。马蹄声清脆,惊起路边枯草丛中几只觅食的麻雀。

“殿下,”沈骁驱马靠近半步,声音压得低,带着笑意,“您这身打扮,倒真像个去收租的年轻东家。就是这通身的气度,怕是瞒不过明眼人。”

东方澈侧头看了他一眼,毡帽下露出清朗的下颌线,唇角微扬:“那沈护卫可得打起精神,护好你家‘东家’周全。今日只看地头,不谈气度。”

沈骁哈哈一笑,拍了拍腰间的短刀:“您就瞧好吧!保管连庄头都瞧不出破绽。”他少年心性,虽知此行关乎民生实务,但能陪着储君出宫,行走于田野之间,远比困在规矩森严的宫苑或演武场更让他觉得畅快。

皇庄广袤的土地在冬日的阳光下铺展开来。大部分田地已收割完毕,裸露出深褐色的土壤,等待着来年的春耕。只有靠近庄户聚居处的一片向阳坡地,还覆盖着一层新翻的、颜色深黑湿润的泥土,几个庄户正拿着钉耙,将一堆堆同样深褐近黑、散发着独特气味的物事细细铺开在田垄上。

“到了。”东方澈勒住马缰,目光落在那片新翻的土地和劳作的人影上。那是他回京后,力排众议,在皇庄率先试点的“堆肥法”和改良农具的试验田。

两人翻身下马,将马拴在田埂边的老槐树上。沈骁动作利落,显然常做此事。东方澈踏上田垄,脚下的泥土松软微湿,带着新翻的清新气息,与他记忆中江南粘稠的泥土截然不同。

一个穿着厚实棉袄、胡子花白的老农正蹲在地头,眯着眼,用手捻起一小撮刚铺开的深黑色肥料,凑到鼻尖嗅了嗅,又用手指搓了搓,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他身边放着一把形制有些特别的犁铧,犁头更窄,弧度更尖锐,在阳光下闪着幽光,正是用熔铸箭镞之法打制的新犁。

东方澈走到老农身边,也学着他的样子蹲了下来。沈骁则抱着手臂,站在稍后一步,目光警惕而好奇地扫视着四周。

“老丈,忙着呢?”东方澈开口,声音温和,带着恰到好处的敬意。

老农闻声抬头,见是两个穿着虽朴素但气度不凡的年轻人,其中一个还蹲在自己身边,态度谦和,便也露出朴实的笑容,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是啊,趁着地还没冻瓷实,赶紧把这‘黑金子’铺上。开春种麦子,就指着它肥地哩!”他指了指地上那深黑色的堆肥。

“哦?这‘黑金子’……效果如何?”东方澈捻起一点肥料,学着老农的样子捻搓。触感松软微润,并无刺鼻异味,反而有种泥土发酵后的醇厚气息。

“好!好得很呐!”老农来了精神,布满皱纹的脸舒展开,“往年用老法子沤的粪肥,劲头小不说,还招虫。这个,”他拍拍身边的肥料堆,“是照着宫里……哦,是照着上头大人们教的新法子弄的,烂树叶、烂草、牲口粪、灶灰,一层层堆起来捂的,又匀又透!开春翻到地里,保准苗壮!”他顿了顿,看着东方澈手中的肥料,又补充道,“就是沤起来费点工夫,得勤翻,还得看住火候,捂过了头就烧苗,捂不够劲又不足。”

“费工夫不怕,苗壮收成好才是正经。”东方澈点头,目光转向旁边那把新犁,“这犁看着也轻巧,好用吗?”

“嘿!说起这个!”老农眼睛一亮,伸手拍了拍那闪着寒光的犁头,“这可是好东西!比咱庄户人祖传的老犁轻快多了!您瞧这犁头,”他用粗糙的手指敲了敲,“窄,尖,入土深,还省力气!以前套上牲口,半天翻不了几分地,累得人牲口都喘。用这个,快!翻得深,土坷垃也碎得匀!”老农说得兴起,站起身,拿起犁铧比划着,“就是这把手,”他指了指犁辕后部人扶握的地方,“木头打磨得不够圆润,用久了,磨得虎口生疼。要是能再裹层软皮子,或者换个趁手的弯度,就更美了!”

东方澈听得极其认真,目光随着老农粗糙的手指在那新犁上移动,落在他说到的把手处。那木头把手确实棱角分明,显然是为了赶工推广,细节上未能尽善。他默默记下,转头对沈骁道:“记下,把手需改进。”

沈骁早已习惯,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和炭笔,唰唰记下“新犁把手磨手,需裹软皮或改弯度”。

“老丈,您看这堆肥和新犁都用上,明年这亩地,能多打多少粮?”东方澈继续问,语气如同寻常农人探讨生计。

老农咂咂嘴,眯眼估算着:“堆肥劲足,新犁翻得深,土松,苗根扎得稳……省下的力气还能多侍弄几分地。老汉估摸着,”他伸出三根粗糙的手指,“一亩地,怎么着也能多收个三斗!要是老天爷赏脸,风调雨顺,兴许还能再多点!”

三斗!这数字落在东方澈耳中,分量极重。一亩多三斗,十亩便是三石,百亩便是三十石……若能推广至天下,那将是何等可观的增益!他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那是看到心血化为实绩的欣慰。

“好!好!”东方澈由衷赞道,也站起身,拍了拍沾在袍角的泥土,“老丈是种地的行家!您说的这些,都是金玉良言。”

老农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搓着手嘿嘿笑:“庄稼把式,就这点糊口的本事。比不得您二位少爷见多识广。”他目光落在东方澈沾了泥的靴子和袍角,又看看旁边认真记录的沈骁,朴实地感叹道,“像您二位这样肯下地头、听咱们泥腿子说话的贵人,可不多见喽!”

东方澈笑了笑,没有解释身份,只是道:“种地是根本,民以食为天嘛。老丈,您忙,我们再看看。”说着,示意沈骁一起,沿着田埂走向另一处正在用新式耙子平整土地的庄户。

两人在田间走走停停,东方澈不时蹲下身,查看堆肥的发酵程度,询问新耙子用起来是否轻便省力,耙齿的疏密是否合适,甚至抓起一把泥土,感受其墒情和松软度。他问得细致,听得专注,态度平和,毫无架子。沈骁则尽职地扮演着护卫兼记录的角色,偶尔看到新奇之处,也会忍不住插嘴问上几句,他虽出身显贵,但因家族尚武,对骑射弓马之外的事物也带着少年人的好奇,尤其对能省力气的农具格外感兴趣。

“殿下,您看这个!”沈骁忽然指着田埂边一个庄户正在使用的新式耧车。那耧车比旧式小巧,下种的口开得更均匀,后面还加了个小小的木轮,随着人走自动覆土。“这带轮子的,推着走可比拖着省劲多了!这主意妙!”

东方澈走过去细看,点头赞许:“确实巧妙。工部那群大匠,心思没白费。”他转向操作的庄户,“老哥,用着可顺手?下种匀实吗?”

那庄户是个中年汉子,见贵人问话,连忙停下,恭敬地回答:“回少爷话,顺手!比老耧轻快,推着走就行,不用死命拖。下种也匀,您瞧这垄沟里的种子,疏密正好!就是这轮子,”他指了指那覆土的小木轮,“有时候卡上硬土块,得停下来扒拉一下。”

“记下,耧车轮轴处需加固防卡。”东方澈对沈骁道。沈骁立刻记下。

日头渐渐偏西,田间的寒气更重了些。东方澈裹紧了棉袍,与沈骁牵着马,慢慢往回走。皇庄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宁静而祥和,远处庄户的屋顶已升起袅袅炊烟。

“这堆肥和新农具,看来是真能成。”沈骁牵着马,走在东方澈身侧,语气带着亲眼见证后的笃定,“就是这把手、轮子这些小毛病,听着不起眼,用起来真磨人。工部那帮老爷们,怕是想破头也想不到这些。”

东方澈望着远处暮色中的田畴,缓缓道:“纸上得来终觉浅。再精妙的图纸,不落到田间地头,经老农的手一试,就显不出这些细微处的不足。治国理政,亦是此理。”他顿了顿,想起什么,转头看向沈骁,“方才听那老丈说,北地有些耐旱耐寒的作物,比如‘寒粟’、‘沙麦’,产量虽略逊,却能在贫瘠之地生长。骁之,你常在军中,可曾留意?”

沈骁闻言,眼睛一亮:“殿下这么一说,还真有!北境边军屯田,有些贫瘠沙地,就种着一种叫‘沙里金’的粟米,杆子硬,穗头不算大,但耐旱抗风沙,磨出的米煮饭,带着股特别的香气!还有一种黑豆,叫‘铁豆’,皮厚,煮不烂,但顶饿,战马吃了都格外有劲头!就是口感糙些,京城的老爷们怕是看不上。”

“口感糙些怕什么?能活命、能填饱肚子才是根本!”东方澈语气坚决,“江南水网虽丰,然天下之大,旱地、沙地、瘠薄之地不知凡几。若能将北地这些耐旱抗寒的良种引入京畿乃至中原试种,择其优者推广,或可解不少靠天吃饭之地的困窘。”他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骁之,回头你详细写个条陈,将你所知的北地抗旱作物名称、特性、种植时节、大致产量,都列出来。再想想,边军屯田中,可有善于侍弄这些作物的老把式?若能请来指点一二,事半功倍。”

沈骁立刻挺直腰板,抱拳道:“殿下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北境几个大营的屯田官,我还认得几个,回去就写信!定给您办妥帖!”能为储君分忧,且是他熟悉又感兴趣的实务,沈骁浑身是劲。

暮色四合,两骑轻驰在返城的官道上。马蹄声踏碎冬日的寂静,带着泥土的气息和收获的期许。东方澈端坐马上,望着京城方向渐次亮起的点点灯火,心中一片澄明。肩上的担子依旧沉重,但脚下的路,在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手所触的坚实土壤上,正清晰地向前延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