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 第289章 松涛阁内论古今

重生后暴君他跪着求我活 第289章 松涛阁内论古今

作者:懒浮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9:42 来源:小说旗

整顿宫闱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内务府上下噤若寒蝉,宫人们行走间都带着几分谨慎与重新焕发的敬畏。东方澈并未沉浸于立威后的满足,反倒更添了一份沉静。这日午后,他并未如常前往议政殿旁听,也未在书房批阅奏报,而是命人将东宫深处、临水而建的松涛阁仔细清扫出来,备下清茶两盏,时令鲜果数碟,外加几卷舆图与史册。

他要等一个人。靖国公嫡孙,沈骁。

阳光透过松涛阁敞开的雕花长窗,在地面投下斑驳摇曳的光影。窗外,一池秋水微澜,倒映着天光云影与几株姿态虬劲的古松。风过松林,沙沙声如涛,衬得阁内愈发清幽宁静。东方澈一身月白色常服,随意地坐在临窗的蒲团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摊在膝头的一卷《北境边防纪要》,目光却落在水面上被风吹皱的光影上,带着一丝难得的闲适与期待。

脚步声由远及近,沉稳有力,带着武将子弟特有的节奏感。门扉轻启,一道挺拔的身影逆着光出现在门口。来人正是沈骁。他今日未着戎装,一身墨蓝色箭袖锦袍,衬得身形愈发矫健利落,剑眉星目间英气逼人,只是那通身的气度,在踏入这方清雅书阁时,自然而然地收敛了几分锋芒,多了些世家公子的温雅。

“殿下。” 沈骁抱拳行礼,姿态恭敬却不拘谨,唇角带着明朗的笑意,“松涛阁清幽雅致,殿下好兴致。”

“骁哥儿来了,不必多礼。” 东方澈展颜一笑,指了指对面早已备好的蒲团,“坐。今日不论君臣,只叙旧谊。尝尝这新贡的云雾,看合不合你口味。”

沈骁也不推辞,爽快地撩袍坐下,姿态放松许多。他端起面前素白瓷盏,浅啜一口,茶汤清冽回甘,赞道:“好茶!比我家老头子藏的那些个陈年普洱爽口多了。” 言语间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率真,瞬间拉近了距离。

阁内侍奉的宫人早已悄然退至外间。清风穿堂,松涛阵阵,唯有茶香袅袅。东方澈看着沈骁眉宇间尚未褪尽的、属于边疆风霜的锐利底色,心中微动。他放下茶盏,目光扫过沈骁手边放下的那卷《战国策》,笑道:“骁哥儿也爱读史?”

“谈不上爱读,打仗的人,总得知道过去的人是怎么打的,输赢在哪儿。” 沈骁直言不讳,拿起那卷书,“比如这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嘴皮子翻飞就能搅动天下风云。我祖父常说,战场上真刀真枪固然重要,可这庙堂上的纵横捭阖,有时候比千军万马还厉害,杀人不见血。” 他顿了顿,看向东方澈,“殿下在江南收拾那些蠹虫,想必也深有体会?”

东方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沈骁看似直爽,心思却通透,将话题自然地引到了实处。他顺着话头道:“确是如此。刀兵是雷霆手段,可治大国,光靠雷霆不行,更需雨露润泽,需懂得借势、造势、分势。譬如前朝神宗年间那次着名的‘青苗变法’,初衷是为解民困,抑制豪强兼并,为何最终功败垂成,反成祸端?”

沈骁放下书卷,认真思索片刻:“我祖父提过。他说,变法本身或许无大错,错在用人不明,操之过急。底下执行的人良莠不齐,好的政策到了歪嘴和尚那里,念成了害民的经。加上触动了太多权贵的利益,反对者众,变法派内部又急于求成,不懂分化瓦解,最终被顽固派合力绞杀。” 他端起茶又喝了一口,补充道,“就像打仗,你想直捣黄龙,也得先扫清外围障碍,稳住粮道,否则孤军深入,必遭反噬。”

“说得好!” 东方澈眼中闪过激赏,“正是‘势’与‘术’的结合。变法如同用兵,既要目标坚定,更要讲究策略步骤。当时若能从一州一府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培养得力干吏,同时稳住朝中根基,拉拢分化部分可争取的士绅,或许局面会大不相同。可惜……” 他轻叹一声,带着对历史兴衰的慨叹。

话题一旦打开,便如江河奔流。两人从变法得失,聊到前朝一场关键的北境之战——“朔方之围”。

“依我看,那位守朔方的李老将军,败就败在太过刚直,不懂变通。” 沈骁指着东方澈展开的北境舆图,手指点在标注着“朔方”的位置,“他被围数月,死守孤城固然忠勇可嘉。但当时并非全无生机。我祖父研究过战报,当时有一支三千人的精锐骑兵,本可绕行狼山小道,直插敌军粮草大营!若粮草被焚,敌军必乱,朔方之围自解。可惜李将军固执己见,认为分兵乃兵家大忌,更斥责献此策的副将为‘怯战’,错失良机,最终城破殉国。”

沈骁的分析结合了沈家世代镇守北境的经验,角度独特而务实。东方澈听得入神,手指下意识地敲击着舆图边缘:“刚极易折。为将者,忠勇是根本,但审时度势、灵活机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若换作骁哥儿,当如何?”

“我?” 沈骁浓眉一挑,带着少年人的锐气,“若是我,必亲率那三千精骑,夜袭敌营!朔方城高池深,留得力副将守城足矣。烧了粮草,再回马枪杀他个措手不及!打仗,有时候就得敢赌一把大的!” 他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仿佛已置身于那金戈铁马的战场。

东方澈被他的豪情感染,笑道:“好一个‘敢赌一把大的’!此策虽险,确是一线生机。不过,” 他话锋一转,指尖点在舆图更北方的区域,“北境苦寒,补给艰难。大军远征,十成粮草运抵前线,能剩下六成已属不易。若遇大雪封路,更是雪上加霜。当年武帝北伐,功败垂成,后勤不济亦是主因之一。”

提到民生后勤,沈骁的神色也郑重起来,收敛了方才的锐气锋芒:“殿下说到点子上了。打仗打的是钱粮,更是人心。北地军民,苦寒之地求生不易。这些年,我亲眼所见,军民屯田之法,实乃固边良策。” 他身体微微前倾,眼中流露出真切的敬佩与思考,“殿下在江南治水安民,兴修水利,是润泽万民的雨露。北地虽无水患,却有酷寒。那里的人,为了活下去,为了守住家园,想出的法子,有时真叫人拍案叫绝。”

“哦?愿闻其详。” 东方澈来了兴致,亲手为沈骁续上热茶。

“就说这抗寒筑屋。” 沈骁来了谈兴,“寻常砖石在极北之地,冻土深达数尺,地基不稳,一冻一融,房屋极易开裂倾颓。当地百姓便就地取材,挖取一种韧性极强的草根,混合着冻土、碎石,甚至……牛羊粪,一层层夯实,筑成厚达数尺的墙!您别嫌腌臜,晒干后坚固异常,寒气极难侵入。屋顶则用多层桦树皮覆盖,缝隙以松脂密封,再覆以厚厚的草甸子。外面冰天雪地,屋内烧起暖炕,竟能温暖如春!这法子虽土,却实实在在保住了无数边民性命。”

他描述得生动,东方澈听得专注,仿佛能闻到那混合着泥土与草根气息的土墙,看到屋顶厚厚的积雪下,升腾着人间烟火的暖意。

“还有这屯田。” 沈骁继续道,“北地无霜期短,寻常作物难活。边军与百姓便摸索着种植一种耐寒的‘乌麦’,虽口感粗粝,产量也低,却能果腹。更在向阳坡地,引雪水灌溉,开辟小块菜畦,种植耐寒的蔓菁、萝卜。冬日里,家家户户的地窖都堆满了这些耐储藏的菜蔬。军堡附近,更有专门的暖房,利用马粪发酵生热,在隆冬也能培育些菜苗,虽杯水车薪,却也能给戍边将士添点绿意,解解馋。” 他笑了笑,“我祖父常说,北地的百姓和将士,是真正的‘冻土生春’,用最笨的法子,熬过最苦的寒冬。”

松涛阵阵,茶香氤氲。阁内,两个身份尊贵的少年,一个侃侃而谈北地的艰辛与智慧,一个凝神静听,目光沉静而专注。沈骁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亲历者的温度与力量,将一幅幅冰天雪地中顽强求生、军民同心的画面,鲜活地展现在东方澈面前。这不再是奏报上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方略,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烟火味道的真实民生。

东方澈心中激荡。江南水网密布,他熟悉如何疏导洪水,兴修水利,滋养鱼米之乡。而沈骁所描绘的北地,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匮乏与严寒中,依靠着坚韧的意志与朴素的智慧,生生凿开生存之路,筑起守护家园的壁垒。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生存之道,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冻土生春……” 东方澈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彩,“好一个‘冻土生春’!骁哥儿,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江南水患,我以疏导为主,兴利除弊。北地苦寒,则以坚韧为根,因地制宜。治国之道,原非一成不变,当如流水,因地而制流;亦如松柏,应时而坚韧。”

他推开膝头的舆图,目光灼灼地看着沈骁:“你方才所言军民屯田之法,尤其是那抗寒筑屋与乌麦种植,皆是利国利民之举。改日,当请骁哥儿详述,录成条陈。北地经验,未必不能用于京畿乃至他处高寒之地。江南治水之得失,亦可为北境兴修水利、储水备旱之借鉴。天下之大,黎民所需,原可互通有无,彼此照亮。”

沈骁闻言,眼中也迸发出热烈的光彩。他本以为储君高高在上,所虑皆是庙堂大事,未曾想竟对他所言的边鄙民生如此看重,更从中提炼出治国相通的道理。他重重抱拳:“殿下心系万民,虚怀若谷,臣……不,沈骁佩服!殿下若有差遣,沈骁定当知无不言!”

“好!” 东方澈朗声一笑,举起了茶盏,“今日松涛阁一会,听君论史谈边,如饮醇醪。以茶代酒,敬北地军民这‘冻土生春’的坚韧,也敬你我……少年同袍,共襄社稷之志!”

“敬殿下!” 沈骁亦举杯,清澈的茶汤映着两张同样年轻而充满热忱的脸庞。茶盏轻轻一碰,发出清脆的微响,仿佛为这场跨越南北、连接庙堂与边关的对话,落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注脚。

松涛依旧,水波不兴。阁内茶香未散,少年人意气相投的微光,已悄然点亮了这方宁静的书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