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章 科举没那么简单

历史不是爽文 第1章 科举没那么简单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我不知道现在网文作者的真实学历如何,但是妄想给一些穿越者,尤其还是穿越成普通人的情况下,通过科举来实现阶级逆袭的,有点太异想天开了。大部分人的水平在古代可能乡试都过不去。

咱们先说说那些穿越小说里的套路。不管是现代理工男,还是文史高材生,一觉醒来到了古代,手里随便翻两本《论语》《孟子》,然后一副“天下文章舍我其谁”的架势,进京赶考,三场大考轻松拿下,状元及第,皇帝宠爱,封官进爵,从此平步青云。这种故事,看着爽不爽?当然爽!但真要说靠谱嘛,那可就差得远了。

现实中,科举可不是靠几本书、一两年努力就能拿下的事,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寒门学子”。你要考取功名,靠的不只是自己聪明和努力,还有家族的财力、社会的人脉、运气和无数看不见的积累。

很多穿越小说里的主角有个共同特点:自信地认为自己凭借现代知识和思维方式,能秒杀古人。他们觉得古人迂腐、死读书、不会写文章,自己写个议论文、搞个逻辑推理,考官就要拍案叫绝。但真实的科举是什么呢?

1. 科举考什么?

以唐宋明清为例,科举考的是——程朱理学的文章套路。尤其是明清,八股文成了唯一标准,考生要写出既合规矩、又有点文采的八股文,不是凭着随便写几句议论文就能过关的。

举个例子:明朝的会试题目,如果出个“仁者爱人”,穿越主角会写什么?大概是:“仁爱是普世价值,我们要关爱弱者,促进社会公平”。但在古代,这是不合格的,因为你得引用经典、对仗工整、层层剖析圣贤之道,还得符合考场规定格式。一个字写错、引经错了、格式出问题,轻则被打个冷门,重则连卷都不看。

别说穿越者,你让现在的北大博士、哈佛硕士去写明清八股文,临场发挥能合格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八股文,是个套路活,是一笔笔练出来的。

2. 思维方式差异

穿越者主打“现代思维”,可科举恰恰最反感新意。历代考官最怕的就是“奇文”,尤其到了明清,考场只认守成。你跑去搞创新,那就是自讨苦吃。考官手里的评语可能就是四个字:“词意乖僻”。

所以,现代人思维去考古代科举,不仅不是优势,反倒是个坑。

寒门学子,科举起点有多难?

寒门学子想参加科举,首先你得有机会去考。而这个机会,绝不像小说写的那么简单。

1. 教育资源稀缺

古代寒门,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百姓家,连个私塾都没有。孩子们想读书,要么全家拼命攒钱送去私塾,要么找村里读过书的老秀才搭个茅棚教几句。可别以为私塾学费便宜,清朝乾隆年间,一个私塾先生一个月收学生两三吊钱学费,换成粮食大约得十几斤米。一个农家一年交学费、买纸墨的钱,顶得上全家口粮的十分之一。哪家舍得?

举个例子,明代有位叫黄宗羲的大儒,他家在江南已经算富户了,父亲也是举人出身,但为了供黄宗羲和弟弟们读书,家里请了三四个先生,还得添置书籍、纸墨。光是这些开销,就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吃喝好几年。更何况,光有学不行,考科举得先从童生考起,考上秀才,再一步步往上。每一级考试都是钱堆出来的。

2. 考试成本高

科举考试,尤其是乡试、会试,都是“长途奔袭”。比如清朝的乡试,一般要去省城参加。寒门学子光路费、盘缠就足够让一家人肉疼。考试前住的旅馆、吃的干粮、应考用的笔墨纸张,哪个不要钱?

据《清代考试制度研究》统计,清代乡试一次考试的平均花销,相当于一个中等农户一年的收入。寒门学子多半是借债、变卖家产才能出发,一考不中,连本带利,家里可能就要破产。

就算真考上秀才了,秀才能免税、免徭役,日子好过点,可离进士还远着呢。

3. 文化积累

穿越文主角最爱说:我有现代知识、懂写作技巧。但你想想,连背《四书五经》都没背熟,连经典文义都没吃透,考场上怎么应对考题?

古人从七八岁就开始日读万言,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熟读《诗经》《尚书》《礼记》等,再练文章、对对子、诗词,十几年如一日。寒门子弟缺乏这样的积累,哪是靠临时抱佛脚就能赶上的?

在古代,真正能考中功名的寒门学子,背后多半有家族、宗族、师友的支持。穿越爽文里主角孤身一人,凭空成功?真是笑话。

1. 宗族资助

在乡村社会,宗族会资助有希望的族人参加科举。一方面希望他中举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宗族地位。这种支持包括资助学费、旅费、应考费用等。

比如南宋的朱熹,他的父亲就是个举人,家里虽然不算大富,但背后有宗族网络支持,才能让朱熹有条件读书成才。

没有宗族支持的寒门子弟,大概率读几天书就得回家干活。

2. 人脉关系

很多人不知道,科举不只是纯学问,还得看推荐和人脉。尤其是到了明清,考官心里都有数,哪些考生出自哪门哪户,哪些文章值得多看两眼。考生还要靠地方乡绅、老师引荐,在考官那里留个好印象。

一个寒门子弟,没人脉、没人推荐、没人作保,就算写得好,考官也未必真会细看。毕竟,一个考官要批上千份卷子,先看熟人或被推荐的,自然是常态。

说了这么多,难道寒门学子就没可能中举、做状元?当然有!但概率极低,而且背后往往有特殊背景。

比如宋代的状元杨亿,出身寒微,但他父亲是个小官吏,家里尚有读书风气。再比如明代的状元解缙,虽说贫苦,但家族是读书世家,有祖荫。

真正毫无背景、完全靠自己寒窗苦读成名的人,凤毛麟角,而且即便成功,多半也是多年努力、屡试屡败后才熬出来的,不存在什么一考成名。

举个清朝例子,乾隆年间的状元王杰,家境贫寒,但能中状元,是因为他从小天资聪慧,加上师友资助、宗族举荐,屡试屡败中总结经验,到了三十多岁才得中状元。哪里是爽文里那种“年纪轻轻随便考”?

穿越文里主角上考场,动辄写篇惊世骇俗的文章,一举成名。可真实考场,风险大得很。

1. 试题难度高

不要以为考题简单,比如清朝会试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试申言之。”看起来简单,但你必须要层层推演,讲明儒家大道理,引用经典,用八股格式写成近两千字的长文,哪里是临时写写就能过的?

2. 文字狱和雷区

写文章要小心字句,别碰政治雷区。清朝乾隆年间,有个考生作文里用了“民贵君轻”,被认为有不臣之心,立刻斥退。连累家人被查问。

穿越主角写个什么“君主立宪”“民主平等”,那就是找死。

3. 考场意外

历史上不乏考生因为生病、食物中毒、被盗、火灾等意外丢了功名。明朝有个考生,赶考路上遇到强盗,把盘缠和准考证都抢了,只能哭着回家。小说里主角身无分文还能轻松赴考?现实中,考官连你的盘缠都有记录,穷到连住宿都没有,根本进不去考场。

科举本质上是给士绅阶层预备的上升通道,寒门子弟偶有成功,不过是特例。

1. 税负与徭役

寒门家庭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哪里有空闲读书?反倒是地主士绅可以凭租子养子孙读书考试。

2. 隐性筛选

哪怕寒门学子中秀才了,要上升更高层次,还得靠举荐、殿试、做官,这中间每一步都有“筛选”,寒门很难打破上层阶层的壁垒。

我们看历史,寒门学子成功的例子有,但绝不是穿越小说写的那样轻松随意。真正的成功,是家庭、宗族、社会、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果。靠读几本书、背几句诗就想状元及第,那只能是梦。

穿越主角想靠科举改命?先问问自己有多少银子、多少积累、多少人脉,再想想怎么活下去。

所以,别再被爽文洗脑了。古代科举,绝不是现代知识加一点自信就能搞定的事,那是一套完整的社会机制和阶层筛选工具。寒门学子走上功名路,比登天还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