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中庸——懦弱之道罢了

历史不是爽文 中庸——懦弱之道罢了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喜欢给自己贴上“中庸”的标签,来标榜自己所谓的为人处世的智慧。看着真好笑。

我一直很反感“中庸”这个词,明明就是飘忽不定的“摇摆人”,装什么大智若愚。其实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既不是左,也不是右,美其名曰“中庸”,实际上,有利益就妥协,有强权就萎缩,有风险就逃避,俨然一副奴才相。说白了,左的不彻底,右的不决绝,左右逢迎才是这类人的生存法则。

能上能下,忽左忽右。

伪中庸者,其实不过是“怕惹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类人,号称自己“中立”“理性”,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强调“凡事都有两面”“不能走极端”。但你若深入观察,便会发现,这种“中庸”,多半不是理性判断,而是一种逃避冲突、回避表态的本能。

他们不是不明是非,而是不愿承担站队的风险;不是没有判断力,而是不想在关键时刻成为少数派。于是,他们用“中庸”来包装自己的沉默与妥协,掩盖内心深处的胆怯与懦弱。

所谓“中庸”,本质上是一种自保哲学,它追求的不是正义、真理,而是利益与安全。它不关心世界向哪里去,只关心自己是否会受到波及。

中庸,曾是道德哲学,如今是犬儒外壳。古人讲“中庸之道”,本意并非懦弱、妥协,而是寻求在极端中的平衡,力求在激烈的张力中保持理性。但今日之所谓“中庸”,却早已异化为一种毫无立场的退让文化,一种不问是非、只顾自身的政治犬儒主义。

这种“中庸”者,面对压迫不敢怒,面对谎言不敢辨,面对争议不敢表态。他们最擅长说:“我不是支持谁,我只是觉得都差不多。”一句“都差不多”,让所有斗争失去意义,让一切抗争归于沉寂。他们用“平和”的语气,掩饰冷漠的内心;用“中立”的立场,逃避承担的责任。

真正的道德哲学中庸之道,是有原则、有判断、有勇气的。而今社会中泛滥的“中庸”,只是一种毫无担当的处世术罢了。

不左不右,是因为没胆也没骨。那些高举“中庸”之旗者,其实多数人根本不理解左右政治立场的根本差异,只是下意识地规避矛盾,希望既不得罪上层,也不与下层为伍。

他们嘲笑左派太激进,讽刺右派太迂腐;但若让他们提出自己方案,往往空洞无物。他们既不具备批判现存秩序的勇气,也没有扞卫传统制度的信念。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们不偏不倚,而在于他们根本没有立场。

左右逢源,不过是权宜之计;能上能下,实为权力的附庸。他们就像软体动物,根据环境随时变形,无根无心无义无骨。

“中庸”一词最常被用来反对激烈批判。当人们愤怒、呐喊、揭露不公之时,总有一类人跳出来说:“别那么激进,和平一点不好吗?”但他们口中的“和平”,恰恰是在系统性压迫面前的沉默;他们倡导的“理性”,不过是对既得利益者温顺的顺从。

如果中庸是面对强权时的低头,那它不是美德,而是帮凶;如果中庸是在正义呼声面前的“和稀泥”,那它不是理智,而是冷血。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来自少数人的激进、批判与不妥协,而从未来自所谓的“中间派”。真正的中庸者,往往成了强权的掩护、黑暗的遮羞布、历史的累赘。

没有立场的“中立”,往往就是站在压迫者那边。“中立”看似公正,实则荒谬。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当正义与邪恶发生冲突时,你选择沉默,就是站在邪恶那边。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各打五十大板”。

在种族歧视面前的中立,是对受害者的再次压迫;在性别暴力面前的中立,是对加害者的纵容;在阶级压迫面前的中立,是对体制的背书。

一个社会的道德高度,取决于人们在面对不公时是否能站出来。而那些自诩“中庸”的人,常常是最先逃离战场的懦夫。他们畏惧被贴标签、害怕失去利益,于是选择“骑墙”——结果就成为了权力的盲从者,成为了沉默的共犯。

一个社会若被“中庸文化”全面侵蚀,它的思想活力将会极度衰退。因为中庸者不思改变,不肯批判,不愿承担。他们崇尚“稳定压倒一切”,主张“模糊处理”,推崇“息事宁人”。

这种思维方式深入人心之后,整个社会将不再有锋芒、不再有冲突、不再有改革的动力。人人沉浸在“别出头、别惹事、别得罪人”的集体幻觉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集体沉默的文化——一切都变得圆滑、虚伪、无趣、僵化。

于是,人民忘记了呐喊的声音,忘记了愤怒的力量,忘记了改变的希望。中庸成为集体麻醉剂,把社会变成一个安静的坟场。

中庸者不仅不批判压迫,还常常居高临下地嘲讽那些站出来发声的人。他们说:“你们太激动了”“你们不理性”“你们搞对立情绪”“你们影响社会稳定”。

他们把自己的懦弱包装成“理智”,把别人的勇气贬斥为“偏激”,以一种伪道德优越感,自以为站在“真理的中间地带”。

但实际上,这种中庸思维极其自恋。他们误以为自己看得比别人透彻,其实不过是不敢看清;他们觉得自己是“调解者”,但历史从未因他们而改变。中庸者的逻辑是:你们吵,我在中间笑;可最终,是他们为沉默的代价埋单。

社会前进的力量,永远来自“不中庸”的少数派。历史从来不是由“多数人”推动的,而是由少数不妥协的人所改写。是那些拒绝中庸、拒绝沉默、拒绝模糊的人,点燃了时代的火焰。

社会的每一场突破、每一次觉醒、每一次改革,都是少数人率先冲破中庸的桎梏,让大多数人开始思考、开始行动的结果。

在真正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庸者往往最先失去存在感。他们不被信任,因为他们从不表态;他们不被需要,因为他们从不承担;他们不被感激,因为他们从不牺牲。

时代变革之际,风暴来临之时,唯有那些坚定地站在人民、真理、正义一方的人,才能留下姓名。而那些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人,只能成为脚注,甚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他们或许在和平年代靠“和稀泥”安稳度日,但在需要承担代价的时候,他们永远无法掀起风浪。他们想左右逢源,结果左右都不要他们;他们想骑墙,结果连墙也塌了。

宁为偏激者,不作中庸人。在是非面前,我们不需要“温和的沉默”,而需要“坚定的声音”;在不公面前,我们不需要“理性的逃避”,而需要“愤怒的斗争”。

所谓“中庸”,若沦为懦弱的代名词,那就必须被揭穿。在这个充满不公、危机、结构性不平等的世界,真正值得尊重的,不是那些调停者,而是那些敢于发声、敢于站队、敢于为信念而斗争的人。

宁为直言之“偏激”,不作模糊之“中庸”。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庸之人终将消散,而坚定之人,终将留下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