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政治蒙太奇——改写历史的两根柱子

历史不是爽文 政治蒙太奇——改写历史的两根柱子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我们读到的历史,有多少是真相?

有多少,是被权力裁剪过的剧本?

历史不是任人打的布匹,而是被权力亲手裁成了一块又一块、然后拼贴成的“蒙太奇”。

改写历史从来不是单靠笔杆子那么简单。真正的历史重构,依靠两根柱子:杀人与诛心。

杀人,杀的是身体;诛心,杀的是记忆。

把人**消灭,再用舆论抹黑其名声、篡改其动机、捏造其行为,最终将其“消失”在集体记忆中,这才是完整的历史消音工程。

一个权力想要建立对历史的主导解释,首先必须破除原有的记忆结构。而原有记忆结构的承载者,不是书本,而是人。

真正的历史不在档案馆,而在人脑中。一个时代对历史的“认知图谱”,不仅来自书籍,更来自当代人的共同记忆。只要这些人还活着、还在说话,就存在对叙述的挑战。因此,历史改写的第一步,便是清除“人”,即清除旧时代叙述的**代表。

杀人,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剥夺表达权,是让一个声音永远从叙述结构中消失。

从机制上讲,这种“物理剔除”行为具备高度战略价值,它提供了对历史空间的“腾挪”。不清场,新故事没法讲;不先死,话语权不归谁。

历史权的归属,决定于暴力资源的垄断。历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只有具备暴力工具的人,才有能力将“历史版本”确立为标准答案。

杀人之所以是改写历史的第一根柱子,是因为它构成了舆论安全感的基础。只要对立声音有可能存在,新的叙述就是不稳定的。因此,只有通过暴力彻底清场,才可能建立所谓的“正统”。

这不是偶然,这是规律。任何一个统治集团想要稳定自身叙述,首要的逻辑不是说服别人,而是让别人闭嘴。不是争取认同,而是制造沉默。

权力在此不仅控制身体,更控制时间线:谁能删掉历史里的“当事人”,谁就可以定义过去。

许多人以为,“杀人”是最极端的手段,甚至是最后的选择。但从政治改写的角度来看,杀人只是初级层级,它只是让对方“不能说话”。而诛心,才是真正让对方“不能被听见”。

身体的消失,是封口;思想的改写,是洗脑。诛心的核心目标不是抹去一个人,而是抹去他代表的意义。

任何一段历史叙述,都会被符号化。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行为者”,更是“立场象征物”。如果你不能抹掉一个人,就必须把他“重塑”为另一种意义。

这就进入了诛心的领域:不是把你删掉,而是把你写成“另一种你”。你本来是反抗者,被写成野心家;你本来是清官,被写成伪善者。此时你虽“活”在书中,却已死于诠释。

历史记忆是一场关于“解释权”的战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不是事实罗列,而是话语建构。

诛心就是通过话语结构,重新编织对某个历史行为的意义解释,把“动机”涂改掉,把“身份”置换掉。

人类社会的历史记忆,是由叙述权威制造的。官方话语、学术机构、教育系统与舆论工具,共同编织了一套“看似真实”的历史网络。

这种网络不是为了还原真相,而是为了服务政权的合法性。于是,诛心成为官方解释的“神圣法器”,它通过话术、价值判定和标签嵌套,把一个原本复杂的人、复杂的事件,定性为“敌人”、“叛徒”、“罪人”。

这不是理性推理,而是结构性抹黑,是系统性定位。

真正的历史,从不止一个版本。但权力需要的是“唯一历史”。

多元历史是危险的,它意味着质疑、挑战与合法性的漂移。因此,杀人负责去除“噪音”,诛心负责统一“信号”。

这个世界的每一次朝代更替,都是“叙述生态”的重新洗牌。旧故事不能再流传,新故事必须迅速补位。就像删档重开,历史要“格式化”。

于是我们看到:史书的重写,纪念体系的重构,舆论风向的扭转,全部服务于“主旋律”的垄断。

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模糊性都被视作敌人。复杂的人被简化成坏蛋,多义的行为被解读为背叛,一切灰度都要消除。不是为了追求清晰,而是为了方便动员、方便治理。

一个政权如何才能让人民接受历史的重构?不是靠逻辑,而是靠情绪。

杀人能清除干扰项,但真正建立叙述支配的,是“情绪主导型宣传结构”。也就是说,诛心不是逻辑辩论,而是感官引导。让人们对某人天然厌恶,对某事天然信任,这种情绪反应一旦建立,再也无法理性回头。

诛心从来不讲证据,而讲“情感代入”。例如,不说你“做错事”,而说你“心术不正”;不说你有缺陷,而说你“狼子野心”。

历史一旦被情绪化处理,评判标准就从“是否真实”变成了“是否痛恨”。你在集体心目中的印象一旦形成,即使日后再揭示真相,也难以翻转。

这是诛心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改写事实,而是操控记忆中的情绪结构。

我们以为历史是回忆,其实历史是制度性生产物。

史书不是孤立写成的,它来自一个组织系统的合作:有命令者、有执行者、有审校、有出版、有宣传、有强制灌输。这个系统是层级化的,其目的不是追求真,而是实现统治逻辑的延续。

杀人,是消灭异端记忆的节点行为;

诛心,是建立组织化叙述结构的过程性工作。

就像一套操作系统更新版本一样,旧功能必须先被删掉(杀人),然后才能装上新功能(诛心)。

而在这套机制中,“人民”从来不是历史的拥有者,他们只是被允许读取“已清洗版本”的用户而已。

“胜者书写历史”的前提是“死人无法反驳”。人类社会最经典的逻辑欺骗就是:“我们只相信活下来的声音”。而活下来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是杀人杀得干净罢了。

如果反方都死了,那历史自然就是一边倒。如果所有异议者都被抹杀,那官方观点就成了“唯一真理”。这并不是因为真理打败了谬误,而是刀子更快,笔杆更稳。

诛心则是在这基础上补上最后一刀,把死人“再杀一次”。

死人不能辩护,他们的思想、行为、目的,只能由权力来“代言”。于是,一个人哪怕是清白的,也能被写成十恶不赦;哪怕是叛国的,也能被美化为千古忠臣。

历史,于是完成了一次“内容与结构的合谋”。

所有稳定的叙述权结构,都是靠暴力与话语共同支撑。

暴力建立的是边界——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人不能留;话语建立的是核心——哪些人要被赞美,哪些故事要被传颂。

杀人,是对结构边界的构建;

诛心,是对结构内容的维护。

而一旦结构稳定,它就会反过来生产“习惯性思维”与“历史盲区”。人们不再追问“谁被杀了”、“谁被污蔑了”,而是接受“主旋律即真理”,久而久之,历史就变成了无可质疑的圣典。

这就是政治蒙太奇真正的完成时刻:剪辑完毕,情绪带入,观众落泪。

我们所见的历史,只是权力构建的幻影。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被剪辑过的过去之中。我们读到的不是事实,而是筛选过、重塑过、目的明确的政治产物。

杀人,为了抹除对抗者;

诛心,为了植入替代叙述。

杀人是血的清除,诛心是词的宰制。二者并举,才构成历史的“最终版本”。

历史不是事实的总和,而是政治选择的序列。我们所信的“历史真相”,不过是当前权力所允许的叙述框架。

真正的危险,从不是“我们不知道真相”,而是“我们确信自己知道了”。

历史的权威性越强,人民的思考力就越弱。因为“官方版本”一旦确立,便成了思维懒惰者的庇护所。

你所看到的历史,是被允许你看到的那部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