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3章 女子禁考,别想科举逆袭

历史不是爽文 第3章 女子禁考,别想科举逆袭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唐正式建立、到清代废除,历经一千三百余年,却始终对女性关闭大门。无论在何种朝代、什么身份的女子,哪怕她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制度性的性别排除。

《唐律疏议》中早有明确规定:“女不得仕”,即女子不能担任官职。而科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官员,自然不可能开放给女性。即使宋代女性教育风气相对开放,出现了诸如李清照、朱淑真这样的才女,她们的文学成就再高,也与科举无缘。明清之际,女性教育主要是为了“内训”、“贞节”,而不是为了入仕。这种制度性屏障,是写“女主考科举”之前首先要理解的背景。

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作品中,为女主角参加科举找出路的方法是“女扮男装”。然而在历史上,这种事情一旦被发现,不仅不能逆袭,反而可能送命。

科举制度对于身份审查极其严格,尤其在明清时期,设有“童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多个层级,每一级都需登记户籍、年龄、宗族信息,还有保结人作保,甚至要求三代家族背景清白。如果是冒名顶替,或者代考,一经查实即是重罪。《明会典》明确规定,冒籍、诈试者“斩决”,即处以死刑。女扮男装不仅违法,而且难逃各层身份核验。

在清代,有人因代考被处以流放,还有考生因冒名顶替被凌迟。更不用说女子假扮男子,暴露风险极高,根本无法在系统中通行无阻。

穿越小说中“女主天赋异禀、博览群书”的设定常见,但历史上的女性能读书识字,已属凤毛麟角。

以清代为例,全国人口超过三亿,女性识字率却不到3%。民间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绝大多数家庭不会花费资源培养女儿读书。女子识字多用于家中记账、绣花样样谱、读佛经,极少有人系统学习儒家经典。

而科举的核心内容,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朱熹《四书集注》,结构复杂、字义晦涩,非寒门子弟可以轻易攻克。即使偶有女子受到父兄熏陶,得以读书识字,也远远达不到科举应试的水准。更何况,考试题型如“八股文”,本身就是以官方标准格式答题的死功夫,极难突破。

“女子学堂”≠科举备考班,内容天差地别。

晚清以降,女学兴起,一些人误以为这是“女考生”萌芽。其实不然,清末民初的女子学堂,课程内容并非科举标准,而是以识字、算术、女德教育、家政为主。

清政府在1907年才首次尝试设立“女子师范学堂”,目的是培养女子教师,而不是开放仕途。1905年科举废除前,女性依然完全没有参加科举的渠道。民国之后虽取消科举制度,女性才逐渐获得教育与考试的机会,但那已经是20世纪的事情。

换句话说,在古代,无论是否设有女学堂,女子与“应试取士”的路径都没有交集。不存在“偷偷进女学,再冲刺科举”的可能。

即便某些作品绕开了考试资格限制,安排女子“匿名应试”“天降奇才”,但忽略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科举的目的是选拔官员,而女子无仕途,无从实现“逆袭”。

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男子考中举人、进士,可直接进入官僚系统,从县令、主簿、知府一直升至宰相。而女子,即使写出八股文,拿到“状元”,也无处安放。她既无法入朝为官,也不能参与治理,顶多成为“私塾女师”、“家中幕僚”之类边缘身份。

《明史》中记载的“文士女子”往往只能靠着书立传或成为文人之妻,在私领域发挥才学,远远无法像男士一样“朝堂有位”。这种结构性差异,使得“女子科举逆袭”根本无从实现。

“才女”不等于“官员”,社会评价体系不同。历史上确实有众多才女,但她们与官员体系是完全脱钩的。比如李清照、班昭、蔡文姬,她们的文学、史学、书法成就斐然,但社会对她们的期待是“内修其德”,而非“外任其职”。

清代女性作家纪昀的夫人“刘氏”,据称能背诵《春秋》,评论文章不输丈夫,但她的地位仍然局限于家庭。“妇德”、“贞节”、“女训”始终是社会对才女的道德底线,若敢越雷池一步,反而会被视作“不守妇道”。

简而言之,才华可以有,但必须藏于闺阁,不得外显;作品可以传,但最好署夫姓。这种根深蒂固的礼教伦理,使女子“靠文采搏仕途”的幻想彻底落空。

古代科举竞争极其激烈。据《清会典》记载,清代会试时每次参考者约六千人,录取者不过三百,录取率仅5%;乡试中举比例更低,仅2%左右。哪怕是寒窗十年、父祖三代耕读积累的男性,也多半落榜收场。

在这样严苛的考试体系中,女性即使有机会入场,所面临的竞争和资源劣势更难逾越。连男性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女性根本没资格上桥。

此外,考试费用高昂,需置办应试服饰、书籍、长年备考支出。家族若不是中产以上,根本无法支持一个子弟长期备考。女子既不被鼓励,也得不到资源,如何能突破重围?

即使“宫廷钦点”,也难逃舆论攻击。个别小说设定中,女主“才名远播”,被皇帝“钦点为官”,跳过考试,直接入仕。这种设定极不符合古代礼制,也极易引发社会反弹。

古代讲究“名正言顺”,科举制度是确保任官合法性的根本渠道,凡越制用人,都会遭遇强烈反弹。宋代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都备受攻击,何况一个“无考试资历”的女子被钦点为官?无论多才多艺,社会根本无法容忍。

类似的设定若发生在现实中,极可能引起官场排斥,甚至逼迫退隐。像历史上的“太监干政”都能引发轩然大波,更何况是女子入仕,这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儒家秩序下,是不可容忍的“僭越”。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理学兴起,朱熹体系中的“三纲五常”“女四书”牢牢将女性角色钉死在家庭与后院。

《女诫》《内则》《列女传》等妇训读物广为流传,女子被教育“相夫教子”、“贞静贤良”。一旦女子显才露面,往往被讽为“淫奔不节”。清代乾隆年间甚至设专门机构审查女性诗文是否“有悖妇道”。

更严重的是,明清时期广泛设立“贞节牌坊”,夸赞那些为夫守节、为父守孝的女子,而对于有事业心、有抱负的女性,则持压制、侮辱态度。礼法压顶,才情也成枷锁。在这样高度束缚的社会中,“女子考科举”比登天还难。

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女性社会流动主要依靠婚姻,而非考试。所谓“女嫁良人旺三代”,女子能否逆袭,大多取决于嫁的对象。

例如,清代江苏才女沈善宝,文采斐然,却只能寄人篱下,依附夫婿王士禛得以成名;而王夫之之妻谢氏、纪晓岚之女纪端芳,哪怕学识不俗,也只能“才为闺誉”,绝无入仕之路。

无论是成为“名士之妻”还是“文坛伴侣”,女性“逆袭”的路径都不靠考试,而靠婚配与家族联姻。在制度性不平等的古代,这种格局根本无可撼动。

在小说里,女子可以靠智慧、勇气、变装、作弊闯进科举考场,一路披荆斩棘、高中状元、封侯拜相。但历史并非童话。

从制度封锁、身份审核,到教育资源、社会舆论,再到礼教文化、性别秩序,女子与科举之间始终横着一堵厚厚的墙。现实世界没有捷径,没有金手指。历史的复杂与沉重,远比一场考试更值得书写。

倘若真想描绘女性逆袭,不妨从现实结构出发,从她们如何在缝隙中争得一席之地写起,而不是虚构一场从未存在过的“女科举”幻梦。毕竟,历史不会为爽文让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