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16章 打仗不是一拍脑子的发热决定

历史不是爽文 第16章 打仗不是一拍脑子的发热决定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打仗要师出有名,打仗要计算财政,打仗要死很多人。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打仗不是随随便便的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说的就是打仗这种事。甚至很多的战争就是朝代兴亡的转折点,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立马开战的那种。

在很多人想象中,古代皇帝是绝对权力的化身,说打仗就打仗,说征讨就征讨。似乎只要皇帝一声令下,百万铁骑随时可以南征北战,疆场血染,不需要任何顾忌。

可真实历史中的战争,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哪怕皇帝再独断专行,真要开战,首先要掂量国库里的银子够不够、粮草能不能筹齐,还要过朝堂上一票大臣的合议。没有财政的支持,没有官僚体系的执行力,皇帝想打仗,往往连军队都拉不出去。

这并不是皇帝没权力,而是古代战争本身就是“国运级”事件,动辄耗尽家底,不是凭皇帝一时之意就能任性开启的。

古人说“兵者,国之大事”,但这“国之大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烧钱。你要出兵,可不光是喊口号。咱们用几个真实数据给你算笔账:

汉武帝时期,几次大规模出征匈奴,每次动员二三十万人,军费开支占国库总收入的70%以上。汉武帝朝财政最紧张的时候,连太后的金印、宗庙器物都熔了铸钱。

唐太宗高句丽之战,两次大征调动十余万兵马,光是海运粮草就耗尽江淮赋税,战事一停,国库空虚,地方怨声载道。

明朝万历期间,朝鲜之役、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三线作战,国库亏空到需要靠内帑、太监贪腐所得来填补,连皇帝自己都不得不节衣缩食,朝臣叫苦连天。

战争就是吞金兽,没有财政的支持,你有再大的野心也只能空想。

别以为皇帝是“我高兴就开打”的独裁者。实际上,古代的财政、物资、军队调配,都离不开官僚系统。

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每次出兵都提前一年筹粮,调集全国转运河粮食至大同、宣府、榆林等边塞。没有地方布政使、都指挥使、转运使的配合,连军粮都备不齐。唐玄宗平叛安史,临时征调河东、河北粮草,运不及,军心涣散,几次战役功亏一篑。

清朝乾隆中期平定大小金川,每次战役军费白银几百万两,不得不额外加征“加派银”,民间负担骤增,财政濒临破产,连京师防务都捉襟见肘。没有财政保障,军队就是一盘散沙,哪怕皇帝有天大的权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战争计划流产。

历史上很多皇帝虽然想打仗,但大臣们拦得死死的。不是大臣怕打仗,而是他们清楚利害得失,知道国家根基经不起折腾。

仁宗朝,西夏屡屡挑衅,仁宗本想一战定边,但朝堂上范仲淹、韩琦等群臣坚决反对,理由是国力不足、军队久不经战、边防松弛。仁宗最终只能退让,选择守势。

万历皇帝本人其实主战,特别是对朝鲜援军出征,他一开始极为积极,但兵部、户部反复上疏陈述财力难支,拖延战期。最终打成持久战,万历也被迫接受“能收手就收手”的结局。

太宗生前屡攻高句丽未果,玄宗继位时再有人建议征高句丽,朝堂群臣大多沉默。最后玄宗采纳张九龄之策,不再贸然北征。

大臣们不是全都软弱无能,而是他们比皇帝更清楚财政、民心、军力的极限。真要强行开战,大臣有权集体劝谏、反对、甚至阳奉阴违,让战争难以推进。

历史上真有皇帝不听财政和大臣劝阻,结果呢?大多数时候都引发灾难。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次大规模远征,最大一次动员百万大军(号称),实际能战部队也有二三十万,耗尽国库、民力,百姓破产、徭役繁重,最终引发隋末大乱,隋朝亡于战后几年。

唐肃宗急征回纥。安史之乱期间,肃宗为求速胜,不顾财政极限,高价招募回纥兵,战后却无法兑现赏银,反被回纥趁机劫掠洛阳、长安。

清嘉庆征白莲教。嘉庆帝急于讨平白莲教,调集十余省兵力围剿,财政崩溃,被迫向地方加派、动用内帑,地方官员趁机敛财,民变四起,反成恶性循环。

打仗是国家级的系统工程。古代的皇帝再想开战,也离不开财政支撑、官僚系统配合、民心支持、军队准备。战争从来都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是国家机器协同运作的结果。

如果写历史、写穿越故事时忽略了这层复杂性,写成“皇帝挥手百万兵随行”的场景,那基本就是脱离真实历史的幻想剧本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