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5章 房子随便盖?——木材、地契、工匠你哪来?

不光是现代,在古代也不是随便就能盖房子的。很多穿越文主角一到古代,就恨不得马上在郊外选块地,盖起自家的豪宅院落,好像地皮随便拿、荒地随便圈。然而,真实的古代,土地是国家政权、宗族势力、地主阶层牢牢掌控的命根子。没有户籍身份,你连土地都没资格谈,更别说什么买地、造房。

以宋代为例,凡是土地交易,必须有县衙立契备案,称作“官契”。地契上需写明卖地人、买地人姓名、里籍、地块位置、四至界限、价格、纳税情况,还要缴纳契税(一般是成交价的3%到10%)。没有官契,这块地的买卖在法律上就是无效的。你说你穿越了,拿着银子找人买块地?别说你是外乡人,就算本地人,也得族长、里正出面作保,不然谁敢卖你?

而且,在不少王朝,土地流转受限严重。明初洪武年间颁布《大明律》,土地不得随意买卖,尤其是军户、匠户的土地,严禁脱籍私卖。清朝更是强调土地归籍,不容流民私占荒田。穿越者若真去“圈地”,轻则被地方官以“私占官地”治罪,重则被豪强视作挑衅,直接收拾了你。

木材是稀缺战略资源,不是随手就能砍。有些小说主角吩咐一声,手下就去山里砍木头建屋,好像古代的森林都是开放资源。实际上,大多数朝代的山林木材都是官有或豪强私有,随意砍伐就是犯法。

以唐代为例,《唐律疏议》明确规定私伐官木、禁林、藩王园囿者,杖六十以上,情节严重者发配劳役。宋代更严,全国山林分为“禁山”“封山”“官山”“民山”,普通百姓要用木材,得向山林主申请或购买。南宋浙江某县的官山松木,一根梁材价值相当于普通农户一年收入。你说你要造房子,没银子根本买不到足够的材料,有银子也得等批文、找路子。

到了明清,木材更成了国防与经济命脉,造船、修城、军工用材都要优先供应朝廷。嘉靖年间沿海抗倭,浙江福建的良木大多被征用造战船。主角随意上山砍树,现实中要么被地方军户当成盗伐之徒,要么砍不到像样的木料。

工匠哪有那么便宜好用?

一批忠诚能干、随叫随到的工匠,不谈报酬不问身份,造大宅修机关。这只是你的想象。

真实古代,木匠、瓦匠、泥水匠、油漆匠都是手艺传承的行业,地位低微但很“金贵”,不是随便招来的。

首先,工匠大多依附宗族、作坊或官府,属于“籍匠”,动用他们得走正道。明代匠户制度下,工匠世代服役,不能私自接活,若被官府查到擅自营利,主人连带受罚。民间自由工匠数量极少,除非你有强大背景或银子,才能招来几个人干活。

其次,工钱也不是穿越小说里动不动一两银子包工包料那么简单。以清代工价为例,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日工钱在300至500文(约合0.3至0.5两银子),建一座中等四合院,仅工钱就要五六十两银子起步。这还不算工匠住宿、吃饭、材料损耗等费用。

砖瓦石料难寻且昂贵。小说中轻描淡写地写“买了些砖瓦石料”,仿佛这是菜市场的白菜。可在古代,砖瓦石料都是重要的建筑资源,尤其在缺乏窑厂和运输条件的地方,价值不菲。

比如汉代以夯土建筑为主,因为砖瓦石料难烧、难运。宋代虽烧砖业兴盛,但大宗砖瓦多供城市官建和富户宅邸使用。普通农户的屋顶,多是稻草、茅草。你想大规模采购砖瓦?得与地方窑户、砖司交涉,还得请民工驮运,成本暴增。

以明代江南为例,烧制一万块青砖约需薪柴三千斤,耗时十余日,人工、木材成本加起来约需十两银子以上,还不算运输费用。石料更难,名石更是地方豪门、寺庙、官府专用资源。

运输之难,作者难以想象。古代没有卡车、火车、拖拉机,大宗材料运输主要靠肩挑背负、牲畜驮运、水路船运。清代记载,一根长二丈(约六米)的大梁,从浙江山林运到江南平原工地,人工和船运费用常高于木料本价。陆路运输每十里加价一分银,搬运重物的脚夫也很金贵,一趟活下来可能赚的比小工匠还多。

穿越者若要盖大宅,光材料运输就会吃掉预算的一大半,哪有小说写的那么轻巧。

别以为有了钱就能在古代任性造房。朝廷有对土地建筑的严格管控,各地豪强宗族也不会眼睁睁看你“外来户”在自家地界建豪宅。

明清时期,地方编户齐民,户籍在某地才有资格购地建屋。你是外来客?必须找地方士绅作保,否则县衙不批地契、工匠不敢承接活计、窑户不卖材料。强行盖房,就是挑衅本地权势。

穿越文主角不谈背景就盖大宅?现实里,可能刚下基石,就被族长带人踢翻工地。

房屋设计也不是凭空想象,要受风水与工艺的制约。想设计个“现代化大宅”,住得舒心又豪华。可古代房屋设计,必须受限于传统工艺、风水理念、地方习俗。

先说工艺。古代房屋结构必须考虑材料承重、榫卯连接、地域气候。比如北方多用厚墙、硬梁抗风雪,南方讲究通风防潮。你照现代思路设计,工匠可能根本造不出来。

再说风水。宋明时期,“宅基不稳、气运不通”会被认为祸害全家。若随意改造宅邸格局,轻则被乡里指指点点,重则被族人视为“不敬祖宗”,惹来麻烦。

房子盖起来,税赋可没完。土地契税、工匠口粮、窑户“酒食钱”、地方规费、工地治安“看场费”,这是一笔笔都跑不了的开销。

宋代建房立契,契税约成交价10%,另需缴纳“房役银”“民工役钱”。明清时期地方官府时常“顺水推舟”,收取“道路银”“检验银”等名目。主角大兴土木,若没搞好与官府的关系,早被拖垮了。

房子建成,不等于万事大吉。古代房屋的维护成本高得惊人。木构建筑易腐蚀虫蛀,每年需修缮梁柱、换瓦补茅。大户人家常雇长期工匠负责维护。明代记载,北京一户中等人家,每年光房屋修补费就需二三十两银子。

主角以为盖好房子就一劳永逸?现实中可能第二年屋顶漏雨、第三年梁柱腐朽、第五年墙基开裂。

最后讲个真实的案例。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某富户欲建一座占地五亩的大宅。他花了三年时间才凑齐地契,历经十多次谈判才买下数户田舍并成宅基地。木材从徽州运来,砖瓦向地方窑厂预订半年方能交付。工匠总数六十余人,工期整整五年。其间因官府抽银、族人阻挠、材料涨价等问题,预算翻了三倍。

这一切,都是有钱有势的本地大户。换作一个没有背景的外乡穿越者,怕是连地皮都落不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