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其他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4章 制衣极难

历史不是爽文 第4章 制衣极难

作者:减重60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8-14 00:37:35 来源:小说旗

在不少的小说中,开家时尚门店,凭借着样式花哨的衣服,吸引一大批官家和富商。

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衣服怎么做的?从哪搞的原料?会制作衣服的妇女从哪招聘?

一句话,直接把很多重要的事情信息规避了,说什么就是什么。

一穿越就想着搞个制衣作坊,搞点古代“服装品牌”。可你真以为纺纱织布是开个作坊、雇点人就能干成的事?在古代,纺织首先是个体力活、慢工活。

咱们说最简单的麻布。你得先种麻,一季麻成熟需要四到五个月。收割后还得泡麻、剥麻、晒干、搓成麻丝。接着才能上纺车纺纱,再上线织布机。一个麻农妇全程操作,纺出来一匹布少说三个月,还得不耽误种地做饭养娃。

唐宋时的统计表明,一个普通妇女一年也就纺得三五匹布。这还不算染色、剪裁、缝制。你穿越搞制衣?先想想哪来这么多原料和人力。

棉花不是随便有,北方百姓没得用。有人可能说:麻难搞,我用棉花啊。可你知道吗?棉花在中原流行其实是元明以后,宋朝北方百姓根本没见过棉衣。

棉花原产地在南方和西南地区,种植讲究气候、土壤,还容易被虫咬霉烂。等棉花长成,采摘、轧棉、弹花、纺线,每一步都累死人。宋元时期棉布比麻布便宜?错,那时候棉布在北方是稀罕物。你搞制衣还得看朝代、看地理位置。

养蚕抽丝更是高技术活。小说里主角养蚕搞丝绸制衣,卖高价丝绸一夜暴富?现实真没那么美。蚕娇气得很,温度湿度稍不对,死一窝;喂桑叶要新鲜、要嫩,叶子老了蚕不吃。

汉唐时期一个成熟的养蚕户,一年能养两三茬蚕就不错了。蚕茧抽丝需要什么?熟练的技工、复杂的蒸煮、手工绕丝。一斤生丝的成本,比同重量铜钱还贵。丝绸就是“黄金布”,不是随便搞搞就能挣钱的行当。

你以为染色简单,弄点花叶煮水泡一泡?真没那么省事。天然染料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像靛青,要先种靛草、收割、发酵、晒干、碾粉,再溶解制成染液。红色用茜草根,得挖根、晒干、煮提取。黄色用栀子、黄檗皮,也要反复熬煮过滤。

关键是,这些染料提纯度低、易退色,一不小心颜色不均匀。染工是专业手艺,没几十年练不出来。

染色要反复浸泡、煮染,每一匹布染下来少说得用上百升水。大型染坊选址必在水边。你还得烧柴火加热染缸,古代木柴煤炭价格可不便宜。染几匹布,搞不好一堆柴火就烧光了。

元代苏州染坊,一年要用掉几百车木柴,染出来的布主要供官府和大户人家。平头百姓连自家染色都舍不得,哪敢随便搞染坊?

别以为织布机简单,穿越者随便画图就能造。中国古代织机从最早的腰机到唐宋成熟的脚踏机,每种都是几代工匠改进出来的。要做出能高效织布的机子,你得有木匠、铁匠配合,还得有人调试、操作。

唐代长安专业织户,家里世世代代织布,织妇手法熟到闭眼都能穿梭。你临时招工搞作坊?织出来的布可能稀稀拉拉,全是窟窿眼。

工序环环相扣,一步差全盘废。

织布制衣工艺链条长:种植——纺纱——织布——漂洗——染色——定型——剪裁——缝制。中间哪步出纰漏,布料全废。

宋元时期工坊制度,染工、织工、缝工分工明确,主家按成品付钱。你跨行搞制衣,不懂流程,轻则亏布料,重则作坊关门大吉。

你以为请人纺纱织布、染色缝衣很便宜?北宋都城汴梁工价记载,一个熟练纺工每天纺得一两两纱,工钱三五十文。这还是纺纱工,织工更贵,染工更是高薪。

你要办个小作坊,请十个工人,一个月工钱就是几千文,等于小户人家一年收成。布料卖不上价,工钱都发不起。

历代王朝都把纺织服饰列为重要管控行业。汉唐时,丝织品、染色布匹都要入官户统计,私营作坊需报备。宋代城市手工业有行会,衣料作坊归染坊、织户行会管,价格、规格全受约束,擅自涨价、私造花样轻则罚款,重则抄家。

明清更厉害,锦衣卫就管过服饰行当,搞不好说你私制违禁服色,惹上牢狱之灾。

最后你别忘了,古代没有化肥催熟,没有机械化纺纱织布。种麻、种棉、养蚕、采桑,哪个不是靠天吃饭?一年就那么几个时节能搞原料。错过季节,你的制衣梦只能等明年。

衣服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社会身份、财富象征、税赋来源。制衣业绝非穿越文里那么随便搞搞就能发大财的行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