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 > 省部级领导 > 第331章 调研乌拉提河村

省部级领导 第331章 调研乌拉提河村

作者:北纬45度牧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10 20:46:07 来源:小说旗

滨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孙国华决定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基层,实地考察,以期全面掌握滨城市各县市区域的真实发展情况。

在市政府秘书长隋满江的陪同下,首先踏上了前往柳树县和松林县的调研之路。这两个县,作为滨城市最为偏远的农业县和山区县,长期以来经济以农业林业为主,受限于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调研的第一站,孙国华选择了榆树县。榆树县,一个以农业闻名的半平原县,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是农业耕种的理想之地。它位于滨城市的东北部,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黑土地上。

十月的东北,已悄然步入深秋,天气日渐转凉,寒风开始肆虐。然而,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田野上,农村的秋收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广袤的玉米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着来回穿梭,将一株株硕果累累的玉米秆拦腰斩断,金黄的玉米棒子被收入囊中。而在不远处,黄豆地里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收割机将沉甸甸的豆荚一一收割。

路边,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晾晒着刚收获的玉米和黄豆,金黄色的粮食如同金色的海洋,铺满了道路两旁,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特有的醇香,那是大自然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们最真挚的馈赠。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农民们的汗水与希望,也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榆树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却有着令人瞩目的特产——玉米、黄豆以及那赫赫有名的豆腐!

说起这榆树县的豆腐啊,那可真是一绝!其口感细腻得如同丝滑的绸缎一般,轻轻一咬,仿佛能感受到那柔软的质感在舌尖舞动;而那浓郁的豆香,则如同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在口腔之中,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如此美味的豆腐,早已成为了当地一张闪闪发光的美食名片。

孙国华对于榆树县的豆腐可谓是记忆犹新,那独特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味蕾之上。每当回忆起那鲜嫩可口的豆腐,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咽口水。和老领导高庆林那次在榆树县调研,他们几乎顿顿都要吃豆腐。即便是许多年以后两人时常会在一起谈论起那令人垂涎欲滴的豆腐。

这次前来榆树县调研,孙国华可是早早就和一同前来的秘书长隋满江念叨开了:“老隋啊,咱们这次来榆树县一定要去尝尝那正宗地道的乡村豆腐!我跟你讲,那味道简直绝了,保证让你吃过一次就忘不了!”隋满江听着孙国华绘声绘色的描述,也是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笑着回应道:“哈哈,孙市长,看把你馋的!行,那就听你的,咱一定得尝尝这传说中的美味!”

出发前孙国华特意将隋满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叮嘱。他深知,此次对榆树县的基层调研,不仅是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考验,更是对滨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探索。因此,他语气郑重地对隋满江说:“隋秘书长,此次调研,我们一定要低调行事,切勿提前通知榆树县方面。我希望能以最自然、最真实的姿态,深入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听到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

孙国华的脸上透露出一种不易察觉的忧虑。虽然话是这么说的,也要求了,但是现实中是根本执行不了的。他明白,在这个充满复杂人情世故的社会里,自己的这个要求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一旦下面的县市区领导得知市长亲临,必然会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代价来展示所谓的“政绩”,这样一来,调研的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但即便如此,孙国华还是坚持要表达自己的态度,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至少能让下面的干部们知道,他孙国华注重的是实事求是,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而非那些虚无缥缈、形式主义的排场。

作为新任代市长,孙国华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调研的过程中,他既要保持低调谦逊的态度,避免给基层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又要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务实的作风,让基层的干部和群众看到他的决心和信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滨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让这座城市在他的带领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榆树县乌拉提河村,坐落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农业村落。全村共有1012名村民,他们世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共同维系着这个小村庄的繁荣与安宁。村庄周围,6000亩耕地如绿色的海洋般延绵不绝,为村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些耕地中,大部分种植着黄豆和玉米这两种东北地区的传统农作物。每当秋风起时,金黄色的玉米地和郁郁葱葱的黄豆田交织成一幅丰收的画卷,让人不禁为这片土地的丰饶而赞叹。除了黄豆和玉米,村里还有一点儿水稻田,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也总能收获满满。

乌拉提河村的村民们勤劳朴实,他们深知土地的珍贵,因此总是尽心尽力地耕种着每一块田地。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他们都坚守在田间地头,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这片希望的田野。在他们的努力下,乌拉提河村逐渐成为了一个农业发达、生活富足的典范。

人均六亩耕地,这样的土地资源在许多人眼中无疑是宝贵的财富,照理来说,拥有如此丰富的耕地资源,乌拉提河村的村民们应该是相当富裕的。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尽管他们辛辛苦苦地在田间劳作一年,但到头来,到手的收入却寥寥无几,往往只有几万块钱,甚至更少。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物价飞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的今天,显然难以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富足生活。

面对这样的困境,村里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出路。他们发现,仅仅依靠种地,很难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更无法实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前往大城市打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大城市中闯出一片天地,为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这种大量年轻人外流的现象,对于乌拉提河村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它不仅导致村里的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更使得村子失去了年轻一代的活力和创造力,陷入了老龄化、空心化的困境。

这种现状显然是不正常的。一个拥有丰富耕地资源的村子,本应该成为农业发展的典范,成为村民们致富的摇篮。然而,现实却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这背后,既有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等传统问题的困扰;也有市场机制不完善、销售渠道不畅等现代问题的制约。

因此,对于乌拉提河村来说,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村民们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个村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村民们真正走上富裕之路。这也是孙国华今后所面临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